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富连成与北京大学有无相同处
——门外谈文二十一题
马望野
==============================
写下这个题目,连我自个儿地大吃一惊。他们能相提并论,联系在一起研究么?
我是读到下面两篇文章,才想起这个题目的。仿佛还是可以试一下的。
一篇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纪念他的恩师王瑶的回忆录。
一篇是《北京青年报》记者郭佳报道京剧界纪念富连成建班班110周年座谈的报道。
请大家也先来读一读这两篇大作吧!
【一】
++++++++++++++++++++++++
王瑶先生的九句话
钱理群
《北京青年报》2014/-5/07
++++++++++++++++++++++++
◆ “要拒绝诱惑,牢牢把握自己所要的东西。”这大概是王瑶先生对我最有分量的一个嘱咐,我一直到今天,还时时回味先生的这段话。◆
王瑶先生的学生与朋友都知道,他的私下谈话,是最具特色的,采取的是“王瑶式”的表达方式,和他的学术著作语言的严谨、简约不同,充满幽默、机智,常出人意料,又入木三分,发人深省。但又点到即是,绝不多说,全看听者有没有悟性。记得当年我和平原曾私下讨论,准备将先生客厅里的高谈阔论录音、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那将是一本更能传达先生的思想、精神的著作。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就风云突变,先生也被卷走了,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在先生仙逝后,我在好几篇文章和讲话里,都陆续写出了我印象最深的先生的讲话片断,今天就作一个总结,有九句话。
首先是对我的四次教诲。
第一次,是1978年我入学不久的师训:“不要急于发文章”。这和今天不一样,现在的体制下,不发表文章就麻烦了。先生说:“钱理群,我知道,你已经39岁了。年纪很大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冒出来,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一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做学问,好好的下工夫,慢慢的出来。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源源不断的后劲。”
第二次,是我研究生毕业,留校当先生助手的1981年,这又是我的人生关键时刻。先生专门找我谈话:“钱理群,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会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这个时候,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你主要追求什么东西,然后牢牢地把握住。利用你的有利条件尽量做好,充分发挥。其他事情要抵挡住,不做或者少做,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要拒绝诱惑,牢牢把握自己所要的东西。”这大概是王瑶先生对我最有分量的一个嘱咐,我一直到今天,还时时回味先生的这段话,始终坚持遵循先生的这一师训。这大概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的。
在担任助手期间,先生对我的教诲反而不多。一次在闲聊天的时候,王先生突然对我说:“钱理群,我跟你算一笔账。你说人的一天有几个小时?”当时我就蒙了:老师怎么问我这么一道题?只得随口回答说:“24小时。”先生接着说:“记住啊,你一天只有24小时。你怎么支配这24小时,是个大问题。你这方面花时间多了,一定意味着另一方面花时间就少了,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不可能样样求全。”秃头秃脑地讲了这一句,就不再说了。我就反复琢磨王先生的这句话,我觉得这是对前一句话的补充与延伸,他是在提醒我:你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要有付出,甚至有所牺牲,“不能样样求全。”后来,我在给北大学生和北师大学生演讲时,转述了王先生这一教诲,并且做了这样的发挥:“要做学问,着重于精神的追求,就必须把物质看淡,即所谓‘淡泊名利’,要超脱一点。这看起来是常识,但真要在物质诱惑面前毫不动心,也不容易,特别是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商业化、物质化的时代。说实在话,王瑶先生的这一教诲的意义,我也是在这些年经历了许多事、看了许多人的变化,才逐渐认识的。”
最后的教导,是王瑶先生逝世之前,留下的遗训。那时形势非常紧张,大家都有点惶惶不安。先生就说:“你们不要瞻前顾后,受风吹草动的影响,要沉下来做自己的学问。”有人问:“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先生回答:“不要问别人你该怎么办,一切自己决定,一切自己选择。”说完这些话不久,先生就“走”了,留下我们这些学生,自己选择,走自己的路,一直走到现在。
