蔬菜生产基地被‘城市化’,菜价焉能不涨!?
莲 峰 俗 子
本人的拙文《‘蒜你黑’又来了》发表以后,不断收到一些关心三农问题的朋友的短信。朋友们说,他们那里不但大蒜的价格高得令人咋舌,其它蔬菜的价格贵得也令人难以承受。有位南方的朋友告诉我,他那里现在的大葱价格是每500克7元钱,最贵的时候曾经达到11元;香菜的价格也一路飙升到目前的每500克15元,就连一些应季大路菜的价格也比往年高出许多。有位女士说:“她们到市场买菜的时候,一听菜价,几乎要晕倒。现在是吃起猪肉吃不起蔬菜了。”眼下正是蔬菜上市的旺季,到了冬季菜价能涨到什么程度?朋友们不敢想象了。
蔬菜价格不属于国家的机密,就连家庭妇女也比专家们要清楚得多。专家们不需要天天到市场上去亲自买菜,家庭主妇必须天天在市场上为了节省几分钱和小贩们讨价还价。菜价,P民最有发言权,今年蔬菜价格的上涨幅度决不会是有关部门公布的那个数。
笔者认为:蔬菜的个别品种价格暴涨,确实和某些黑手对市场的操纵控制有关,比如大蒜。但是多数大路应季菜价上涨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幕后的操纵和垄断,其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减少。有些易储存、好运输、相对来说消费量较小的品种容易被垄断,比如大蒜之类。但是多数大路鲜菜是不容易被长期垄断的,比如香菜、油菜之类。有人即便能对它的价格控制一时,但也是暂时的。因为,鲜菜在短时间内如果卖不出去就会烂掉。贩子们都不是傻瓜,决不会干赔本的买卖。完全垄断菜市场,除非在当地已经形成了欺行霸市的黑社会,比如旧上海滩的黄金荣、杜月笙,他们连人们的拉屎撒尿的也能控制。
笔者认为:蔬菜的种植面积之所以减少,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以前城市郊区的蔬菜生产基地被大面积‘城市化’。从上世纪中叶走来的人们出门时都可能有这样的感觉:以前城市郊区的一片片菜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一座座工厂和一片片人造绿地。即使有几块菜地也基本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完全被建筑物所包围,通风、采光、灌溉都出现了问题,它们走下历史舞台也只是时间问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吃菜问题,各地都成立了蔬菜办公室,在城市的郊区就近建立了大量的蔬菜生产基地。国家出钱出人,为菜农们提供技术、资金、销售服务,基本上构成了城市蔬菜生产供应的框架。实行责任制后,虽然蔬菜生产经营的模式改变了,但是形成的生产基地并没有消失,菜农们掌握的蔬菜生产技术并没有忘掉。种菜虽然麻烦一点,但是利润毕竟要比种粮食高得多。加上郊区靠近城市,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产品有巨大的消费人群,菜农们早起到菜园子里摘菜,骑上自行车到市里转悠几圈,不到半天功夫就可以把钞票装到口袋里。再后来,虽然南方建立了许多大型的蔬菜生产基地,出现了南菜北调,但是毕竟中间还有很多空挡,当地产的菜仍然占市场很大份额。另外,由于当地产的菜运输成本低,所以也起着平抑菜价的作用。
这就是以前蔬菜市场能长期保持平稳的重要原因。
目前在各地推行‘城市化’的进程中,一片又一片的蔬菜基地突然消失了,一批批菜农变成了‘准市民’,以前向市场提供蔬菜的农民,现在也需要到市场上凑热闹买菜吃。这样,就加剧了市场的压力。
有人会问,城市扩张以后,又产生了新的郊区,这些新郊区的农民为什么不去种菜呢?原因很简单:一、蔬菜种植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农活、每个品种、每个季节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不是马上就可以掌握的。以前农民祖祖辈辈也自己种菜吃,但那规模很小,产量很低,现在需要的是科学种植、规模经营。没有技术,一大棚蔬菜很可能完全烂掉。二、蔬菜生产对土地要求很高,(比如大棚什么的)需要大量投资。而现在‘各地城市化’的劲头仍然十分强劲,农民们投资有顾虑。自己新投资开辟的菜地,会不会在明天又被‘城市化’了呢?
不可否认,既然蔬菜出现了高利润,可定会有人来投资,以后蔬菜供应的形势会有好转。但是目前这个空挡,给市民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太大,毕竟多数市民的工资还不高。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水到渠成的事。仅仅靠毁掉菜地,盖上高楼,而不去完善其它配套工程,蔬菜价格能不暴涨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