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青山:李锐怎能诬谓《矛盾论》否认同一性?
-评李锐“非毛反毛”(42)
李锐诋毁和攻击毛泽东的《矛盾论》,除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之外,还有矛盾的同一性原理。这个问题值得一驳,以正听视。本文就李锐诋毁毛泽东“实际否认矛盾的同一性”的谬论作一番评说。
李锐污蔑毛泽东只承认矛盾的斗争性,完全忽视和排斥矛盾的同一性,以至“实际否认矛盾的同一性”。他是这样说的:毛泽东“把斗争性绝对化之后,就完全忽视和排斥了同一性,以至最后实际否认同一性,只有斗争性了。”“固然,所有的统一体内部都包含着斗争,没有毫无斗争性的同一性;可是同一性先于斗争性,如果不具有同一性,也就不会有斗争性了。”(《毛泽东秘书手记》第301、302页)
在这里,李锐攻击毛泽东 “把斗争性绝对化,完全忽视和排斥了同一性,以至最后实际否认同一性”。这显然是信口雌黄。有趣的是,此人竟摆出一幅“哲学家”的模样,公开亮出有自己的哲学观点:“没有毫无斗争性的同一性;可是同一性先于斗争性存在”。这倒是充分暴露了这位“老红军”的共产党人所持的世界观原来如此呀!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对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了精辟的说明和发挥。他在这里对同一性所作的全面的、透辟的分析,乃《矛盾论》的重大理论成果。这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亦属罕见。这种白纸黑字,任何谣言和诡辩,都是否定不了。
如果不是反毛狂人,那是决然得不出毛泽东只承认斗争性,“完全忽视和排斥矛盾的同一性”,并“实际否认同一性”的荒唐结论的。
一、矛盾同一性的精辟论述是《矛盾论》的精采篇章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矛盾的同一性,作了全面和深刻的论述和发挥,李锐的攻击无疑是信口开河。
首先、从矛盾的科学规定来看。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反复指出,所谓矛盾,指的就是对立统一。他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一切对立的成分,“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性质,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的条件具备不同一性,所以为矛盾。”第336、329页)他还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第333页)
可见,在《矛盾论》那里,所谓矛盾,就是对立的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乃矛盾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本质属性,二者缺一,即无所谓矛盾。光有斗争性而无同一性,正好象光有同一性而无斗争性一样,都不可能构成现实的矛盾。
怎么能说毛泽东只承认斗争性,不承认同一性,“实际否认矛盾的同一性”呢?在《矛盾论》里,倘若只承认斗争性,否认同一性,那还什么矛盾可“论”?
其次、从何谓矛盾的同一性来看。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同一性作了经典的规定。他说:“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如下两种情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的同一性。”(第327页)他还说: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在量变状态中,有着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同一性,在质变状态中,则有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同一性。简言之,矛盾的同一性贯串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在这里,毛泽东对矛盾的同一性论述得如此清楚、深刻和透辟,凭什么硬说毛泽东强调斗争性,就“完全忽视和排斥矛盾的同一性”,并“实际否认矛盾的同一性”?
再次、从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来看。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论及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时,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他说:“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一定条件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第333页)
在这里,毛泽东说得清清楚楚,矛盾的斗争性原本说是两个互相联结的东西之间的斗争,如果没有任何“联结”,那也 就无所谓斗争。因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假如失其所“寓”,便无所谓斗争性的可言了。
在这里,毛泽东指明了“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李锐却说毛泽东只承认斗争性,“忽视和排斥矛盾的同一性”,这不是造谣污蔑,还能是什么?
