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经济视点

论金融市场的题材-价格模式

清湖渔夫 · 2011-05-10 · 来源:
资本的道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论金融市场的题材-价格模式  

                                     清湖渔夫

   

内容提要:  

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的供求模型与市场价格波动的现实是严重不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投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货币化的市场中,市场价值是一种观念体系,市场价格则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和标准化,它们都是市场大众行为的结果,个人估价通过市场群体行为过程走向市场价值和价格。资本的利润概念起源于价格投机,投机具有组织市场的功能,直接促进了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形成,商人的投机在组织市场的同时传播观念和积累资本,确立市场优势,创造市场群体行为过程和社会化的价格,市场价格在群体行为中形成。  

在金融市场,题材-价格模式是市场组织方式和价格形成机制。在金融市场存在狼食资本和羊群资本的分野,狼群资本利用题材或者消息,向市场传播理念,在资本和信息两个方面对市场进行控制和操纵,从而塑造市场心理和群体行为过程,对羊群资本进行掠夺。狼食资本引导市场的群体行为或者说羊群行为,价格上涨过程和下降过程具有自我强化特征,市场价格存在于价格波动之中,每一个价格都是真实的合理的。题材-价格模式在资本主义时代早就存在,只不过原来的命名有差异。资本和投机是题材-价格模式的两大基石。长期以来人们对投机的认识是扭曲的,对投机的批判带有严重的功利色彩和道德色彩,投机是和市场与生俱来的,在市场上消灭投机只是一种空想;现有的市场监管体制和运行方式是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阻碍了人们认识资本和市场的本来面目。  

传统的价值投资理论混淆了证券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证券估值是一种个人观念,与社会化市场过程毫不相干,对市场的非理性的论断实际上是将资本掠夺的后果和责任归于市场大众,泡沫论的提出因为“合理价格”的在市场不存在,都是站不住脚的。  

在金融市场,资本与投机如影随形,资本掠夺的过程与价格形成的过程是同一的。这是资本从不示人,也是西方经济学竭力遮掩的秘密,即钱生钱的秘密!  

   

第一部分:群体行为推动的市场过程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价格波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给增加,需求下降,价格会回落,反之则会上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供求模型,价格波动一般会收敛。很多其他价格模型都是以供求模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有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通过影响供求关系,从而导致价格变化。然而在我们的日常观察中,一个显著的事实是:越接近价格波动的高峰,市场的交易反而越来越活跃,相应地交易量也在异乎寻常地增长;亦即,随着价格上涨的同时,供给在增加,需求也同时在增加。与这个显著的事实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的是,供给和需求同步增加的价格上涨过程,是因为什么原因停止而转向价格下降过程?供给和需求同向发展的价格波动在当今所有的市场存在而且反复出现,说明某种价格机制而不是供求机制在这些市场起作用。搞清楚这种机制的构成及其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价格问题本身,从而为更多的现象找到解释和提供更有效的应对办法。在经济学上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们认为,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是价值的标准化。市场价格的形成,是一种社会化过程。经济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反映的是人类行为的一个侧面,是和诸如政治、文化、心理、生理等等其他层面交织融合在一起的。人是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主体,从来就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我们认为,价格和价值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但是这种社会化过程,绝不是想当然的算术平均化或者其他数学过程,而是特定群体行为过程或者说大众行为的结果。  

估价到市场价格:投机的起源  

我们知道,商品交换,起源于简单的物物交换过程。货币和交换媒介的产生,是所有交换者普遍接受的结果,是一种所有参与交换的人们的选择。在这里,商品和交换媒介的转换既是标准衡量和判断,也是在观念上对货币的接受和认可。  

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条件下,单个市场参与者,对某一只商品,在交易之前,会有一个基本的看法,这种看法,基于该市场参与者所知的有关这个商品的方方面面,包括习惯、经验和一些简单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商品买或卖的估价,即认为该商品值多少货币,愿意为此支付或收到什么价格,这是一种认知活动。市场参与者的价格认知可能有严谨清晰的“逻辑”(例如经过“论证”的某种概念和逻辑,学说或者理论),也可能是随意的。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其价格认知是不同的,这种认知,不仅仅包括估价本身——心中的某个价格,也包括与此相关的方方面面,比如愿意买或卖的某种主观或者客观的条件,这些条件,以满足个体的需要作为基础。正是这种估价的差异,即该商品在不同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愿意支付和收到的价格的不同,使得市场交易成为可能或者不可能。这是一种思维或者认知的个人体系或者心理积淀。  

这种认知或者估价,随着该市场交易者与其他市场交易者的接触是逐步发展的。认知开始时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因为人们之间林林种种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接触,这种想法或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交互传播,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认知开始交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始于买方的询价,相互了解对方的认知。在寻找的过程中,买方如果能够找到接受买方估价的卖方,就会有交易出现;否则,买方会继续寻找新的卖方。如果买方出价经过一定询价的过程之后仍然找不到适宜的卖方,买方会提价,以购买到商品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一个区域有限和信息能够短时间很快传播的市场,较多的买方和卖方进入,会产生竞价现象;买方会根据实际交易和其他人的报价,修改自己的报价,卖方也会同样修改自身的报价。这种报价的修改,显然是基于个人认知的传播与互动,在交易者当中反复回馈,从而认知逐步市场化和社会化,产生倾向性。这种市场价格不是单一的,由于单个市场交易者信息来源渠道的差异和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单个市场参与者的价格认知具有片面性和有限性,只能根据有限的信息采取行动。要发展和扩大这种认知,就需要进一步获得相关信息,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其他代价;因此,个别交易的结果,使得价格之间存在差异,交易价格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一个高低的序列。这就是价格波动。在时间上,一些市场参与者由于交易的频繁发生,对其他市场参与者的认知的了解更加丰富,价格差异经验的反复积累,会实现低价的买方和高价的卖方的角色转换,投机活动就产生了,以获取差价为利益的商人开始从众多的市场交易者当中分离出来。在空间上,这些商人如果能够突破交通和信息的限制,能够利用在两个或者多个区域市场中差价获取利益,就会发生区域间的市场投机活动。投机的反复发生,新的社会分工——商人职业开始出现。  

