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历史资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

陋县小民 · 2022-04-28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录者的话

  不喜欢政治,不喜欢政治经济学。但是,由于对历史的兴趣,不小心接触了《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上中学时,毛主席去世,“四人帮”入狱,但他们的影响还在。政治课印象最深的是说:在资本主义国家,一边是饥困的贫民,一边是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把整车皮的苹果、牛奶倾入大海。

  当时像听天书,总不那么相信资本主义有那么坏、那么邪恶。现在看到了像“蒜你很”、“姜你军”、“楼空空”什么的,层出不穷。

  纯属偶然,在网上看到几节《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一窥全貌,就拜访了度娘,结果并不遂愿。无所不包的百度,对于《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信息却寥寥无几。除了张静沙网友上传的影印版(正文虽然只能显示三十三页,但让我们看到了原著的原貌);再就是烈焱2015 网友用文字录入、在贴吧分数百次上传的一个版本,中间有网友跟帖、上传丢失、再次上传等等,有点凌乱,也有一些缺失,读起来不太方便;其余便是些断续的章节了。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由ZCQ主持,原上海市委写作组于1973年已写出初稿,75版是未定稿第二版,注明征求意见用,印量自然不多。

  值得说一下的是,在mk42gcb吧,一个叫解放的网友爆料:1976年9月,写作组拿出了未定稿第二版讨论稿(第三稿),里面可能会根据毛主席1975到1976年的指示,做了大量的修改。可惜的是,由于主席去世,CQ被捕,官方为了批判,对三稿只列出了大概结构和一些结论,在极小的范围内传看过,所以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见到过(且都是批判者)。在“系统批判四人帮经济谬论”时,有一本《“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篡改》的书中有这样的话:“(“四人帮及其党羽”)系统编写了一本叫做《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黑书”。

  时间不长,三稿也就消失不见了。可见,这部书无论是对创,还是对批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至于是否失传,我们不得而知。果然如此,《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成了绝版,也就尤为珍贵。

  有一种说法,妄言毛主席不懂经济,这个谬论误导了人们几十年。也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几十年、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这种影响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有待历史来做出鉴定。

  稍作回顾,就可以看到,1949年,国民党说共产党不懂经济。然而,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初步繁荣富强的世界第六工业强国,全民崇尚做工,且城市清新,乡村充满活力;1979年,改革者说毛主席不懂经济,在猫论摸论的引导下,却把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社会折腾成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品)社会,全民崇尚经商,且城市糜烂,乡村日渐贫穷。

  1920年代,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看到了经济工作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但散见于一些历史事件和回忆录,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也专辟《土地问题》一章,分析红区和白区的经济问题。

  1931年,经过三次反围剿,朱毛红军开辟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根据地——闽赣苏区(也就是后来的中央苏区,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11月,临时中央在白区被国民党撵到苏区,就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但鉴于毛泽东在创建根据地时的巨大贡献和在根据地人民中的崇高威望,以及卓越的工作能力。虽然在党内和军中极力排斥,也不得不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给毛泽东留下主席的位置。毛主席的称谓就是从此开始的,直至去世。

  离开了军事工作,经济工作毛主席一样是做的风生水起、成绩斐然。依靠正确的、条理清晰的思维和掌握的大量资料,1933年11月到次年元月,写出了著名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与1930年戎马倥偬中所作的《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一起,使毛主席对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情况了然于胸,并以此为根据来制定政策、指导工作。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0月,使根据地的经济工作始终能够支持革命战争的需要。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他告诫人们要用 “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面受敌法来研究中国社会,“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

  1937年,毛主席的哲学名著《实践论》、《矛盾论》问世。此后,他阅读了《国家与革命》(张闻天译),对列宁的国家学说做了全面的了解,并根据中国的实际,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随着形势的发展,《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陆续问世。这些著作根据各个时期不同的特点,随时调整着政治经济政策,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把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转变为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又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政策以及解放战争后期的城市政策。

  在战争年代,正是有了这些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才保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那么,在经济建设年代又是如何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随着战争的即将结束,建设事业的即将到来,毛主席又及时提出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新概念。此后,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便提前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某人说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能有些道理吧。1956年2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在外地视察的毛主席心情舒畅地回到中南海,听说刘少奇分别召集三十四个部委的领导人坐谈工作,就兴致高涨,来了个依样葫芦。刘少奇在党内以理论见长,结果,刘少奇的座谈没有“结出什么晶”。毛主席却在两个月后的4月25日,“结出了”一篇光辉文献——《论十大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之际,及时整理出了经济建设的指导理论,避免了建设的盲目性,更没有让全国几亿人民摸着石头过河。

  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始以后,毛主席不仅向全党推荐了经济学丛书,并且率先垂范。先是读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从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又亲自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期间,结合中国十年经济建设的实践,对苏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出许多精彩的评论和批注,累计达十万字之多。党内外作经济工作的高级干部纷纷要求印刷成册,下发学习。这不仅在当时及时地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是现在,在国外仍为经济学界所青睐。

  进入1960年代,由于封建等级观念和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作祟,毛主席昔日的战友们越来越背离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是试图“替人民做主”。开始,毛主席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思想教育加以解决,因为建国以来,始终都是两条腿走路——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交替进行。

  从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兴起,到1962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了人民公社的性质、组织、规模、管理等事项(关于生产队的规模,于两年后的1965年元月,在毛泽东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全国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第十七条又专门做了这样规定的:“经过贫下中农充分酝酿,充分讨论,由群众决定,进行适当调整或者改组,是否以三十户左右为有利。居住比较集中的,可以超过三十户。居住比较分散的,可以少于三十户。这些都不要由上面决定”。由此可见,毛主席在制定政策的时候的慎重、民主和科学的态度。实践证明,三十户左右约一百五十人的生产队是最佳社会基层组织结构,不但便利于组织和安排生产,而且使人们的相互关系也更为融洽温馨,邻里和睦,邪气收敛,社会更加稳定。这并不是靠封建的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也不是靠资产阶级的虚伪的慈善施舍,而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在政治经济上的平等互助所决定的。以致生产队解散近四十年后,人们的话语中仍然充满了怀念),农村人民公社的框架已基本就绪,社会主义的集体生产关系已经确立,生产也开始恢复。

  而上层建筑却严重滞后,不少人仍然热衷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以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那一套。1963年,毛主席开始酝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通过组织程序付诸实施。但后来,“战友们”的冥顽不化已超过了毛主席的容忍底线。

  与此同时, 苏共二十大后,由于领导层否定了列宁主义,背离了斯大林的政治经济路线,不到十年时间,就已经“卫星上天,红旗落地”,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已成为现实。

  为了防止苏联的悲剧在中国重演,避免中国人民重蹈苏联人民的覆辙,避免自己“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付诸东流”,毛主席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自下而上地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理论被某人称作“毛泽东的思想”来进行批判,才有幸没被列入“结晶”范畴,作为毛泽东的“独立思想”载入历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产生了共产主义因素。同时,资本主义残余——资产阶级法权法权思想(包括封建等级观念)还仍然存在,根植于人们的意识深处。最常见的譬如某些人认为:我的学历高、有知识,就应该多拿报酬;我的力量大、有技术,也应该多得酬劳等等等等,从而诱发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在各种人群、各个领域、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在1980年代中期的改革开放中,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制为乡人民政府时,X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特批各乡党委书记全家“农转非”(1960年代初,人民公社初创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公社干部都是“一头沉”——自己是非农村户口而家属却是农村户口。这期间,非农村户口比农村户口的待遇稍为优厚),开始公然违法扩大资产阶级法权。

  与之相反的是共产主义精神,追求的是爱人民、爱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立、但尚未稳固之时,为防止资本主义法权思想的侵蚀和资产阶级的演变,上层建筑必须来一个深刻的大革命,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精神,严格限制、并最终消灭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否则,资本主义复辟随时都会发生。这就是毛主席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原因。

  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5月开始,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不论工业、农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X县县志记载,1969年5月开始,兴建丝绸厂和制药厂,并均于次年投产。10月,组建500人的民兵营(后曾至800人)参加由国家组织的焦枝铁路大会战。同年,农业亩产达450斤,是1949年的三倍,人均614斤。

  中间虽然有批林批孔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政治运动,但生产并未停止。文革后重组的县领导班子,专设了生产指挥部,由责任心强、有经验的干部出任指挥长和副指挥长,统筹安排部署全县的生产。

  农业方面,继1950年代末开始、贯穿整个1960年代的大修水利、平整土地。1973年起,又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开始大规模地改滩造地、兴修梯田,再造山河。1975年,伊河水灾严重,旧县公社旧县大队第十三生产队的几十亩农田被淤泥沙石覆盖有一米多厚,良田尽毁。公社组织青壮劳力,硬是挖走沙石,运来黄土,再造了农田。堆积的沙石形成了四、五米高的一个沙丘,如今已被辟为一个文化广场。

  工业方面,社队企业遍地开花,三级集体经济的公社一级的经济比重逐年攀升;按照1970年国家四五计划中中央对地方发展五小工业的要求,短短几年间,X县在国家的扶持下,坚持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兴建起了十几家地方国营企业。不仅可以生产生活资料如丝绸、药品、酒类,还可以生产生产资料如化肥、水泥、机械等等。当时的干部群众奉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信念,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当年兴建,次年投产。企业职工更是生产热情高涨,喊出了“要共产主义,不要加班费”的口号,并切实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当年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家经济,还是各地方经济,由于正确的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努力工作,无私奉献,都是弯弓引箭,蓄势待发,形势喜人。

  生产真正遭到破坏是主席去世以后,从中央到基层的大换血,改企业党委领导、个人负责制为厂长、经理负责制,也就是一个人说了算。把领导岗位上的好人(如陈永贵、吴桂贤)换成“能人”。并褒奖“能人”,贬斥好人,助长了资产阶级法权,有步骤地化公为私。

  继1980年代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到1980年代中期,集体所有的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也承包(分)给了一些“能人”。经营所得,全部为其个人所有,乡镇的企业管理办公室,甚至连管理费也很难如数收齐。这些“能人”们不思发展,生活腐化,任意挥霍,加上管理混乱,几年间,X县的乡镇企业就纷纷倒闭,大部分“能人”也债台高筑。

  同时,对县属的地方国营企业的改制也在进行,把X县本来生产形势不错的十几家企业,改的工人下岗、工厂凋敝。到1990年代后期,已基本全部破产,设备厂房以白菜的价格,或贱卖或贱租给一些“能人”,厂长、经理从中渔利,损失的是国家、集体,企业的职工则只能流浪远方,艰难谋生。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在这个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理念前后交替的前夜,匆匆组织编写并完成的。比较真实地记录下了一代人的奋斗历史和探索成果,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聊以告慰那个时代的开创者和建设者。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性爆发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实行计划经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初步探索。那么,《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通过中苏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初步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做出了科学的总结,不但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对远景更是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和展望。

  该书只有在毛泽东时代,通过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组织财力物力,依靠自己培养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才能编写完成。这是毛主席政治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

  该书的写作过程中,编写人员查阅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苏修蜕变的历史教训,以及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残酷掠夺和殖民地国家的悲惨境遇,对政治经济对于人们社会活动的巨大作用,做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的解读。是截止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新的集大成之作。对我国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做了科学的解读和总结,并上升为先进的理论。为以后的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借鉴的办法。

  其后几十年间,在资产阶级书斋中寻章摘句、凭空臆造的所谓经济学家也杜撰了不少意图解说社会政治经济的文章。但由于立场不同,他们站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对立面,在资产阶级的豢养下,要么扯淡,要么贩毒,极少有有益的食粮之作。

  与马克思和列宁相比,毛泽东是不幸的。马克思有恩格斯完成他的遗愿,列宁有斯大林高举他的旗帜。而毛泽东却在他的同志中曲高和寡、茕茕孑立。而且,由于党政事物的缠身,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就想退居二线、摆脱俗务,专心哲学和理论研究。就是这样一个愿望,由于曾经的战友中没有可造之材予以托付党政事物,最终也没能实现。烈士暮年,只能是吟着《枯树赋》,在孤独中遗憾离去。并在离世后遭到集体的背叛、谩骂和淡化。

  所幸的是,ZCQ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比较正确、比较系统的理解。受主席所托,仓促组织、整理出了《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毛主席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备后人痛定后的反思。

  大量有关毛主席的讲话、指示以及活动情况还有待解密,以便对毛泽东思想做更高层次的探索。

  今年八月,在网上看到了《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但资料少且凌乱不全。在这些凌乱的资料中,经过梳理拼接,勉强凑成该读物。为网上阅读方便起见,分为八期上传,每期两章、五十页左右。其中,对传抄中间出现的错误,根据自己的理解,谨慎地加以校正。

  由于水平和资料的限制,仍然难免错误和疏漏,真诚地希望读者给予指出和改正。

  陋县小民

  2017年9月6日

  序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它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政治经济学领域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斗争,是以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中心来开展的。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预见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产生了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对象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从此,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课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究竟是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呢,还是如同历史上其他生产关系一样,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是不是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同现代修正主义的尖锐对立。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领导我国人民同现代修正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表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一九七五年二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毛主席的指示,既讲了上层建筑,又讲了经济基础,分析了产生修正主义的社会基础和阶级根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一步指明了道路,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巨大发展。

  毛主席说:“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

  毛主席在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时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エ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毛主席指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エ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エ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因此,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书。”

  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根本问题,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处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之中,它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已经代替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建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人们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已经代替了建立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资本家压迫、剥削劳动者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

  但是,资产阶级法权在所有制方面还没有完全取消,在人们的相互关系方面还严重存在,在分配方面还占统治地位。这就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既有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因素,也有衰亡着的表现为资产阶级法权的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

  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同样地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直接社会性的生产,是为满足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需要的直接社会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商品性的生产,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还存在同这种生产相联系的价值、货币和利润等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的经济范畴。

  这就是说,共产主义已经开始占领了阵地,但是在这块阵地上,还存在着滋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因素同衰亡着的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由此而构成了它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转变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共产主义因素不断战胜资本主义传统或痕迹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

  毛主席指出:“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也有这种情况。无产阶级中,机关工作人员中,都有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

  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完善的过程,表现为无产阶级不断战胜直到彻底消灭资产阶级的过程。等到整个过程完结的时候,共产主义社会就来到了。

  相反的,在错误路线的影响下,这个过程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也有可能出现曲折,甚至表现为相反方向的运动,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暂时复辟。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内在矛盾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揭示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会出现资本主义复辟?这只有从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オ能从本质上得到说明。“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

  当资本主义传统或痕迹,特别是作为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重要经济基础的资产阶级法权得到了恶性发展的时候,量变就会引起质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就蜕变成为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不是任何人所能抗拒和改变得了的。风物长宜放眼量。资本主义在苏联的复辟,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只不过是一支短暂的插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早已经腐朽了。它的幽灵在克里姆林宫的上空徘徊,不过是一种回光返照罢了。

  勃列日涅夫之流这些年来起劲鼓吹“发达的社会主义”,人们对此只能嗤之以鼻。这伙叛徒妄想以“发达的社会主义”作掩护,在国内,肆无忌惮地复辟资本主义,加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在国外,加紧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相争夺,对它的势力能够达到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压迫,妄图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苏修的所谓“发达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或者社会帝国主义。

  但是,这块遮羞布又究竟能帮得了苏修叛徒集团多少忙呢?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针对当时的德国反动制度,曾经辛辣地指出:“这种制度本身并不是值得重视的对象,它是一种按照应当受到蔑视的程度而受到蔑视的存在物。”“如果它真的相信自己的本质,难道它还会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井求助于伪善和诡辩吗?”苏修叛徒集团及其反动制度,就是这么一种按照应当受到蔑视的程度而受到蔑视的存在物。

  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深刻地触及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支配下的其他各种矛盾,在这场大革命中得到了极其生动而丰富的表现。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我国人民,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得到不断完善,由此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同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的斗争中,为了加深对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理解,搞清楚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的问题,更加坚定地贯彻执行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有着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迫切要求。