现在再讲第五句话:这是讲他自己的选择。有一天,王先生突然对我说:“我现在老了,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垂死挣扎’,什么事也不做呢,又是‘坐以待毙’。——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说着就哈哈大笑起来。我听了却为之一震,立即联想起鲁迅《野草》里的“死火”的两难:或者“烧完”,或者“冻灭”,而最后的选择也是:“那我就不如烧完!”后来,我在给学生讲《死火》时,转述了王先生的这段话,并且作了这样的解释与发挥:“这其实是一个古老的人生哲学命题:所谓‘冻灭’(‘坐以待毙’)就是‘无为之死’;所谓‘烧完’(‘垂死挣扎’)就是‘有为之死’”,“结果都是死,但过程不一样,就有不同价值,所要追求的是生命过程中的价值”;“所谓‘与其冻灭(坐以待毙),不如烧完(垂死挣扎)’,所要选择的就是积极参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态度”。现在,我也老了,到了王瑶先生当年的年龄,对鲁迅的,也是王瑶先生的这一人生态度和选择,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了:尽管明知是垂死挣扎,也要积极有为,这就是“反抗绝望”。
我记忆中的王瑶先生的第六到第九句话,都是谈知识分子的。
第六句话是:“知识分子,他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所谓分子,就是有独立性,否则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关于“什么是知识分子”,有过无数的讨论与争论,王瑶先生寥寥数语,就讲清楚了。
有一次,王先生突然跟我谈起当代的一些知识分子的表现来。这是很少有的,因此,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理解,王先生并不在意于具体的褒贬,而是要借此概括知识分子的某种类型。让我终生难忘的,是两个概括。
王先生说,某些知识分子看起来很博学,谈古说外,其实是“二道贩子”:对外国人贩卖中国货,又向中国人贩卖外国货,贩卖而已。
王先生又说,还有些知识分子,很聪明,开始时也用功,在学术上确实作出了一些成绩,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然后,就吃老本,不再做学问了。而是到处开会、演说、发言、表态,以最大限度地博取名声,取得政治、经济的好处,这就成了“社会活动家”了。但也还要打着“学者”的旗号,这时候,学术就不再是学术,而成了资本了。当年的研究,不过是一种投资,现在就要获取最大的利息了。
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这样的“二道贩子”,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恐怕是越来越多了,我因此而不能不感佩王瑶先生的“毒眼”和远见。同时也时时警戒自己:不要做这样的“伪学者”。
我要说的王先生关于知识分子的第九句话,现在已经几乎是社会流行语了:“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我记得王先生先是在私下里和学生、朋友说,后来,在政协会上一说,就传开了。一直到今天,人们说起知识分子的处境与选择,也总要提起这句话,王先生也确实把在中国体制下,知识分子言说的尴尬、无奈和顽强坚守,说透了,而且用的又是“王瑶式”的表达方式。有意思的是,今天人们提起这句名言,已经完全忘记了其发明者是王瑶。我由此想到,我们这些学者、教师,一辈子说了无数的话,没人记得住,但王瑶先生这样一句话就在社会流传,经久不息,大概是很少见的。
【二】
++++++++++++++++++++++++++++++++++++++++++++++++++++
现在的温和教学让靠苦修才能成“尖”的传统技艺日渐稀松
离了“富连成” “大师”再难成
“富连成”建班110周年 留下的不仅仅是纪念
文/本报记者 郭 佳
照片提供/姜斯轶
《北京青年报》2014/05/07
++++++++++++++++++++++++++++++++++++++++++++++++++++
◆“自古生于人世,需有一技之能。我辈即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尔等父母兄弟,谁不盼尔成名?况值讲究自立,正是寰宇竞争。至于结交朋友,亦在五伦之中。并有忠言几句,门人务必遵行;说破其中厉害,望尔日上蒸蒸。”——这段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训词,出自京剧传奇班社“富连成”。为什么当今有了高等教育,却不再有开宗立派的大师?难道探索了多年的现代教育模式还不如手工业时代的口传心授?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撂下重话:“现代戏曲教学体制不用再探索了,好好回望一下‘富连成’留下的经验就足矣。”◆
京剧传奇班社“富连成”始于1904年,历时44载,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700余人,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袁世海等开宗立派的大师皆出于此。近日,时值“富连成”建班110周年,京剧界拉开了“群英会”一般的纪念演出帷幕。不过对于这个“京剧摇篮”一般的班社来说,不能被忽略的恐怕还是其百多年来领跑各剧种的教学模式。