至于,李锐提出“同一性先于斗争性”这种理论命题,实在是荒谬到了极点。这种荒谬一则在于,李锐不顾逻辑,自相矛盾。他一方面肯定“所有的统一体内部都包含着斗争,没有毫无斗争性的同一性。”另一方面,又接着提出“同一性先于斗争性”。如果断定“同一性先于斗争性”,那就明确肯定“有毫无斗争性的同一性”,那就不能承认“没有毫无斗争性的同一”。如果肯定“没有毫无斗争性的同一性”,那又何来“同一性先于斗争性”而存在?。二者必居其一。
这就表明,原来李氏哲学就是这样一堆自相矛盾的胡言乱语!二则在于,真理只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李锐提出“同一性先于斗争性存在”,那就请摆出客观根据何在?现实的矛盾中,何来“先于斗争性”的同一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工业与农业的矛盾,等等,曾几何时他们之间的同一性是“先于斗争性存在”?三则在于,这种“先于斗争性的同一性”,只能是抽象的同一、绝对的、虚幻的同一。一言以蔽之曰,形而上学的同一。倘使事物的发展果真有所谓“先于斗争性的同一性”阶段,那么,在此阶段中事物发展的动力又在哪里?李锐能不深于“外因论”泥潭?
顺便指出,《矛盾论》里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节,全文约4450多字。其中专论同一性就多达3340字,其余的篇幅阐明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至于斗争性则着墨极少。白纸黑字摆在这里,怎能诬说毛泽东强调斗争性,就完全否认了同一性?
当然,《矛盾论》对于斗争性讲的不多,丝毫也不意味着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不重要。相反,毛泽东深刻阐明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强调斗争的绝对性和同一的相对性。这是毫不含混的。他说:“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居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所不在,所以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第333页)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矛盾论》,无论是从对矛盾的科学规定,还是对同一性的理论概括,乃至对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上,作出了新概括,提出了新观点,充分说明和发挥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同一性的原理。这是白纸黑字,字字千金,李锐怎能无视事实,说什么《矛盾论》“完全忽视和排斥矛盾的同一性”,并“实际否认同一性”呢?
二、在同斯大林的形而上学的斗争中捍卫辩证法的同一性原理
在研究唯物辩证法的发展中,不能不看到“斯大林有许多形而上学。”毛泽东正是在批评和纠正斯大林的形而上学中推进和发展唯物辩证法。
在《矛盾论》诞生的前夕,斯大林曾在《联共(布)党史》中,收入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里提出并论述了“辩证法四个基本特征”,即事物的相互联系、事物的发展、事物的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内在矛盾。在关于事物“内在矛盾”的论述中,斯大林强调矛盾的正面和反面这种对立面的斗争,新东西和旧东西间的斗争,衰亡着的东西和产生着的东西间的斗争,“便是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由量变进到质变的这一过程的内容。”“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138页)全然没有论及对立面的相互同一问题。这显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这当时苏联,却被认为是“绝对真理”。
毛泽东《矛盾论》对同一性如此全面和深刻的论述和发挥,明确提出生与死、佃农与地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等等看似“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之间,都存在着同一性。他说:“矛盾着的方面,不能孤立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尽管《矛盾论》是立足于从哲理上党内机会主义,特别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彻底清算,但在实质上,也应当视为是对斯大林的形而上学的批评。
1955年,苏联著名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第四版,更是依据斯大林的观点,批评和反对的《矛盾论》中同一性的理论,说什么象战争与和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生与死等等现象不能是同一的,因为它们是根本对立和互相排斥。
毛泽东 1957年1月27日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曾尖锐指出:“斯大林有许多形而上学,并且教会许多人搞形而上学。”“对立面的这种斗争和统一,斯大林就联系不起来。苏联一些人的思想就是形而上学,就是那么僵化,要么这样,要么那样,不承认对立统一。”他说:斯大林讲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个讲事物的联系,好象是无缘无故的什么东西都是联系的。究竟是什么东西的联系呢?就是对立的两个侧面的联系。他第四条讲事物的内在矛盾,又只讲对立面的斗争,不讲对立面的统一。“按照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面是斗争的,又是统一的,是互相排斥的,又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苏联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第四版关于同一性一条,就反映了斯大林的观点。辞典里说,象战争与和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生与死等等现象不能是同一的,因为它们是根本对立和互相排斥的。这就是说,这些根本对立的现象,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同一性,它们只有互相排斥,不能互相联结,不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这种说法,是根本错误的。其实,把辩证法坚持到底,就应当承认,“战争与和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结,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和平时期不酝酿战争,为什么突然来一个战争?战争中不酝酿和平为什么突然来一个和平?地球上原来只有无生物,生物是后来才有的,是由无生物即死物转化而来的。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生与死也是在不断地相互斗争、相互联结的。生与死不能转化,请问生物从何而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不能转化,为什么经过革命,无产阶级变为统治者,资产阶级变为被统治者?”(《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47、348页)
毛泽东的辩证法,有其鲜明的品格,这就是理论的彻底性。马克思说得好,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成伟大的物质力量。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群众。毛泽东纠正斯大林在同一性理论的不彻底性,指明了即使战争与和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生与死等矛盾的双方同样存在着同一性。否则,辩证法岂不就中断了呢?