  我们编写这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是想在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弄清楚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货币、按劳分配等问题的时候,提供一本比较系统地叙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的辅助读物。

  要写好这样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辅助读物,离开广大工农兵群众和理论工的实践和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同志的热情帮助。

  由于我们自己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够,当尝试对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文化大革命中所提供的丰富材料作出理论概括的时候,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对于既是私有经济的遗物、又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商品制度,对于同商品制度相联系的价值形式、货币交换、按劳分配等经济范畴,对于这些经济范畴中的资产阶级法权及其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必然性,对于围绕着限制还是扩大资产阶级法权而展开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集中到一点,就是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宏伟的历史任务,我们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反映到理论上必然很不彻底。这种不彻底性,在一九七三年本书的未定稿中所在多有。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就象光芒万丈的灯塔,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指示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对本书进行修改是刻不容缓的了。

  放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修改过的版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对毛主席的指示的理解,我们对我国伟大革命实践的理解,仍然是肤浅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我们热切地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批评。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

  一九七五年五月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主义革命

  人类社会已经大约有一百万年的历史了。它是怎样发展到今天的?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没有一个人作出过科学的回答。十九世纪中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研究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亲自参加资本主义时代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基础上,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发现。马克思把这个发现简要地表述如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驱散了几千年来唯心史观散布的浓雾,使人们能在那种看来迷离混沌的历史发展中,找出它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在有阶级的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伟大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人类社会从这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转变,就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一种人剥削人的制度

  自从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以后,人类就进入了阶级社会。从那时以来,人类“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是人剥削人的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农民反抗地主、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一无所有,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它又使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人数很少的大资本家手中。这样就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同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了。

  这个矛盾的发展,使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经常伴侣,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就为这种替代准备好了主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性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基础,革命的无产阶级则是资本主义自己所产生的掘墓人。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他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进而产生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发展到非常尖锐的程度,使资本主义制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人类历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作了系统的分析之后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抗性矛盾,决不可能由它本身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要灭亡,代之而起的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早已成为历史的要求。但是,资产阶级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它必然要动员社会的一切力量,利用它所控制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机器,来阻碍这一历史必然性的实现。无产阶级为了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进行暴力革命,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个理论基础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了用革命暴力夺取政权的基本的政治路线,指引着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斗争。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演习。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疯狂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竭力鼓吹:资本主义社会“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制度的形式和组织”,“我们称这种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经济生活的各种形式》)。

  叛徒考茨基则胡说什么:“决定社会主义前途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未来的崩溃或衰落的可能性或必要性,而是我们应当抱这种期望,即无产阶级会壮大到、生产力会发展到足以供应人民群众丰富的资料的地步”(《唯物史观》)。

  伯恩施坦、考茨基谬论的实质是: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会“渐渐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无产阶级不必进行暴力革命;工业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殖民地和附属国,首先是“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不能进行暴力革命。这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早期出现的反动的“唯生产力论”。

  这一谬论把社会变革单纯地理解为生产力发展问题,根本抹煞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抹煞了在变革生产关系中群众自觉革命活动的重大意义。伯恩施坦、考茨基以来的一切新老修正主义者,无不拾起“唯生产力论”这一破烂武器,妄图阻挡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进军。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修正主义者鼓吹的“唯生产力论”早就给予了坚决的抨击。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坚持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辨证统一论,还是推行反动的唯生产力论,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区别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水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彻底批判反动的“唯生产力论”,オ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是革命暴力的胜利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垄断前资本主义世界的条件,曾经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至少是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取得胜利。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经济特征的分析证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帝国主义阶段具有更显著的作用,有些原来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以跳跃的速度赶上和超过某些原来比较先进的国家,使帝国主义各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成为不可避免。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各种矛盾极端尖锐起来,资本主义制度可能在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地方被无产阶级所突破,“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就是列宁发展了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列宁的这一理论粉碎了第二国际和俄国修正主义者否认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胜利的谬论,武装了各国革命的无产阶级,从政治上、思想上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准备。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胜利。但是,“不用暴力破坏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不用新的国家机器代替它,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竭力鼓吹通过资产阶级议会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严厉地批判了这种所谓的议会道路,指出:“这就是最纯粹最卑鄙的机会主义,口头上承认革命,实际上背弃革命。”苏修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所谓“和平过渡”道路,也就是“通过议会的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不过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谬论的再版。

  坚持暴力革命,还是鼓吹“和平过渡",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区别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又一分水岭。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的光辉实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面对第二国际头目的公开叛变,列宁以无产阶级反潮流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提出了著名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拿起武器,向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发起猛烈进攻,终于在一九一七年俄历十月二十五日(公历十一月七日)用革命暴力摧毁了俄国反动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在十月革命中,革命暴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经验证明,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不一定要在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里才能实现。只要有相当数量的无产阶级,有大量的被压迫的痛苦的农民群众,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善于结合本国革命实践,制定出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正确地领导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并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同阶级敌人进行坚韧不拔的斗争,即使经济上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完全能够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

  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辟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缔造和培育的中国共产党于一九二一年诞生了。毛主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分折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转变等问题,作了正确的回答,制定了一条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在这条革命路线指引下,建立农村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摧毁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继十月革命以后最伟大的世界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党内始终存在着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机会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中国党内第一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陈独秀以及刘少奇一类骗子,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和托洛茨基之流那里贩来了反动的“唯生产力论”,他们说中国经济落后,要等到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无产阶级才能夺取政权。这实际上是要取消中国革命,使中国继续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

  旧中国的经济确实是落后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夜,现代工业的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左右,总产值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生产的。在旧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经济是旧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旧中国经济落后,完全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统治造成的。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落后、反动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尖锐矛盾,集中表现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根据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毛主席为中国无产阶级提出了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

  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就从理论上全面地、彻底地粉碎了陈独秀之流妄图用反革命的“唯生产力论”阻挡革命洪流的阴谋。

  毛主席根据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毛主席的这条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战胜了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路线,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不停顿地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革命的经验证明,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只要认真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牢牢地把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并领导人民大众赢得这一革命的胜利,那就完全有可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基本完成以后,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毛主席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过程中,在同党内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中,总结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设起来的共产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主要武器。中国革命正是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当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节 社会主义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在当代已经成为世界广大地区光辉灿烂的现实。日益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于世界,极大地鼓舞着各国无产阶级和亿万劳动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而英勇斗争。

  在这种强大的革命形势面前,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的敌人也纷纷打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号,有苏修的所谓“发达的社会主义”,有林彪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妄图鱼目混珠,以假乱真,麻痹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这一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在世界广大地区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也装扮成社会主义者了。

  这一事实又表明,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的界限,对于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在革命胜利以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社会呢?它具有那些根本的特征呢?

  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这种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家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根本对立的,它没有任何可能在旧社会中产生。无产阶级只有在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才能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对个体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进步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了资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无产阶级由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把亿万劳动人民从旧社会的影响下逐步解放出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无产阶级革命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和企业的主人,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的指导思想,从这些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具有共产主义社会的因素。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早就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毛主席在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时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市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毛主席指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

  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麦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的残余和痕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被推翻了,但是,这些阶级及其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仍将长期存在,资产阶级法权仍将长期存在;因而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土壤仍将长期存在。

  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以前,以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革命,都不过是用一种新的剥削制度去代替那在历史上已经过时了的陈旧的剥削制度;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则根本不同,它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建立崭新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重大无比的任务,不是在一个短暂的时期所能完成的,而必须经同,它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建立崭新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重大无比的任务,不是在一个短暂的时期所能完成的,而必须经度;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则根本不同,它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建立崭新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重大无比的任务,不是在一个短暂的时期所能完成的,而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代。

  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性质和特征,表明它和资本主义社会是根本不同的,和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有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性质和特征,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一系列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必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这一历史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它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也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它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还有相矛盾的一面。毛主席教导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没收了大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以后,在对中、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以前,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是很明显的,容易为人们所理解。

  问题在于,在基本上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除了相适应的这一方面而外,还存在不存在相矛盾的一面?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认为“完全适合’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样一来,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就被否定了,辩证法就中断了,社会主义社会就被歪曲了。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然要给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为着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需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定时期内,还存在着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所有制方面,例如,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所有制基本上是社会主义的了,但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家还拿取定息,也就是还有剥削;就所有制这点上说,这类企业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的。

  又如,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城乡还存在个体经济的残余。在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还存在着那些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同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对立关系、在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对于留用的资本家和资产阶级专家还付给高薪,这种高薪,并不体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而是一种赎买。所有这些非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它同生产力的矛盾是十分显然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继续对这种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地恰当地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也有一个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这种共产主义因素的成长壮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在将来最终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在经济上还不可能是完全成熟的,还不能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对私有制的根本否定,但是不等于说所有制问题已完全解决了。资产阶级法权在所有制范围内,还没有完全取消。由于实行商品生产,货币交换,按劳分配,由于存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同的差别,资产阶级法权在人们的相互关系方面还严重存在,在分配方面还占统治地位。

  对于资产阶级法权,无产阶级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武器,对它作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既要看到它存在的必然性,又要看到限制它的必要性,并且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加以消灭,以便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转变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但是,只要资产阶级法权存在,城乡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新资产阶级分子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

  一切新老资产阶级分子都力图巩固、扩大、强化资产阶级法权,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蜕化变质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这些表现为资产阶级法权的资本主义传统或痕迹,又同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交织在一起,在实际生活中难解难分。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城乡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新的资产阶级分子一批又一批地产生、资产阶级复辟的可能性,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根源的。此外,随着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这一或那一方面又会出现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

  但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中心问题,不能不是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因素,逐步限制并最终战胜衰亡着的表现为资产阶级法权的资本主义传统或痕迹这样一种斗争过程。

  在社会主义社会,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

  在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关中某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任它发展,就会妨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不断解决这些矛盾,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的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有阶级的社会。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既然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就不再成其为阶级了,就不再有阶级斗争了。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剥削阶级虽然丧失掉生产资料,但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人还在,心不死,还要继续同无产阶级较量,千方百计地企图恢复他们被夺去的‘天堂’。毛主席指出:“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エ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也有这种情况。无产阶级中,机关エ作人员中,都有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即使老一代的地主资产阶级都死光了,新的资产阶级分子还会一批又一批地产生。资产阶级影响的存在,国际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影响的存在,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政治思想根源。而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则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重要的经济基础。

  事实上,小资产阶级中经常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在工人阶级队伍中,在党政机关中,在文化教育部门中,也会产生一些蜕化变质分子、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充当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中、在党和国家机关中的代理人。

  同时,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总是力图消灭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国家蜕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际间的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来。

  社会主义社会既然存在着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必然要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求逐步壮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共产主义因素,要求逐步缩小以至最后清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以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

  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总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巩固和不断完善。资产阶级及其在共产党内部的代理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总是力图扩大资产阶级法权,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

  因而,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不可避免的。人们想要避免,也不可能。无产阶级只能因势利导,夺取胜利。

  列宁在领导苏联人民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斗争中,看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一再指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只要这个时代没有结束,剥削者就必然存着复辟希望,并把这种希望变为复辟行动。”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教育各个领域中的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反复的、曲折的、复杂的,有时是很激烈的。这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命运的斗争。这个长期斗争,将决定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还是复辟为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得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结论,进而得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自始至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结论。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专政曾经作过一个最简单的概括:“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主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清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的这一段精彩论述,极其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同资产阶级国家学说之间的关系和根本的区别,表达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表达了无产阶级专政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包括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全部任务和实际内容。列宁也指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繁杂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个,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毛主席说:“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毛主席的指示,对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ー八四八年至一八五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对它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別,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オ能最后解放自己。要做到这一点,无产阶级就要在一切领域、在革命发展的一切阶段始终坚持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直到地球上消灭这四个一切,使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决不能半途而废。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是工农两大劳动阶级的巩固联盟。无产阶级还要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把绝大多数的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一小撮敌人。毛主席指出:“就国内的条件来说,我们胜利的获得,是依靠了エ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并且广泛地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族人民大团结,是无产阶级专政力量强大的源泉!它标志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历史上最革命的最进步的专政。

  为着完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必然要求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坚持继续革命。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的光辉思想,把无产阶级专政和不断革命联系了起来。

  列宁在苏联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的理论。列宁分析了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指出:“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次行动,'不是一条战线上的一次战斗,而是充满了剧烈的阶级冲突的整整一个时代,是在一切战线上,也就是说,在经济和政治的一切问题上的长长一系列的战斗”。

  列宁总是强调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无产阶级必须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等一切方面同资产阶级进行不断的斗争,决不能停止。

  毛主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断革命的原理,总结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毛主席指出:“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

  这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还必须继续革命,把政治战线、经济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毛主席在深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创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基础上,为我们党制定了一条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毛主席制定的这条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是坚持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的唯一正确的路线。社会主义时期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就是坚持还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毛主席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光芒万丈的灯塔,照亮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历史航程。

  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在政治战线、经济战线和思想文化战,我国在政治战线、经济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以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率领广大群众,遵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同资产阶级及其在党内的代表人物进行了多次的斗争。

  毛主席指出:“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杜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黒暗面。”这种形式,在一九六六年找到了,它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大革命,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一场政治大革命,也可以叫作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正确领导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经过反复的较量,广大革命群众捣毁了刘少奇、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

  这伙叛徒、卖国贼里通外国,妄图改变党的路线和政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他们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实质是极右。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革命群众又进一步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把我国变为社会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的罪行,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在发展,斗争在继续。毛主席指出:“现在的文化大革命,仅仅是第一次,以后还必然要进行多次。”“革命的谁胜谁负,要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オ能解决。如果弄得不好,资本主义复辟将是随时可能的。全体党员,全国人民,不要以为有一二次、三四次文化大革命,就可以太平无事了。千万注意,决不可丧失警惕。”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辩证的统一,是有阶段的不断革命论。

  一九五八年,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的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断革命论者,我们认为,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同,没有隔着也不允许隔着万里长城;我们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发展的阶段论者,我们认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反映事物的质的变化,不应当把这些不同质的阶段互相混淆起来。”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去及时地变革那些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不去促进共产主义因素不断增长,不去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不去削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这是右倾机会主义。

  否认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以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前提,混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混淆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否认它们之间的质的区别,就会出现“左”的俯向,甚至引出“左”倾机会主义。坚持有阶段的不断革命沦,才能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同右的和‘左”的机会主义慨向进行斗争。

  对待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试金石。一切新老修正主义者,都在这个根本间题上显露了他们的反革命原形。苏修叛徒集团宣称:“无产阶级专政在国家消亡之前就不再是必要的了”,代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全民国家”。

  这种谬论根本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关于国家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科学论断。苏修叛徒集团就是在所谓“全民国家”的谬论掩护下,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产阶级专政的。

  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始终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条件。因而不但在党内存在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在党员、工人、富裕农民、苏维埃职员中都有少数完全背叛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新的资产阶级分子、暴发户。

  一批新老资产阶级分子开始要求巩固、扩大、强化资产阶级法权及其所带来的那一部分不平等,造成两极分化,使少数人在分配方面通过某种合法及大量非法的途径占有越来越多的商品和货币,并进一步产生把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和把劳动力当作商品的资本主义剥削行为,在那些执行修正主义路线的部门和单位改变所有制的性质,重新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

  苏共中央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曾部分地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当苏联资产阶级在经济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的代理人就要求政治上的统治,要求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全盘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公开地复辟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果然,当斯大林逝世以后,代表苏联新资产阶级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一上台,首先就血腥地镇压苏联人民,并在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思想文化领域中颠覆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成为资产阶级专政、法西斯专政。

  接着,他们就按资本和权力的大小进行分配,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变为新型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变为资本统治劳动的关系,把按劳分配关系变为“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资本主义分配关系。

  这样,就在苏联完成了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过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复辟资本主义这个严重的事实,从反面教育了革命人民:为着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必须懂得为什么要对资产阶级专政,懂得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什么,懂得怎样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始终坚持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

  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使上层建筑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改造社会、改造自然,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