在投机活动中,商人们会进行财富积累,财富量的增长使得他们能够更多地低价买进商品和更多地在高价卖出商品。因为投机活动的差价利益累积,商人们的财富积累就有了资本积累的意义,差价利益也就是初始的利润,这也是资本获得利润的正当性和自然性的最原始和最隐蔽的依据。在低买高卖的过程中,他们的估价认知同时也在所有的交易对手之间传递,交易对手越多,他们的估价认知会传播得越广。这种估价认知,同时也是来自于他们的交易对手,有交易对手估价的影子。由于交易的频繁和时间上的延续,这种估价认知基于对市场有关的信息的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和更多的经验及方法,促成了商人的专业性,牟取差价或者投机成为专门的职业;相对于估价具有片面性和有限性的市场参与者的单个交易行为而言,商人的交易对手众多,具有信息收集和传递的优势,对市场的了解更全面;反复的交易积累和判断,在经验观察和逻辑思考中对商品价格变动及其相应的原因进行归纳,形成某些结论和经验,进而形成职业理念。经验积累在交易次数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中也同样存在,但是这种交易次数和商人们无法相比。随着交易活动的反复进行和扩展,包含经验的估价认知,也会在市场中扩展,在市场参与的人群间反复回馈的结果,就会造成一定时间内估价的倾向性。由于询价过程中价格比较,由于商人们在投机活动中的买方角色和卖方角色的频繁转换和其他交易者的反复参与交易,这种倾向性的估价被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认同并且自我证明。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估价完成向交易价格的转变。  

交易价格的观念性  

交易价格和结果是估价一致性的产物,两个或者一群交易者的消费需要都得到解决。在交易价格产生过程中,相应的市场参与者经验在积累,在一次次交易中会形成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在交易中反复在市场参与者之间流转和回馈,愿望和看法开始交锋,在讨价还价和不断的估价修正中逐渐趋于一致,形成市场理念。市场会越来越被这种理念所覆盖,一方面,因为这种理念的的相关信息被市场所有交易者或多或少地共享,另一方面买卖双方的寻找过程和等待会大大缩短,市场因此也越来越组织化,市场有关各方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商品交换取决于相互需要,而稳定市场的形成则是观念趋同或一致的产物。市场理念在越来越多的交易行动当中被支持和证明,理所当然和深信不疑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心理积淀过程。这种观念的积累和趋同,就是市场价值。商品的市场价值存在于参与市场的人们的观念体系之中,包括是非曲直、经验积累和逻辑思考等等,价格只不过是市场价值的标准化和可衡量的市场外在表现。市场价值在缓慢发展和很少变化的自然经济时期甚至代代相传。  

当然,市场估价的观念上的趋同只会推动价格走向收敛,也绝不意味着价格划一,交易的进行始终会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阻碍(如距离市场路程的远近和季节性的丰歉),因为这些阻碍,会产生交易的代价,在交易价格上会有所反应。在大量交易中,因为这些限制和买卖双方的彼此竞价而产生价格差异,商人们会利用这种差异获得差价或者说投机。作为专业分工的商人,因为更频繁的交易获得差价,从而逐步资本积累,同时也在市场中频繁转换买方和卖方的角色,低买高卖,组织和扩展市场。商人的交易频率和实际完成的交易量,都不是普通交易者能够相比的,他们在市场的经验更丰富,思考判断更专业,对市场的总体状况把握更广泛和深入,从而能够发现更多的牟利机会;同时,由于他们的交易对手的广泛性,他们的看法和估价,会在交易过程中传播得更广和更有示范性。更广泛的市场联系使他们能够获得更丰富更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看法,或者说是信息优势。  

价格具有观念性的意义,尽管它依赖于相互需要和商品交换本身,这种观念性意义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屡见不鲜,远的如十七世纪荷兰“郁金香狂潮”中高得离谱的花价,最切近的则是2011年济南唐王镇低得离谱的蔬菜价格,常见的是收藏品的拍卖价格,甚至纸币的出现和货币符号的产生,都说明价格的观念性或者交易者的认定作用。供求关系作为一种市场状态和信息,首先必须被参与市场交易者们吸收,然后才有竞价行为发生,提价求购或者降价抛售,价格的大起大落都离不开买方和卖方的认可和认定,市场参与者根据某个价格采取交易还是不交易的行动。  

单笔交易是买卖双方的相向行动的结果。市场价格由于市场观念的趋同及众多交易者参与,是市场交易者群体行动的结果。这种群体行为过程,既推动着市场价值的形成,又反过来被市场价值所组织和联接。一个变革的口号可以聚集一群乌合之众,一个理念可以组织一个市场。  

理念和群体行为塑造  

价格的倾向性和一致性在市场参与者交互影响中产生,作为这个过程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估价认知的趋同——产生市场价值。由于资本的积累和专业分工的发展,商人们——特定的买方或者卖方因为信息渠道和资本优势,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的市场优势,市场会逐步走向集中和垄断。具有市场优势的参与者,由于信息渠道和信息收集能力的不同以及资本相对优势,他们的报价会具有市场引导性。由于资本的原因,他们会在一个区域市场逐渐参与越来越多的交易,甚至作为市场绝大部分的卖方或者买方;由于相对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他们在与越来越多的交易者交易的同时,一方面会在交易中了解市场绝大部分参与者的价格认知,在归纳总结的同时将自己的价格认知辐射到整个市场的参与者,在反复的频繁的交易中逐渐形成意见领导性,并且在绝大部分交易中证明他们的逻辑和意见的正确性。这种意见领导性当然也离不开市场其他参与者的参与和认可。资本的优势和信息的优势,以及获取越来越有利的差价,使得他们的投机活动朝更低的买价和更高的卖价两个方向努力,逐步开始操纵价格。价格操纵,仍然依赖于他们的交易对手的认可,他们要做的是:给予更低的买价和更高的卖价的理由,这些理由在询价和竞价过程中传播,接受这种价格认知的人越多,这些理由就越具有正确性和合理性。这些商人逻辑,经过足够的时间,就形成市场理念,同时改变市场价值。这也是市场话语权的起源。这些市场理念,一方面会推动市场价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会在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上组织市场。这些市场理念,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行动依据,不接受这种理念的人们,会被市场冷落或者抛弃。随着理念和价值在交易过程中行走,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的加入,这种群体性的行为持续反复地发生。  

资本的利润和资本的价格  

市场本身是个财富的分配过程,这种分配通过价格实现,由于市场过程的社会化,由于社会分工,单个市场参与者通过商品交换满足自己需求的程度实际上由市场——由市场中的群体行为来决定,其自身的利益主张的实现程度与市场上其他人们的认可程度直接相关。“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所有者。”对投机的商人们而言,市场是个财富积累过程,也是个资本积累过程。由于投机本身和追求差价利润,投入一定资本,获得比投入更多的资本,差价越大,资本的所谓利润越大。一步步地,商品的差价,转换为投入资本总额和收回资本总额的差额,价格投机在人们的认识上自然转换为资本投机或者人们常说的投资——付出资本或者货币,收回来的是更多的资本或者货币。

在早期的资本资本主义过程中,资本追求利润是不问途径和手段的。就资本本身而言,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观念体系,存在的只是投入资本和收回比投入更多的资本的要求或者愿望,投资,常常和收回更多的资本——获得利润的愿望相联系,投机,则和差价获取相联系。投资和投机,从过程而言,都是价格差额,实际上是同一个社会过程。  

