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是什么?整体上,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有时逻辑和逻辑学两个概念通用。从狭义来讲,逻辑就是指形式逻辑或抽象逻辑,是指人的抽象思维的逻辑;广义来讲,逻辑还包括具象逻辑,即人的整体思维的逻辑。逻辑和逻辑学的发展,经过了具象逻辑—抽象逻辑—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对称逻辑三大阶段。对称逻辑是逻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是辩证逻辑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逻辑发展的最高阶段。对称逻辑学就是对称逻辑的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对称逻辑以对称规律为基本的思维规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逻辑。对称逻辑就是对称的思维方式。对称逻辑学的产生,既是人类思维、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悖论”“逼”出来的产物。“悖论”,是对称逻辑学产生的催化剂。“悖论”的出现说明原有的逻辑和逻辑学的不完善,说明对称逻辑学的产生是逻辑与逻辑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随着对称逻辑学的建立,人的整体思维规律被发现,逻辑成为人的整体思维的规律,逻辑学成为研究人的整体思维规律的科学,狭义的逻辑将被扬弃,逻辑将单指广义的逻辑;人类逻辑史也将不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而是从中国《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对称思维方式开始,其后中国的逻辑思想包括儒家的正名、道家的无名、墨家的实名、名家的指名、佛教的超名等都是从名实关系对《周易》“天人合一”思想和对称思维方式的解释和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名实之辩”即“名辩逻辑”是主观的对称逻辑思想,那么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是客观的对称逻辑思想。而完整的对称逻辑,不但是主观内容和形式对称的逻辑,而且是主观和客观对称的逻辑。而亚氏形式逻辑既然主张可以脱离思维内容抽象研究思维形式,当然也主张可以脱离思维对象抽象研究思维形式。这是对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对象对称的对称逻辑的肢解。起源于西方的亚氏形式逻辑可以说只是对中国名实对称关系中“名”的抽象片面的长足发展。周易蕴涵人类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对称辩证法思想,比黑格尔的辩证法早3000多年。马克思把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改造成唯物辩证法,列宁把对立统一规律提炼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规律,毛泽东把对立统一规律概括为矛盾规律。矛盾规律突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斗争性,导致了后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对称辩证法恢复了同一性在对立统一规律中的主导地位。从易经的对称辩证法思想到今天的对称辩证法理论体系是辩证法发展的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西方的线性思维方式只是人类辩证思维方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抽象环节。用对称逻辑学的范式解释人类逻辑思想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不是缺乏逻辑,而是人类逻辑学的真正源头。人们之所以把传统逻辑看成形式逻辑,把产生于西方的形式逻辑看成标准逻辑,把西方看成逻辑学的发源地,认为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的传统,是因为人们把知性认识阶段以同一律为核心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混为一谈。人的知性认识阶段以同一律为核心的思维规律虽然由于其一般性特征,在表述形式(“名”)上可以符号化、抽象化、程序化,但仍然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传统逻辑规律内容的具体化和形式的抽象化、数学化、符号化是对称的双向同步过程。符号化不等于形式化,学科体系形式的符号化不等于学科定位的符号化、形式化。仅仅根据传统逻辑规律在表述形式上的抽象化、数学化、符号化就把传统逻辑看成是形式逻辑因而具有普适性是线性思维的产物。
把传统逻辑看成是形式逻辑、把形式逻辑看成标准逻辑还在于混淆了传统逻辑和语言学。与把概念(“名”)说成是思维的形式相联系,人们通常把传统逻辑说成是关于思维“形式”的学说,传统逻辑也就成了“形式”逻辑。我认为,正好象传统把概念说成是思维的形式是混淆了概念和语言一样,把传统逻辑说成是思维形式的学说是混淆了传统逻辑和语言学。如果象马克思说的,只有语言才是思维的形式,那么,只有语言学才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和形式的规律(如语法规则)的学说。而传统逻辑一开始就不是什么“纯思维形式”的科学。传统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判断的主词和宾词的联系就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客观关系,列宁说他的逻辑学是寻求、探索,它接近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后来传统逻辑的发展,与其说被“形式”主义化了,还不如说是被歪曲化了。根据恩格斯的传统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关系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的比喻,可以认为辩证逻辑(对称逻辑是辩证逻辑发展的高级阶段)研究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的规律,传统逻辑则研究人的认识的知性阶段的规律。超出了传统逻辑的适用范围,把传统逻辑应用到整个人类认识的过程,使它成为诡辩的工具并陷入悖论是并不奇怪的。黑格尔之所以认为传统逻辑可以成为诡辩工具,是因为黑格尔把传统逻辑和形而上学混为一谈,从而把传统逻辑的局限性绝对化了。对象决定内容,特定的对象决定特定的内容。事物包含矛盾,包含对立统一,这是对立同一律的客观基础。但任何事物都是相对静止状态和绝对运动状态的统一;对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即同一事物、同一属性、同一关系在同一时间、地点下的确定性的反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个反映是人类认识的必经阶段——知性阶段的基本任务,因而同一律是知性认识的基本规律。思维在形式上正确的规律,是语法规则等,而不是同一律。高等数学有内容,初等数学也有内容,从传统逻辑到对称逻辑(中间经过矛盾逻辑),是人类思维方式发展的两大阶段。人类认识,无论是低级的还是高级的,都是客观对象的反映;因此,无论是传统逻辑还是对称逻辑,都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作为它们研究对象的人类思维、思辩和实在的关系,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世界是无限的,本性是辩证的和对称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从相对到绝对、从抽象到具体、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过程。这里面有量变,也有质变。相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从中国古代朴实的对称思维方式到西方传统逻辑的思维方式再到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达到对世界对称本性的自觉认识,是认