  人类社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诞生以前,这一段漫长的历史,只不过是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生产者不但受自然界的奴役,而且首先受自己制造的生产资料的奴役,“不是生产者支配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支配生产者”。

  这就是说,剥削阶级掌握了基本的生产资料,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权,穷凶极恶地压迫着和剥削着广大劳动人民,使广大劳动人民长期陷入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之中。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震撼人类历史的春雷,它宣告了人类社会“史前时期”的结束,开辟了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

  恩格斯曾经满怀革命激情展望这个伟大的新时代的来临,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オ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オ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朝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人自由王国的飞跃。”

  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到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的转变,它的客观基础,就在于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使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劳动人民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地位,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变更了,这才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共同运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一强大武器和生产资料,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自觉地改造世界,创造历史。

  但是,同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还只是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开端。除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面的局限性以外,主要是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还存在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条件,因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虽然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基本的生产资料,但是,他们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自觉活动,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

  不过,“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无产阶级终将按照自己的面貌,经过社会主义社会塑造出一个共产主义的新世界。

  自觉利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决不是说,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只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第一次有可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自觉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来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因此,正确地认识和自觉地利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对于胜利地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正确地认识它、运用它,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但是不能否认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如果以为人们可以“创造”、“改造”规律,那就脱离了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唯心论的先验论,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社会经济规律有两种:

  一种是人类社会各个阶段或几个阶段共有的规律。例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各个阶段共有的;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价值规律,是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共有的。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形态,这些规律的作用有不同的特点。

  另一种是只在某一社会形态内发生作用的规律。例如,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它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消灭也就退出了社会舞台。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必然要出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等等。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出现新的经济规律,开始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新过程。

  人们不能“改造”或“创造”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决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发现它们,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把某些规律的破坏作用引导到另一方面,限制它们发生作用的范围,给予其他正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规律以发生作用的广阔场所。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被私有制所分割、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在盲目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下进行的,因而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总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起着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人,这就开辟了人们有可能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的新时代。这时,“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人们认识和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提供了可能性。可是,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要经过斗争,要在实践中去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们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也将表现为人同人之间的矛盾”。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调查研究,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井且使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因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オ解决本质问題”。

  这样才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避免经验主义,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这种认识过程,同人们世界观的改造过程是分不开的。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人,能比较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坚持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人,则肯定不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因此,这种认识过程,又是一个破资产阶级世界观、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过程。同时,无产阶级利用社会经济规律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前进,必然会遭到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腐朽力量的猛烈反抗。

  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自觉利用经济规律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不必进行艰苦的工作,不必进行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不用克服资产阶级的反抗的观点,是一种自流论和阶级斗争熄灭论的观点,因而是错误的。

  社会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违背的,违背了它,就要犯错误。如果违背了杜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カ、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规律,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忽“左”忽右,甚至走上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资本主义道路,最后必然要跌大跟头,违背其他经济规律的结果也是一样。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无产阶级政党所制定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之所以有战无不胜的强大威力,就是因为它们正确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因此,“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便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利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能够自觉地利用客观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大大增强了。

  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能动作用,集中表现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设起来的,善于洞察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善于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掌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实践,制定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

  这些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又回到群众中去指导群众进行胜利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党的革命理论,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表明了党的基本纲领是彻底推翻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要有一条正确的路线。党的领导,最根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毛主席提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有了正确路线的指引,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才能够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用来不断战胜资产阶级、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铲除资本主义土壤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它对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对于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国家政权,オ能在经济战线上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计划、组织和领导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カ,并且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求充分发挥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这种能动作用。这种情况,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所不可能具有的。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虽然要竭力运用政权等上层建筑来保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腐朽,资产阶级政权也日益反动,不再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革命カ量了。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革命的开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展开着新陈代谢的历史过程。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促进着这种新陈代谢,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无产阶级手中的重要的革命力量,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有了这个武器,无产阶级才能粉碎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动势力的反抗,把全体劳动人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胜利地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日益巩固和完善,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沿着党的基本路线的轨道不断前进,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资产阶级法权、消灭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直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实现。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连载:第二章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 2017-09-07 来源:

  修正主义路线总是把物质刺激,管、卡、扣、罚,利润挂帅和市场竞争那一套资本主义货色,改头换面地贩运过来,冒充社会主义,以便把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平演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而马克思主义路线总是坚持要加强党的领导,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和群众路线,执行民主集中制,依靠广大工人群众管理好企业。

  相关阅读:

  录者的话、目录及序言//m.drhuete.com/Article/shushe/2017/09/382977.html

  第一章《社会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专政》//m.drhuete.com/Article/sichao/2017/09/382998.html

  今日刊载:

  第二篇 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产生

  没收大资本

  无产阶级粉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接着就要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逐步把资产阶级所占有的工厂、矿山、银行、交通运输企业等国家的经济命脉夺取过来,摧毁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去代替那在历史上已经过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无产阶级举行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历史提出的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当无产阶级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成为统治阶级的时候,“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表明,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果继续让资产阶级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那末在政治上被推翻了的资产阶级,必将凭借其经济实力,配合其政治上、军事上的反扑,来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实行资产阶级复辟。因此,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的大银行、大工厂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大企业,必须在夺取政权以后迅速地没收,归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所有。

  这样,就可以把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的武器夺取过来,变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否则,无产阶级夺得的政权便将得而复失。列宁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葬送巴黎公社光辉胜利果实的两个错误之一,就是没有把象银行这样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夺取到无产阶级手中。

  列宁领导的伟大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汲取了巴黎公社的历史教训,在用革命暴力粉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以后,立即把银行、铁路、商船以及各部门的大工业先后收归国有,建立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夺者”的理论的光辉实践。

  毛主席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指导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剥夺剥夺者的理论。毛主席对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科学分析,把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划分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大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小资本),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小资本家),制定了党对它们的不同政策。

  毛主席深刻地分析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指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他们当权的二十年中,已经集中了价值达一百万万至二百万万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据统计,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以蒋、宋、孔、陈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资源委员会”垄断了全国范围内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发电量的67%,煤产量的33%,钢铁产量的90%,石油产量的100%,有色金属产量的100%,水泥产量的45%。其他反动机构还垄断了全国范围内中国资本主义企业纺锭设备的38%,织布设备的60%,糖产量的90%。在交通运输方面,占有全部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和44%的轮船吨位。)

  官僚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极端反动的统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官僚资产阶级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针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本质,毛主席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就明确规定了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的政策。

  党和政府根据毛主席制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在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过程中,陆续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没收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共有二千八百五十八家,拥有工人七十五万多人。这些官僚资本主义企业被没收以后,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财产。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革命意义: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没收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也就是剥夺大资产阶极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解放以前,官僚资本在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本中占到百分之八十,民族资本占百分之二十。没收了官僚资本,就把中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部分消灭了。

  在我国,由于革命的进程是从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最后夺取城市,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产生还具有这样的特点:在人民民主革命的发展过程中,为着支援革命战争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在革命根据地早就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经济,不过数量不多。大量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产生的。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变官僚资产阶级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变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给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就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改造中小资本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但是,无偿没收并不是唯一的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工人决不拒绝向资产阶级赎买。”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迫使资本家屈服于无产阶级的意志,接受无产阶级的赎买政策,给资本家以一定的赎金,将资本主义企业逐步地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这对于无产阶级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国有化的过程中,不致使生产中断,避免或减少突然变革中可能引起的损失和混乱。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列宁曾经试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对一部分资产阶级实行赎买,以便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大工业生产。“既然无产阶级紧紧掌握着政权,紧紧掌握着运输业和大工业,这里也就没有什么使无产阶级政权可怕的地方。”但是,当时俄国的资产阶级抗拒无产阶级的赎买政策,因而苏联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毛主席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根据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总结了我党在革命根据地所实施的工商业政策的经验,对不同于官僚资产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小资本家)进行了深刻的科学分析,规定了不同的政策,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的思想。

  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被迫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又有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反动性。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工商业,从整体上来看,都属于中小型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以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为特点的。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由于我国原来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已经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和一定限度的发展,在増加工业产品生产、扩大城乡经济交流等方面,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其剥削工人、唯利是图的本质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然要产生不利的消极作用。根据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作用,毛主席制定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逐步地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终结的时候,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进一歩暴露了,它越来越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越来越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毛主席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即通过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对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行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支配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用来改造中小资本主义工商业,把这一部分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一种过渡的经济形式。

  我国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按照它们受国营经济的领导和受国家、工人阶级监督的程度,区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初级形式,在工业中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有代购、代销等形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已经使资本主义经济接受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流通领域内发生了联系,迫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生产和经营的方向、剥削的程度,价格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在不同程度上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

  但是,这种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毕竟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仍然属于资本家私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依然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仍然处在受利削的地位。因此,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不可能根本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矛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向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过置。

  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国家对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委派干部去担任企业的领导工作,依靠工人群众和按照国家计划来管理企业。这样,社会主义成份就在企业内居于领导地位,使国家能够控制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把企业的供、产、销纳入了国家计划。

  在公私合营企业中,资本家实际上已失去了对企业的管理权,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受到了很大限制。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在我国的实践中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具有取得经验、典型示范的意义。但是,在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阶段,在各个行业中,一般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实行合营,还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没有实行合营。在这种条件下,国家不能在整个行业的范国内全面贯彻国家计划,并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对整个行业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调整。

  同时,在个别企业合营的阶段,资本家是按其资本在企业资金总额中的比例参加利润分配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增加,这对于工人积极性的发挥和国家资金的积累也是不利的。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的这些矛盾表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必须进一步向前发展,

  在毛主席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一九五五年底、一九五六年初,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由于社会主义占领了广大农村阵地,最后割断了资本主义经济同个体经济的联系,工人农民两头一夹攻,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接受改造,走上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道路。

  (棍据1956年6月底统计,全国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占1955年底八万八千多户私营工业的97.3%,职工人数占97.7%,产值占99.1%。)

  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国家对资本家卖行了定息制度。资本家只能在一定年限内,按照企业在合营以前的资本总额、按照固定息率(一般为年息五厘)领取般息,即定息。资本家的剥削收入不再随着企业生产的发展而增加。这就解决了在个别企业合营时期资本家按股额比例分取企业利润所产生的矛盾。

  同时,实行全行业合营和定息制度以后,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不完全了,它只表现在按私股份额取得一定的股息上,并且同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完全分离。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完全属于国家和全体劳动人民。国家可以对全部合营企业按照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统一的经济改组,如合并、转业等等,加强了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

  全行业公私合营是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歩骤。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公私合营企业基本上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了。在国家规定的支付给资本家的定息年限已满,并且停止支付定息的时候,公私合营企业就变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了。

  一般说来,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都要遇到大资本和中小资本同时并存这样一种情况。根据大资本和中小资本、大资产阶级和中小资本家的不同情况,采取没收和赎买这样两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社会主义国有化,这对于分化资产阶级,加速实现无产阶级“剥夺剥夺者”的历史任务和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都是十分必要的。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用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决不意味着取消阶级斗争,而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现代修正主义者捏造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所谓“和平过渡”,这是故意把工人阶级要不要用革命暴力夺取政权,同工人阶级在用革命暴力夺得政权以后,能不能达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力量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两个根本不同的问题混同起来,以贩卖他们的修正主义谬论。

  事实上,正是由于无产阶级有了强大的国家机器,民族资产阶级才不敢造反,才有可能迫使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而这种改造本身也是一种新的阶级斗争形式。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也是一种斗争形式,是阶级斗争在另一种形式下的继续,而决不是用阶级和平来代替阶级斗争。”

  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串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极为复杂和深刻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是一种限制和反限制、改造和反改造的斗争。

  其中,主要的是一九五0年春天为了稳定物价而反对投机活动的斗争,一九五二年反对资产阶级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资财、偸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高潮时期反对资本家抽逃资金、高估资产总值以抗拒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以及包括一九五七年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猖狂进攻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思想领域里的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打击那些坚持不法行为和坚决反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少数资产阶级分子,使之在人民群众中陷于完全的孤立,迫使大多数资产阶级分子接受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现在,资本主义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虽已基本完成,但是,还要继续在较长时间内逐步完成所有制改造方面尚未完成的那一部分任务;而且,生产关系其他方面的资本主义传统或痕迹仍然存在,还需要逐步地加以肃清;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也还远远没有完成。要把原来的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还是一个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长期的斗争过程。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改造和反改造的斗争也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党内一直存在着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以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斗争。

  刘少奇、林彪一伙同社会上的资产阶级遥相呼应,内外发动,大肆赞美“资本主义是一匹剽悍的恶马,骑上去可以走路如飞”,“要大大的发展”。刘少奇在我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关键时刻,竭力制造资产阶级“剥削有功”的反革命舆论,叫嚷要“让资本家存在和发展几十年”“可以和国营企业并行发展”,猖狂反对毛主席提出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方针。

  当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节节胜利展开的时候,刘少奇一伙又大肆美化资产阶级,胡说资本家是“自愿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赞美资本家和资本家代理人“聪明”、应该把他们当作“先生”、“宝贝”加以重用,妄图使资本家继续掌握企业的领导权,以达到保存资本主义的目的。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刘少奇、林彪一伙又竭力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硬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解决了,资产阶级已没有两面性,不需要再改造了。

  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虽然每个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目的总是为着保存、发展或者复辟资本主义。这条修正主义路线,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完全违反的,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而历史潮流总是阻挡不住的。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巩固和完善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巨大优越性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通过剥夺剥夺者,消灭了帝国主义所有制、官僚资本主义所有制,逐步改造了民族资本主义所有制而产生的。同时,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开展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不断地新建和扩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又使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新建和扩建企业的资金,是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新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是通过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和税金以及农业税等形式集中到国家手里的。所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通过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产生的,而它的发展壮大,则是大规模地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

  到一九七三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巳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百分之九十七,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六。在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范围,包括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自然资源,铁路、邮电、银行、国营工厂、国营农场、国营商业等国营企业。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必须采取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属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只能由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来占有,并按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需要,作统一的合理的调度和运用,以增进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

  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也还没有消灭,只有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才能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并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抵制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侵蚀和进攻。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范围内,必须贯彻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这就是说,国营企业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工人群众手里,以保证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路线;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不按照国家的规定,没有上级主管机关的批准,企业不能把生产资料转移、出让或赠送给别的企业或单位;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国营企业,必须在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来发挥积极性;国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都必须服从和坚决执行国家的统一计划,而不能和国家的计划相抵触,国营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采购及其产品的调拨和销售,劳动力的增加或减少,都必须服从国家的统一规定,而不能听任各个企业自由处理;国营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必须由国家统一规定,国营企业的赢利必须由国家统一支配,计划使用。

  只有贯彻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才能真正被运用来服务于全体劳动人民地利益,才能真正体现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如果在国营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等方面没有党和国家的这种集中统一领导,而是听任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各行其是,那么,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也就不成其为全民所有制,而被分割成为地方所有制、部门所有制、企业所有制或者集体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了。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革命飞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按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做统一的合理的支配,这就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新局面,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比较,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公有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不同,它的生产资料不是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劳动人民,而是属于社会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用来增进全社会劳动人民的利益。各个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虽然千差万别,但在国营企业里工作的工人,并不因企业装备先进程度的差别、产量高低、盈利多少而有不同的劳动报酬。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同现代工业中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现代工业中,各个部门、各个企业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都是社会化大生产整体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工业中这种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支配所有的部门和所有的企业,以便使各部门各企业能够紧密地相互配合,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这种对所有的部门和所有的企业的统一支配权,只有当这些部门和这些企业的生产资料都属于一个主人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这样的主人,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唯一可能的形态,便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以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出现,是现代工业中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运动导致的必然结果。

  有了这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才能克服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那种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严重的浪费和破坏,消除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浪费,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促进生产力以更高速度向前发展。

  资本主义企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只能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所有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决不可以象修正主义者所提出的“工厂归工人”的口号所要求的那样,把资本家的工矿企业交给各个工矿企业的工人所有。

