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最后形成的决议文件虽然有许多亮点,但在深化改革的最根本问题上,却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古语云“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世事的发展往往就会如此:所有的一切都非常美好,只有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没解决,而结果恰恰就会因为这唯一没解决的问题而功败垂成!
只完善市场经济而不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致命性错误
本次会议的关键意义在于确立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具体内容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在涉及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经济制度上,却仍然只是老调重谈,甚至向着私有化、资本化、市场化方向更具体地进了一步。这种只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却不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做法,明显是个错误。
习近平在关于《决议》向全会作的说明中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杨伟民在详解十八届三中全会亮点时说得更露骨:“从‘基础’到‘决定’,2个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会同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我国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从客观上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对的,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对的。但是,这种把“市场秩序不规范”当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单纯把市场化改革当作“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的改革和认识却是明显片面、错误的。财经委杨伟民的这种市场化改革可以“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说法更是盲目乐观,甚至自欺欺人。
制约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关键因素果真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吗?这缺乏理论与现实依据。当前中国的确存在“市场秩序不规范”的问题,但这并非是导致和产生中国经济一系列问题的关键。真正的问题在于基本经济制度上的,在于私有经济的弊端和国有经济的弊端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并持续发酵所产生形成的。
人民群众严重不满,迫使党中央必须重视解决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是根源于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化不足,还是我们国有、私有的基本经济制度有问题?几乎世界第一的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市场秩序不规范”造成的吗?如果我们党和政府还有一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原则的话,就应该认识到:导致产生这种巨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雇佣生产劳动方式,在于我们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与老百姓生活密切关切的“社会保障、民生福利问题”难于解决的关键也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化不足吗?不是。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也同样在于我们基本经济制度上的不合理。在这种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本”是可以自由地在全世界流动的,那里成本低就到那里。这就使资本有了向国家、政府和民众讲条件的可能,如果对一国的税率、劳动成本不满意,资本就会溜走,一国的经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这就逼使政府不得不以紧缩财政开支,缩减民众工资、福利待遇的方式,来压低本国劳动成本。而所谓“财政紧张、赤字”的本质不过是政府不敢向资本家征税,同时又不想由人民自己来确定财政政策的结果。这才是导致一国“社会保障、民生福利”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
对于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过剩危机”,其产生原因主要也不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化不够的结果,而同样是根源于中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中的那种雇佣劳动关系。在这种雇佣劳动关系下,在13亿人口大国的情况下,生产可以无限增长,而劳动者的工资却长时间停滞不前。这就导致中国经济的世界性巨额扩张。而一旦爆发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欧美世界的出口市场萎缩,必然导致中国制造业产能的严重过剩。因此,进一步扩大中国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规范市场秩序,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对于解决这种生产过剩危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问题的关键,仍在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上的雇佣劳动特点。不解决这种基本经济制度上的问题,中国就没有办法解决庞大人口的生产与生活问题。
还有,严重的“官僚腐败”、“司法不公”、“官民对立”、“社会群体性事件不断”等等问题,明显关键不在于什么权力过分集中、市场化不足的问题,而是缺乏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只片面的发展私有经济,搞恶性招商引资,形成一种官商勾结起来共同欺压民众的结果。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方式在于改善政府执政的同时,改善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放弃片面追求存在弊端的私有经济发展的做法和思路,而创新发展出一种真正有利于经济发展,利国利民而不会导致贫富差距,无需招商引资,也不会有官商勾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来。
显然,当前中国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并非是市场化不足造成的,而是我们社会更深层次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合理造成的。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确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如果我们不解决更根本、更重要的基本经济制度上的问题,那这种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成果就是相当有限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在这种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制度下,资本的利润是永远要不断下降的。一旦人民生产水平得到一点提高,就又会爆发经济危机,又会葬送曾经的发展成果。现在的中国还有一定条件去对付私有经济的这种弊端,而一旦私有化、市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从而丧失了应对私有经济弊端的有效手段和方式,那中国再爆发经济危机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现今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私有经济和国有经济,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都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我们的党和国家要对此要视而不见呢?回避经济社会根本问题和弊端的做法,是我们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们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表现吗?的确,“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们该如何发展?仅仅“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国际化”就能解决吗?我们的经济学家、理论工都在干什么?难道看不出这些经济与社会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都在于基本经济制度不合理吗?私有经济的弊端和国有经济的弊端不是早就众所周知了吗?仅仅这“四化”就可以这些问题,就可以有足够的“改革红利”让中国的社会和人民摆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吗”?为何党和政府只能看到这“四化”的一点“改革红利”,却看不到这“四化”背后潜藏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四化”方面应该是中国学习的典型吧,但西方国家爆发的那种几百万工人的大罢工如果发生在中国,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和局面?