早期的股份公司出现,当然是资本集中牟利的动机的驱使。一次性地获取资本差额的资本投机过程,资本的缴付和清算,都是个别资本交易行为。一旦在资本的短期借贷和长期使用之间形成矛盾,相应的股票转让就会产生。股票转让使短期资本的衔接成长期能使用的资本。股票转让同时带来的是长期资本投机的差额利益如何在短期资本间分配的问题。这种分配,在股票上是按照比例分割利润,在时间上是通过股票市场价格完成的,其市场价格过程也是群体心理和行为过程,与商品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并无二致。股票价格,同样需要股票买卖者的认可,同样具有观念性。这里资本所谓的信用,也就是对市场广泛通行的观念的认同,背信弃义会被交易对手惩罚和被市场其他参与者们蔑视谴责。  

劳动的价值和价值社会化与市场化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的鸿篇巨著中阐明了劳动价值论。在劳动价值论中,价值的构成是静态的,因为价值的既定性,资本对劳动财富的占有关系在构成上清晰无误。问题在于,价值的产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离不开社会广大人群的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必须通过这种社会化过程完成;这种社会化过程也就市场过程,通过越来越组织化的市场,通过市场的心理和行为过程达到最后结果。商业资本的利润和土地资本化同样是依赖于这个市场过程而运行。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生产一个产品可以汗流浃背,可以经年累月,但是究竟值多少,不是由生产者本身主张,而是由市场过程来衡量,被你的消费者用货币量来认可;生产者有可能徒劳无功,也有可能得到的好处超过预期。因为一种社会化认同或者价值,因为能够找到交易对手,所有与劳动无关的东西,诸如股票、土地等等,都可以被交易,获得价格,并以此分配社会财富。劳动创造财富,市场形成价值,价值具有观念性。股票是虚拟资本,但是这种虚拟资本能够存在,能够有价,是以市场的认同和价值观为前提的,存在和依赖于市场的群体心理和行为过程。市场观念或者说价值,经过物化,从而就有了衡量的标准,价值物化的标准,就是价格。  

   

第二部分:题材价格模式的诸方面  

消息和题材价格模式  

在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机制是相似的;尽管各个市场存在一些差异。我们在这里以股票为例来加以阐明。流行的看法是,股价的波动是由消息引起的,利好消息引起上涨,利空消息导致下跌,也有中性消息,分得细一点的还有什么偏于利空或偏于利多的消息,不一而足;市场上到处是追逐消息的人群。一个消息流进市场就像流行性感冒那样很快普及,只是传染得比感冒还要快!人们习惯性认为,利好消息,市场会涨,反之就会跌。尽管有无数人去不懈寻找千差万别的消息和市场涨跌之间的理论关系,但是专家们的解释要么牵强附会,还不知不觉间陷入某种逻辑矛盾的尴尬;要么就将市场涨跌和某种新闻拉郎配,市场涨跌和新闻之间的关系论证也就极尽迂回转折。实际上,消息在市场大众思维中的概念,是一种简单的逻辑,这种逻辑,被市场大众接受,或者说消息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需要复杂繁琐的理论过程,而是通过群体行为机制联系起来的,这种机制就是我们所言的题材-价格机制。  

在文学上,题材是指用于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在国内市场,题材从表面上看,是市场炒作股票的一种借口或者噱头。题材的具体载体是题材股,顾名思义,题材股就是有炒作题材的股票。题材,是一种市场理念,这种理念,是通过一组消息或者一个消息在市场传达的。在众多的市场参与者当中,观念是相互影响的,群体行为是受到观念支持的,价格是观念和行动的产物;概念、判断、推理形成某种特定思维状态,左右着市场参与者的行动。在表面上,消息和价格的逻辑关系是凌乱的和莫名其妙的,人们对这些关系的理解和论证可以多种多样!消息和题材与价格实际上发生联系的起点可能是:一些被冠以题材的股票的价格被一批市场参与者采取行动大幅拉高或者打低,股票价格明显上升和下降,进而形成某种简单映射关系;题材在这些利好消息——涨价和利空消息——跌价的反复上演中被“证明正确”。于是题材和股价这两个逻辑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因为刻意或者随意的市场行为及价格相应的表现,就变得有“因果”关系了。这种因果关系在多次的“证明”中被市场发现,也就被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反复利用。市场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就变成了题材-价格模式。  

狼食资本和羊群资本  

在商品市场中,商人利用具有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投机获利,其他商品交易者的交易一般而言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分取股利是股票的使用价值,分取利息是债券的使用价值,分配结果具有同权同利的要求,这种使用价值,却是为所有的股票或债券持有者共享。发行这些证券筹集的资本的增值,来自于上市公司或者其他机构的牟利活动,按照既定的章程分配,附着于这些证券的资本增值权利来自于这些证券交易的市场之外,与证券的交易价格无关,正如面包馒头食用充饥的使用价值和面包馒头的价格无关一样。由于股票交易价格的差异存在,获得差价利润的投机活动不可避免。投机活动对资本的影响,具有零和特征,产生差价利润的同时也产生差价损失。差价利润,不能归为股票的收入,而只能归为因为参与投机活动而带来的利益;差价利润和差价损失都是投机活动带来的结果。这就是证券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  

在股票市场,存在短期的偶然的投机获利现象,但是长期的反复地投机获利,并非幸致。和商品市场一样,在股票市场常常处于投机的有利位置,凭借的是一定的的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凭借的是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和主导地位,具有这种优势的资本才能在投机中长期生存。换言之,具有这种优势的的资本,处于长期掠夺市场中的其他资本的状态。这类似于自然界狼和羊的关系,狼始终处于狩猎者地位,羊则处于被狩猎者的地位。我们将在市场中处于掠夺状态的资本,称为狼食资本;而将被掠夺状态的资本,称为羊群资本。一般而言,狼食资本和羊群资本在市场交易中互为交易对手,狼食资本低买高卖,羊群资本则低卖高买。狼食资本获得投机利润,羊群资本获得投机损失。  

市场中狼食资本和羊群资本的分类以及投机的结果依赖于市场过程,依赖于不同的资本或者人群的行为。由于狼食资本的资本优势,主要是积累或者集中起来的资本总量,使得狼食资本成为其他资本的交易对手,在低价时作为其他交易对手的买方,在高价时作为其他交易对手的卖方。狼食资本的买卖行为从来就不是单纯和盲目的,狼群资本在交易的同时也在传播自己的看法和理念,并且在向市场传播自己的理念的同时影响羊群资本的理念和塑造羊群资本的群体行为过程。  

消息传播、理念塑造和羊群行为  

对于普通市场大众而言,由于消息获得的成本限制、渠道依赖和方法缺失,他们难以审核消息内容的全面性、鉴别消息的准确性和评估消息的及时性及可能的市场影响,只能被动接受!这是市场普通大众的劣。狼食资本却有针对性地因此获得优势;狼食资本因为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可以对消息进行主观和蓄意加工,进行消息的选择性释放和操纵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狼食资本通过操纵消息释放来影响市场大众的市场看法和股票估价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  

