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所说中国的脊梁,知识分子中当然也有,但是决不限于知识分子。每个行当、每个职业、每个阶层,都有一些堪称民族脊梁、社会良知的人,但是没有一种行当的从业者他们在整体上高于其他职业,值得我们奉为楷模、良知。
知识分子由于专事立言,拥有以言传世之便,易于被人们了解,于是人们一张口就能说出一大串令人尊敬的知识分子名单来。其实在工人、农民、官员、乞丐、妓女、商人等一切人群中,心地善良、行为端正的人比比皆是,只是他们不立文字、不以言传世,人们不知道他们。
知识分子利用立言之便,为自己说了许多好话,树立起了一个高洁、正直、良知的群体形象,以至于社会各界人士,不自觉地对这个群体另眼相看。比如,一个商人以商谋财,社会觉得理所当然,如果一个知识分子以文谋财,社会就觉得不对头,常常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怎么能一心赚钱呢,你应该关注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关注做人的道理、生命的价值啊。
这话对知识分子的抬举真是太大了。最近一些年,我不断跟各界朋友说,知识分子不过是以知识谋生的人,跟皮鞋匠以手艺谋生没什么两样啊。可是一般人都接受不了我的说法。
人们对待知识分子为什么拥有如此高的期待呢?这跟知识分子的自我标榜有关。知识分子利用立言之便,处处把自己这个群体说成天下的核心、栋梁、良知,好像没有知识分子地球就不转动,国家就要崩溃,社会就要解体,老百姓就不知道如何吃喝拉撒。
知识分子这种自我标榜的传统,由来已久。在《礼记》这部古代典籍中,有一篇专门标榜知识分子道德优势的文章,叫做《儒行》。该文借孔子之口,对知识分子说尽了阿谀奉承之词。这里引述几句,括号里的译文是从网上下载的。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者日常起居庄重小心,他们坐下站起都很恭敬,讲话必以信用为先,行为必定中正不偏;在道路上不与人争难走易走的便宜,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和凉快的舒适;爱惜生命为了有所等待,保养身体为了有所作为。儒者从政前修养方面的准备就是这样的。)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儒者不把金玉当作宝贝,而把忠信当作宝贝;不祈望土地,而把建立道义当作土地;不祈望多积财富,而把多学得文化知识作为财富;儒者为人公直,难于得到,得到了,因儒者不争物质待遇,所以容易授予俸禄,虽然容易授他俸禄,但儒者坚持原则,所以难于畜养。不到适当的时候儒者不出现,岂不是很难得到吗?儒者的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有的儒者上不为臣于天子,下不侍奉于诸侯;谨慎安详而崇尚宽和,刚强坚毅而善与人交,广博学习而又知所当行,接近礼乐法度,砥砺公方正直的品格;即使把国家分封给他,也视为轻微小事,不想给谁做臣,不想出任官吏。儒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这样的。)
所有能够识文断字的人,都是读着知识分子的著述长大的,而知识分子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标榜,体现在所有的文字中,所以,社会各界人士对知识分子另眼相看,怀有一种超世俗、超利益的想象,是因为他们被这些文字洗脑,相信知识分子的自我标榜。
(原载《圈子决定格局》,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