中国“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通过“知行合一”体现为方法论与认识论。“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就是讲的通过对策实现主客观的对称。
识发展史的两大飞跃。如果说牛顿力学所代表的近代科学揭示的宏观低速运动规律支配了人们的线性思维方式,使人们满足于传统逻辑的思维方式并把它看成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因而把西方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传统逻辑看成逻辑学的源头的话,那么以相对论、量子力学、 玄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与生物基因工程为代表的当代科学发展证明了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这时人们感到要对事物、特别是复杂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建立科学的经济学这样的复杂性学科,只有用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用传统逻辑的思维方式只能产生悖论,所以人们只好到中国古代的对称思维方式寻找人类逻辑学的真正源头。中国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是对人类思维方式发展的贡献。在人类的逻辑发展转向中也体现了对称逻辑:第一次转向:形式抽象化、体系形式化,如:数理逻辑;第二次转向:内容具体化、对象实用化,如:计算机逻辑。从理论形态来讲,中国古代逻辑和哲学是统一的,所以中国逻辑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中国逻辑是对称逻辑;西方的逻辑和哲学是分离的,所以西方逻辑是形式逻辑。一方面,中西逻辑是异;另一方面,中西逻辑是完整的人类逻辑思想发展链条中的不同环节。异和同,不是横向的比较,而是纵向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称逻辑的产生是逻辑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对称逻辑不但是逻辑学,还是认识论。中国之所以没有西方不可知论、怀疑论的传统,就是因为“天人合一”、主客体对称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奠定了世界可知性、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基础,这是自然科学长足发展的前提。由于有了“天人合一”、主客体对称的思维方式,才有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中国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易以来“天人合一”主客体对称的思维方式,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计划体制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宗法制度、官本位、人身依附关系和行政化的学术方式、行为方式,限制了人的创业精神、人劳动的自由自觉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缺乏创业自由和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精神,科学的发展将缺乏内在的灵魂,思辨与实证、天与人之间将缺乏内在的联结。中国近代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源,不在于“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而在于以官统学的一元社会结构。在人类社会领域,对称首先是主客体的对称。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实际上不自觉地揭示了宇宙和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称全息关系。看起来客观的时间、空间、层次的相互转化离不开主客体的相互建构,离不开主体参照系与宇宙客体惯性系的相互变换。一方面,客观事物的本质、本质向现象展开的时空逻辑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认识与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本质向现象展开的时空逻辑与历史离不开人类主体的抽象与思维建构。这就是主客体对称的五度空间观。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就带有主观的色彩,实际上包含着五度空间观的萌芽,只是爱因斯坦不自觉而已。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以来,空间和时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过,在二者的统一中,习惯上是把时间看成空间的一维,而从来没有人把空间看成是时间的一维。实际上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空间的历史发展是空间的逻辑结构的基础,空间的逻辑结构是空间的历史发展的反映。空间的逻辑结构包括了空间技术史和空间认识、探索的模式,体现了人对空间认识的反思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空间认识史与空间开发史的统一。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既然是相对论,就不是绝对的真理。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其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度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五度空间观是四度空间观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度空间论是相对论的完成,量子理论是相对论向五度空间论转化的中间环节。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物质的分立结构与量子现象,为五度空间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基础。