口耳相传的内幕消息传播的历史最为悠久,也最为常见。抢先一步获得内幕消息并且在市场交易中迅速占位赚钱的新闻的示范作用,会引起所有人对内幕消息的重视。消息有可能来自某个市场参与者,朋友之间的口耳相传,通过多维的发散的人际关系在部分市场参与者中间迅速蔓延。如果这个消息是狼食资本内部的人士的“好心”爆料,利好消息从第一批受众很快传向第二批、第三批受众,直至整个市场,伴之股价出现某种与市场大众对消息的解读和预判相一致的变化,随后的追买行为就会发生;如果仅仅是某几个人的随意的言论,在市场中也就是传传而已,市场价格如果风平浪静,消息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专家名人的言论是消息传播的最具影响力的方式。市场参与者的思考逻辑和市场理念是在长期的市场活动中形成的,历经积累的市场经验和反复的消息解读,也就逐渐定型解读消息的思维模式,市场参与者能够对消息迅速定性归类,形成股价涨跌预期,重新对股票予以估价。表面上,消息和股价是一种简单映射关系,实际上,股票估价形成,参照和回忆了历史经验,并在历史经验基础上对消息进行心理积淀。对这些经验的研究总结和形成理论,是新的专业分工——证券分析研究;理论会因为信息和证据的相对充分和逻辑推理的技巧性而让人生畏,传播这些理论和观念的专家名人会带上种种“权威”和“科学”的光环,这些理论也会通过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向更多的人群推广和反复地灌输,从而试图塑造人们的市场思维模式和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但是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是被有多少人接受来证明,而是应该理论回归实践,回归市场过程。理论的创立者和传播者无论是怎样的大方之家,在整个的市场中他的观点仅仅是一家之言。如果他的受众广泛并且受众采取的行动确实推动了市场群体行为的改变,其受众也因为根据这种理论和策略行事而获得实际利益,这种一家之言就会产生号召力,理论的成功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理论塑造了一个市场群体行为过程和和社会化过程,这是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专家名人通过媒体发布观点和消息,希望影响消息受众,影响市场大众的群体行为;这种影响能够社会化并且能够给受众带来利益,一方面会增进专家名人的“权威”,另一方面会催生更多的专家名人。  

在股票市场,狼食资本在市场居于主导地位,从而主导一个市场过程;消息影响市场大众的过程是被狼食资本不同程度地加以控制的。这种控制,首先体现在对信息传播渠道的控制,这一方面表现在培养著名名机构或者著名专家,对专家进行必要的市场包装,套上种种光环,或者对既有的知名学者的言论加以利用,掀起反对或者赞同的浪潮;专家的研究报告和预测分析在背后的资本势力的授意下纷纷出笼,营造市场的倾向性舆论。就出笼的报告和分析本身而言,言论灼灼,理论凿凿,无不秉持中立、公正和客观的名义。对合意的消息进行渲染,而对于相反的消息进行封杀和屏蔽。对于无法经过渠道控制的不合意消息或者证据,则通过市场本身进行打压,利好消息就控制市场不让上涨甚至反而下跌,对利空消息的面世就推动上涨,持反对意见的人们在资本的捉弄下成为小丑。有倾向性的消息连绵出现,对市场大众持续轰炸,市场大众对此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相反的信息根本无从获得,也无从反驳。尽管作出判断是自己的事情,但是被动接受和选择这些信息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都会被这些信息的倾向性所影响,被诱导甚至误导。由于选择性信息的传播,信息在传播中又被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接收、过滤和加工,看多或者看空的情绪和气氛开始笼罩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狼食资本在传播一种理念,将自己的这种理念逐步塑造成市场理念,在这种被塑造的市场理念的支配下,市场大众在思维上已经落入某种社会化的控制之中。个人意志在市场强大的舆论逻辑下趋于渺小和无力,行为上也就随波逐流,采取与市场情绪相反的市场买卖行动实在过于艰难,无奈地附和大众性的意见而看涨或者看跌。这是市场从众心理和羊群行为的根源。  

股票本身是一种牟利的证权证书,起初是为获取股份公司利润,其后因为股票市场形成和股票价格差异的存在而产生投机,获得股票大额差价的例子点燃了人们发财致富的欲望。我们在这里以股票投机为例进行分析。参与市场的人们,每个人对一只和自己相关的股票,都存在着估价,估价已经不限于估价本身的高低,而且因为投机的需要扩展到股价向什么方向波动。消息通过某几个或者一批市场参与者进入市场。接收消息的市场参与者首先开始解读消息,分析推断这个消息对某个市场或者说某一只股票会产生什么影响,他们将消息的影响的归类可能有很多种,比如常见的是属于利好消息,还是利空消息,并预见股价的涨跌。这种解读逻辑和每个市场参与者的历史经验有关,即过去某个时期的某只股票在类似甚至可比的某个消息面世后,股价是涨是跌。反复面世的消息和股价涨落在市场大众中传播和形成印象,进入历史记忆,就成为股价形成机制的心理基础。具体买卖行为的产生可能需要一个启发点。我们在这里还先讨论买入行为,卖出行为可以做相反的推理。就买入行为而言,启发点就是消息过后股票价格开始上涨;上涨的结果验证了消息正确,消息受众人群中的观望者出于继续涨价的预期、贪欲的觉醒或者从众心理依赖,鱼贯地或者说是争先恐后地进场买入。一些准备卖出的人会停止销售,已经卖出的人会发现行动错误而可能追高买入。随着消息在市场中传播和持续买入推动的涨价,市场参与者估价和股价之间会反复自我强化,市场大众的行为越来越具有一致性,这就是股票市场价格循环的自我强化过程。一个股票的短期买方市场也因此形成。这个短期买方市场的形成或者说是组织,始作俑者就是一个或者一组特定的消息。消息具有市场组织的功能像群山一样古老!  

