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消费者不信任“中国制造”》,德国《世界报》网站9月14日报道。中国制造是否能够在西方站住脚跟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主要还不是靠观念问题,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消费者是否购买某个商品,从偶然的方面看,是由某种观念决定的,但是,从必然的方面看,则是由商品的性价比来决定。因而可以这么说,“中国制造”不那么受西方消费者信任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制造的商品的性价比还不够高,从而无法——以降低西方社会再生产循环门槛为前提——进入西方社会的再生产运动中。实际上,这个问题不是个新问题,而是个老问题,从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和日本,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只要中国政府坚持走工业化的道路,而不是把心思放在怎么投机倒把和偷鸡摸狗的事情上面,那么“中国制造”在品质和性价比上均成为世界第一就不是什么梦想。
另一方面,在解决西方消费者不信任“中国制造”这件事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消费者不信任“中国制造”的这个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中国政府对中国制造不信任的问题。尽管从生产规模和品种上来说,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了,但是,中国政府的诸多政策却分明表现出中国政府对“中国制造”没有信心,显然,这根本与中国政府高唱的“自信”论调相反对,换言之,中国政府在此方面“说一套,做一套”。而为了掩饰自己对中国制造缺乏信任,汉奸国贼甚至提出了在华的外资企业也算是中国企业,由此,把“外国在华制造”与“中国制造”混为一谈,企图把外企生产的高品质和高性价比商品意淫成“中国制造”,这种心理貌似是在犯傻犯贱,实则是洋奴哲学的具体表现,换言之,不是智商心态的问题,而是阶级立场和民族立场的问题。
当然,自习总上台以来,习总以身作则、亲自带头为“中国制造”打广告,但是,要使得中国社会普遍信任“中国制造”的话,则还需要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各级政府亲自示范甚至要出台具体的政策。外交部带头使用国产红旗牌轿车,这是开了一个好头,但是,之后,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却没有什么动静了,由此可见,洋奴哲学在中国官场上依然有着很强大的势力。尽管有人说“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现在呈现在人民群众眼前的情景正好相反,当然,人民群众也很难相信一个在自己家里都要用英语来和家人进行交流的中国人会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的灵魂,要想这种假洋鬼子信任“中国制造”,那真是比登天还难。
信任“中国制造”是“三个自信”的必然要求,在此,“中国制造”也不单单是指由中国企业制造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而是扩大到由中国自己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换言之,这里的“中国制造”指的是中华文明的生产与再生产。自信就是要相信自己,就要是坚持自己,而不是改变自己。那种把“改变自己”解释成“自信表现”的逻辑是自相矛盾的,这种逻辑相信的绝不是“自己”,它相信的只是“改变”本身,正因为对“自己”根本不信,所以才会相信“改变自己”是唯一出路。如果中国政府不信任中华文明,而是言必称“与国际接轨”,并且在改革过程中要么挟洋自重,要么自觉按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制定的标准行事,那么这种不自信的表现必然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虽然政府内部在如何对待“中国制造”的这个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分歧,但是,任何一点崇洋媚外的表现,尤其是从某某院那里表现出来的崇洋媚外的改革路线,必然会使得中国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出现混乱,在“中国制造”尚处于不被普遍信任的前提下,这种混乱只会不利于“中国制造”,由此带来的损失和危害也就不只是物质利益方面,而是要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地步。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它当然也是中国制造的,中国政府是否真有“三个自信”,那首先要看中国政府是否信任这个由中国制造的语言,如果中国政府依然还把英语的考试成绩作为筛选人才的门槛,换言之,连最最根本的中国制造都不被信任,那么就根本无法让人相信中国政府对“中国制造”是信任的了。
固然,谣言止于智者,但是,如果标准混乱,那么即便天资聪颖之人也不可能把握住规律,因而也就不可能辨别真伪,从而也就无从止住谣言,相反,在真伪难辨甚至黑白颠倒之际,谎言倒反而会被奉作真话。习总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改变世界,首先要坚持自己。如果连中国政府自己都不信任“中国制造”,如果连中国官员自己都不信任汉语普通话,那么要想让外国人信任中国制造,要想让汉语在世界上成为通用语言,那又怎么可能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