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主体和客体不可分,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
不要说社会科学,即使自然科学都不可能有纯粹的、离开人的主观因素的研究。只有观测、实验、推理同时成为认识和检验真理的手段和标准,才能认识和把握不确定的世界。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不是康德所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消极层面意义上,而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我绝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本意是否定量子力学中微观世界的无序运动、形容世界不可能是无序的,无意中却揭示了一条普遍真理----有序即在无序之中,世界是有序与无序的对称。自从量子力学产生以后,想离开不确定性来研究确定性,用线性思维方式来追求所谓“硬科学”,无异于拔着头发离开地球。不要讲经济学,就是物理学也不可能成为这样的“硬科学”。量子力学证明: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称、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在量子力学看来,宇宙中许多不对称的东西实际上是对称的。宇宙中对称是必然的,不对称是偶然的。没有有序与无序的对称,就没有复杂系统。没有有序与无序的对称,就没有社会复杂系统。没有主体性与规律性的对称,就没有社会。社会的有序就在无序之中,确定性就在不确定性之中,规律性就在主体性之中,经济运动的有序规律就是由无序的经济主体的活动组成。没有对称的方法,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就不能统一,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就不能统一,宇宙统一性原理就不能建立。根据五度空间理论,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起源,因此五度空间理论可以完整地解释宇宙的终极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提供可行的路径。宇宙的终极理论存在的,由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宇宙的不同部分有共同的起源,这个共同的起源是宇宙最深层的本质,它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的基础。因此,使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统一的途径就是通过找到宇宙的起源来找到宇宙的终极本质——对称。
高举宇宙统一性大旗、并为追寻宇宙统一性而奋斗了大半辈子的爱因斯坦,没能看到本质和现象、意识与物质、自然与社会的统一,这或许是他的统一场论未能建立起来的根本原因,也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未能统一起来的根本原因。量子现象中主客体不可分充分说明,离开“天人合一”、主客体的统一,任何“统一场论”都将是一句空话。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建立相对论,把时空、物质和力统一起来,靠的就是对称性原理。对称性原理决定着基本相互作用大统一理论的发展方向,并在弱电和强相互作用的统一中得到体现和证明。
主体和客体对称的思维结构,对于完整地、统一地把握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主体、客体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宇宙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本质与相互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统一的空间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弦等都可迎刃而解。对称逻辑是通过主客体对称和五度空间架构的典型分析认识本质、发现规律、消解悖论、推动量子时代科学发展的比形式逻辑更高级的科学方法。在牛顿力学层面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看来,只有纯客观的才是实证的。在量子力学层面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看来,主客体不可分,实证在于主客体的统一,实践标准是事实标准、价值标准、逻辑标准的统一。在牛顿力学层面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看来,经济学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对立的;在量子力学层面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看来,经济学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内在一致的。在牛顿力学层面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看来,作为经济学出发点的公理、定理应该是抽象的;在量子力学层面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看来,作为经济学出发点的公理、定理应该是具体的。把脱离具体的、还原论意义上的抽象的公理、定理作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是对立的。以具体的公理、定理作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是统一的。在牛顿力学层面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看来,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对立的,政府宏观调控与利伯维尔场是对立的;在量子力学层面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看来,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对称的,政府宏观调控与利伯维尔场是统一的,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全息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只有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相统一的对称经济学范式中,才能理解对称,才能扬弃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对立、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自由活力的对立、“国进”与“民进”的对立。经济现象是复杂性现象,以形式逻辑为充分条件推导出来的理论可以符合经济现象的某一侧面,但不可能符合经济现象的整体,因此也不可能符合经济现象后面的规律,揭示经济现象后面的本质;它可以被经济现象的某一方面证实,同样可以被经济现象的另一方面证伪。用仅仅满足形式逻辑要求的经济学理论指导经济工作,只能对经济活动产生误导。西方经济学中的“格雷欣法则”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本身不是一条法则,而只是对一类现象的描述,所以它很容易就被另一类现象即“良币驱逐劣币法则”或“逆反格雷欣法则”所代替。“格雷欣法则”与“逆反格雷欣法则”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或展现)了一条真正的经济(学)基本规律:价格直接反映价值。价格反映价值是绝对的,价格背离价值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用“劣币驱逐良币”与“良币驱逐劣币”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运用这条规律。这是价值与价格的对称原理。这才是经济学的真正的规律。