胀爆高潮与抛售高潮  

在股价上涨的末期,利好消息和题材反复轰炸,市场大众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市场弥漫着乐观气氛,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市场,股价上涨同时,几乎所有股票账户都能见到令人愉快的账面盈余,普遍的乐观逐渐走向偏执和疯狂。频繁的利好消息或者题材与股价反复上涨不断扩充着一个买方市场,直到这个市场再也无法扩大;加入这个阵营的人们都能够如愿以偿地买到在他们眼里还会继续涨价的股票。这就是市场的胀爆高潮,也是罗伯特·希勒所指的“非理性繁荣”。此时人们最不愿意面对和最愿意忽视的是:随着买方市场的膨胀式扩张,交易量的倍增,巨量股票的出售来自何方?就投机而言,赚取差价的交易,有买进,就必然有卖出。都买到了,那么,卖出的人是谁?是谁在一致看涨的气氛中冒天下之大不韪,反而在卖出?题材或者消息的面世,从来就是狼食资本为账面上的利润向现金转变而准备的。这个买方市场的出现,是狼食资本竭力操纵的结果,所求如所愿,狼食资本就在这个买方市场大规模卖出。在这个市场,狼食资本成为几乎所有市场大众的交易对手,市场大众蜂涌而进,狼食资本源源而出,低价收购的股票在这里高价变现。只要能够找到交易对手,只要能够兑现差价,就会甩卖,直到卖光为止。  

即使有连续的利好题材鼓舞,但是,因为狼食资本的大规模甩卖活动,市场价格上涨的过程会放缓甚至开始停滞,首先出现的是题材和股价之间的逐步脱节,继而因狼食资本的卖出套现活动趋于尾声,相应的利好题材也就没有必要再出现。作为普通大众阵营的买方市场,由于羊群资本的零散性质和阵线的极度不稳定,在狼食资本的甩卖冲击中会出现松动,滞涨和犹豫也终止了买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我们知道,题材和消息的出现都是被控制和被操纵的,经过必要选择和加工后才能向市场传播。在狼食资本甩卖完成后,题材和消息被掩盖的另一面就没有必要再掩盖下去,同时为了狼食资本的需要,股价必须下降——还得重新开始低价收购。也许是狼食资本的甩卖,也许是滞涨后由于先前被掩盖的利空消息和题材的出现,买方阵营的个别警惕的人们转向卖出,市场开始下降。涨势末期的人们的账面利润消失,账面亏损扩大,原来的买方阵营开始崩解,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卖出,“多杀多”的情形开始出现。在下降过程中,利空题材和消息与股价下降也开始了相互支持和相互强化,市场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被反复打击,财富缩水过程在痛苦难捱的等待后没有尽头,股票价格在一次次停顿后创出新低,恐慌和绝望的情绪开始蔓延并笼罩整个市场,普通大众集体作为卖方市场开始出现,狼食资本操纵题材和股价,在股价跌到他们认可的低价开始收购。市场大众将他们的股票扔给能够找到的买盘,陆续逃离市场。在股票市场,这种逃离过程常常是缓慢的,与“非理性的繁荣”相对,这里可以称为“非理性萧条”。在期货市场,由于市场的制度设计和高杠杆性,在市场下跌的末期,因为卖盘的恐慌性涌出,会出现“抛售高潮”。在狼食资本的低价收购过程结束后,新一轮的价格上涨和新的利好题材发布又重新开始。  

消息循环和市场循环  

近些年来,国内的股市图表都增加了一项功能,在日K线图上标注消息提示或者信息地雷。有意无意将股市涨落和相关消息或者题材搞成某种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在发现股市自身循环的同时,又发现另一种循环——消息的“循环”。下降的市场循环,是坏消息居多,尤其是某些下降循环末期,坏消息可谓连篇累牍,而上升的市场循环则反是。但是我们将某只股票或者指数图表上的消息依先后顺序试着连贯起来,就能发现,股价是连贯的,而这些消息之间却没什么连贯性,因为消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那么清晰,有些可能要经过无数次转折论证才可以扯得上,有些消息根本就互不相关。与其说是消息解释了市场涨落,不如说市场涨落的需要,产生了一连串的消息;这可能是“消息决定论”者们最无法接受的。  

资本主导的社会群体行为过程  

题材-价格机制的形成,是资本在逐利性动机的驱动下对市场群体性心理和行为的反复塑造过程。我们知道,资本是追逐利润的,逐利和掠夺是资本的本性。在股票市场,投机就是利用股票的价格波动牟利的活动。没有价格波动,没有价差赚取,投机就不会发生。因为价格波动,投机就有损失和牟利两种结果。当代经济学,或者西方经济学对于价格和价格波动的传统解释,我们耳熟能详,这里不想赘述。在这里我只想指出,他们分析的起点,还是人们的行为反应,这种反应,基于利益动机的简单判断;在此简单判断的基础上延续他们的推理,试图建立某种纯粹经济思维层面的架构;而经济思维层面,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或者层面,与其他方面相互交织,互相影响,从而成为一个整体。传统经济学的一个目的好像是硬性将经济从整体的人类活动中割裂出来研究,而根本不考虑社会化过程本身!而一个社会现象,其蕴含的意义不单是经济层面的,还有文化、政治、心理等等其它诸方面的意义。脱离这些诸方面,就无法理解一个社会行为过程,因而对现象的解释难免陷于片面,相应的理论和政策策略,往往显得苍白!  

题材-价格模式的历史变迁  

题材-价格机制在资本市场市场发展的各个时期和不同国度都普遍存在,是一种有着内在动力的反复发生的市场群体性行为模式。在西方世界,比较有名的,发生过早期的南海泡沫、郁金香狂热和密西西比泡沫,有美国早期股市中铁路题材股热潮、还有20实际70年代的石油题材股热潮和1999年—2001年的全球网络科技股热潮,在国内,题材概念的炒作也有了十余年的历史,前年的全聚德“奥运概念”和去年的的成飞集成的“锂电概念”想必人们还记忆犹新,新的题材炒作仍然演绎着股市的历史。国内外资本市场各个时期的这些炒作尽管在名称上可能各异,但它们的内在机理却是一致的,我们将之统一命名为题材-价格模式。历史总是惊人地重演!  

题材-价格模式的两大基石:投机和资本  

题材价格模式首先是投机的产物,是投机在金融市场的一般的表现形式。投机是利用价格差异谋取利益的活动。只要有市场存在,就会有投机活动存在,投机一方面使市场更加组织化,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联接更加紧密,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业的出现,使得市场参与者的观念和看法更迅速地交汇交流,推动市场价值和价格的形成。另一方面,投机本身也是商业的起源,使交易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题材价格模式其次是资本的产物,是资本掠夺本性的表现和资本为谋取利益进行博弈的具体形式;因为资本的积累与集中,因为资本对市场的控制和对市场心理过程和群体行为过程的塑造,题材价格模式就是资本的市场组织形式,清晰地展现了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过程,同时也说明了市场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传统经济学的概念逻辑关系,而是一种大众行为过程。在这里,价格的形成和波动,并非传统经济学想当然的供求模型和收敛关系,而是因为投机和资本的缘故,因为社会行为和心理的变化,走向一种内部自我强化和供给和需求同向变化的过程;推进价格上涨和促进价格下降的两种群体行为过程交替发生,周期性反复不已。  

零和博弈:风险与收益的分裂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的风险和收益的概念,都具有或然性,通过概率数学将风险与收益统一起来,并且认为收益和风险是匹配的,高风险带来高收益。这种将数学过程直接引入经济理论的做法,因为经济过程和数学过程本身的一致性无法证明,可能是一种武断和冒险。在金融市场,市场参与者的利益通过价格进行交易,通过价格波动实现利益再分配,一方所得即为另一方所失,因此资本博弈具有零和特征。但是,由于投机和资本优势的缘故,资本分裂狼食资本和羊群资本阵营,经过市场的群体行为过程,这种零和博弈的结果就转变为狼食资本的收益和羊群资本的损失,资本盈亏的结果由对象的不确定性转变为有了明确归属。风险和收益的或然性也变成了个别资本是处于狼视资本阵营还是处于羊群资本阵营的或然性。如果抛开或然性来讨论,风险和收益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确定性归属对象的,即风险和收益发生分裂,风险归于羊群资本,收益归于狼食资本。理解风险和收益的分裂,对重新认识资本本性,对理解当前如火如荼的国际金融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透视投机:道义现象抑或经济现象?  