  因为,如果把这些工矿企业分给各个企业的工人所有,那么第一,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手中将不再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无产阶级专政将失去其主要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第二,无产阶级的战斗队伍将被小集团所有制所分裂。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领导将无法贯彻,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将无法克服。一句话,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事业将被葬送,资本主义必然复辟。

  列宁曾经严厉批评过把工厂交给生产者”直接组织生产”的主张,指出这种主张的实质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直接或间接地把个别工厂或个别行业的工人对他们各自的生产的所有权合法化、或者把他们削弱或阻挠执行全国政权的命令的权利合法化的做法,都是对苏维埃政权基本原则的极大歪曲和完全放弃社会主义。”

  “工厂归工人”以及任何类似的主张,实际上是企图把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蜕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脱变为一小撮特权阶层所有制即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主张。

  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有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的,但是资本主义的国家所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制,是根本不同的。

  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也搞过一些“国有化”,把一些原来属于私人资本的煤矿、电力工业等收归“国有”。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那里的“国有化”,也就只能是资本主义国有化,只能是把企业从个别资本家的手里转移到做为“总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的手里。企业被收归国有的资本家,得到了优厚的补偿,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剥削者的地位丝毫也没有受到影响。

  企业的管理权依旧掌握在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手里。工人受到的剥削更厉害了。恩格斯早就深刻地揭露过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反动的阶级本质,指出:“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愈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愈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

  所以,资本主义的国家所有制,按其本质来讲,是集团的资本家所有制,它是连一丝一毫的社会主义因素都没有的。现代修正主义者妄图把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制同资本主义的国家所有制混为一谈,是极端荒谬的。这正好暴露了他们充当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士的丑恶面目。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通过没收大资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牢牢地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小资本主义经济和对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营经济的领导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以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进行的。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全部现代化的大工业。国营工业所提供的大量机器设备、器材、燃料和动力,不仅是促进国营经济各部门技术改造的条件,也是促进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物质基础。

  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积累国家建设资金方面,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也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九七三年,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已占到整个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六。供应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工业品,绝大部分是国营工业的产品,并且是经过国营商业的统一调度输送到全国城乡劳动人民手中的。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地大部分是依靠国营企业内部的积累提供的。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农业部门中的比重不大。从数量上看,农业部门中大部分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但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的建立,是在农业经济领域实现生产关系变革的重大战略措施,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它对于实现《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建立农业方面的产业军、实现工业和农业的直接结合,以及促进三大差别的逐步缩小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具体说来,社会主义国营农场的作用主要是:

  (一)国营农场是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它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受农场本身资金积累的限制,可以比农村集体经济先走一步,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起带头和示范的作用。国营农场本身还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可以举办一些工业企业,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促使工业和农业更好地得到结合。

  (二)国营农场是国家进行农业科学实验的重要基地。对于那些需要集中较多的研究人员,耗费较多的资金,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获得成果的科学实验,农村集体经济往往由于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受到限制而难于进行。国营农场则可以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各种科学实验,并将取得的成果——优良品种和先进经验——及时地推广到农村人民公社。

  (三)国营农场在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大面积地培育和采伐林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四)国营农场在培养知识青年方面,由于生产活动、政治活动、生活管理比较集中,有利于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革命传统,是培养青年一代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好学校,是锻炼革命青年的大熔炉。

  在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还有一种重要的形式,这就是生产建设兵团。它是一种包括着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各个方面的一种综合性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单位,大多建立在土地辽阔、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担负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巩固国防等重要任务。在生产建设兵团中工作的老工人、革命干部和知识青年既是一支经济建设的产业军,又是一支保卫边疆的强大的战斗部队。这种形式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有着特殊的意义。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斗争中巩固和完善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一种公有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是历史上唯一可能直接发展为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在把生产资料变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公有财产这一点上,它同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有一致的地方。所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已经具有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因素。但这决不是说,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一经建立起来就完善了,它还有一个巩固和完善的过程。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同题,也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为谁服务的问题。它集中地体现在企业归谁领导、归谁管理上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企业也就归不同的阶级领导和管理,为不同的阶级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企业归资本家领导和管理。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企业当然应该归劳动者领导和管理。不能认为,劳动者在社会主义企业里的权利,只是在某些人的领导下享受工作权、教育权、休息权等等。

  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根本的权利之一。没有这个权利,就没有工作权、受教育权、休息权等等,就不能保障企业为劳动者的利益服务,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

  但是,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者还主要只能通过国家委派的代表,或者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来领导和管理生产,这些代表一般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这就是说,在实现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的过程中,还存在领导者、管理者和直接生产者这样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旧的社会分工。这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旧的社会分工,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消失。

  那时,领导和管理的职能,人人能够胜任,这种“职能将由所有的人轮流行使,然后将成为一种习惯,最后就不再成其为特殊阶层的特殊职能了”。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中,这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标志着所有制问题上旧社会的传统或痕迹仍然存在。“为阶级差别辩护的最后理由总是说:一定要有一个阶级无须每日疲于谋生,使它能为社会从事脑力劳动。”

  如果不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创造条件来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社会分工,而是把这种社会分工巩固、扩大、强化。就会出现新的精神贵族、技术贵族把持和垄断企业的领导权,从而将最终改变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因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巩固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种旧的社会分工逐步趋于消灭的过程。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中的旧社会的传统或痕迹,还表现在各个国营企业独立进行核算,依靠本企业的收入来抵偿支出,并以上缴利润的形式为国家提供积累。在这种条件下,各个国营企业虽然没有不同的主人,但相互交换产品仍要象不同的所有者那样,计价付款,表观为价值关系。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一方面具有共产主义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具有旧社会的传统或痕迹。这种情况表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即使在建立起来以后,问题也并没有完全解决。它仍然存在向共产主义发展和向资本主义倒退这两种可能性。这样,就必然要在所有制间题上展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

  这种斗争是多方面的,但是集中表现在两个阶级争夺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领导权间题上。一九六九年毛主席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说过:“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搞是不行的,我们这个基础不稳固。据我观察,不讲全体,也不讲绝大多數,恐怕是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工入群众手里。过去领导工厂的,不是没有好人。有好人,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都有好人,支部书记有好人。但是,他是跟着过去刘少奇那种路线走,无非是搞什么物质刺激,利润挂帅,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搞什么奖金,等等。”“但是,工厂里确有坏人。”“就是说明革命没有完”。

  毛主席的这段话,不仅说明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而且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所有制问题,如同其他问题一样,不能只看它的形式,还要看它的实际内容。毛主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关健在于一定要把领导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工人群众手里。

  如果国营经济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他们就能够代表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来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就能巩固,就能逐步趋于完善。如果国营经济的领导权被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篡夺,那么,他们就会把党和国家赋予他们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变为谋取个人私利的特权,就会把在经营管理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搞成不受党和国家控制的独立王国,就会推行修正主义路线,搞资本主义复辟。

  这样的国营经济单位,名义上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实际上已经蜕化变质了。从苏联的资本主义复薛的情况来看,从我国文化大革命中揭发出来的一部分工厂企业的情况来看,资产阶级改变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就是从夺取领导权开始的。

  为着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篡夺领导权的走资派进行坚决的斗争,把被篡夺的领导权重新夺回来。这种斗争,不是一次文化大革命就能解决的。同时,掌握国营经济领导权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员的代表(各级干部),要使自己能够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如果不向这方面努力,在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支配下,就有可能在管理企业、支配生产资料、组织生产的过程中,背离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有一些人在经营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时候,热衷于搞物质刺激、利润挂帅,搞管、卡、扣、罚,一句话,不把劳动人民当作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

  这就必然会损害、削弱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发展下去,就要使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蜕化变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群众和干部批判了这种倾向。但是,已经被批判了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有可能重新出现。一九七四年年初,上海港务局第五装卸区部分工人贴出丁一张名为《要当码头的主人,不做吨位的奴隶》的大宇报,指出:“领导不是把工人当作码头的主人,而是视为吨位的奴隶,这是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在我区的反映。”

  这句话抓住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要害,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工人群众手里,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管理国营经济的时候,必然走群众路线,依靠广大工人群众来办企业,从而确保工人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地位。

  而广大工人群众积极参加企业管理,就能协助和监督干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保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如果有坏人篡夺了企业的领导权,那里的工人群众还能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把它重新夺回来,使企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看,国营企业的领导权加果不掌握在工人群众手里,修正主义的“一长制”就会泛滥。实行修正主义的“一长制”,是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篡夺国营经济领导权的重要步骤。在修正主义的“一长制”条件下,工人群众实际上同生产资料分离了。他们听命于“一长”,没有对企业的领导权,也就不成其为企业的主人了。

  发展下去就会被“一长”当作单纯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至于这种生产过程符合不符合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劳动群众再也无权过问了。恩格斯指出,“个人管理工业的必然后果就是私有制”。让修正主义“一长制”泛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就会一步一步地蜕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

  鉴别领导权是否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工人群众手里,关键在于执行什么路线,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不是贯彻社会主义的原则;看广大工人群众在企业中是不是处于主人的地位。归根到底就是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不是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

  修正主义路线总是把物质刺激,管、卡、扣、罚,利润挂帅和市场竞争那一套资本主义货色,改头换面地贩运过来,冒充社会主义,以便把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平演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而马克思主义路线总是坚持要加强党的领导,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和群众路线,执行民主集中制,依靠广大工人群众管理好企业。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批判修正主义路线,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根本保证。

  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对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毛主席说:“有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在中央的统一计划下,让地方办更多的事”。这就是说,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一般必须实行在中央集中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同刘少奇和林彪一伙所搞的那种“条条专政”是有本质区别的。

  刘少奇、林彪一伙所搞的“条条专政”,是束缚地方和企业的手脚,扼杀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绳索。在发挥地方积极性的时候,则必须反对那种对抗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统一领导的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总之,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对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巩固和完善全民所有制,还必须同破坏国家财产以及贪污盗窃等犯罪行为作斗争,同时也要批判和制止那种化公为私或者变全民所有为小集团所有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以维护全民所有的财产不受损害。

  第三节 苏修把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蜕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发展变化,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是:当着领导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工人群众的手里,当着马克思主义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时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就得到巩固和进一步的完善。二十多年来,我国胜利地进行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对高岗饶漱石、彭德怀、刘少奇、林彪一伙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斗争,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就是这种发展前途的最好证明。

  另一种可能性是,当着领导权被一小撮叛徒、特务、走资派所篡夺,当着修正主义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时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就要蜕化变质,蜕变成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上台后的苏联,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上台以后,在苏联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在经济领域中推行了一条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路线。一九五七年,赫鲁晓夫就提出要把“赢利和生产基金利用情况”规定为“计划和考核企业、建设单位的重要指标”。

  一九六一年,在苏修二十二大上,又进一步提出“应当提高利润和赢利的意义”,把它作为党的“纲领性要求”。一九六二年,苏修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苏修叛徒集团的支持下,抛出一篇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黑文,系统地鼓吹以利润挂帅、物质刺激为核心的国营企业管理方案。苏修《真理报》、《消息报》、《经济报》等各大报就这篇黑文组织了广泛的讨论。经过这样一番舆论准备,一九六三年十一月的苏修中央全会肯定了利别尔曼的建议,决定”广泛地进行试验”。

  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鲁晓夫以后,在“广泛实行经济改革”的名义下,把赫鲁晓夫那一套复辟资本主义的措施在所谓《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中和其他一些决议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成为复辟资本主义的“新经济体制”。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在推行资本主义的企业自由化的同时,又仿效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一套办法,积极推行所谓“经济核算制的生产联合公司”,以加强这伙叛徒对苏联经济的资产阶级垄断统治。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上台以来所推行的这一条复辟资本主义的路线,已经使苏联原来的国营经济蛻变为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资料归哪个阶级所占有,用来为哪个阶级服务。从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苏联国营经济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性质。

  第一,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来看,在苏联的国营企业里,工人群众已经从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地位下降到官僚垄新资产阶级的雇佣奴家地位,掌握企业领导权的,是苏修领导集团委派的代理人。

  苏修《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规定:“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力,由经理(主管人、主任)和按照职务分工规定的企业其他负责人员行使之。”企业经理有权确定企业的人员定额,有权“招收和解雇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工作人员采取奖励措施和进行处分”,有权确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有权出卖、转让或出租企业的生产资料,有权支配苏修领导集团留归企业自己支配的各种“经济刺激基金”。

  总之,苏修叛徒集团委派的经理、厂长等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分子,在生产过程中有这个权,那个权,而苏联工人群众却什么权也没有了。他们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已被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完全剥夺了,侵占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引用过亚里士多德的这样一句话,“因为主人不是通过获得奴隶,而是通过使用奴隶,来证明他自己是主人。”

  马克思对这句话作了发挥,他说,资本家也不是“通过使他有权购买劳动的资本所有权”,而是“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劳动者,在今天是使用雇佣工人,”来证明他自己是资本家。苏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分子虽然至今还挂着“共产党员”的招牌,但是,他们正是通过迫使苏联工人群众作为雇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来证明他们是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分子的。

  据1969年苏修报刊透露,企业的“领导人”“大权在握”,为所欲为,“象资本家一样,随便处罚和解雇工人”,而工人则“仿佛陷在汽车底下一样”。苏修农业部建筑托拉斯的一个经理有一句绝妙的自白。他说“托拉斯是我的家,我就是主人,我要怎么干就怎么干。”一位苏联妇女用亲身的感受点破了这些“国营企业”的性质,她说:“我们这里,过去是资本家、富农统治,现在是新资本家、新富农统治着。”

  第二,从产品分配关系来看,在苏联的国营企业里,产品分配关系中人剥削人的现象又重新出现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除了以国家的名义,通过税金和上缴利润的形式剥削工人以外,还任意扩大、强化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法权,通过高工资、高奖金和名目繁多的个人津贴,使那些官僚、厂长、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等特权阶层放肆地剥削工人。

  这种剥削是在“按劳分配”的外壳下进行的。在苏联国营企业里,少数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分子攫取了工人创造的巨额剩余价值,充分说明了苏联的国营经济已经完全蜕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经济了。

  据苏修报刊透露,在实行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后,苏联国营企业中车工的月计件工资,低的五十至六十卢布,中等的七十至八十卢布。而那些经理、厂长等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分子用工资、奖金、补贴等合法手段攫取的,就高出工人的工资收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用贪污盗窃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还不在其内。

  苏修叛徒集团为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从1969年以来,大力鼓吹和推广谢基诺化学联合企业的“裁员试验”。这个“试验”,是苏修推行“新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也是加强对工人剥削的重要措施。“裁员试验”是通过“增加工作量和扩大服务范围”等加强工人劳动强度的办法,来裁减人员。

  同时规定企业的工资基金总额几年不变,因栽减人员而多余下来的工资基金,留归企业由一小撮特权阶层支配。“裁员试验”的结果,不仅让少数特权阶层侵吞了极大部分多余下来的工资基金,而且使一批批工人被解雇,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

  据苏修报刊透露,仅俄罗斯联邦二百九十二个“按谢基诺榜样工作”的企业,到1973年7月1日为止,就已经裁剪了七万工人。连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推行“新体制”,大量解雇工人,失业问题已经成了苏联“全国范围”的问题。

  今天苏联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对苏联工人的剥削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沙俄资本家。据统计,1908年,俄国工业部门中的剥削率约为100%。而1973年,苏联工业部门中的剥削率竟高达200%。

  残酷的剥削引起了广大工人的不满和愤怒。一位有三十年工龄的苏联老工人说,“我们这里有好多百万富翁。”“他们跟我们不仅在生活上,而且在语言上也没有什么共同的东西。”莫斯科一大学的学生说:“苏联现在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高薪的人生活得比西方资本家还好,整个国家的工厂、企业都在他们手中。而普通人却生活得很贫困,甚至比沙皇时代还坏。”