西方经济学家总喜欢把一类现象称作“定律”或所谓的“法则”,因而他们的“法则”总是很容易被相反的现象所证伪。这就是“格雷欣法则”及“逆反格雷欣法则”出现的原因。“格雷欣法则”与“逆反格雷欣法则”等悖论的大量出现说明,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研究经济学不懂对称逻辑、仅仅用传统形式逻辑是不可思议的。不懂对称逻辑不可能进行任何真正有科学价值的经济学研究。
非线性的对称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也是保证经济学分析的精确性的基础。经济研究的“精确性”这个概念、精确性的标准也只能在对称逻辑这个思维范式语境中才能得到“精确”的定义,在传统线性逻辑思维范式中的“精确性”这个概念和精确性的标准,在对称逻辑思维范式语境中只是偏见,而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在对称逻辑看来,任何一门科学的任务,是对特定对象客观规律的反映或揭示,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规律。如果所形成的科学规律不可能被证伪,那么这种反映或揭示(分析和综合)就是精确的,不管这种反映或揭示的形式是图形语言还是文字语言(数学语言既有图形语言也有文字语言,但同自然的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没有本质的不同)。这里要把反映本质、规律的“精确”和对现象描述的“精确”区别开来。西方经济学热衷于用各种高深的数学建构各种经济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精确”的描述,但由于这种“精确”只是现象的“精确”而非本质的“精确”,所以只是挂一漏万、一叶障目甚至南辕北辙的“精确”,离“精确”反映经济规律十万八千里。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经常出现悖论的根本原因。西方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其“精确”只是数学游戏,没有任何科学价值。对称逻辑的典型分析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还原与整体相统一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可以保证对称的非线性分析的精确性。
西方标准的新古典边际分析方法在形式逻辑上是严密的,也得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积累了近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巨大成就”的证明,因此在形式逻辑这个层面而言,西方标准的新古典边际分析方法是真理。但就我国的近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目前遇到的由于美国金融危机使美元不断贬值而我国却无可奈何的困境、国家为对冲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而增发与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当的人民币基础货币使国内通货膨胀的困境、因通货膨胀使人民不敢消费而使国内市场低迷、内需企业前景暗淡、失业率提升、资源枯竭、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提升速度缓慢、发展缺乏后劲等等现象来看,我国积累的近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成功的标志而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失误的证明。
形式逻辑用边际分析方法,对称逻辑用规模分析方法,只有规模分析方法才是对经济现象的整体分析,边际分析只能作为规模分析的环节而被包容在规模分析之中。用边际分析方法,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西方标准的新古典方法是真理;用规模分析方法,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西方标准的新古典方法是谬误,并给我国的发展战略造成重大误导,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所谓经济学“三元悖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提出,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此“悖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把“汇率稳定”和“汇率固定”画等号。只要把“汇率的稳定性”不是理解成汇率的固定性,而是理解成货币价格和价值的对称,货币价值是“货币实际发行量”和“有效经济总量”的对称,货币价格(汇率)随着货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但变动的比值不变,那么就可以做到汇率的稳定性和汇率的浮动性的统一,汇率的稳定性通过汇率的浮动性表现出来,汇率的浮动性体现了汇率的稳定性,也就可以做到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三者同时实现。解悖的关键是定义“汇率稳定”这个概念,关键的关键是理解货币价值和价格的对称关系、汇率稳定性和汇率浮动性的对称关系、“货币实际发行量”和“有效经济总量”的对称关系。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使概念的对象和对象对称,实现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对象对称。“汇率稳定”这个概念不是指的汇率形式上的固定,而是指的汇率(货币价格)随着货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但变动的比值不变;也就是说,汇率名义上变了,但实际汇率没变。如果各国采取对本国有利的投机主义货币政策,故意使本国货币贬值或升值,那么在固定汇率制下就有可能使其他国家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是不兼容的,即使资本完全流动也不可能解决这个矛盾。但如果汇率在随行就市中使汇率和各国投机主义货币政策造成的该国货币币值的变化同步,使货币的价格和价值随机实现一致,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就可以统一,同时也就可以实现投资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在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看来,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本来只能是相对的,国际货币体系包括对各国货币政策进行监管的机制,投机性的国际资本流动本来就应该被有效控制。