几百年来,反对投机和反不公平竞争几乎贯穿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以题材价格模式为特征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监管如影随形,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有关信息披露和操纵市场方面的立法监管条文虽有被动滞后的弊端,仍在不断修缮;逐利的资本则以新型的市场不公平代替旧的市场不公平,花样也在不断翻新,制度永远不如变化快。几百年来,市场的监管措施越来越严厉,即使是自我标榜监管成熟的西方资本市场,手法翻新和瞄准监管漏洞规避监管的所谓创新层出不穷,市场不公平的状态并未得到根除;投机仍然生生不息,大行其道。一种社会和经济现象的顽强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无数次的尝试市场监管的无奈只能说明我们并不清楚问题本身。  

就投机而言,问题的简单性在于,由于不同的市场参与者的个体差异,譬如历史经验的不同,商品交易价格必然存在差异,这种价格差异,是与市场形成和组织与生俱来的,利用价格差异谋取利益的投机活动也就不可避免,并且由此推动了以牟取差价为职业的商业的形成。我们无庸赘述市场产生以来各个时期的投机活动的大量存在,在此仅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占据完全统治地位的计划价格时期,市场只是经济中的一个很有限的组成部分,即使是将投机倒把列入刑事犯罪,同样没法根绝投机,只不过投机是作为一种地下经济存在;法律的设立是指向有关违法行为的,之所以立法,就是因为违法行为存在。至于这个时期的国有商业的投机活动,常常被冠之以本位主义、价格指导等其他面目出现。  

每一个完整的上涨和下跌的完整循环的结果是绝大部分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成为了输家。这一点在无论哪个市场的哪个时期都绝无二致!这在广大的市场大众看来,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梦魇,因为受打击的人群是如此之广,不仅为绝大多数传统的理论所不齿,而且因为利益受损的广泛性引发负面评价的一致性,反对的社会层面从经济理论上的批判跨越到道德伦理上的谴责。作为资本市场博弈的结果,或者作为大众群体性行为的结果,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都成为输家,这种输家的的结果,就是财富的转移,就是多少年血汗钱的血本无归。输家的挫折、沮丧和愤怒从感情和心理上会自然发生。这种愤怒,就会演变成对市场不公平的怀疑和抱怨,在广大的市场大众中蔓延并形成共识。反对投机,反对题材概念炒作,在历史上延续了几百年,从道德谴责发展到了屡屡立法禁止。投机却仍然没有如人们所愿地早早销声匿迹,反而“历久弥新”。  

人们憎恶投机,只是憎恶失败的投机,成功的投机者从不会憎恶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对投机的由来已久的憎恶,只是因为商人们太精明,在市场交易中常常处于有利地位而抓住了博取差价的机会;他们的对手相对地与差价利润无缘,大部分时候是卖低了或者买高了,由于市场本身的机制,在价格上是接受者,而且这种价格接受者众多。绝大部分的价格接受者在道义人数上形成优势,对投机进行谴责,反对商人们的行径。在道义上遵循的是人数优势,在市场投机中遵循的却是资本优势,这两个领域的观念的并行共存也是投机与投资的关系缠夹不清,争论几百年的根源。贪婪存在于所有人们的心灵深处,投资赚钱驱使着人们进入市场;商人们的贪婪无耻之尤,被商人们以外的因贪婪受损的人们在虚假的公平正义的大旗下一致反对。反对由来已久,投机我行我素。  

偶尔投机成功的人们会对财富的增长感觉愉快,愉快的同时投机也受到本人欢迎和引起示范效应,榜样的激励促使人们孜孜以求自己满意的更多的投机成功。投机代替投机失败本来成了某种社会的原罪,这也是要求打击投机的社会基础。而作为这个社会基础的人群,好了伤疤忘了痛,为了梦想的财富增值,迄今仍在踊跃投机,前仆后继,在金融市场仍然反复出现羊群行为,就是一个铁证。零和博弈的市场却没有永远的好运,通向地狱的道路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进入市场交易的人们所持的资本,同时带着增值的愿望或者发财的贪婪,与市场的其他资本一样具有资本的本性!盈亏是资本博弈的宿命,人们参与市场,也就是这个市场的组成部分,从而构成了市场投机机制的一个要素或者一环;只要人们继续踊跃参与,这种机制就会发生作用。根绝投机的唯一途径,只能是消灭资本和市场本身。  

打击题材炒作有意义吗?  

对过度投机的反对常常成为反对投机的替代。所谓过度投机的尺度,从来就是模糊的,在每个人心中都不同,这取决于投资者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当投机失败对市场大众的心理的伤害面是如此之广和伤害程度如此之深的时候,所谓打击过度投机的社会呼声就会强烈起来!投机的始作俑者们开始对自己也有部分责任的投机结果不利的活动进行口诛笔伐!监管部门也会积极行动起来,抓几个犯规者冤大头狠狠处罚,以平息众怒。处罚之前、之中和之后,市场的投机活动依然我行我素!处罚的客观效果,给人们留下恢复市场公平的印象,具有心理安慰性质;其作用在于以维护人们对市场的参与热情来掩盖资本冰冷的贪婪,恢复人们的信心和保持继续参与,维系市场机制的继续运转。传统理论的“维持市场的流动性”,不过是资本市场需要大量的待宰羔羊,需要大量的股票接棒人的美丽谎言!这恐怕也是在资本市场条件下监管机构存在的经济意义——资本市场要存在和发展下去!证券监管机构因为资本市场而存在!  

