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阅读:
北京地铁的低廉票价曾让其他城市的居民羡慕嫉妒恨,也为补贴公共交通的地方政府赢得口碑和掌声。但北京市政府日前发布通知,明确提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这意味着执行多年的北京地铁2元票制即将终结。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调价的目的是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降低大客流风险。板上钉钉的调价消息,在网上几乎遭到一边倒的反对和质疑。
正如一些网友所说,用调价(实质上是涨票价)来缓解地铁客流压力,看上去是尊重价格杠杆的市场调节作用,实则是经不起推敲的“神逻辑”。价格变动确实有可能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但这对刚性需求的影响非常有限,而那些被迫在早晚高峰挤地铁的多属刚需,并不会因票价上涨而改换其他交通工具。上海地铁票价比北京高很多,但早晚峰时期依然拥挤不堪,就是最佳例证。
退一步说,即使提高票价能将一部分人“挤”出地铁,无论他们选择自驾出行还是乘坐公交,都会让原本就已非常糟糕的路面交通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地铁调价恐怕只能让地铁公司的账簿好看一些,却不能实现缓解客流压力的初衷,盲目调价反倒会导致两个结果:其一,大多数市民的出行成本增加,要么增加经济成本,要么增加时间成本;其二,地铁部门承受的压力转嫁给路面交通。
决定废止执行多年的2元通票制,显然是基于成本核算的结果。目前北京轨道交通日均运量约1000万,而据测算每人次运营成本为4到5元,实行2元票价制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公共财政补贴——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在公共交通方面的补贴已高达175亿元。持续增加的交通客流,让有关部门“压力山大”。
问题是,有关部门不能只算“经济账”,还必须好好算算“社会账”。将纳税人的钱补贴到民生领域极具正当性,多年的实践也证明这对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状况居功至伟,政府如果为减少这部分投入而调价,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必将大打折扣。事实上,即使是算“经济账”,地铁调价也很可能得不偿失——路面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未必会比政府花的交通补贴“便宜”。
一张小小的地铁票,恰似一张考验地方执政理念和决策水平的试纸。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地铁票价制度并非不可,但贸然取消多年来已取得较好社会效益的低票价制,无疑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举动。如果不能在政府责任、市场规律、民众诉求等方面找到平衡点,地铁调价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多输”——北京交通更堵了,市民生活更贵了,政府被骂更多了,而且省下来的钱未必会投到其他民生领域。
现在看来,“2元票价将成历史”已毫无悬念。尽管如此,在制定具体调价方案的问题上,还大有文章可做。有关部门应该吸取以往一些“关门决策”、“拍脑袋决策”的教训,在科学论证和广纳民智的基础上,制定出几套供民众选择的备选方案,尽可能让调价方案更得民心。
当然,城市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调价并非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的治本之策。除了价格杠杆,还要设计出更加科学的道路网、轨道交通网络,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规划,鼓励民众选择绿色出行,用多管齐下来缓解拥堵难题。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