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刑天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生产最终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产业,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就表现为这两大类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但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就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发生矛盾,因为这种生产机制为社会化大生产而建立,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却仍然是私人占有制。
下面就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内部矛盾。
第I 类
第II类
在这个模式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第I 类的价值产品V + M和第II类的C相等。就是说:I (V + M)= II(C)
V是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 M是剩余价值,即利润,在本模式里,都是1000,所以总和为2000,它们都是工人创造出的价值,所以被称为价值产品。
C是不变资本,它并不是工人创造出来的价值,而是原先就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它只不过是改变了形态,可是价值被保留下来,从原有的生产资料形态转移到消费资料的形态里。
第I 类的V + M都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可它们代表的价值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利润,所以,需要被转化为消费资料,因为我们假设,这是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利润全部当作收入花消掉。
第II类的C 以消费资料形式存在,可代表的价值属于不变资本。需要被转化为生产资料。
如果这两部份发生交换,只要双方的价值量相等,即I (V + M)= II(C),那么,它们代表的价值性质和存在形式的矛盾刚好可以消除,整个社会生产似乎显的得完美无缺了。
因为在本模式里面,第I 类
如果现实生产的确按照上面的模式和规模生产,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否平稳的进行呢,从而避免经济危机呢?
我们要再此证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即使社会生产真的严格按照上面的规模进行,经济危机仍然不可避免。
我们现在分析不变资本的种类,我们知道,不变资本根据价值周转特点的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资本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共生共死的,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分离的。
不变资本具体表现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根据生产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分为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和原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
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属于固定资本,原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属于流动资本。
既然固定资本以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那么它的特点是,使用寿命很长,即是说,它可以长期重复使用,它的价值随着使用价值逐渐消失而消失,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固定资本会被损耗,锈蚀,磨损,因而价值在逐渐减少,但是,这些减少的价值被转移到了新产品中,所以,虽然固定资本的价值逐渐减少,可是,新产品中却新增了部份价值,这新增的价值就是固定资本中减少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我们熟悉的折旧费。
包含在商品的折旧费通过销售,转化为货币流回来,可是原先的固定资本还存在,继续发挥它的使用价值功能。
所以,固定资本的价值要通过资本的多次周转,才能完成一次周转。
以原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所以被称作流动资本,是因为这种资本只发挥一次职能。使用价值一次性的被消耗。价值全部进入产品中,通过销售再全部流回来。
我们清楚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性质不同之后,再考察社会资本的分配。
在本模式中已经规定,第I 类生产生产资料,我们再假定,它生产的价值产品((V + M),有一半属于设备,工具等劳动对象,价值1000。对于购买者来说,只能充当固定资本。另一半属于原料和辅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000。对于购买者来说,只能充当流动资本。
第I 类的价值产品(V + M)从价值性质来说,是可变资本的结果,而可变资本属于流动资本,所以,第I 类的(V + M)必须一次性回流,既全部转化为货币,其次才转化为消费资料。但是,只要它们转化为货币,我们就可以认为,完成了资本周转。
第II类的C 从价值性质来说,属于不变资本,那么它必须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我们可以假定,这两部份资本量仍然相等,都是1000。但是,由于流动资本量只有1000,所以,在价值为2000的不变资本里面,只有1000的流动资本需要一次性周转。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类产业的矛盾:
第I 类的价值产品(V + M),对于第I 类资本家来说,属于流动资本的范畴,需要一次性周转就实现价值的全部回流,也就是全部卖出去。可是从产品属性来说,只有一半可以充当流动资本。也就是,只有一半可以在每次周转中真正的流回。
第II类的C,只有一半属于流动资本,剩余的一半属于固定资本,只有约一半的价值参与周转,为什么要说“约一半”呢?因为还要加上固定资本的折旧费。
我们已经假定,第II类的不变资本C 价值为2000,其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为1000,
我们再假定,固定资本的每年折旧费为100,那么这些固定资本必须用上10年,才会被报废,也就是完成全部价值的周转。第II类的资本家才会想到更换设备。购买第I 类的产品。
两类产业的补偿模式可以建立如下:
第一年末:
第I 类
第II类
第I 类的形成流动资本的产品 1000和第II类
剩余产品的模式如下:
第I 类
第II类
在第I 类的产品,有1000的价值需要转化为第II类的消费资料产品,可是第II类的固定资本里,只有100需要转化货币。即使这100转化为货币,也不会购买第I 类的产品,因为被磨损的旧设备还可以继续使用,而且,固定资本往往费用高昂。所以第II类资本家大多会把这100存下来。
但是第I 类资本家不会因此停止生产,因为形成固定资本的产品1000正是他的可变资本和利润,他还会继续生产。
到了第二个年末,结果积累如下:
第I 类
第II类
第I 类的资本家按原有规模生产,既然发生产品积累,两年闲置的总价值2000没有卖出去。
可是第II类
很明显,第I 类
不可能,因为这样就违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也就假定第I 类的资本家不是资本家,因为资本家的天职就是生产剩余价值,而那些闲置的产品,就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既然第II类
这100的货币,还会被第II类
但在现实生产中,第I 类资本家的生产似乎一直没有停止,他们是怎样实现产品转换呢,就是说,他们如何把那些显得多余的生产资料产品转化为消费资料?
答案只有一个,产品出口,利用国际贸易实现转换。
但是产品能够出口,必然以进口国也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总是购买自己所需,并为他人生产产品。这才会为资本多余的国家提供商品出口的可能,同时,能从进口国购买消费资料。
这就是为什么自从资本主义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后,总是在世界各地扮演解放者,要求在任何地域也建立资本主义,因为如果没有海外市场,本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就没办法维持。
一旦国际贸易建立起来,似乎上述一切矛盾都解决了。但是,并不如此。
第I 类资本家既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产品的转换,即把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自己和工人的消费资料。他就必然根据进口国的需求,调整自己的产品种类。
但是,本国第II类
第I 类资本家必然会纷纷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本国和外国对固定资本种类的需求不同,必然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技术调整,同时导致对职业工人的调整,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也被专业化了,不适合新产品的工人被解雇,新的产品需要新的工种,于是,一方面大规模辞退专业工人,一方面大规模需求专业工人。
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必然出现混乱。
由于固定资本周转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科学的深入,必然导致固定资本的寿命延长,这又同时必然导致对固定资本的需求减少。生产固定资本的部门必然忽冷忽热。
归根结底来说,科学技术之所以不断进步,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
可是社会分工是生产力本身发展的要求,即使在原始社会,也存在社会分工,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分工才成为人们有意识的主动行为。
所以,经济危机的根本基础,是使用价值的差异性,和人们对产品的私人占有,但是,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才会爆发出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