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遮不住:唐闻生说“中国开放源头始于1972年”
云淡水暖
今天,《中国新闻网》发了一篇报道“毛泽东英语翻译唐闻生:中国开放源头始于1972年”,新华网主页《时政频道》(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11/10/content_10332750.htm)也转载了这篇报道,说起唐闻生,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熟悉或者干脆没印象,所以记者特意加了个“噱头”:“毛泽东英语翻译唐闻生”,70年代的新闻中,经常听到三个名字,冀朝柱、唐闻生、王海蓉,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的外事活动翻译。
多年了,基本未曾见过唐闻生的消息,今天见到报道“毛泽东英语翻译唐闻生十一月八日以荣誉主席的身份出席了同声传译与翻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据说同声传译是一个语言水平要求极高的职业,国内能够从事高水平同声传译的人数寥寥,唐闻生老师能够担任此会的荣誉主席,水平应该是公认的。报道中说“唐闻生当年因一口纯正的英语,万里挑一给毛泽东当英语翻译。唐明照(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曾向周总理夸赞女儿唐闻生:‘小唐英语比汉语说得好’。据说,仅仅因为这一句话,招来了‘崇洋媚外’的批判。”,看来,“批判”归“批判”,翻译还是照当了。
唐闻生自己也讲“当时送到毛主席案头上的海外讯息,其中有关尼克松的一些关于中国的言论,都是靠翻译准确地传达出来的,因此可以说,翻译在中美关系发展中功不可没。”,唐闻生是当年参与了中美第一次交往——尼克松访华的当事人,有资格这样说。但可惜的是,唐闻生后来就离开了外交界,改做英文《中国日报》的副总编辑、铁道部外事局局长,中国侨联副主席之类的职务了。
在采访中,唐闻生说了一句“中国改革开放始于一九七八年,但中国开放源头应从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中美签署《上海公报》算起。”,这位老太太有些意思了,这不是在堵所谓“闭关自守”、“闭关锁国”的嘴么。唐老太太当然要有依据,她“争论”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都希望能够走出国门,广交天下朋友。但由于当时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封锁政策,令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了种种阻挠。直到六十年代后期,尼克松竞选总统时释放出了要与中国交往的善意,当时毛泽东敏锐地抓住了中美关系历史转折的契机,终于在尼克松上台后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美《上海公报》。从此,中国逐步向世界打开了大门。”
草民以为,这样说比较符合实际,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说,早在50年代,新中国就与美国展开了“大使级”外交谈判,但因台湾问题等重大原则问题无法一致,就久拖下来,但50年代与美国的一个外交成果,就是关于双方人员归国的协议,直接导致了钱学森等一批爱国科学家的回归祖国…。
不管其它的因素和观点如何,草民以为,新中国前27年的外交事业,一直是周恩来总理在主持的,否定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把新中国前27年的外交活动,说成是“闭关锁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开放有两大基础,一是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二是基本完整的外交平台,就外交而言,70年代初期中国成功加入联合国、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之后与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构成了基本完整的外交平台,有了外交平台,才有开放的条件。
如果在联合国连个席位都没有,谈什么开放,恐怕还得先打开“闭关锁国”的“关”和“锁”,拿到联合国席位,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等等,而这些在70年代初已经做到了,唐老太太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毕竟遮不住嘛。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