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泰囧》在中国市场获得13忆元票房的巨大成功之后,在北美市场遭遇冷淡,只收获了区区6万美元。这“冰火两重天”自然引发热议:这个非常中国化的娱乐片为何大受本土观众欢迎,却不招西方观众亲睐?有专家指出,该片未能与“世界”电影接轨,即不符合好莱坞大片的美学原则。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难道,好电影就只有一个好莱坞标准吗?当“中国”未能进入“世界”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自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艺术“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成为一种普遍性冲动,并逐渐发展为主流话语形态。由此,遵照“世界”文学或艺术的标准进行创作,成为众多作家、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三十多年来,随着“普世价值观”大行其道,在很多人眼中,以美欧为代表的“世界”标准成了“先进”文化的象征,俨然成了判定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价值标准。
于是就有了文学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当诺贝尔文学奖被塑造成世界文学的标杆之后,中国作家心驰神往、孜孜以求,竭力在创作中表现所谓的普遍人性和普世价值。终于莫言获奖了,中国有了“世界文学”。尽管莫言获奖有诸多理由,但至少有一点不容忽视,他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正好成功迎合了西方主流价值观中关于中国的怪异想象。
于是就有了美术的“当代艺术浪潮”。稍有美术史知识的人都会发现,那种美国式的艺术观念和手法如今充斥着“双年展”、“798”和高等美术院校。肤浅的政治批判,失神的观念“颠覆”,无聊的技术“实验”,赢得了西方的一片叫好,“国际性艺术家”在中国不断诞生。
于是就有了电影的“奥斯卡情结”。这些年来,以奥斯卡奖、金棕榈奖、金熊奖、金狮奖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电影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电影创作。“蒙昧落后的奇观展览”、“反主流的出位批判”,甚至不惜虚构、篡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满足洋评委的“窥视欲”或者“想象”。终于,产生了像《金陵十三钗》这样不伦不类的“大片”。
……
当一些文学艺术家满脑子思考着全球化、“普世价值”、“先进”文化,视本民族文学文艺为“保守”“落后”的“传统”而弃之如敝履,奋不顾身扑向“世界”的时候,作为读者或观众的我们,却产生了越来越深的疑惑:他们描写或展示的是我们的生活吗?是我们的历史吗?是我们的心灵世界吗?是我们的梦想吗?一些文学艺术作品的观念、精神乃至思维、语言、趣味,都深深地烙上了“美化”、“欧化”的印记。似乎我们生活的目标只在于“被看”,存在的全部意义要由别人来定义和评判。这是何等荒唐和悲哀啊!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呢?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
一个是历史的惯性作用。近代以来,由于饱受列强侵略,中国深感自己落后于世界,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思想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进步论”发展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凡是“西方的”就是进步的,凡是“传统的”就是落后的。这种判断发展成为思想定见之后,就逐渐植入了中国人的观念。反观上个世纪的文化发展历程,我们痛苦地发现,中国一直处于自我否定的尴尬状态,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是自己的主流文化,因此,不少国人养成了文化自卑自贱心态。到了21世纪,更加激烈的文化冲击加剧了这种焦虑感和自卑感,使得一部分文学艺术家彻底丧失自信,无力彰显自己鲜明的族群文化身份,在“世界”图景中迷失了自我,唯有向“世界”/西方寻找前路。
再一个是全球化的推波助澜。自从美、欧主导的全球化策略启动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西方国家将自己的主流价值观精心编码于文化产品之中,在经济的强势推动之下全面侵染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相伴随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逐步旁落,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主体价值判断和自我思维范式。有学者指出,全球化在本质上乃是西方新一轮兵不血刃的殖民主义,在文化领域尤甚。尽管中国欲以主动的姿态加入全球化,但我们其实很难摆脱被编码在强大的西方文化语境之中,难保不迷失于由西方“话语霸权”构成的意义“丛林”之中。更何况,还有一些人由于利益驱使而刻意迎合、为虎作伥,甘于“自我殖民”。由是,某些文学艺术家的唯“世界”/西方而马首是瞻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梦不仅是一种政治诉求,更是一种精神诉求。中国梦的实现必然包含着中国精神的建构,文学艺术自然在其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知一句话,“世界的必然首先是民族的”,但是,恐怕很少有人能读懂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内涵,以及自信的文化心态。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完全的去意识形态化,只能是一种类似空中楼阁的理想;而文化自信,恰恰是被20世纪的历史巨澜推搡而来的我们最为匮乏的。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期,历史提醒着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清理自己的“世界”观念、“进步”观念和文化心理。如果我们不能以自信的心态,在面对“世界”时保持一种独立思考与批判立场,坚持并发展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那么,我们憧憬的中国梦必然会是苍白、空洞而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最终可能就是黄粱一梦。(《中国艺术报》刊发时有删改,此为原稿)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