“三元悖论”及其解决说明只有以对称逻辑为思维方式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主体和客体对称的对称逻辑思维结构说明“规范”不仅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而是本身是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规范本身是实证的,实证本身是规范的,二者不存在并列的、外在的关系,因而也不存在谁补充谁的问题。因此,经济学范式应是实证与规范的统一;经济的世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不可分开的。主体和客体对称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是经济学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的理论依据。既然经济现象是复杂性现象,对经济现象的整体分析只能用规模分析,所以符合形式逻辑要求只能是经济学真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仅仅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经济学理论既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证伪。规模分析方法是对称的、五度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而对称的、五度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方法是对称逻辑的方法,所以只有不但符合形式逻辑、而且符合对称逻辑要求的经济学理论才是真理,这样的真理只能被证实不能被证伪。所以形式逻辑是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西方政治经济学在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时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同客观现实的不对称。西方政治经济学家虽然理论上也接触过相对论、量子力学,但没有升华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这在认识根源上,体现出具体科学转变为思维方式的滞后性;在利益根源上,是要使他们肤浅的经济学知识披上“科学”的外衣使之转变为话语霸权的资本,这又体现出知识转化为权力的超前性。这种知识和利益的反差、具体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反差,是他们话语霸权表象后面的致命弱点,是照搬照套西方政治经济学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在解释中国经济时经常成为老百姓嘲弄对象的根本原因。对经济学的最根本分析是范式分析。人类已经进入量子时代,需要量子力学的对称的、五度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秉持牛顿力学层面的形式逻辑线性思维方式只能落伍。对称逻辑是非线性思维方式的逻辑化,是研究非线性复杂现象必须运用的思维方式;只有对称逻辑把悖论和矛盾、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放在同一个框架中研究才能抓住最深层的本质,不会出现用悖论研究悖论、用矛盾解决矛盾的困境,以致我们说不懂对称逻辑不可能进行任何真正有科学意义的经济学研究。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不是科学,就是因为没有运用对称逻辑。
用对称逻辑时间分段法解“鳄鱼困境悖论”
一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的“悖论”:如果鳄鱼不还儿子,那么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孩子还给父亲,否则鳄鱼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他,那么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解悖:鳄鱼“要做什么”是一种心理状态,鳄鱼“把孩子还给父亲”是一种行为,二者在时间上是前后衔接的两个阶段。同样,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是鳄鱼心理状态,后来“鳄鱼将儿子还给他”是鳄鱼行为。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这种鳄鱼的心理状态和后来“鳄鱼将儿子还给他”这种鳄鱼行为之间同时存在并不矛盾——正是因为这个父亲猜对了鳄鱼的心理“不把儿子还给他”,所以鳄鱼为了履行诺言必须在行动上把儿子还给他。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限定时间范围,使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对象对称。
悖论与解悖
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对称逻辑不但是逻辑学,还是方法论。对称逻辑既是思维方式,也是认识与科学研究的方法。“天人合一”是对称的思维结构。宇宙的本质是对称的,宇宙的发展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是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对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基本过程。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样,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也是自然历史过程。对称辩证法与矛盾辩证法有本质的不同,对称辩证法就是思辨性与实证性的同一。科学以形而上学为前提,以本质为出发点;本质—规律—现象是科学建构的不同层次。对称辩证法与矛盾辩证法的联系和区别,说明了科学的思辨性与实证性、形上与形下相统一的哲学依据;科学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对称为出发点,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相互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说明,世界是可知的,思辨性与实证性是对称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是对称的,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天与人之间的同一是绝对的,差异、对立与斗争是相对的。主体活动和规律是统一的,经济学的主体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对称哲学既是出世的形而上学,也是入世的道德哲学、实践哲学,外部世界的实在问题同人的存在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对称逻辑学的建立具有必然性;它的建立使人对复杂经济现象的认识有了科学的方法。对称方法整体上就是五度空间架构中时间、空间、层次相对称的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对称的方法。