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热点“邯郸百名越南老婆集体失踪”。点开《京华时报》的新闻报道,副标题是“家人怀疑遭遇骗局警方立案侦查”,通读全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本地媳妇太贵了、只能去娶越南媳妇、倒霉老乡遭遇骗局”。
诚然,我国性别比失衡、许多农村男性“娶妻难”的确是社会/人口学意义上的问题。可是让我难以相信的是:对此事的报道,居然能够彻底无视其中“买卖人口”的元素。
去年春季学期,做《奴隶制、人口买卖与现代世界》助教时,专门讲到性贩卖:跨国婚姻交易和人口贩卖的关联极其紧密。人贩打着“跨国婚姻”的幌子将年轻女子(特别是一些东欧国家、越南菲律宾、我国东北的)连拐带骗卖到欧美南朝鲜等地,这些女性婚后常遭虐待、奴役、还会被转卖;而我国的人口买卖,无论是境内还是跨国交易,都是个大问题;今年9月,央视国际已有报道,“‘团购’”越南新娘”多涉拐骗——然而,这次“邯郸越南新娘失踪”的某些新闻报道,对这一点彻底失明了,通篇讲的,只是一个“老乡受骗”的故事。
事实上,在《京华时报》的报道里,有一处很让人心惊的细节:“吴美玉(注:介绍人)还特意将小婷(注:越南新娘)的个人证件交给朱先生家保管”——教《奴隶制、人口买卖与现代世界》讨论课时,和学生反复讲过,奴役/强迫劳动第一步就是把被“介绍”来的人证件收走(由主家或者介绍人保管),为的就是让人不能跑(没证件),也不敢求助(怕自己是“黑户”反被抓)。
然而,这个看上去极其可能是“贩卖人口”的操作,到了新闻报道里就成了平淡无奇的一句闲笔。
再说为什么会娶“越南新娘”,媒体的归因中,一是“本地媳妇贵”,“越南新娘便宜”,二是“性别比畸形”。
《京华时报》微博号发布新闻时配图如下:
“本地姑娘贵,越南新娘便宜”(联想到前两天“学渣逆袭乌克兰女神”,新浪微博导语里那句“他说娶外国女人比娶中国女人容易,不用拼爹拼票子”)——就这么给女人贴上了价格标签。而图片里“只要20万”“保证处女”“一年跑掉赔一个”,甚至“团购越南新娘”这样的话语本身,“婚姻介绍”的幌子,我们看到的却是,女性再一次、赤裸裸地被当成了“货物”。
至于我国之所以性别比严重畸形——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男性偏好”与“性别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性别比畸形”本身就是性别不平等的畸形产物。而因为性别比畸形,娶不到本地姑娘,那就去“买老婆”——可买来了老婆,还是会不生儿子不罢休么?从这层意义上说,不针对“性别不平等”本身治本,我们有的,只会是无限的恶性循环罢了。
然而,这些反思,在媒体的报道中都失踪了——于是我们读到的,是娶不起本地老婆的男性,好不容易娶(买)了一个越南来的,钱花了人还跑了,被骗得好惨。
于是,拐卖贩卖人口(与广义上的“性别不平等”)中可能的(或许是不知情的)“共谋者”与“施暴者”,成为了“权益受损”的“受害人”,而真正的“受害者”,则在媒体的报道里,彻底失踪。
有人说很多越南新娘是“自愿”的,她们又不傻,自己长了脚,不愿意怎么会来。然而,在谈性交易与性贩卖时,学者与相关领域的社会工,都提到了“自愿”这一重概念的复杂性。在凤凰网的一篇报道里,引用了越南慈善活动人士这样一句话:“我们还听到某些被拐卖的越南女孩表示她们正面临‘抉择’。你是想当妓女还是新娘?”
很多学者认为,这样的“为现实所迫”(under economic duress),并不能算真正的“自愿”。再加上还存在中介“诱骗”、女孩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并不完全知情等等因素,因而简单粗暴地越南新娘归为“她们想过好日子,自愿来的”,是非常草率的。
当然,必须承认,“娶不上媳妇(只能买)”这重现象里,除了性别不平等,还折射了区域、城乡、阶层的不平等。这篇文章,焦点是特定媒体报道中折射出的对“性别不平等”的彻底无视。因而我国婚配中的区域、城乡、阶层不平等,超越了本文的讨论范畴。
《京华时报》报道链接: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4-12/11/content_151695.htm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