  至今,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为了掩饰他们的叛徒面目,欺骗苏联劳动人民,还是硬说苏联的国营企业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企业”。如果说,苏联今天的国营企业象苏修叛徒恬不知耻地吹嘘的是什么“社会主义企业”的话,那么,这种“社会主义企业”,我们在希特勒的法西斯德国早就见到过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希特勒当权时的法西斯德国,为了强化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专政,也曾经建立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企业,并大喊大叫地说什么这是“国家社会主义经济”。

  今天的法西斯独裁者勃列日涅夫之流,明明已经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完全蜕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却硬是要冒充“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其实,苏修的所谓社会主义不过是当年德国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的翻版罢了。

  毛主席教导我们:“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是列宁创造的党。虽然,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现在被修正主义者篡夺了,但是,我劝同志们坚决相信,苏联广大的人民、广大的党员和干部,是好的,是要革命的,修正主义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倒行逆施,决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必然受到历史的严厉惩罚。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连载:第三章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 2017-09-15 来源: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除全民所有制外,还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我国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工厂和现阶段的农村人民公社,以及合作交通运输业、合作商业,都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个体劳动者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这是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以后的客观要求。

  第三章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产生,我国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合作化是个体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由之路】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除全民所有制外,还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我国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工厂和现阶段的农村人民公社,以及合作交通运输业、合作商业,都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形式。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产生的。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个体劳动者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这是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以后的客观要求。

  在个体经济中,以个体农业经济的面最广、量最大,个体农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原则上也是个体手工业等其他个体经济的道路。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在土地改革以后,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过一定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单家独户分散经营,无力采用先进技术和新式农具,无力抗拒自然灾害,不能实现不断的扩大再生产,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一方面需要农业提供日益增多的商品粮食、工业原料和劳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农村能够购买日益增多的化肥、农药、农业机器以及其他各种工业产品。而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经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工业飞跃发展的这种要求。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

  个体农业经济又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它必然要向两极分化,使大多数农民贫困破产,沦为贫雇农,而少数人则发展为富农即农村资产阶级。

  列宁指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

  毛主席在分析我国土地改革以后农村中两极分化的严重趋势时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出租土地。”

  这种情况说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如果听任农村两极分化发展下去,那些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富裕中农必然将同工人阶级愈来愈离心离德,那些失去土地、贫困破产的贫雇农也将埋怨工人阶级见死不救,不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这样,在土地改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农联盟就有瓦解的危险。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要求加强工农联盟,加强农村中社会主义的阵地,而个体农业经济的两极分化则要破坏工农联盟和使资本主义占领农村的阵地。这是另一个尖锐的矛盾。

  这些矛盾,是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前,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在农村中的表现。这些矛盾只有在把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时候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大农业能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以日益增多的粮食、副食品和原料,供应城市居民和社会主义工业。

  社会主义大农业能够采用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可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供多余劳动力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并可以为化肥、农业机械等重工业产品以及轻工业产品提供日益广阔的市场。这样就能够解决由于个体农业经济生产力低下、购买力薄弱所带来的矛盾。同时,社会主义大农业将把劳动农民引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并使无产阶级专政在农村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这样就能够解决由于个体农业经济两极分化所带来的矛盾。所以,对个体农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毛主席说:“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这就极其深刻地概括了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必要性。

  通过什么道路来把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大农业呢?农民是劳动者,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对于个体农民私有的生产资料,是不能剥夺的,否则就要犯绝大的错误。个体农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只能通过合作化的道路来实现。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和法国机会主义者的土地纲领时,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通过合作社对个体农业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恩格斯说:“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象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斯大林领导苏联农民,粉碎了富农及其在党内的代理人布哈林之流的阻挠和破坏,根据自愿原则,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帮助之下,通过合作化的道路,把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庄。从而第一次用实践证明:合作化的道路是对个体农业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毛主席在领导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领导全党同刘少奇一伙的机会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我国解放以前的农村,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首先领导农民进行民主革命,实现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接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把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实践证明,农村中的民主革命进行得愈彻底,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愈顺利。毛主席制定的“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武装了广大干部和农民,排除了刘少奇一伙的右的和形“左”实右的干扰,经过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不仅彻底摧毁了封建的土地关系,打倒了地主阶级和孤立了富农,而且通过土地改革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革命觉悟,树立了贫农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土地改革以后,到底把农村引向何处去?在这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命运的问题上,又展开了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刘少奇一伙极力反对实现农业合作化,鼓吹“确保私有”、“四大自由”,胡说什么“雇工,单干,应该放任自流”,“流出点富农来好”,保存富农经济“是一种长期的政策”,妄图使农村资本主义化。

  毛主席批判了刘少奇一伙的修正主义路线,针锋相对地提出,在土地改革以后,必须“趁热打铁”,当农村个体经济尚未大量分化的时候,就不失时机地把它引上社会主义的互助合作道路。

  刘少奇一伙妄想阻挡农业合作化的历史潮流,又以反动的“唯生产力论”为武器,抛出“先机械化,再合作化”的反动路线,硬说“没有大量的成千成万的农业机器供给农民使用”,“农业根本不可能实现集体化”。否则,就是什么“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毛主席在痛斥刘少奇一伙的这些谬论时,科学地阐明了农业合作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关系,农业的社会改革和技术改革的关系。毛主席指出:“在农业方面,在我国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是使农业资本主义化),则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オ能使用大机器。”

  个体农业经济不可能使用大机器。离开了合作化,就搞不了机械化,只能走上资本主义化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是中国劳动人民所绝不容许的。只有先合作化,然后机械化,才是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主席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粉碎了刘少奇一伙的谬论,武装了我们的党,使党能够在土地改革以后,在我国还没有大量农业机器的条件下,不失时机地领导广大农民胜利地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的阶级路线和形式】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农村这块最广阔的土地上实现从私有制转变到公有制、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伟大的革命群众运动。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必须有一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路线。

  党的阶级路线是建立在对农民各个阶层所作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农民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作为劳动者,他们能够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私有者,他们自发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当然,农民中的各个阶层,由于经济地位不同,私有观念在程度上也不一样,对农业合作化的态度也就各不相同。

  列宁根据这些区别,制定了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反对富农的阶级路线。毛主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我国革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路线的理论。

  贫农是农村的半无产阶级,他们较少私有观念,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集体经济最积扱的拥护者。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党必须坚定地依靠贫农。

  毛主席根据我国土地改革以后阶级关系变化的新情况,对占农村人口大多数的中农作了极其深刻的阶级分析,毛主席把中农区分为经济上还不富裕的下中农和经济上比较富裕的上中农。

  对下中农,又把土地改革以后由贫农上升起来的新下中农,同土地改革以前的老下中农相区别;对上中农也同样区别为新、老两个部分。中农中间的这些不同部分,由于他们经济地位的不同,对合作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下中农,特别是新下中农,经济地位同贫农比较接近,有一种组织合作社的积极性。下中农和贫农一起,共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他们是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

  上中农即富裕中农,他们一般拥有较多较好的生产资料,具有严重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无产阶级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教育,并同他们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作斗争,才能巩固地团结他们。

  土地改革以后,原来的贫农分得了土地、耕畜和农具,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出现了所谓“农村中农化”的趋势。毛主席及时对中农作了具体分析,把中农区分为下中农和上中农,并充分估计到下中农,特别是土地改革以后从贫农上升起来的新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这就使我们透过“农村中农化”的表面现象,看清了问题的实质。

  依据毛主席对土地改革以后农村阶级状况的分析,我党制定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阶级路线,这条路线是:“必须依靠贫农(包括土地改革后变为新中农的老贫农),巩固地与中农联合,逐步发展互助合作,逐步由限制富农剥削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这条阶级路线,壮大了工人阶级在农村中的依靠力量,巩固地团结了中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合作化的胜利实现。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为了巩固贫农和中农的团结,为了使运动健康地发展,必须建立贫农的优势,坚持自愿、互利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用实际事例向农民证明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引导他们逐步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我国的农业合作化,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了逐步前进、相互衔接的三种形式,即从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互助组是一种带有某些社会主义萌芽的、几户或十几户为一组的农业生产的集体劳动组织。它解决了贫苦农民缺乏劳动力、耕畜和大农具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培养了农民集体劳动的习惯。但是,互助组并没有触动生产资料私有制。

  互助组规模狭小,又实行分散经营,不利于因地种植和实行比较合理的分工分业,不能有效地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这里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的。这些矛盾推动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社是小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将私有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并按照土地的数量和质量由合作社给予一定报酬,称为“土地分红”。社员私有的耕畜和大农具交社统一使用,也有一定的报酬。

  初级社并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权,但是统一经营已经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相分离,个人已不能随意支配他原有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了;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集体已经有了某些积累;在分配方面,除土地分红外,还有劳动报酬,而且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一般要高于土地报酬。这样就使初级社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进一步发展起来。

  这种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既削弱了私有制,又适当地照顾了社员当时的觉悟水平,并且克服了互助组存在的集体劳动和分散经营的矛盾,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从个体所有制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的阶梯,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就顺利得多了。

  但是初级社还存在着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同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私有之间的矛盾,由土地私有制产生的土地分红,使一部分占有较多较好生产资料的社员(主要是富裕中农),占有别人一部分劳动成果,影响了广大社员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矛盾推动初级社继续向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高级社取消了土地、耕畜和大农具的私有制,取消了土地分红。它以生产资料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

  我国农村由初级社大批转为高级社,是在一九五五年下半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实现的。农业合作化高潮,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战胜刘少奇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促使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九五五年上半年,刘少奇一伙背着毛主席,狂叫“坚决收缩”,砍去了二十万个合作社。同年七月,毛主席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重要报告,接着,毛主席又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写了序言和按语,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农业合作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彻底批判了刘少奇一伙的种种谬论,粉碎了他们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

  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胜利,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农、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全国农村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一九五六年底,参加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全国总农户的百分之九十六点三,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百分之八十七点八。原定要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才完成的农业合作化,只花了四年时间就基本上实现了。

  我国的农业合作化,由于采取了自愿、互利的原则和逐步前进、互相衔接的形式,易为农民所接受,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一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合作化过程中农业不仅没有减产,而且年年增产。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四点五,从一九五二年的四百八十三点九亿元増加到一九五七年的六百零三点五亿元。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根据手工业的特点,先引导手工业劳动者从供销方面组织起来,进而发展到生产合作,采取了在私有制基础上组织手工业供销小组或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步骤和形式。

  一九五六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从业人员达六百零三万九千人,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一点七,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我国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标志着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革命转变。它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加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

  高级社是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它比初级社更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五六年,我国高级社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一般比初级社高出百分之十到二十。

  一九五六年以前的三年中,我国共垦荒三千六百万亩,扩大土地灌溉面积五千六百万亩,而一九五六年一年就开荒二千九百多万亩,扩大土地灌溉面积一亿一千多万亩。这种情况说明,高级社同生产力的发展基本上是适应的。

  高级社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情况,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任何矛盾了。一九五八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跃进。在大跃进,特别是农业生产大跃进的过程中,高级社在组织规模、经营范围和集体化程度等方面,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矛盾就暴露了。

  表现在:高级社社小力薄,无力兴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级社社小,积累的资金少,买不起大型机械化农具,即使买得起,由于土地少,也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器的作用。因此,高级社这种集体所有制,必然要进一步向前发展。

  早在人民公社出现以前,广大贫农、下中农迫切要求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力,已经在突破高级社的组织形式方面,作过多种革命尝试:在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组织了突破社界的社会主义大协作,许多高级社组织成联社或者合并成大社,并且扩大了经营范围,开始发展小工业;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少地方还实行了乡政权同大社管理机构的合一。

  这种大社实际上已经是人民公社的雏型。毛主席热烈支持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总结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一九五八年八月,在视察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人民公社好”的伟大号召;在视察山东农村时又指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紧接着,毛主席又主持了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毛主席的指示和党中央的决议广泛传达以后,广大群众和干部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在全国农村立即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民公社化高潮。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农村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农村人民公社这一新的社会组织象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它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农和下中农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热情和积极性。

  农村人民公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互助、互利的集体经济组织,但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实现了政社合一,实现了工、农(包括林、牧、副、渔)、商、学、兵相结合,超出了高级社那样的单一经济组织的范围,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农村人民公社进一步加强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更好地保证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农村集体经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胜利前进。

  人民公社的特点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是“一曰大,二曰公”。大,就是指人民公社的规模比高级社大。我国各地区情况不同,人民公社的规模因地而异。一九七三年,我国共有农村人民公社五万四千多个,每个公社平均有二千九百多户,整半劳动力五千三百多个。它的规模相当于原来高级社平均规模的十几倍。人民公社经营的项目也比高级社多,都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工业和其他副业。

  公,就是指人民公社的公有化程度比高级社更高。我国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一般存在着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公社一级的集体所有制是比高级社公有化程度更高的一种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而且,由于实行政社合一,国家干部直接管理着公社企业。

  由于农村人民公社管理和使用的机电排灌站以及部分公路、桥梁、河道是由国家投资或由国家和人民公社共同投资兴建的,这就使公社一级的集体经济开始带有若干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成分。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体现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扩大和提高,克服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局限性,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公社能在更大的范国内统一规划,按照自愿、互利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社会主义大协作,可以举办过去一个高级社所难以举办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人民公社之一。公社化以前,国家就在七里营地区修成了“小黄河”,即引黄灌区,但由于当时乡界、村界的限制,加上各高级社之间经济利益不同,排水系统不能统一规划、合理修建;已修渠道也深浅不一,弯弯曲曲,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实际灌溉面积只有30%左右。

  公社成立后,统一规划,组成了七千人的水利大军,1958年苦干一冬,整修和新挖了大小排灌渠道八十多条,修筑了桥梁、节水闸等工程,共挖了一百一十多万土方,比1957年增加一倍。水浇地面积增加三倍。)

  人民公社地大,人多,资源丰富,可以更合理地使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实行农业、工业同时并举,促进农,林、收、副、渔全面发展,从而改变过去高级社由于社小力薄,多数社单纯经营农业的局面。

  (河北省遵化县建明人民公社成立以前,由于受着合作社规模太小的限制,集体经济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安排和发展生产。公社化以前,这里虽然也有一些榨油、制酒、木炭、砖瓦等手工业作坊,可是规模小,项目少;还有两个铁木生产合作社,也只能制造一些小农具和生活用具,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社员生活的需要。

  公社成立以后,在公社党委统一领导下,制订了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了作物种植面积,合理安排了农、林、牧、果的生产。在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中,建立了农具制造、修配和粮食加工等小工厂,促进了农、副业生产的发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公社各级干部和广大社员进一步发扬“穷棒子精神”,上山采矿,开石、打柴,农副产品加工、果树林木也有很大发展,增加了集体收入,为农业机械化积累了资金。公社还自力更生地办起了拥有车工、硼砂、锻工、气焊、钳工、木工等车间的农机具修配站,并在八个大队建立了农具修配点。

  1972年全公社粮食亩产比1957年提高65%;七年来,植树造林五千五百亩,黄果树四万二千棵;大牲畜、养猪、渔业都有了根大发展。1972年副业总收入比1957年增长二点三倍,做到了“以副养机,以机促农”。)

  第二节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特点】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又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它在我国农业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到一九七三年为止,在农业生产资料中,耕地、排灌机械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拖拉机、大牲畜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是集体所有的。全国的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集体经济生产的。在工业和商业中也有少量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存在。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一样,根本不同于历史上任何类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它们都根本否定了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建立在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经济和国营经济,都必须以满足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为生产目的,都必须在党和国家的计划指导下经营。

  但是,就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来讲,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间,又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上一章里说过,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是全体劳动人民的财产,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占有和支配。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拨和安排。集体所有制的生产资料不是全国劳动者的公共财产,而是以一个一个的集体经济组织为范围,分别属于各个集体经济组织(各个农村人民公社、一个公社的各个生产大队、一个大队的各个生产队、各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劳动者共有。

  在一个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是平等的。但是,各个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却存在着差别,使得等量劳动获得不等量的收益。这种情况特别是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中反映较为明显。例如:各个公社以及同一个公社的各个生产队,由于土地占有多少不同,土地肥沃程度和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投入等量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所获得的收入也就不同,因此形成了级差土地收入。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占有土地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离销售市场较近的公社、生产队所获得的收入就高。反之,就低。这说明了在各个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法权还没有完全取消。这是集体所有制还存在旧社会传统和痕迹的一种表现。

