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与姜文“文革”电影三部曲
姜文是我国优秀的电影演员,怎样优秀呢?2005年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各家电视台策划了许多节目,有档节目为百年中国电影明星排序,对男女明星分别评出十佳,是从第十名往前排的,我打开电视的时候,正看到介绍第三名姜文,前面的没有看到,也记不得是哪家电视台搞的,记得第二名是赵丹,第一名是石挥。从前两名的成就看,这种评选是认真的,权威的。
演而优则导,姜文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尽管导演的影片不多,但是就其仅有的几部片子看,也足以使他堪与当下著名的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比肩。我们现在看到的姜文导演的电影有四部:《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新近上演的《让子弹飞》。从上世纪80年代跨度到90年代、00年代和11年代,真可谓十年磨一剑,而且中间两部影片好像并不卖座,但姜文从不迎合,也不退让,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对商业片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内心始终在思考和触摸他所经历的我们民族的这个时代。《鬼子来了》离我们远一点,是浪漫主义的。其余三部背景应该说就是他这个年纪的人经历过和正经历着的题材,是高度现实主义的,我甚至认为《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构成了姜文“文革”电影三部曲。
《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这个时候人们刚从“文革”中走出来,到处是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对过去十年的历史充满了诅咒和批判,可以说到了每一部新作出来都必是揭露和讽刺的地步。但是,与一些官员和学术权威被要求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要求与劳动者打成一片,要求去参加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实践认为是受侮辱、受迫害不同,广大群众却认为那是一个没有贵贱的全新的平民社会。毕竟“文革”才过去几年,许多人并没死,他们自有自己的亲历和感受。《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的就是姜文这代人前几年的亲历亲为。在权威们看来那是阴郁的日子,在姜文和原王硕这帮人看来却是明媚的时光。虽然日子有点单调、生活单一,而对于少年来说生活也并不是禁锢的,他们上学,逃学,打架;赶时髦,穿黄军装和花裙子,早恋;追求高雅的业余生活,去挤票,看来华演出的朝鲜歌剧《卖花姑娘》等,不独“文革”,中外少年青春期都是这样过来的。伤痕派把“文革”描述成 “狼外婆”来了一类吓小孩的故事,《阳光灿烂的日子》却从一个侧面还原了刚刚过去不久的日子的常态生活。这时的姜文是感性的,作品调度的是自己生活的经验和体验。
但是,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教课书、日常话语中充溢着全盘否定“文革”的语境里,它就不能不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判断,时隔10多年后,姜文又推出了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能够感觉到,这时的姜文对“文革”看法的感性和理性的交织。因为“文革”是什么?曾经也在广播、报纸、教课书中,在农院家墙上,在大型建筑物上,在山崖上,可谓妇孺皆知,而现在权威们居然说不知道“文革”是干什么的,只有否定,不要理由。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两种语境纠结,两种意象交替出现,我们既看到疯妇、代表疯妇爱情信物的红鞋、下放劳动的知识份子、被禁欲的职工在露天电影角落摸女人的屁股等场景,看到了压抑和感伤。同时,只要不带任何偏见,闭着眼睛,那些崇高和激情岁月也会在脑海出现,我们看到了戈壁沙漠上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海外赤子,看到了从大城市到内蒙古荒原上建设边疆的热血男儿在篝火旁的燃情舞蹈,看到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朴实的人民与下放在这一带参加劳动锻炼的知识分子的纯真友谊,看到了海南农场乡村医院的医生业余时间在看芭蕾舞电影和唱外国歌曲,看到了飞速的列车上在手风琴伴奏下新一代主人翁的降生。这些天南地北的画面,只能是编导的意识流印象。认真说来,在现代中国史上,没有哪个时期,其京剧、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像“文革”年间这样得到广泛普及。姜文在这部影片里很矛盾,对“文革”的两种解读在他看来都是真实的,彻底否定“文革”会使得我们的父兄的奉献显得毫无意义,完全肯定“文革”也会让我们不会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又过了几年,2011年代伊始,姜文最新力作《让子弹飞》横空出世,这部影片不仅社会影响大,而且商业上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人们都在议论它的经典台词和搞笑场景,我却从片中读到了姜文对“文革”的进一步思考,在这里,他完成了他“文革”电影三部曲的最新审视。
影片取材于四川老作家马识途的短篇小说《盗官记》,然而电影只取一个壳,整个故事都是重新结构的。张麻子一行本是要去康城的,康城在片中只是一个意念,并没出现,为什么偏偏叫康城呢?我们知道communism ,康城就有共产主义的意思,去康城却先到了鹅城,是的,在俄罗斯曾经进行过社会主义革命,这里只借了一个名称,故事却全是中国的。于是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革命的敌人也曾流过洋,甚至也曾革命过,蒋介石不是这样吗?其势力盘根错节。革命要成功只有发动群众,把一盘散沙的群众组织起来,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付出血的代价。这一部分都是传统的叙述架构,如《红旗谱》《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和《暴风骤雨》等一样,是固有的认识高度。关键是革命成功后怎么办,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不要继续革命,这是影片贡献的问题,过去只有《春苗》《决裂》等电影涉及过,后来被否定了,但是这个问题是存在的,没法否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矛盾越来越突显,更尖锐更细节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刘少奇有句名言:剥削有功。还有句话也有名:升官发财。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与张牧之一起打江山的战友都拒绝了再革命,他们欢欢喜喜地去发财了,被解放了的受欺凌受压迫的妇女也争着要去浦东发财,没有人理解张牧之,更悲剧的是,他想休息一会,既得利益的人竟把他坐的那张椅子也抽走了,革命终于又陷入了黄炎培怪圈。编导像是在结构一篇寓言故事,但在这里实在忍不住站出来有意识地几次提到浦东,要知道上世纪20年代的浦东狗屁都不是。张牧之骑在马上是孤独的,姜文不只一次表白过他崇拜毛泽东,我想姜文骑在马上一定会感到毛润之的孤独。
无产阶级要翻身,只有通过政治革命才能得到经济翻身,但是要保持自己的经济利益,保证不受二遍苦,不受二茬罪,必须进行文化革命,只有在意识形态上掌握主导权,掌握话语权,才能在革命的不断较量和反复中立于不败之地。姜文通过影片《让子弹飞》,尝试了他对“文革”最新的理性思考。经过“文革”的人都集体冲动过,很多人都是盲动,不得要领,“让子弹飞一会儿!”几十年过去后对照今天的现实,再来看“文革”所指,那真是百发百中。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