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因真理而存在。
追求真理是科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自由的独立思考是科学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优良科学环境中的常态而不是口号。
为避免“空谈误国”,为践行“实干兴邦”,本书从解答“钱学森之问”开始,突出论述了解放思想的要点在于哲学思考的全民性。
为避免掉入“哲学陷阱”,在浩如烟海的哲学思想中我们必须汲取精髓,这就要有一个合理的鉴别取舍方式。通过常识的综合,不难看出:能同时具备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强群体实践性、非宗教、无政治倾向的思想体系,唯有中医哲学思想!
中医的哲学思想源于“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经历了数千年的、数量巨大的群体实践考验,至今依然保持着充分的活力,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哲学是东方思维的经典,是中华文明整体观的“活化石”,远比京剧这个“国粹”重要得多!
在当今回归自然观的潮流中,中医哲学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将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现阶段解放思想的主要目标,已不在于研究“发展”是否“硬道理”,而是要探索一个路径:即如何运用中医哲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用来统筹全局?
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顶层设计,不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如: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对应掠夺式的线性经济基础,其上层建筑只能是资本主义性质;只有在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社会。
历史告诉我们,自人类有经济形态以来,线性的、掠夺式的经济路线与循环的、可持续的经济路线,一直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着,是在比较中存在、在斗争中发展的。目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解决这个贯穿人类社会的普遍矛盾必然会产生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和更为完善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把握经济基础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的变化,结合国情寻找循环经济与现实经济形态的结合点。
为对循环经济进行再认识,本书结合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经济学、中国古典经济学,运用马克思的学说对西方经济学进行了批判;结合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对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运用中华文明整体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之上,通过对循环经济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四个基本层面的分析,提出循环经济的两大特征:
具有生态特征的循环经济,即以生物资源循环利用或以自然力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属于“自然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形态;作为经济基础,从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等掠夺式的原始农业中发展出来的“自然循环经济”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
具有资源化特征的循环经济,表现为“既循环、又经济”的“主动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与现实经济形态的结合点;我国许多比较“土”的循环经济实践就像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自组织现象”一样,是循环经济的生命力。
上述两个特征,即“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特色所在。
本书认为,传统和现代成功的循环经济模式体现了“自然循环”或“主动循环”内在的和谐要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动力,是“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主导形态,也是主动循环-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这是对经济学进行根本性创新的基点,是新时代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的基本背景。
运用中华文明整体观可以看出,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共赢”与环境、社会、经济等“可持续发展三要素”的“共赢区间”,是中庸之道、和谐之路,具体表现是“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没有认识或者没有找到这个“共赢区间”,就不可能实现“三生共赢”或可持续发展。
从政策层面上看,按照“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大力提倡和优化“自然循环经济”,优先发展“主动循环经济”,集成运用现代“和谐技术”建设“和谐工程”,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是实施“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战略的基本内涵。这是大尺度的本底概念,是统领生态农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众多次级概念的纲举目张的基石,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落脚点,是实践“幸福经济”的路径。
为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要以“中华哲学观”和复杂系统现代前沿理论的基本理念,参照循环经济的实践过程建立循环经济的分类和评价体系,创新并完善多学科交叉、跨行业并进的“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理论,对其进行超常规地筛选与有效地组织。这就是可持续的经济之道。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