  当然,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收入和劳动报酬上的差别,并不都是由级差土地收入造成的,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例如,领导班子是否健全,是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否贯彻执行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和“勤俭办社”的方针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事在人为”,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经过人的努力来使之变化的。大寨大队靠毛泽东思想挂帅,战天斗地,重新安排山河,由穷变富,最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相等的条件下,生产资料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对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生产发展和社员收益的多少,就有着很大的影响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比较起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一种公有化程度较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带有更多的旧社会的痕迹。集体所有制存在的这种旧社会的痕迹,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集体所有制还没有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它总是不同程度地客观地存在着的。

  但是,必须对它加以适当的限制,特别是对一些收入水平较低的后进生产队,公社、生产大队要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支援,使这些生产队同其他生产队一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防止不同集体经济之间社员的收入水平过分悬殊。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着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差别,从根本上说,是由工业和农业、手工业中生产力的不同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同现代工业中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基本相适应,集体所有制同目前我国农业和手工业中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力基本相适应。

  虽然,集体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将来一定要转变为全民所有制,但是,如果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条件,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把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就会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从基本适合变为不适合,就会使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使生产受到破坏。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方面,也同国营经济有着区别。集体经济主要在一个集体的范围内组织共同劳动。集体经济的劳动力,只归各个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安排,国家不能象调配国营企业的劳动力那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集体经济的劳动力。

  集体经济的收入除了以税收的形式上缴一部分给国家外,其余都归集体所有和支配,而不是象国营经济那样必须将全部纯收入上缴给国家,归全民所有,用来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

  集体所有制经济内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劳动报酬标准,也不是象国营经济那样由国家统一规定,而是由各个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国家规定的社会主义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具体条件来规定。

  在我国农村人民公社中,除了占统治地位的集体经济以外,还保留着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它们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依附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员群众还要利用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来补充某些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在保证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是必要的。

  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增加社会产品,改善社员生活,增加社员收入,也有利于活跃农村集市贸易。但是,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就其性质来说,毕竟是一种个体经济的残余。这种小私有制的残余也是产生资本主义的一种土壤。

  因此,既不能对现阶段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性质及其存在的必要性不加分析,企图过早地取消它们;也不能抹煞它们同集体经济的矛盾,而放任自流,坐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泛滥、冲击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性同必要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一方面限制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要正确地发挥它们的补充作用。

  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上述差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农业和工业的差别、乡村和城市的差别、农民和工人的差别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农业部门中主要的经济形式,而全民所有制经济则是工业部门中主要的经济形式。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工业和农业这两个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关系,就是工人和农民这两大劳动阶级的关系。

  集体所有制虽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低级形式,但既然它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农业部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无产阶级最广大的同盟军农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它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集体所有制还是目前我国手工业中的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我国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一部分是个体手工业者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走上合作化道路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合作工厂;另一部分是城镇居民兴办的街道工业。

  手工业生产部分农业机械,作为大工业的补充,支援农业机械化。手工业配合大工业生产部分零配件,为发展社会主义工业起着助手的作用。手工业还为城乡人民生产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日用小商品,并担负着为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日用品修补业务。由手工业生产的手工艺品,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总之,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城镇和农村还有少量的个体手工业者,必须使他们在城镇街道组织和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统一安排下,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同时要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同他们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作斗争,引导他们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

  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既有着重大的差别,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巩固和发展国营经济,是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条件。没有在现代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和支持,集体经济就不能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当看农业和手工业仍然建立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于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决不可以对立起来,而是必须在全民所有制经济的领导下,使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和两种社会主义经济相互支援,相互促进,オ能推动整个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密切城乡经济联系,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在斗争中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既然有着上述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资产阶级和一切社会主义制度的敌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动摇、瓦解和破坏集体所有制,而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则要求巩固集体所有制,发展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时期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围绕着集体所有制展开的。

  集体所有制是一种低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上,都带有较多的旧社会的痕迹。对集体所有制来说,公和私的矛盾,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前矛盾,大集体和小集体的矛盾以及各个小集体之间的矛盾,都比全民所有制来得复杂。

  地主资产阶级及其在党内的代理人总是力图扩大集体所有制中的这种旧社会的痕迹,力图利用部分农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和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搞资本主义复辟活动,力图诱使干部脱离社会主义方向,利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招牌,打着集体生产的旗号,来搞资本主义经营,把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蜕变为列宁指出过的那种“集体的资本主义组织”。

  这是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着巩固和发展集体所有制,必须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作斗争,正确处理国家和集体、大集体和小集体以及各个集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为着巩固集体所有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划清集体所有制同个体所有制的界限,是非常必要的。各个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和产品,是各个集体经济范围内的劳动群众公有的财产。劳动群众集体对这些公有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必须具有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而不能化整为零归一个作业组或个人所有。

  集体经济的生产,必须遵照国家计划,由集体作统一的安排,并组织集体劳动来实现生产计划,而不能让各家各户或各个作业组各自为政,爱怎么干就怎么干。集体经济公有的产品和收入,只能按照社会主义原则由集体来进行统一分配,而不能由个人或作业组将所得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自行分配。总之,如果出现违背国家计划或集体利益的活动,就是破坏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当我国国民经济由于苏修叛徒集团的背信弃义和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遇到暂时困难的时候,刘少奇一伙跳了出来,同苏修叛徒集团里应外合,从右的方面来攻击农村人民公社,拼命鼓吹“三自一包(指扩大自留地、发展自由市场、多搞自负盈亏企业和包产到户)”,大刮单干风,公然叫嚣:“不要怕资本主义泛滥”,“农业也要退够,包括包产到户,单干!”妄图从根本上破坏人民公社集体经济。

  林彪同刘少奇紧密配合,也极力主张“包产到户”。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领导全党同刘少奇、林彪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在农村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打击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教育了广大的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巩固了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

  为着巩固集体所有制,还必须划清集体所有制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严格按照它们各自的特点来正确对待,不能象对国营经济那样统一调拨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产品和劳动力。否则就是侵犯了集体所有制,就会犯剥夺农民的错误,损害工农联盟。

  当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展开之际,刘少奇、陈伯达一伙曾刮起一股“共产”风。他们蓄意混淆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区别,否定商品生产,否定价值规律,无偿调用农村人民公社的劳动力和产品,妄图用这种办法来破坏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工农联盟,瓦解无产阶级专政。

  如果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导权被阶级敌人所篡取,他们就会利用所窃取的权力,推行修正主义的路线和政策,使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蜕变为集体的资本主义经济。

  为着巩固和发展集体所有制,还必须不断地批判孔孟之道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批判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不断地提高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由于千百年来私有制对农村的长期统治,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不可能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自行消失。

  阶级敌人总是要利用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来腐蚀群众,达到复辟资本主义的目的。因此,必须用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武装干部和广大社员群众,必须“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批判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用社会主义思想去占领农村的一切阵地。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解放以来,广大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唯一的光明大道。

  但是,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小生产象汪洋大海一样的国家,所以,集体化以后,农村小生产的残余还存在,农民还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特别是在那些富裕的和比较富裕的农民身上仍然有强烈的资本主义倾向。他们往往在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摇摆不定。

  正如列宁所深刻指出的:“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毛主席教导我们,如果“稍微放松了对于农民的政治エ作,资本主义倾向就会泛滥起来”。

  这种思想战线上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集体所有制建立以后,必须经过许多的斗争,才能使自己巩固起来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为着巩固和发展集体所有制,还必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社、队工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不断地发展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增强集体经济的力量,增加社员收入,使社员更加热爱集体经济,从而使集体所有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一定矛盾状况决定着的。

  我国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同当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的觉悟程度是基本适应的。但是,也还存在着相矛盾的一面。不断地自觉地解决矛盾,才能推动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农民觉悟程度的提高,要逐步地提高集体经济的公有化程度,在将来条件成熟的时侯,由小集体所有制逐步地发展为大集体所有制,并最后逐步过度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为着展望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今后发展的方向,有必要对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即公社集体所有制、生产大队集体所有制和生产队集体所有制,作一些分析。

  公社的生产资料属于公社全体社员公有。公社一级所有的生产资科,包括各种大型农业机器、大型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各种林、牧、副、渔企业和小型工矿企业等。公社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化程度较高的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

  公社以下,生产大队的生产资料属于各个大队的社员公有。大队一级所有的生产资料,主要包括生产队难以举办或不适宜由生产队举办的林、牧、副、渔企业,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小工业和大中型农业机器。

  生产大队以下,生产队的生产资料属于各个生产队的社员公有。生产队一级所有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种籽、肥料、寝具、小型农业机器和队办的林、牧、副、渔多种经营。这是比公社集体所有制和生产大队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较低的一种集体所有制。

  在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的三级集体所有制中,公社一级和大队一级的集体所有制是部分的,生产队一级的集体所有制是基本的。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

  农村人民公社的三级集体所有制,为什么要以生产队为基础?

  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靠人力和畜力。公社化后农业机械化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就全国来说,并没有根本改变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适应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社员的思想觉悟水平,除了少数地方以外,大体上以三十户农户左右组成一个生产队,便于组织生产和加强管理,便于使社员更好地关心集体,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员的思想觉悟水平客观上要求以生产队作为组织生产和分配的基本单位,作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

  生产队是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但是,公社,大队两级集体经济对于当前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公社、大队两级集体经济的存在,就可以购置生产队无力购置的大型农业机器,兴办一个生产队无力兴办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小型工矿企业,有重点地支持经济水平较低的生产队。公社、大队两级集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愈来愈发挥重要的作用。

  农村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集体所有制,能够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不同要求,例如,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可以分别由生产队、生产大队和公社所有,在不同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又如,各种林、牧、副、渔和工业等多种经营,可以按照它们规模的大小和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多少,分别由生产队、生产大队和公社经营。

  所以,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具有根大的灵活性和优越性,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变。当然,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出现以后,由于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时时刻刻都在向前发展,农村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仍然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这些都必然会推动三级集体所有制发生某种数量上的变化,即在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前提下,大队一级和公社一级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比重正在逐步増大。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国家支援下,农村人民公社的社队工业迅速发展,人民公社三级集体经济的比重在不同程度上起了变化。一九七0年,上海市郊区各人民公社总收入中,公社一级经济只占百分之十几,大队一级经济不足百分之五,生产队一级经济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到了一九七四年,公社、大队两级集体经济分别上升到百分之三十点五和百分之十七点二,生产队一级经济相应地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二点三。

  从上海郊区人民公社三级集体经济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公社、大队两级集体经济的壮大,主要是按照国家和集体的需要和可能,举办了社队工业。这两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标志着农村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的提高。

  将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员觉悟的提高,当生产队不适宜作为组织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而必须由生产大队来作为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的时候,当生产大队的集体经济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力量,可以帮助和支援后进的生产队迅速发展,从而使生产队之间在经济水平上大体趋于平衡的时候,生产大队就将成为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再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还必然会从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过渡到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

  由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到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再到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都是集体所有制的部分质变。因为,即使在实现了以人民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以后,农村人民公社将仍旧是以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组织。

  当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样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不可能永久并存的。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因素的不断增长,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必然要逐步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可以预料,人民公社将是我国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以及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种最好的组织形式。

  同农业部门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一样,手工业部门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也有一个从小集体发展为大集体,再从大集体发展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过程。我国手工业部门中,小集体发展为大集体的具体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小集体所有制发展到合作工厂的大集体所有制。

  合作工厂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它所生产的产品和集体的积累,可以由上级联合社在所辖范围内,统一调度和支配。这是手工业集体所有制的进一步的发展。

  另外,也有部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发展成为国营工业。

  集体所有制的发展,由低到高,从小到大,由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这种变化都是以生产力的一定发展和人们社会主义觉悟的相应提高为条件的。当着条件不具各的时候,急于过渡;或者当条件已具备的时候,安于现状,都会挫伤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甚至造成生产力的破坏。

  第三节 苏修把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蜕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当着集体经济的领导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贫下中农手里,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路线的时候,即使经济关系中仍存在着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但是能够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还是能够得到巩固和发展的。

  但是,在修正主义者篡夺了社会主义国家党政大权,复辟了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掌握着国家党政大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必然要在农村推行一条复辟资本主义的路线,使原来就已存在的资本主义势力泛滥起来,使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蜕化变质。苏修叛徒集团统治下的苏联农村就是这样。今天的苏联,“集体农庄”的名称虽然未变,但是,它的实质早已根本改变了。

  集体农庄是合作制的一种形式。关于合作制的性质,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是孤立地加以考察,而是把它同一定的国家政权和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联系起来考察的,列宁在《论合作制》一文中明确指出,并不是任何一种合作社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列宁说:“亳无疑问,合作社在资本主义国家条件下是集体的资本主义组织。”

  现时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里存在着一些消费合作组织或生产合作组织,但那些合作组织都是按资本主义原则经营的,如那里的农业合作组织可以雇工和从事投机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资本主义经济。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办起来的合作社,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排挤下,也很快就瓦解或变质。

  只有在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帮助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组织才能建立起来,并得到巩固和发展。斯大林领导时期的苏联集体农庄,就是这样的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组织。

  但是,当赫鲁晓夫、勃列日理夫叛徒集团把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变成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专政以后,他们大批撤换集体农庄主席,派遺他们的爪牙挂起“知识渊博的专家”、“有才能的组织者”等等招牌,篡夺了集体农庄的领导权,贯彻一整套修正主义路线。这样,苏联集体农庄的性质就逐步脱化变质,它已不再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成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用来剥削广大庄员群众的资本主义农场,成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

  根据苏修现行法律和一九六九年颁行的所谓《集体农庄示范章程》的规定,“集体农庄”主席有权出租或转让农庄使用的国有土地;有权支配农庄的财产和资金,直到自由买卖农业机器等生产资料;有权决定庄员的劳动报酬和奖金;有权开除庄员和雇工等等。

  农庄主席的这些法定权力,说明在资本主义复辟后的苏联,农庄真正的主人并不是农民,而是以“农庄主席”为头目的一伙新生资产阶级分子。他们有苏修叛徒集团做靠山,实际的权力大大超越《示范章程》的法定权力。

  他们在农庄中横行霸道,可以任意把违抗他们意志的庄员赶出农庄。苏联广大的劳动农民已重新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原来属于他们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已完全落到以勃列日涅夫为总头子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手里去了。

  (苏联劳动农民丧失了生产资料,也就丧失了他们在农庄中的主人地位,而陷入被统治、被剥削的深渊。近年来,苏修报刊透露,在苏联的“集体农庄”中,农庄主席和由“有权威的专家”组成的集体农庄“智囊团”横行霸道,“形成了不受监督的状况”,什么都由农庄主席“一个人来决定,来主宰”。

  作为“集体农庄”的“最高权力机构”的庄员大会早已变成了一个“装饰品”。广大庄员群众已完全处于无权的地位。他们经常处于受处分、罚款和赶出农庄的成胁之下。鞑靼州佩斯特列齐区“共产主义之路”集体农庄主席在一年内就“颂布了”一百多项各种各样的处罚令,每四个集体农民中就有一人受到处罚。

  别尔哥罗德“伏龙芝”集体农庄主席供认自己“起一根鞭子的作用”,“批评了农庄主席的人就要冒着没有过冬用的劈柴、没有奶牛吃的干草的危险”。由此可见,在“集体农庄”内部,农庄头目和庄员之间的关系,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中那种统治和被统治、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

  苏联广大的劳动农民目前受着双重的剥削。苏修叛徒集团通过税收和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等办法,剥夺广大庄员群众的劳动果实,以维持其对内镇压劳动人民、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的庞大的反动国家机构。农庄主席以及总经济师、会计师、农艺师那一伙则在“按劳分配”的外壳下,竭力扩大工资和奖金的差距,对庄员群众进行剥削。