曾经:“此刻不务正业,将来老大无成;若听外人煽惑,终究荒废一生——”
现在:英语等非专业课占去三分之二时间
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看来,“富连成”能够出好角儿与其教学符合强调技术性的京剧人才的培养规律不无关系。“戏曲曾经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需要有扎实的基功和完整的技术手段,因此训练的时间和强度缺一不可,就如同培养一个世界冠军一样。‘富连成’坐科对应今天应该是中专层面的教学,相比过去,今天的孩子读非专业课程要占去三分之二的时间,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完成‘富连成’当时训练学员所做的事,基功的积累显然是不够的。”
不过傅谨也表示,远离了那个靠唱戏吃饭的年代,现在的戏曲教学模式也是考虑到未来学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而设置的。“现在的家长送孩子学戏的目的不是非常明确,有些孩子或许将来不一定会吃这碗饭。”而谭孝曾也表示,“现在的戏曲教学为了完成学历教育,学生大把的时间用在学英语等学科上,真正用来练功的时间很少。过去百分之百的戏曲演员都没有系统学过文化,他们个人是从戏情戏理中升华的。我祖父从我很小的时候就跟我说,要想学好戏就要熟读“三列国”,从中可以了解历史背景,掌握人物的心理动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1956年那出最能体现‘富连成’教学成果的电影《群英会》中,能出现那么多‘活曹操’、‘活鲁肃’、‘活孔明’。而其中只有马连良先生50多岁,其他人都是30多岁,但已经成名成家了,可现在30多岁的演员还被当作青年演员培养呢。”
曾经:“皆因尔等年幼,哪知世路难生。文的嗓音一坏,武的功夫一扔;彼时若呼朋友,一个也不应声——”
现在:温和派教学难及“七年大狱”
“富连成”的班主虽也曾易手,但运营模式却一脉相承了下来。傅谨介绍说,“‘富连成’并非唯一的科班,但除了有钱人办科班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外,大多数科班都是在培养自己的演出班底,因此教学难免带有营利目的,这种团带班的模式也都有着降低演出成本的考虑。而‘富连成’则不是,特别是初期,其经济支撑相对富裕,也就能够有着较长的规划,安排教学和师资时会在行里挑选最好的人。‘富连成’的教学模式是3加3加1,即3年坐科、3年帮师,如有需要再帮师1年。而且学员从学戏半年或是一年后就要开始演出,因为演出收入是维持班社的来源之一,而且演出是常年的,大栅栏里的广和楼就是当年‘富连成’学生的驻场演出地点。学生在坐科期间就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舞台历练,像叶盛兰、袁世海等人都是科里红,还未出科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观众群。而现在的院校教育显然做不到这一点。”谭孝曾的父亲谭元寿曾经将“富连成”坐科戏称为“七年大狱”,足见其练功之残酷。“当年我的祖父谭富英是我高祖谭鑫培亲手送进‘富连成’的,后来我的父亲谭元寿是被他的祖父谭小培亲手送进‘富连成’的,按理说,以谭家的家学教孩子也够用,但学戏哪有不挨打不受罪的,不成系统自然成不了才。而且我父亲这样的梨园子弟在‘富连成’还有一个特殊‘待遇’,就是别人打10板,他打20板,这都是祖辈在送进学校时留下的话儿。后来我上戏校时也还是挨打,只是不那么狠了。可现在别说打了,就连老师严厉点,家长都不干,但其实孩子都有玩的天性,有时不强迫不行。”
曾经:“何况尔诸小子,都非蠢笨愚蒙;并且所授功课,又非勉强而行——”
现在:十几岁即被流派所困
如今的京剧教学,基本在中专、艺校阶段就已经将学生归入所属行当的某一流派,但在傅谨看来,“富连成”能够涌现那么多开宗立派的大师的重要原因恰恰是其不归派。“学生在‘富连成’坐科时学的都是基础的东西,为日后通大路打基础,出科后该怎么发展再怎么发展。这样的做法多少有些像今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读书时不能过早分科一样。但其实在‘富连成’的时代,一些演员办的科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东西传给孩子。而很多地方戏更是如此,以越剧为例,在招生时几乎就是按照尹派、范派等流派代表人物来招的,不仅嗓音,连模样都很像。”
谭孝曾也表示,“富连成”的教学教的都是“官中戏”,而非“流派戏”。“那时出科后都要‘重新投胎’,也就是二次拜师,因为坐科时学的是不通大路的,这样才能和社会院团融合。但现在的孩子十几岁就开始学流派,这样不仅把自己局限住了,有时还学了一身的毛病。就如同我从小跟王少楼先生学余派,因为余派不仅规矩,而且字正腔圆,特别适合打基础,之后才慢慢学谭派的戏。”同时,谭孝曾还对拜师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明白的老师比名师重要,我刚毕业到北京京剧院时,有一次排《四郎探母》,一个唱小花脸的‘世’字辈的老师并非名角儿,但他一句话告诉我杨四郎应该怎样跪地,让我受益了一辈子。”
文/本报记者 郭佳
照片提供/姜斯轶
【三】
作为教育的机构,北大和富连成,也应该说是培养人才的两种类型吧!那么他们的样式能否做一个类比呢?
咱们来冒一次险吧!