笔者早在多篇文章中就论证过,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本质是资本主义的制度陷阱,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会面临的一种发展“饱和现象”。在这种资本雇佣劳动的经济制度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因工人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相对资本利润过高而无利可图,从而导致资本生产与人民生活同时下降,并长时间难以发展、提高的现象。要想摆脱这种“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新产品和市场的开辟、新资源和劳动力的开发等外部助力因素才行。在当前中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服务业的经济政策是正确的。但显然还远远不够,即使加上进一步的市场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远远不够!因为即使这种市场化改革促进了一定的经济发展,也远不足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不变,这种“红利”很快就会消失,资本由于互相之间的激烈竞争而又会趋于无利可图,生产又过剩,又是“中等收入陷阱”。印度、拉美国家、非洲国家在“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国际化”方面远高于中国,但有那一个国家跨越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杨伟民胡说什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会同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我国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明显是自欺欺人。真正有效克服和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办法和出路在于改变私有经济制度,变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为劳动者平等合作的生产方式,也即实现一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式才行!
显然,这次三中全会所确定深化改革的政策决议,整体上存在一个根本的致命缺陷,就是:只强调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却不强调、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上,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制度的缺点弊端的一种有效克服和解决。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制度没有缺点弊端吗?这种缺点弊端不应该去解决吗?解决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弊端,就是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基本已是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天下的情况下,中国为什么不能去发展社会主义,从而去克服和解决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存在的弊端?建立可以有效解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才是当今中国最紧迫、最重要的事情。
在这次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政策《决议》中,“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是对的。但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只是市场化改革,也必须同时是一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市场化改革是对的,但是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这个前提基础之上,必需要避免私有经济制度存在的弊端。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没有必要在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变成“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就是错误的,最终就是有害的。改革,必须以科学和正确为前提,不能以无知或故意的无视,来误导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弊端重重的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的命运和结果是众所周知的。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只发展市场经济,不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令人们无法理解的事情。
在事关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改革事项上,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苏东剧变”式危机的发生,导致党和国家的危亡,造成人民群众的巨大伤害。特别是在涉及国有企业改革的部分,国有企业是现存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基础,事关重要,从根本上决定着党和国家的根本前途和命运。右派主张市场经济是对的,但左派主张社会主义也是对的。在深化改革中,我们不去解决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而只是大力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任凭国有企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基础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逐渐消亡,这显然是非常错误的。
中国找到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要求,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原则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才能既使左、右群众们都接受,又能解决实际经济社会问题的方法、道路和制度,才是中国继续发展进步的唯一出路和希望所在。从2014年到2020年,不过区区6年时间,时间短促、问题众多,任务艰巨而复杂。在这最后6年的关键时刻,如何弥合左右之争,找到共识、促成团结,真正建立起完善、发达、科学、有效的解决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理论、道路和制度,实在是一件太重要、太艰巨、太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事情。
央视《新闻联播》在11月13日罕见头条播发了习近平在9月17日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希望同志们继续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显然,习近平的这些话,显示出一个国家领导人所应具有的胸怀天下、脚踏实地、一心为民、聪明睿智的伟大品质。沿着这番讲话的思路,的确可以找到一条弥合左右分歧,团结大多数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有效、正确的道路。但是,我们强烈希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这番表态是真诚的,这次改革是真心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着想的,不能只是为了资本家阶级的特殊利益而不顾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