2010年9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一方面发表投资者教育文章,向投资者警示概念炒作风险;另一方面,出台临时监管措施,要求基金不得参与中小板及创业板炒作,一万股以上的交易均受到监控;同时要求证券营业部针对最近不断升温的题材概念股炒作,尤其是成飞集成、棕榈园林、壹桥苗业等股价持续大幅波动的情况实施“人盯人”监控炒作账户。  

深交所的临时监管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具体,纵观我国股票市场监管历程,也算比较少见,成为监管者和市场之间互动的又一个突出片段。在短期内,这些措施,对部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产生了某些影响,改变部分市场参与者的具体行为方式;对市场而言,这些监管措施的出台,不过是一个利空的题材或者信号,暂时阻止了羊群行为的继续扩大和买方市场的充分形成,增加了推动股票大涨的幕后资本的投机高价套现活动的困难。同时,相关的这些股票,被监管当局强制要求停止涨价或者降价,对那些在高位买入继续看涨的人们而言,他们因为监管的原因被选择为这些股票的最后接棒者!题材价格模式运行在这几只股票上只不过受到了监管部门干扰,这几只股票价格在参考和吸收了新的题材后仍然继续运行,其他股票的题材价格模式也不会受到这些监管措施的影响;就在时隔半年后的2011年3月2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又”对所谓的“高送转题材”炒作提出批评。  

实施“人盯人”监控炒作账户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目标的的措施。资本利用选择性信息播放操纵市场情势的活动的手段和方法却是植根于社会的固有的人际联系中,监管当局不可能将这种无数的复杂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信息传递统统纳入监管之中;监管所有市场活动的所需人力和成本也无法想象地高,估计就是最强大的警察国家也无法做到。

只要资本市场存在,投机活动就不会停止,试图消灭题材价格模式的任何努力都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把牛牵到河边,牛就是不会喝水,奈何!  

   

第三部分:作为题材的价值投资  

传统的股票价格理论:价值投资  

以投机为内涵的题材价格模式招致了来自于中小投资者的最广泛的非议,因为这些非议,前些年人们从西方金融理论中引进价值投资理论,认为价值投资是对题材价格模式进行市场改良和打击投机的良方。按照流行的价值投资理论,即投资者应按照股票的内在价值进行买卖,内在价值的得出,就要进行估值,寻找合理的价格水平。至于估值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理论在学界和证券界广泛传播,也成为监管当局官方的理论和思维,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正是依据这种理论对概念炒作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概念炒作成为“不死小强”,也是我们对这种理论予以反思的理由:为什么会“药不对症”?  

首先,就证券估值本身而言,还是靠某个人推算,或者某几个人讨论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估值完全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即某个投资者对市场的个体意见;估值本身,还是来自于历史经验,即基于统计资料的旧有的公司财务数据及其他基本面资料和股价之间的的数字关系,在数据选择和统计上也依赖于估值者主观判断。估值在不同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某个估值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也是在向市场宣示某种“逻辑”或者“理论”,估值的合理与否,不在于某个投资者本身的水平高低和分析方法如何“科学”,而在于这种估值在多大程度上被市场认可,即市场大众是否接受这个估值并按照估值采取行动,从而进入一种社会化的群体行为过程,实现估值向市场价格的转变。再知名的机构,其估值结果在市场不能得到广泛认同,不能引发相应的市场群体行为过程,所谓的估值也只能是一家之言或者个人意见。  

其次,证券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及价格无关。证券定价数学模型的出现,将证券价格与所谓的基本面联系起来的种种理论尝试存在诸多的可商榷之处。市盈率模型是其中最简便和最直接的利用每股收益和股价的倍数关系定价的例子。我们姑且抛开数学过程和市场过程的是否一致的问题和用简单数学关系替代市场过程的任意武断性质,就市盈率本身而言,倍数选择仍然局限于历史经验和个人判断,选择什么倍数才合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待亏损的公司,其股价在市场是个真实的存在,股价同样具有大幅涨跌过程,这种大幅涨跌市盈率模型无法解释。其他数学模型的建构和采纳的过程本质上与市盈率模型大同小异,都脱离不了历史经验和个人判断,都存在模型无法解释的市场实际问题。  

价值投资理论背后有洋洋大观的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也垄断了政界与学界的思想,但是忘记了资本的本性和市场的本质,也脱离了社会化的群体行为过程。就试图塑造市场心理过程和群体行为过程的角度而言,这些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的因果关系和特种人类思维,诸如公司拥有良好的现金流量、不断增长的盈利能力、不断增长的市场占有率等等随着观念传播和消息的流传,也变成题材种种,价值投资不过是这些题材的总称。以投机为内涵的题材价格模式是和金融市场与生俱来的。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只要资本市场存在,只要是投机牟取价差,反复上演的仍将是资本及投机的活剧。  

德隆的三驾马车  

新疆屯河、湘火炬、合金股份于1996年归于德隆系旗下,被称为德隆的“三驾马车”,成为所谓庄股时代最突出的代表,其股价经过反复的除权--填权--再除权--再填权,流通筹码高度集中,操盘主力帐面利润十分丰厚。因为迷信资本优势,操盘主力利用资金将股价推高到想要的任何高度。然而,在股价被推高的过程中,由于筹码的越来越集中,市场参与者的群体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与常见的题材价格模式不同的是,随着股价的推高,相应的市场群体行为的观念并未形成,市场大众的参与热情不是节节攀升,而是曲高和寡;越往股价的高位,相应的股票买方市场不是集中和热络,而是零散和冷清,曾经在这个市场活动的其他人逐渐退出,再也不回来了。即使途中也有QFII以高价购买新疆屯河的个别交易的事实,但是股票去市场化和去社会化的局面已经形成,操盘主力和QFII只是拿着一堆他们想以任何的价格标价并且自己以自己作为对手买卖的股票而已。股票只有庞大的账面价值,主力的股票高价套现行为无法实现,而德隆系归还各种借来的钱却要真金白银;2004年4月15日,在经过了三个月的漫漫阴跌后,德隆的三驾马车终于集体跳水。即使是自我跳水拼命跌价拍卖,再也找不到什么买盘!操盘主力和QFII所有投入资本,得到了自我毁灭性结局。资本因为市场而存在的,依赖于市场本身,脱离了市场的资本,脱离了市场的群体行为过程,资本就不成其为资本。在资本市场,狼食资本可以利用资本集中的优势操纵市场价格,或者强行改变价格的短期波动方向,这一切的能否成功,取决于市场是否存在,是否能够找到足够的交易对手。市场消失之时,也是资本毁灭之日。  

德隆三驾马车的例子,同时也是最有条件将证券估值变成股票价格或者变动的股票价格恒定在某个证券合理“估值”的例子。德隆有他们自己的研究班子,有他们自己对股票价格的估算,也有在市场按照自己的意志定价的强大能力,想要个什么价格,通过自买自卖立即可以实现。无论如何,德隆的估值或者估价如果因为资本的意志而存在,或者,证券合理价格客观存在,股价应该收敛于某一个水平或者区域。但是我们自始至终没有发现股价收敛,股价更没有停顿于某一水平。  

作为题材的“巴菲特”  