事实胜于雄辩。明明是毛泽东批评并纠正斯大林强调斗争性,否认同一性的形而上学,怎能倒打一把,把斯大林的这种错误硬栽到毛泽东的头上呢?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三、矛盾同一性在实践中的巧妙运用
至于从同一性的实际运用来看,李锐的这一指控,就更加荒唐无稽了。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中,最善于把同一性原理巧妙地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诸如:
早在建党之前,毛泽东在探索和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时,就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的长文。他在这里尖锐指出:“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教育,兴业,努力,猛进,破坏,建设,固然是不错的,但还有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而这种民众的大联合之所以可能,因为民众间有共同的利益。(《毛泽东早期文选》第338页)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民众的大联合”?民众“大联合”的哲理依据在哪里?这就是后来《矛盾论》的话说,民众之间原本存在着“互相依赖、相互合作”的同一性。换言之,用同一性原理来观察救国救民的方法,这就是“民众的大联合。”此其一。
其二、提倡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毛泽东的《矛盾论》把对立面的“相互合作”视为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在抗日战争中他提出并坚持抗日统一战线,是把辩证法的同一性原理巧妙地运用到抗日实际的光辉范例。 在日寇发起侵华战争之后,毛泽东高瞻远瞩精辟的分析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看清了“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及时向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强调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他果断地将长期以来反对国民党的方针政策作了重大的调整,不惜向国民党“保证”:(1)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民国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2)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3)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的方针;(4)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毛选》第2卷,第258页)因之,就促成了全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全国军民浴血抗战。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投降派妄图分裂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同日沟和,毛泽东尖锐指出:“战下去,团结下去,-中国必存。和下去,分裂下去-中国必亡。”(《毛选》第2卷,第573页)毛泽东和共产党为什么要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什么同蒋介石打了那么多年内战又能够“联蒋抗日”?哲学依据就在于,在日本帝国主义要灭绝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国内各阶级之间的同一性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就说明,毛泽东是何等重视并善于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呀!
其三、还要看到,在整个中国革命中,毛泽东更是把革命的统一战线视为克敌致胜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我们党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统治下,由于受苏联的恶劣影响,总是把“中间势力”看成“最危险的敌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总结了18年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毛选》第2卷,第606页)
怎么能说毛泽东“实际上否定了矛盾的同一性?
其四、新中国诞生前夕,在经济建设方面面临着诸多矛盾,诸如:公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城市与乡村、 级与资产阶级、中国与外国的矛盾。这些矛盾之间,确有相互排斥和斗争的方面,但也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方面。毛泽东正是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提出 了接管城市后发展经济的经济“十六字方针”这就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其五、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把矛盾的同一性运用到建设实际,可谓近乎极致。他说,这十大关系就是十对矛盾。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有人只看到它们之间的对立,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统一;毛泽东反是。他说:“重工业是中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又说,“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在适应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比例要加重一些。加重的结果怎么样? 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提供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
因此,他得出结论:“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前一种会使重工业发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巩固,几十年算总帐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全使它的基础更加稳固。”(第268、267页)
此外,在生产力的布局问题上的“沿海工业的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在重工业内部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关系问题上的“
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等等,都是把矛盾的同一性巧妙地应用于经济建设的光辉范例。
凡此种种和,不一而足。
总上可知,李锐自己连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常识,诸如,矛盾和同一性是何含义都没有弄懂,就装腔作势,胡乱地挥舞着批判大捧,向毛泽东打去,这当然无损于《矛盾论》的光辉。倒是相反,使自己的“形而上学猖獗”的真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