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思想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剖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内核逻辑,并且在与古希腊和基督教文化的对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最致命的问题:将生存片面化和浅薄化。
尼布尔认为,现代西方人性哲学继承并转化了古典的希腊罗马世界的人性观和基督教人性观,这两种人性观在中世纪天主教思想中融合在一起,却在近代由于宗教改革的影响而解体,并且最终在世俗化的历史浪潮中以古典人性观的胜利而收场。
古典人性观以理性主义为主流,伴之以狄奥尼索斯宗教崇拜与赫拉克利特开创的生机主义。古典理性主义有两种形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等的“唯心的理性主义”,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主义的理性主义”。希腊人性哲学的这些倾向在中世纪天主教思想中被吸收、综合和内化,形成充满张力的中世纪基督教人性观。然而,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这一人性观最终彻底分化。自然主义的理性主义占据上风,并向社会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等向度延伸,形成现代西方人性哲学的框架。
尼布尔认为现代西方文化从唯心的理性主义传统那里继承了两点:以理性为人与世界的本质规定性和以抽象普遍的形式秩序与法则为理性的内容。其代表人物为笛卡尔、康德乃至黑格尔。随着近代数学及实验科学的发展,古典时期居于旁支的自然主义渐渐成为现代文化的主流。所谓“自然主义的理性主义”是以人与自然共享的因果律来理解人的精神,将人的精神维度还原为未分化的“意识流”,或归结为纯神经传导活动,从而取消了唯心的理性主义传统一直维护的精神的超越性。
由此,现代西方主流文化的人性哲学有三个主要基点:以理性自主性为人的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支撑、以自然因果理性为人之理性的本质、以经验分析与抽象计算为理性认识的主要方法。三者涵盖了现代西方主流人性哲学的内涵、动力和方法。
建立在自然理性主义人性哲学之上的西方现代文化对人类的共同生活抱以乐观的信念。在尼布尔看来,霍布斯、洛克、卢梭和康德等的社会理论属于自然理性主义,虽然哲学立场大相径庭,但在社会源起上,却都采取了契约论论证模式,这是文艺复兴对古典理性主义传统的推进所致。西方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就是,曾经由神话和信仰扮演的确立生命价值与目标的功能,被“思辨的历史哲学”所接替,人类开始尝试从自然历史进程本身来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尼布尔看来,西方现代文化吸取了古希腊文化对理性能力的信任,以及基督教文化对人生历史进程的肯定,形成了新型的“完善的人”的观念。人具有完善的自然理性能力,将在人生历史的进程中实现人生的意义和完善整体。传统生存阐释模式中欲望及人性中的冲突等因素,都被视为理性不及的后果,从而取消了其他阐释角度和模式的可能性。该种模式在资产阶级的上升时期还具有一定阐释力,但随着历史向前推进,新的问题产生,社会的复杂性越来越呈现时,其阐释力便渐渐失去,最终,这一“垂死的”的资产阶级文化虽然以“现代性批判”的形式展现出一定的反省力,但是却无力再建构新的阐释模式。
(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