讨论价值投资就不能不提及的是巴菲特,但是我们仍然关心的是迄今为止金融市场最令人瞩目的神话的背后。巴菲特的公司内在价值或许存于它自己的内心,或许是基于某种历史研究和历史经验的判断,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巴菲特对股票的个人看法!他的成功与卓越,或许有他的天赋缘由、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既有的市场过程的一次又一次洞察及本质的把握。无论如何,他的个人看法和估价,必须接受以群体行为为内容的社会化市场过程的检验,这种检验过程,就是他及时占据了很好的价格位置,价格也如他所愿地波动。如果他采取行动,而预想中的市场过程没有能够发生,他的结局也会和普通投资者一样!将他冠以股神的称号,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市场成功和获得了巨额财富,另一方面也具有浓厚的金钱拜物教的色彩!他坚持以“合理的价格”买入股票,这是他的精明之处,也就是在对他有利的市场过程的早期及时参与。如果他是个孤立的市场参与者,寻求股票的永不卖出,只要价格成长过程没有结束,他的个人账面财富还是会令人陶醉地增长;如果发生了相反的市场过程,账面价值下降也是不可避免。    

因为巴菲特神奇的光环和他的参与,市场的博弈过程会发生一些变化。对于狼食资本而言,不能不考虑的是:操纵这个市场到高位,相应的买方市场形成,这个买方市场能够容纳自己和巴菲特先生的可能卖出吗?巴菲特先生的“内在价值”是多少,除了巴菲特自己没人知道。对于羊群资本而言,巴菲特“内在价值”未知,谁都有可能成为巴菲特的接棒人,这就意味着即使巴菲特有市场号召力,能否引发多大规模的市场群体行为和价格上涨过程及价格能走多远,不得而知。因为巴菲特呆在一个大众参与的市场,顺应了市场过程,才有了巴菲特的神话。如果市场大众逐步认识到了自己在金融市场和巴菲特的互为交易对手的竞争关系,认识到了巴菲特财富来源于向其他的市场参与者索取;巴菲特从隐藏在暗处的狙击手走向公开的资本逐利人,其市场举动被万众瞩目,那么相互博弈和相互对策的市场过程就不可能如巴菲特所愿!巴菲特股票庞大的账面价值是一回事,届时能找到多少交易对手兑换成现金是另一回事。巴菲特的光环和神话如今在市场反而成为了一种题材和噱头。这种题材和噱头也被精明的巴菲特老先生自己用来创造一个有自己的粉丝参与的市场过程,十年来拍卖与自己共进午餐的权利,让与自己共进午餐的权利也有了价格和价格波动;赵丹阳借和巴菲特午餐的机会放料港股“物美商业”,将巴菲特作为题材也利用了一把。  

非理性和泡沫的批判  

按照社会学的理解,理性是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的过程,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2009年2月4日,罗伯特·希勒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初步论述了市场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也对市场繁荣的现象感到困惑,认为这种繁荣背后的市场大众行为是非理性的。笔者不能苟同的原因在于;就交易的环境而言,市场大众也接受了他们能够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尽管这些信息从源头到每一个传播环节都可能被操纵或者加工。就市场的每一笔交易而言,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是审慎的或者经过思考的,吸收了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并按照他们既有的思考方式加以判断和推理,然后采取行动。如果市场参与者们都是非理性的,对交易价格不认可或者有冲突,交易本身就不会发生;有疑虑,宁愿看。  

罗伯特·希勒的是否理性的标准,其实不在于理性本身,而是在传统的价格观念——参照和反映所谓基本面的均衡价格或者合理价格,偏离了这种价格的所有市场交易行为,都是非理性的,而与这种均衡价格或者合理价格偏离的部分或者价格差异,就是价格泡沫。我们可以就此指出三点:首先,均衡价格或者合理价格的确定,始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几乎每一个研究这者都有自己的结论,这种合理价格存在于研究者个人的观念中,仅仅是个人看法,并非市场过程的结果。其次,以这种所谓的均衡价格或者合理价格作为标准,将所有其他市场形成的价格高于合理价格的部分认为不合理,指为价格泡沫,存在以个人看法或者理论剪裁现实的倾向,似乎整体的市场活动都应该向某个人或者某群人的观念看齐。如果泡沫偶尔发生,对市场也可以说是个个案;如果泡沫反复发生,甚至几百年来反复上演,那么这种被指斥为泡沫的背后的东西就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考量!再次,市场的价格波动,是由于资本通过投机形成的,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了所谓“非理性”的非繁荣和萧条;指责市场大众的非理性和产生的价格泡沫,意味着市场大众在泡沫过后受到的损害都是市场大众自找的,并且因此与资本无关!在市场中,不会有任何人认为自己在做无稽之事,单个的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参与了市场过程并构成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但是过程的结果就再也不能由他自己来掌握,而是千千万万人共同行动的产物。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千百年来都是这样运行着,有他们自己的运行法则。  

   

结语:资本的“钱生钱”的秘密  

价格本身是社会观念和价值的外在表现,从个人看法走向社会观念,是一个个人看法反复交流和人们相互影响和共同行动的过程。就市场过程的每一个价格而言,都是交易形成的,具有偶然性;但是交易完成,都以交易的双方对这个价格认可作为前提,这个价格就是现实存在的。同时这个价格是和一个市场群体行为过程相联系的,存在于这种社会机制之中,在这种社会机制中的每一个价格,都是合理的,具有价值基础。在金融市场,在资本主义时代,价格波动,是投机的结果,是资本掠夺的产物,资本掠夺过程和价格形成过程是同一的,既形成价格,同时又完成了财富的分配和资本的增值。卡尔·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但是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市场价格;在卡尔·马克思观念中,价格是既定的,从而对价格构成的各个部分进行解析。列宁则分析了资本走向垄断和价格操纵;在我们这里,价格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存在于市场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个人观念之中。劳动创造财富,市场形成价值,资本获取利润;资本获取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价格形成的过程。这是资本掠夺的秘密,即钱生钱的秘密!西方经济学从来也不敢去发现这个秘密,西方资本一直是按照这个秘密中的规则和诀窍行事。  

资本的增值欲望永无止境,资本的增值过程依赖于市场过程,并通过市场过程实现,这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不遗余力地巩固自己在市场中的统治地位,强化资本积累和集中,向思想、文化、政治、科学等社会领域渗透和有效控制,推动社会经济的资本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竭力扩大投机,将石油、有色金属、粮食和房地产等大宗商品等越来越多的市场金融化。在所有金融性市场甚至商品市场利用投机加剧价格波动,市场价格波幅越来越大,推动所谓的“通货膨胀”;同时,引入杠杆化市场交易,加剧掠夺中小资本的烈度。加速资本掠夺和财富转移和集中,扩大贫富两极分化。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这是一股妖风
  3.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4.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5.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6.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7.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8. 你要反“极左”,就必须得弄清楚这几个基本问题
  9. 熬鹰
  10. 经济工作会议全解读(一)当前的困难有哪些?国家的判断释放了什么信号?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8. 朝鲜领导落泪
  9.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0.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3.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9.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