对称,即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对称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方法,“实事求是”是最根本的对称方法。对象决定方法——社会的复杂性、科学的整体性,决定了必须用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对称的方法。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在实践中的运用结果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绝非简单移植马克思主义的产物,也非“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而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扬弃马克思主义的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总体上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思想来源的直接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和毛泽东思想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延伸;以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思想来源的直接形态。对称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从历史必然性与个人性格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实现人物事件评价的客体与主体、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而不是简单的进行多少“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数量分析。对毛泽东及其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毛本人的一贯思想进行分析,简单说毛泽东建国有功建设有错文革有罪、一生功过三七开、文化大革命纯粹是一场动乱等等的评价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其中渗透的是片面、直线的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在思维方式上本身就是错误的,给随后改革开放的实践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对文化大革命也必须用对称方法进行扬弃。对称方法要求我们既反对个人崇拜,也需要领袖权威;既承认人民创造历史,也不否认英雄创造历史;我们既需要法制,也需要铁腕人物;我们既需要开放融入全球经济,我们也需要民族主体性;我们需要改革,我们也需要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有制为主体;我们反对权贵阶级利用对国有资源的垄断盘剥人民,我们也需要政府代表人民维护公平竞争的必要的垄断;我们反对权力寻租,我们也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我们需要政府服务职能,我们也需要政府经济职能;我们需要经济增长,我们也需要共同富裕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也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十八大报告“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扬弃左右的基础上融合左右、在融合左右的基础上超越左右、既非左派又非右派的思维方式就是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无论是总结历史经验还是展望未来制定战略发展规划都必须运用对称方法,只有运用对称方法才能建立经济高速发展、清正廉洁、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称的方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方法都有参照系;所谓没有任何参照系的“玄学”、“形而上学”方法或哲学方法,实际上是以整个宇宙为参照系。科学范式的转变过程,是参照系转移的过程。人类认识的深化、参照系的转移,适合新的参照系的科学原理的出现,并非旧的科学原理被证伪:它们在各自的参照系里都是绝对真理;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它们是等价的。以地球为参照系,“地球中心论”是正确的。以太阳系为参照系,太阳中心论是正确的。以宇宙为参照系,无中心论是正确的。以人类为参照系,“人类中心论”是正确的。只要明确不同的参照系,把不同的理论、学说放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那么就不会陷入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和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真理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在特定的参照系中,只有一个真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明确的,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真理是绝对的、一元的;在不同的参照系中,有不同的真理,相对于各自的参照系来讲,这不同的真理相互之间是等价的,所以真理是相对的、多元的。牛顿力学定律在宏观低速领域是真理,在微观高速领域不是真理,不能说是牛顿力学定律本身被证伪,而只能说是参照系不同,牛顿力学定律不适用于微观高速领域。同理,量子力学定律在微观高速领域是真理,在宏观低速领域不是真理,不能说是量子力学定律本身被证伪,而只能说是参照系不同,量子力学定律不适用于宏观低速领域。从牛顿力学层面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来看,马克思的矛盾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 理论与人的自私本性假设是真理。在量子力学层面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看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诚信观念、义礼统一才是真理。根据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统一起来的,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理论、马克思《资本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一般均衡论的基础上,而实践证明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只能建立在主客体统一的对称论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一般均衡论的基础上。参照系的转移、真理的适用范围不同、真理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不是真理本身的可证伪性。