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的“文汇学人”栏目12月17日刊载记者对詹明信的访谈,全文用了二个小标题:“‘现代’一词成了影响力和霸权的工具”,“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有很强的想象特征”。我读了访谈全文,还是感到概念上有一些模糊。我们说的“现代化”包含着二个不同的层面,一是物质生产的层面。当初提出这个概念时,是指我们能不能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与科学技术方面如何赶上国际上先进国家并与之并驾齐驱,故六十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这四个现代化也得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不是照搬西方的东西。另一个层面是精神再生产的层面,那它只能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文化的源泉从哪儿来?,只能从人民生活中来,从民众对生活苦难的诉说和对幸福的追求中来。根据我们的历史传统,有选择地接受外来的文化,它的主体是民族的,它是为我们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稳定发展服务的,决不是推倒过去一切、全盘西化。别让全球化、现代化、普世价值这些耀眼的词语,弄晕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别数典忘祖地忘了“中国特色”这个既定的概念。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只有我们这个文明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在精神的再生产上,它有自己的生命力。近百年来的历史,我们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拿上海来说,近百年来的商业文化便是不断融合外来文化发展的过程。其实中国古代便有过一个商业非常发达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间孔子的学生子贡便是一个大儒商,范蠡是官员下海经商的第一人,白圭是中国最早的经济思想家。《史记·货殖列传》便给我们描绘了那时商业文化的全貌,有那么多的大都会,有那么多从事以盐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交易的商人。建国前,上海那么多会馆、会所,都是中国商人自己搞起来的,从上海的建筑形式讲,带有普遍性的石库门,便是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产物。再说上海商人崇拜的“神”,他们崇拜的不是耶和华,而是中国的财神赵公元帅。民族的某些特征不是想象性的特征,这是客观存在。我们并不排斥外来文化,文革十年时期如样板戏的音乐,中国式的芭蕾舞,用钢琴伴奏的《红灯记》等,这里面我们既继承了传统的优秀文化,又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化的因素,但它的思想资源,也就是文化表达形式所要表现的灵魂,那是属于中华民族自己要求变革、追求理想的思想资源,它的源泉在大众之中。所以现代化不是向美国看齐,不要把现代化变成民族虚无主义,借着“全球化”来使我们屈从于霸权主义。我们讲的现代化是从民族复兴的意义上讲的,要赶上世界发展的先进水平,不是文化和历史上的自我否定,要克服在文化和思想上屈从于霸权主义的那种奴才思想。故文化上的民族特征,不是想象性的特征,它既是客观存在,又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特征,它的灵魂便是爱国主义和复兴中华,可不能物质生活丰富了,却丢了自己的灵魂。
最后我还要说一下,现在报刊上的许多学术论文,喜欢引用洋人权威,喜欢玩弄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其实这也是文风不正的表现。写文章应该旗帜鲜明、概念清晰,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不是读了半天,不知你在说什么,这种故弄玄虚的文风该好好改一下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