  (据苏修报刊透露的材料,1970年,苏联普通农庄庄员每月实际得到的报酬不到六十卢布,一般农庄主席每月报酬三百多卢布。有的竟高达一千多卢布,总经济师,会计师、农艺师、机械师、畜牧师等主要专家每月报酬二百到三百卢布。农庄主席的收入比一般庄员高几倍到二十倍。

  此外,农庄主席及其“智囊团”还利用“奖金”、“补贴”等名目进行剥削。乌克兰日米尔州农庄的主席,仅以所谓“行政管理费”的名目,就掠夺农庄全部劳动报酬基金的15%到25%。一些农庄主席住宅豪华,生活阔绰,拥有轿车和别墅。而广大庄员群众却生活在简陋的木屋和矮小的土坯房里,过着贫苦的生活。)

  苏修叛徒集团除了把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蜕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外,还在农村中大力扶持另一种私有制:以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形式出现的私有制。

  苏修叛徒集团把社会主义的集体农庄蜕变成了资本主义农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粮食、畜产品、蔬菜无不严重减产。在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四年这十年期间,就出现六次粮食减产;一九七四年比一九七三年,粮食减产了百分之十二。在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四年的三年中,净进口的粮食达到三千多万吨。一九六三年以来,猪的存栏头数大幅度下降,到一九七四年仍然没有达到一九六三年的水平。

  为了应付深重的农业危机,这一伙叛徒又乞灵于个体经营的积极性,从生产和流通两方面拼命鼓励发展农民的家庭副业,并乞灵于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以刺激私人经济的发展。

  苏修的《集体农庄市场新标准条例》规定:“允许集体农庄和庄员以及其他公民在市场上按市场形成的价格出售自己的农产品,对市场价格不采取任何限制与调整”,甚至允许投机倒把分子在市场上兴风作浪,“禁止在市场上向交易者索要自产证”等等。在苏修叛徒集团多方庇护下,农村的私人经济迅速增长,新的农村资产阶级到处滋生。

  (据苏修《农业经济》1971年第4期透露,全苏“私人副业花费的劳动占农业消牦的总劳动量的40%以上”。换句话说,苏联将近有一半的农业劳动量,是花在经营私人副业上的。私人副业在农村居民总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一般庄员的全部收入中,私人经济的收入要占到大约50%左右。

  爱沙尼亚一些农庄庄员来自私人经济的收入竟高达70%到80%;俄罗斯梁赞州农庄庄员来自私人经济的收入达到75%。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苏修叛徒集团拼命扶持的结果。)

  苏联广大农民今天的苦难处境说明了,在无产阶级政权被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篡夺了以后,劳动人民必然要重新陷入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苏修叛徒集团在苏联农村的倒行逆施,已经激起了、并将进一步激起广大苏联农民的激烈反抗。修正主义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连载: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 2017-10-01 来源:

  由于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由于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存在,我们要特别警惕在竞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背离社会主义原则的偏向,如热衷搞什么奖金之类的物质刺激,使社会主义竞赛滑到邪路上去。无产阶级只有摒弃物质刺激,才能使竞赛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向前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形成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基础】

  一个社会,在建立了一定的所有制形式之后,发展同这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在研究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之后,有必要紧接着来研究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问题。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奴隶主所有制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封建主所有制产生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资本家所有制产生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关系。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是赤裸裸的不平等关系,两个阶级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关系是明明白白的。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不同了,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往往同物结合着,而且被物和物的关系掩盖了起来。长期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纷纷著书立说,在物和物的关系上大做文章,企图掩盖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的关系的阶级对立实质。“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整个经济学中最难的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谋来生存。“经济关系的无声的强制保证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

  这就是在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强制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统治和被统治的阶级对立的关系。“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是在用暴力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才产生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使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资产阶级、地主、富农之间,在旧社会里那种被统治和统治的关系,颠倒过来了,一切剥削制度被否定了。这种颠倒,这种否定,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是一种经济上的强制力量,它使得剥削阶级丧失了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迫使他们接受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他们的统治和改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则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人。

  这时,劳动已不再是资本剥削的对象,而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所应享有的权利,成为光荣而又豪迈的事业。随着劳动性质的这种根本改变,人们在生产中相互交换活动,已不容资本插足期间,它的内容原则上就是相互交换劳动了。“因为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

  这种排除了剥削者而在劳动人民之间进行的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为劳动人民之间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为共同革命目标而斗争的同志关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法权在人们相互关系方面还严重存在着。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实行商品制度,人们相互交换劳动还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里的平等权利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也仍然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

  此外,资产阶级还力图用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雇佣关系和竞争关系,来腐蚀和破坏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人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人们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不能不是共产主义因素同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法权的资本主义传统和痕迹之间的斗争过程。

  由于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劳动人民之间的新型的关系还只能在阶级斗争的胜利进程中逐步地发展。

  【上层建筑在相互关系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相互关系的性质。但是,人们的相互关系,又总是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下发展的,是受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意识形态影响的。因此,在考察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时候,不能不联系社会的上层建筑进行研究。

  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上层建筑是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上层建筑一经形成,就积极地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并为消灭已经过时的旧基础及其旧上层建筑而积极斗争。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要利用上层建筑的力量,千方百计地保护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巩固和发展同它相适应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这是一般规律。

  就拿资本主义社会来说,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都是运用上层建筑的力量来强行维护和扩大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关系的。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

  十五世纪末叶至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发生的有名的“圈地运动”,就是用暴力手段驱使大批的贫苦农民变为“象鸟一样自由”的无产者流入城市,为资本扩大了统治劳动的对象。但是,流入城市的农民往往宁可流浪,也不甘心接受资本对劳动的专横统治。

  为着把破产的农民赶到工厂里去,英国资产阶级制定了惩罚流浪者的法律,使他们“通过鞭打、烙印、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看,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发展资本统治劳动这样一种相互关系,所用的手段是多么残暴啊!

  资本统治劳动的关系依靠暴力得到维护,也要依靠暴力才能粉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它果然被粉碎了。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建立起来,因此,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得特别明显。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既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又必须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巨大反作用下形成和发展。如果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和发展,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社会主义相互关系中,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剥削阶级之间,是统治和被统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剥削者按照他们的阶级本性是不会接受这种相互关系的,因而在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剥削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激烈的斗争。为着实现对剥削阶级分子的改造,就必须不断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在劳动人民中,要按照社会主义原则逐步建立他们之间的同志式关系,则要不断地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作斗争,要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毛主席指出:“旧时代遗留下来残存,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们头脑里的反动思想,亦即资产阶级思想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思想,一下子变不过来。要变需要时间,并且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

  因此,必须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三大革命运动中,用马克思主义去逐步战胜残留在人们头脑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才能为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扫清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相互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两个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长过程。林彪竭力鼓吹什么“人和人的关系——专门利己”,“动物全凭掠夺,皆可师也”。他的同伙则宣扬什么“‘人人相待有如豺狼。’‘如不欺骗买卖不成交’。”

  这伙叛徒所宣扬的,是赤裸裸的资产阶级的大鱼吃小鱼的利己主义的相互关系,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旧关系,破坏社会主义的新关系。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发展,使广大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要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以后,继续深入开展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灭资兴无,斗私批修。

  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会自然消灭,社会主义相互关系会自然地建立起来,那就是背离了党的基本路线,陷入了阶级斗争熄灭论。这样就会放纵资本主义势力的泛滥,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瓦解。资本主义在苏联的复辟,从反面教育我们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一方面的科学真理。

  【相互关系的巨大能动作用】

  一定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相互关系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它反作用于所有制,并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相互关系又共同决定着分配关系。

  相互关系对生产关系其他两个方面的作用,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历史时期中就表现得很明白。例如,要使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和分配关系得到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一定要维护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即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

  如果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对工人没有绝对的统治权力,如果他们不能强制工人按照资本家的意志来行动,听任资本家的摆布,那么,资本主义的剥削就无法实现,资本家所有制就无法巩固和发展。资产阶级是十分重视维护和巩固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以巩固和发展资本家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

  这种资本家统治和奴役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的基本内容,它在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促进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分配关系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群众“不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而且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厂主资产者本人的奴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相互关系的历史,就是一部资产阶级残酷压迫、奴役、剥削广大工人的血泪斑斑的历史。

  (在旧中国,这一方面的史实真是成千成万。仅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例,这个公司的资本家和工人的相互关系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资本家除了依靠经理、厂长、监工、工头等监督、指挥工人的劳动之外,还专门雇有三十多个伪警察,实行野蛮的棍棒统治。伪警对工人抄身、殴打、关押,甚至用利斧砍杀。

  厂里订了各种限制工人自由的规章制度。1931年底修订的厂规第三十条规定:“违反下列各款者,经查明实据后,即予开除或责令赔偿:一、违抗工厂命令,情节重大者;二、聚众殴斗、骚扰工场者;三、调戏妇女致碍工;四、偷窃公物;五、有意损坏公物价值在五元以上者;六、有意做坏出品,情节重大者;七、煽动工潮、破坏工作有据者;八、欺骗工值;九、虚报物价取利或串收暗佣;十,签到或投牌后,无欲私自出外。”

  第三十一条还规定:“违犯下列各款者,分别轻重惩罚,其罚款由工金扣抵;如每月犯至四次者,应即开除:一、擅离职守,罚洋四角;二、迟到旷工,日工罚洋一角,月工罚洋二角;三、疏急出品,按其轻重惩罚;四、瞌睡、坐卧,罚洋二角;五、吵闹喧哗,罚洋四角;六、侮辱同事,罚洋一元;七、随地涕唾,罚洋一角;八、忘记收牌、投牌,罚洋一角;九、忘记签字,罚洋二角;十、未放工前预停工作,罚洋二角。”

  从以上的条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本质。这个公司就是凭借对工人采取这种残酷压迫而榨取高额利润的。1914年和1915年的年剥削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分别为352%和404%,在1933年到1936年期间,年利削率竟高达1000%以上。)

  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和压迫劳动者的关系,要求按照社会主义原则逐步建立人们的相互关系。相互关系的变革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重要环节,抓住这个环节,使之不断完善,对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生产カ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国际国内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证明,正确处理人们的相互关系,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有着重大的作用。如果人们相互关系中的资产阶级法权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受到限制,那么,共产主义因素就会大大发扬,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比较有保证,社会主义所有制就比较巩固,分配关系也会趋向完善。

  反之,如果强化和扩大了资产阶级法权,让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雇佣关系和竞争关系泛滥起来,那么,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就会受到损害,甚至蜕化变质。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原则逐步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不是局限在一个企业内部,而是涉及到各个企业、各个经济部门以及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表现为它们在生产协作、产品交换、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交流等多方面的交换活动。

  这种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有领导、有计划的相互交换活动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体现,它有利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经济部门的力量,有利于充分利用和挖掘经济潜力,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毛主席历来十分重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作用。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主席就指出:“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散,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

  红军内的这种相互关系,成了当时革命根据地内部相互关系的模范。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在推翻三大敌人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力量。革命的传统,实践的教育告诉我们,必须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十分重视相互关系问题,使这个问题按照社会主义原则不断解决,以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破除和消灭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传统和影响,不仅需要在经济领域,而且需要在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不断地开展灭资兴无的斗争,很明显,如果不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不斗争党内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不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不逐步清除部分领导干部身上的“三风五气”(“三风”指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五气”指官气、暮气、阔气、骄气、娇气。),不肃清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和本位主义的流毒,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就不能保持和巩固他们在生产中的统治地位,就不能有效地实行对剥削阶级的统治和改造,劳动人民内部的相互关系也不可能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日益完善和发展。

  在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建立、巩固和发展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固然是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断深入、不断胜利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断深入、不断胜利的过程。

  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以后,在政治思想领域深入展开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不但批判了敌人,同时也教育了干部和群众,大张了无产阶级正气,大刹了资产阶级歪风,推动着人们的相互关系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向前发展。

  生产关系是决定社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必然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当然,资产阶级对于丧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统治地位是不甘心的。他们在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一般不敢公开地直接地改变社会主义所有制,更多的是通过篡夺企业的领导权去不断扩大资产阶级法权,改变人们的相互关系,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达到颠覆无产阶级专政,重新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的目的。而无产阶级则要运用自己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思想力量制服资产阶级的这种图谋,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

  75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矛盾运动

  【相互关系的阶级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的相互关系,同剥削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有着质的区别,这是因为所有制不同了。但是,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公有制也还有两种形式,资产阶级法权在人们的相互关系方面还严重存在,社会主义相互关系还不能不表现为阶级和阶级的关系。那么,社会主义生产中人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表现为阶级关系的呢?

  为着弄清楚我国社会主义生产中的阶级关系,有必要简单地追溯一下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阶级关系的状况。

  在旧中国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了如下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当时,这些阶级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是:掌握主要生产资料和反动国家机器的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在社会生产中居于统治地位,穷凶极恶地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它在生产中一方面同帝国主义和地主、官僚资产阶级有联系,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另一方面又受到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损害。无产阶级和广大的贫苦农民在社会生产中则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受着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削。

  “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场伟大的斗争,是社会制度和人的相互关系的一场大变动。”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的时候,“全国各个阶级的相互关系都在起变化”。

  地主阶极和官僚资产价级早已被打倒了,他们在社会生产中已处于被统治和被改造的地位。民族资产阶级的私营企业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以后,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也转入劳动人民手中,因而失去了在企业中的统治地位,不得不接受工人阶级的教育和改造。农民和手工业者巳由个体生产者转变为集体劳动者,同工人阶级一道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人。

  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掌握着社会主义经济命脉,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处于领导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来的那些阶级仍然存在,但在相互关系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刘少奇、林彪一类修正主义者,却散布一种论调说,当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以后,一切剥削阶级都消灭了。

  他们的理由是,剥削阶级之所以成为剥削阶级,是他们占有生产资料,一旦失去对生产资科的占有,剥削阶级也就不存在了。因而,包括人们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就失去其阶级关系的性质,所谓人和人的相互关系,已纯粹是“同志,朋友和兄弟”的关系了。这种谬论是完全违反马克思主义和违反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失去了生产资料,但是,作为阶级它还始终存在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实现以后,阶級的存在,是同人们在社会主义改造以前所代表的经济关系,同人们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中的政治立场,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由于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存在,三大差别仍然存在,还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阶级的存在就更具有长期性。

  事实上,在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实现以后,地主资产阶级依然存在,而且从工人、农民和党员中,都一批又一批地产生出新的资产阶级分子。

  列宁曾经指出:“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

  有些人虽然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剥削阶级,而且还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但是,他们不承认这些人生活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认为他们只是存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外。

  事实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实现以后,剥削阶级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只能生活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中,只是他们不再处于统治地位,而是处于被统治的地位罢了。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表现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统治,改造剥削阶级分子的关系,那就要得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超阶级的生产关系的有害结论。

  有些人认为,现在都靠劳动吃饭,大家一样了,因而不再存在阶级。这种错误认识,同理论上不承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阶级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我国的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个剥削阶级和两个劳动阶级。两个剥削阶级,一是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一是资产阶级及其所属的知识分子;两个劳动阶级是工人阶级和集体农民及其所属的劳动知识分子。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主要就是这四个阶级之间以及它们内部的关系。这四个阶级的相互关系不是平列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整个历史阶段。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处于支配地位的无产阶级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阶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各种关系必然要受到它的支配、制约或者影响。

  苏联修正主义者抹煞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这种阶级性质,侈谈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同志、朋友和兄弟”的关系,是荒谬绝伦的。稍微有一点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绝对没有超阶级的“同志、朋友和兄弟”的关系。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难道能够放弃自己的统治,同资产阶级称“兄”道‘弟’,志同道合吗?现代修正主义者鼓吹这种谬论,就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欺骗劳动人民,以掩盖他们变社会主义相互关系为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进而全而复辟资本主义的明谋。

  在社会主义生产中,两个剥削阶级都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但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对这两个剥削阶级的处理有所不同:对地主买办阶级按敌我矛盾处理,对民族资产阶级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但是,它们同工农两个劳动阶级之间,仍然都是对立的阶级关系。