根据对称方法,可证伪性不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一般均衡论、建立在一般均衡论基础上的总供给总需求理论、价格经济学、建立在价格经济学基础上的“需求定律”和小商品经济时期这一参照系是对称的,在市场经济时期已经过时。建立在一般均衡论、总供给总需求理论、价格经济学、“需求定律”基础上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被市场经济的实践所证伪,无法真正解决市场经济的实际问题是必然的,不能由此得出可证伪性是经济科学的本质属性的结论,也不能由此认定经济学本来就不是科学。经济现象是复杂性现象,研究经济现象、探索经济规律、提出和运用经济学定律、考察经济学发展必须把特定的对象,包括经济现象与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学说、经济学学派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层次中考察。对称方法是对称经济学最根本的方法,是把握复杂经济现象、建立科学经济学必要的科学方法,是建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揭示市场化改革核心、定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机制必要的科学方法。
对称逻辑不但是逻辑学,还是对策论。西方信息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理论源于世界不可知的世界观,中国“天人合一”、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世界可知论则偏爱对策论。对策论可以解决西方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世界不确定、人心不可捉摸、理性不可预期、“趋势”不可预测、“囚徒困境”、 “经济人”有限理性问题。如果说,商品经济是平面的,市场经济是立体的,那么,具体的交易行为也一样:简单的商品交易是平面行为,复杂的市场交易是立体的、系统的、全息的过程。如果说,一只羊和一把斧头的交易,由于产品的信息量简单,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汽车(是新车还是二手车并无本质不同)交易由于其产品的信息量大,其中“信息不对称”完全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如试用期、保质期、保修期)来回避。所以,所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全是用适合于商品交易的线性的、简单化的博弈论思维方式,来套到市场交易上面的结果;在这里与其说是信息不对称,不如说是思维方式、交易方式不对称;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问题不是客观的,而是人为的,是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局限性制造出来的问题。只要交易过程的思维方式与制度设计、交易方式是对称的,那么所谓“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迎刃而解。信息对称问题,本质上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如果说,人认识宏观世界仅凭肉眼观察即可,那么,如果人要认识微观和宇观世界,实现人同微观和宇观世界的信息“对称”,就必须借助仪器,如显微镜、望远镜;同样,人如果要认识社会、认识复杂产品的信息,实现人(买家)同卖家信息的“对称”,就必须借助于“制度设计”。在这里,制度设计(包括各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以及种种产品保质保修的约定、合同等等)就是使人(买家)认识产品信息、实现主体同客体“信息对称”的工具。信息不对称问题,实质是信息认识论问题;而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就要转信息认识论为信息控制论。换言之,用信息控制论来代替现在通行的信息认识论,可以实现信息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实现博弈论、信息认识论向对策论转化。
主动发布
认识层面 不可能完全对称—博弈
被动观察
信息 主动
发布 对称—对策
控制层面 被动
控制
实现中国梦必须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权体系。对称逻辑确立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的方法论,对称逻辑、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使中国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体系。只有对称逻辑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有对称哲学才是科学的哲学,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 只有对称管理学才是科学的管理学, 只有对称发展观才是科学的发展观。以对称逻辑为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世界是可知的,信息是对称的,科学是不可证伪的。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对称,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主体到客体的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过程,是通过主观整合客观、主体整合客体的立体动态五维系统,体现了主客体的相互转化原理。主体和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是相互创造、相互生成的过程。主体和客体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两个基本层次,主体和客体的对称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对称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整个社会系统是否对称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对称逻辑,实现中国梦需要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梦想、理想和现实的对称是主体和客体对称的内在机制,是使主体活动起来构成同现实对称的根本原因,理想和现实的对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想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是人的主体性高低的根本,只有从理想和现实的对称关系出发才能对主体和客体的对称之所以是社会基本对称的原理作出正确的说明。社会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社会造就理想的个人,理想的个人创造理想的社会,“当每个人自由自觉的劳动成为其他人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前提而不是障碍时,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