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持续深入开展,一些地区突出服务群众的举措,新风扑面。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民情怀都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底色。而要做好“为民”,首先必须“畏民”。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17日 05 版)
对待群众,党员干部应该要心存“敬畏”之心。何谓“敬畏”,在百度百科里面是这样解释的,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畏”指“慎,谨慎,不懈怠。也就是说对待事情既敬重又畏惧。很多人都做到了“敬”民,但是丧失了“畏”民。所谓“畏”,不是说要怕群众、不敢接近群众,而是要“畏”自己职责不尽,“畏”自己形象不正,“畏”处事不公, “畏”人民不满意、不答应、不高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对群众存“敬畏之心”是“规定动作”,必须把握好这个前提,才能找准方向,明确目标,扎实取得活动实效。
既要坚持“为民之道”更要坚守“畏民之道”。为民之道,人人尚可为,而“畏民之道”并非人人敬。唐太宗可谓深谙为政之道,他对百姓心存敬畏之情,所以才得以实现贞观繁世。自古就有畏民之道,更何况我们党是依靠群众,才得以实现今天的安定和谐。民心难卖,倘若伤了民心,那就是自抚耳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凡间自有“说话算数”一说,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那更得一诺千金,掷地有声。常存“敬畏”之心,才能更好的为民。
“畏”民让干部群众关系更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为民服务中心调研时说,把群众看成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既然是家人,我们更要有“畏”之心,我们“畏”,不是因为我们生疏,而是因为干部群众亲,“畏”家人是因为怕失去他们,怕感情冷淡,群众就是家人,我们要“畏”群众,才能让干部群众走得更近,关系更亲。
总之,“畏”民是党员干部的情怀,关怀群众的民生情怀,爱戴群众的一种济世为民情怀,是亲切为民的百姓情怀。常存“敬畏”之心,干群情怀才能更暖心。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