  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人,处于统治的地位,而这两个剥削阶级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则处于受支配和按不同方式被迫接受改造的地位。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有决心迫使这两个剥削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斗争过程。

  在他们已经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后,他们在政治观点方面,在思想意识方面,在习惯方面,还将在长时期内带有剥削阶级的本性,还要对他们进行不断的改造。不然,他们还是有可能走自己的老路。对剥削阶级分子的改造,是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

  在将来,即使多数人改造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人,这两个剥削阶级中的死硬分子也仍然会念念不忘向无产阶级进攻。只有把这个问题看得更远一些,对无产阶级才较为有益,而较少受害。

  【社会主义的工农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业和农业是两个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在工业部门中占主要地位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在农业部门中占主要地位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两种基本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

  这样一种经济结构,从阶级关系上看,是工人和农民两大劳动阶级的关系,这种阶级关系根本不同于劳动阶级和剥削阶级的关系,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的关系。毛主席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以后指出:“在各经济部门中的生产和交换的相互关系,还在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逐步建立,逐步找寻比较适当的形式。”各经济部门中的生产和交换的相互关系,主要的就是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工人和农民两个劳动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人和农民都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工人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农民在集体所有制企业劳动,工人和农民必须相互交换其活动,社会生产才能进行。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和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产业大军。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上摆脱了剥削的劳动者之间的新型关系。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共同担负着改造剥削阶级分子的任务,有着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共同目标。

  因此,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日益发展着的同志关系,这是基本的一面,它决定着劳动人民内部相互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生产和交换活动中,工人生产各种农业机器、化学肥料、农药和各种日用工业品,供应农村,支援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生产粮食、原料,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支援工业的发展。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工农两大劳动阶级相互支援、相互促进,是符合工农两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是巩固工农联盟,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条件下工农相互交换活动,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主要透过商品交换的方式进行的。农民直接向国家提供的财政积累是透过税收形式进行的。因此,反映到支援农业的工业品的质量和数量、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的购留比例和农民纳税负担等问题上,必然会出现一些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特别是,由于在工农业两大部门的交换活动中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城乡资本主义势力必然要利用地区之间商品流通不平衡和供求矛盾进行投机倒把,牟取暴利,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破坏工农联盟。

  社会主义社会的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正确处理工农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发展工农之间相互支援、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大事。

  社会主义社会的工农关系,要受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主要矛盾的支配、制约或者影响。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要领导农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把工农联盟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工农之间的社会主义关系,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总是要竭力扩大资产阶级法权,引诱农民走资本主义道路,破坏工农之间的社会主义关系,企图瓦解工农联盟,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因此,发展工农之间的社会主义关系的过程,不能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农民的过程,不能不是无产阶级领导和教育劳动农民同资产阶级作斗争并彻底战胜资产阶级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工农关系处理得正确与否,最终都要表现为是有利于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有利于资产阶级引诱农民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在处理工农业关系和工农业产品交换的时候,如果仅仅看到物和物之间的关系,看不到工人和农民的关系,看不到工农关系上限制还是扩大资产阶级法权的斗争,看不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农民的关系,就会犯绝大的错误。

  【社会主义企业中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企业(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一切生产和流通部门)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交换的基层单位。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大量地发生在企业内部。

  企业中劳动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领导和群众的关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脑力劳动者)和工人、农民(体力劳动者)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前重要问题,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企业中,也有工农劳动人民同两个剥削阶级分子的关系问题,前面已有分析,在讨论企业内部的相互关系时就不再重复了。

  让我们先来分析领导和群众的关系。

  社会生产需要有人组织和领导,这是任何较大规模的共同劳动都需要的。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

  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生产的性质和目的不同,企业中领导的作用以及领导和群众的相互关系也不同。所以,紧接着那段话,马克思立即指出:“一旦从属于资本力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组织和管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残酷地剥削工人。列宁说:“资本家所关心的是怎样为掠夺而管理,怎样借管理来掠夺。”在资本主义企业里,不管是资本家亲自管理企业,或者是由他们的代理人来管理企业,都是为了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他们同工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阶级对立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中的领导人员和群众,从总体上讲,他们都是企业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他们按照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共同管理社会主义企业。他们之间,既有必要的分工,更有革命的结合,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劳动和工作。

  再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脑カ劳动者)和工人、农民(体力劳动者)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虽然一般不占有生产资料,但他们是资产阶级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受雇于资产阶级,依附于资产阶级,为资产阶级服务。因此,在资本主义企业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关系一般表现为阶级对立的关系。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实现了生产资料国有化以后,一方面把原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仍安排在社会主义企业中工作,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立场,改造自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使他们能够为工农劳动群众服务。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中,除了极少数对于我们国家抱着敌对情绪的反动知识分子以外,“绝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的,爱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也不断培养出了自己的知识分子,参加了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农劳动人民同广大的爱国知识分子、劳动知识分子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知识分子主要从事于脑力劳动,但是要同工农群众相结合。这同旧社会那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工农对立的状况已有原则的区别。

  在社会主义企业内部,领导和群众之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农民之间的关系,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日益发展着的同志关系。但是,这决不是说他们之间是没有矛盾的,更不是说他们之间会出现“无差别的境界”。

  企业中,领导人员和群众,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农民都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但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他们之间还受着旧的社会分工的束缚。专职的脱离生产的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知识分子,一般属于脑力劳动者;直接生产者的工农群众都是体力劳动者。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一切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剥削阶级永远不会错过机会,把愈来愈沉重的体力劳动负担加到劳动群众的肩上。在那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根本对立的。“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了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因此,分エ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这是“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孔孟之道所宣扬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这种根本对立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消灭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仍然存在,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也仍然存在,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灭。

  这种本质差别表现在,脑力劳动者中的大部分人在生产中还处于指导和组织生产的地位,往往参加体力劳动不多;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在生活富裕程度和文化技术水平方面一般地说还有差距等等。这种差别,标志着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表现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

  人们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还会受到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严重影响。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是资产阶级法权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的核心是等级制度。有些领导干部由于受到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侵蚀,就不以平等态度对人,而是要威风、摆架子,这就会使他们同群众的关系,从同志关系变成统治和服从的关系。

  这种现象,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的反映。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根本改造的情况下,他们也会用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来对待工农群众,因而使得他们同工农群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某种类似资本主义企业里的那种对立关系。此外,在工农群众中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有些人也会离开社会主义原则去处理他们的相互关系。

  领导和群众之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直接生产者之间,群众和群众之间发生的这些矛盾,一般是劳动人民内部的是非问题。在人民内部,还有正确和错误、革新和守旧、先进和落后等等是非问题。但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种是非问题一般都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因此,人民内部的社会主义相互关系,归根到底也就不能不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是非关系。无产阶级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是,批判资本主义的非;资产阶级则要推行资本主义的非,反对社会主义的是,由此而形成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矛盾运动。在这个矛盾运动中,无产阶级处于主导地位,因而人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在劳动人民内部的相互关系方面,如果听任资产阶级法权及其思想自由泛滥,让它们占居主导地位,那么,人们的相互关系也就变为资本主义的了,那就会使社会主义企业逐步改变颜色。

  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特别注意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实行毛主席提出的干部和工农兵学商都要走五·七道路的指示,并逐步做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从而缩小以至最后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

  如果不注意逐步地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让这种差别逐渐扩大,不但将加深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矛盾,而且有可能使脑力劳动者逐渐蜕化为骑在广大工农群众头上的资产阶级精神贵族,成为资本主义复辟的社会基础。苏联的情况就是这样。

  建立和发展企业内部人们之间的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要贯彻毛主席亲自批示的“鞍钢宪法”和“管理也是社教”等一系列指示。“鞍钢宪法”是毛主席在一九六O年三月二十二日,对中共鞍山市委一个报告的批示中所提出的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坚持干部参加劳动,群众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的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鞍钢宪法”是企业内部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指南,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基本纲领。

  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毛主席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了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一系列指示:“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世界上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动开始的”。

  凡是能够自觉、经常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干部,一般说来,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抵制就较自觉,较有自知之明;能关心和爱护群众,虚心倾听群众的呼声,有利于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对生产情况也比较熟悉,较少瞎指挥。

  有一首上海纺织女工的歌谣,描写一位工厂领导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前后的变化:“过去车间不来跑,现在机旁来讨教。过去情况不了解,现在跟班全明了。过去问题有得拖,现在立刻解决好。过去只作大报告,现在车间把心交。过去叫她小官僚,现在当作姊妹淘。”从这里可以看出,干部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干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反之,如果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长期不参加劳动,摆官架子,搞特殊化,不到车间小组、生产队同群众打成一片,拜工农为师,认真改造世界观,那就会一辈子同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也有可能蜕化为新的资产阶级分子,最后必然被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所打倒。

  群众参加管理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农民最根本的权利。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要使企业管理的权力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劳动群众手里,按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护和巩固劳动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地位。

  列宁深刻指出:“无论如何要打破这样一种荒谬的、怪诞的、卑鄙的、龌龊的陈腐偏见,似乎只有所谓‘上层阶级’,只有富人或者受过富有阶级教育的人,オ能管理国家,オ能管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有组织的建设。”列宁的话是对那些只信奉资产阶级“专家”“权威”的人最有力的批判。

  “专家路线”是依靠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管理企业,压制工农群众,必然要破坏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群众参加管理,主要是指直接生产者工农群众参加管理。工农群众参加管理,就是以企业主人的态度,协助和监督各级干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工农群众运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四大”武器管理企业;工农群众代表直接参加企业革命委员会,既不脱产,又要工作,这都是群众参加管理的新发展。这对于促进企业领导人员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时刻代表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发展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实行干部、工农群众和技术人员的“三结合”,使领导和群众结合起来,使工农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共同研究解决重大生产技术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而且有利于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和工农群众知识化,有利于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

  在企业管理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也是不断调整和变革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任何社会化生产,都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任何规章制度,又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制订出来的,并且最终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关系。离开生产关系去考察规章制度问题,是不符合实际的,会发生只见物不见人的错误,以至走偏方向。

  毛主席关于“制度要有利于群众”的指示,正确地回答了生产关系和规章制度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农群众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人,企业的一切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要从这一点出发。企业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调动还是压制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这是区别它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利于群众的规章制度,调动了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否则必然束缚生产的发展。

  对于那些束缚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不利于团结、协作的,过了时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一句话,不利于群众的规章制度,应该发动群众,有领导地有步骤地予以改革。同时,建立、健全和维护合理的、有利于群众的规章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相互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社会矛盾的理论,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根本指针。“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对于敌我矛盾,采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方法解决。而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则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必须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分清是非,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性质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毛主席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严重斗争。

  第三节 社会主义协作和竞赛

  人类任何生产活动,都不是单独的个人所能够进行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鲁滨逊故事,是毫无想象力的虚构。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从事生产活动的,有生产,就有协作。因而,对一定的协作关系的研究,就是研究一定的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说:“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这种协作,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和不同的活动范围。

  生产资科的资本家私有制,是工资雇佣劳动者能够聚集在一起进行协作的物质条件,协作的范围,要由资本的大小决定。这样,就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劳动者之间的协同劳动,受到资本的强制。因为,资本家发展协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榨取更多的利润。这种资本主义协作,必然激起劳动者的反抗,并发展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另一种是,就个别资本来看,资本主义协作是有计划的,但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来看,生产和交换都是无政府状态的,在各个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存在的某种协作关系,也极不稳定。这两种情况,正好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协作从根本上否定了资本主义协作那种资本强制劳动的关系和无政府状态,它反映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协作能够突破一个企业的局限,广泛地在全社会范围内,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有计划地进行。

  “一厂一角,百厂协作,一厂一件,百厂成线。”社会主义协作创造了一种生产力,有利于发展各个企业的特长,促进生产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的优越性,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地区难以完成的生产建设任务,有利于集中力量在短时期内突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的协作劳动过程中,工农劳动群众不断地锤炼着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意志,壮大社会主义的产业大军,而同资产阶级专制主义、本位主义相对立。

  有协作,就要有指挥,有管理,有纪律,以便使协作劳动按照一定计划、向着一定目标进行。但是,这种指挥、管理和纪律,在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是绝然不同的。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协作,是专制主义的,反映的是资本统治劳动的关系,资本家是企业的主人,工农群众只不过是资本的奴隶。

  资本主义企业中的指挥、管理和纪律,无非是资本的职能,它通过经理、工头等等监督着工农群众的协作劳动,实行“管、卡、扣、罚”。社会主义企业内部的协作,完全相反,工农群众成为企业的主人,资产阶级专制主义已被根本否定,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在斗争中确立了起来。社会主义企业中的指挥、管理和纪律,则是工农群众自己建立的,是民主集中制在协作劳动中的运用。

  因而,这种协作劳动,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集体主义的活动。这是区别资本主义协作和社会主义协作的分界线。如果模糊这种界线,企业领导人员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资本主义企业那种“管、卡、扣、罚”搬到社会主义企业中来,因而同工农群众相对立,这样,工农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就必然要受到压抑。

  社会主义协作不仅能够在一个企业内部有计划地发展,而且能够广泛地在全社会范围内,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在广阔的领域内开展社会主义协作,这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根本不能办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协作,是本位主义的,因而在社会的整体上总是表现为无政府状态。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是对无政府状态的否定。

  在劳动人民之间(工农之间、这一经济单位和那一经济单位之间)已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因而他们的劳动协作就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了: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胸怀全局,用困难促进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严格执行供应合同,把协作任务同完成计划一致起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按数量、按期限地完成协作任务。

  这种共产主义的协作风格,是同资产阶级本位主义根本对立的。本位主义是私有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还会长时期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顾大局,对别部、别地、别人漠不关心,就是这种本位主义者的特点。”

  在协作关系上,往往还存在只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看局部利益,不看全体利益。甚至以邻为壑,闹独立性。因此,社会主义协作的发展过程,又是同这种资产阶级本位主义斗争的过程。这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同私有制斗争的继续。

  开展社会主义协作,既要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财政制度,坚决执行无产阶级的各项经济政策。因此,在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之间、国营企业相互之间以及集体企业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中,都要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实行合理计价。协作过程中各地区的物资相互支援,应遵守国家计划,取得领导机关的批准,决不允许以“协作”为名,各个企业私自进行“物物交换”,冲击社会主义计划。

  社会主义劳动协作体现工农劳动人民之间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劳动协作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劳动,而是发展成为了社会主义竞赛。这就使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劳动协作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社会主义竞赛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竟争。资本主义竞争体现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弱肉强食的关系,它的原则是先进者打败落后者,在落后者破产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地盘。

  社会主义竞赛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先进同落后相互促进的同志关系,它的原则是“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大家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竞赛这种崭新的历史现象,只有在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夺取了国家政权,当了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以后才可能出现。

  社会主义竞赛是生产斗争中的一种广泛的群众运动,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比先进,找差距,发现先进和后进的典型;再在各个企业内部揭矛盾,首先是揭露企业领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群策群力来解决矛盾,变后进为先进,使先进更加先进。在社会主义竞赛中,“一种矛盾克服了,又会产生新矛盾,又是这样去竞赛。这样,社会就会不断地前进。”

  由于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由于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存在,我们要特别警惕在竞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背离社会主义原则的偏向,如热衷搞什么奖金之类的物质刺激,使社会主义竞赛滑到邪路上去。无产阶级只有摒弃物质刺激,才能使竞赛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相互关系在斗争中建立,也只能在斗争中发展和逐步完善。抓中间,带两头,紧紧抓住相互关系这个生产关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将会促进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不断地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向前进。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看今朝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3.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4. 朝鲜领导落泪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与奴才的下场
  8. 历史的“魔镜”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0.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胡锡进爆出了一个“惊天秘密”?问是谁™造就的胡锡进这类的“共产党员”,真是可耻!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颜宁女士当选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10.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10亿巨贪不死,谁死?
  9.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难忘的伟人 永恒的颂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北国的黯然曙光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