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无疑,这将对于遏制车轮上的腐败拉起了手刹。车改,如箭在弦,蓄势待发, 2014年终于有望成为车改之年。
2013年11月,《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一些地方迅速行动,开始了车改。总的来说,新意不多,基本上不能令人满意。一者,公车拍卖普遍没有公开,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二者车补标准普遍太高,又是油补又是钱补,日均百元以上,被讥讽为“创薪”;三者按照级别分配车补,不管公务多少,实施平均主义的懒政模式,一补了之,有人每月净赚一份工资,有人反而用光打净甚至倒贴;四者对于党政一把手而言,车改的意义就是每月有多拿了几千元钱,公车照坐,司机照用,没啥变化。
车改最大的难题在哪里?长期致力于研究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主要是交通补助如何发放的问题,比如额度如何确定。此前的温州车补,正处级每月可发放3100元的补贴,他认为这个标准过高。作为副厅级官员,生活在武汉的的叶青,每月交通补贴1200元。他认为,副厅可设在1500元/月左右,正厅2000元/月左右。同时,国家应当设立上限,分区域进行不同的补贴标准,比如北京、上海,则可以比一些西部地区高一些,但标准都不宜设置太高,应当鼓励大家乘坐公共交通。
车补成为车改的关键。车补过高,影响车改成效,甚至导致车改失败。车补过低,对于那些公务繁忙的公务人员也不公平。车补如何适中,如何不引发民怨,显然是个问题。应当相信,这并不是一个多难的问题。只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依照不同的岗位发放车补,公务多了多发,公务少了少发,没有公务不发,公开透明,何难之有?
众所周知,“三公”经费里的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已经有所下降,只减不增,两年来暂时到了一个底线,唯有公车支出不见降低。今天,如果不搞车改,“三公”经费就没法下降。2014年能够成为中国的“车改之年”,“三公”经费就会节约上千亿元,民生改善的力度就会大幅提高。
“日均百元车补”之下,有人吃肉有人喝汤,吃肉者公车照坐,喝汤者牢骚满腹。举例说,有官员夫妇,就住在机关附近,公务不多,车改后每月至少相当于多拿两份工资,一年就是十来万元,请问,这样的车改有何公信力可言呢?可以说,不合理的车补就是打着车改的旗号在集体分肥,是地地道道的“伪车改”。
车改是一面镜子。透过车改,可以看出一个地方执政者的政治素质有多高,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地方的车改单从“日均百元车补”一项,就可以定性为车改失败,并无经验可取。然而,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取经者无数,效仿者成群,实在令人可悲可叹!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