早在唐朝,韩愈在其《师说》中就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据钱理群教授的回忆,其导师王瑶先生也算是身体力行不折不扣地做到了的。在北大这个重视借鉴和吸收欧美教育传统建立起来的高级学府中,虽然已经很少耳提面命似的灌输,但是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是并不缺少的。不过不是事后的指责而是事先的指点罢了。解惑,受业,如是而行就更有效果。所以,王瑶先生才不缺少如钱理群、陈平原这等的杰出子弟。但是令我更愿意推崇的是,王瑶先生对于传道的执着和精辟,而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教育传统异于欧美教育传统的精华和核心,尽管人家在这方面也并非不重视。所谓传道,在我看来,无非是首先着眼于人的道德、品格、气质方面的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如何为人,或成为什么人的问题。王瑶先生有一句话说到:“知识分子,他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所谓分子,就是有独立性,否则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我认为这真是有关这方面的很经典很要害的语言。知识常有,而独立性不常有。没有了独立性,知识也就失水了。说白了,王瑶老师就是要求自己的学生要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自主,有独立性,换句话说,就是别当墙头草,随风倒,拍马屁,抬轿子,跟随着权威、迷恋着名利而起哄架秧子。。。。。。。其实,大概在王瑶先生说这句话的前后,强调独立性,独立自主,独立思考,并不是不容易发生误解和没有风险的。可是这种无端的追究毕竟是不正确的、是谬误的。就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我们的理论和理想就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从来就强调独立自主,很有独立性。这里且不去说孙中山也提出的“以俄为师”,只说毛泽东曾经想过的“一边倒”吧,其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这些革命的先行者看到自曾经己打算心仪不已甚至顶礼膜拜的列强们,从来就不会让我们强盛到能够和他们并列嘛!老师为什么老欺负学生呢?这同一个疑问,让有头脑的中国人明白了很简单的道理,他们是帝国主义是侵略者。所以,十月一声炮响,大家就很容易服膺了马列主义。但是,我们毕竟是强调以我为主、坚持主见的炎黄子孙,所以,也就出现了不能不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道路。事情就是如此地简单。再加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舍我其岁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民族传统性格,“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就从王瑶先生嘴里流出来成为我们当代社会的流行语了。应该说,这正是独立思考最典型的表现。没有了这种品德,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就无从谈起了、无法区别于他人了,无从辉耀世界民族之林了。因为你总是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跑,按着别人的思维路子考虑问题,你怎么可能具有自己的文化、精神、历史呢?一般说来,共性是不能违背的,而个性也是不能舍弃的。于是共性与个性结合的特殊性就比能不成为独特的标志了。而要能够达到这个层次,坚持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独立性,就是不可或缺的前提了。所以,在下特别佩服和支持王瑶先生的这种主张和精神。也许有人会认为,王瑶先生不能代表北大,可是他毕竟是北大校园里杰出的一员,也不能不体现出北大的精神的啊!
回过头来,再谈谈富连成。尽管其历史悠久,但是它与欧美的教育传统毫无瓜葛,也与中华民族教育传统不全相吻合。准确地说,他不过是一个行业人员的培训机构。虽然与科举注重孔孟之道联系也不多,但是却也并非全无交集。因为他毕竟存活在中华大地,离不开当时当地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从其开办的主要宗旨来看,强调的却是如何在无情的竞争中屹然地自立。恕我愚鲁,现在本尊所能见到的其训词的几个片段,接连起来只有如下的文字:“自古生于人世,需有一技之能。我辈即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何况尔诸小子,都非蠢笨愚蒙;并且所授功课,又非勉强而行。”“此刻不务正业,将来老大无成;若听外人煽惑,终究荒废一生。”“尔等父母兄弟,谁不盼尔成名?况值讲究自立,正是寰宇竞争。至于结交朋友,亦在五伦之中。并有忠言几句,门人务必遵行;说破其中厉害,望尔日上蒸蒸。”“皆因尔等年幼,哪知世路难生。文的嗓音一坏,武的功夫一扔;彼时若呼朋友,一个也不应声。”在这中间,强调的是自我奋斗。着重在“务斯业”,也就是各自从事的的行当吧!其杰出的成就便集中在其培养出来的各种少有的尖子。这些登上了艺术顶峰的大师、大家,不仅名闻四海,而且学有专攻。自成流派,后继有人。为中华文化注入了特殊光彩的成分,为祖国兴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他们自立的道路上,的确是不敢旁骛,无法懈怠,“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激烈社会竞争中,其“一技之能”真来之不易。这恐怕也是离不开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很有独立性这个因素吧?即便只从力戒“若听外人煽惑”的要求上,我们就很容易地能知道他们是如何地坚持其“独立思考”的坚决和坚韧了。如果失去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坚决和坚韧,没有了“独立自主”,失却了“独立性”,那么后来他们奉献给广大观众的都可能是大同小异的一道汤,而不是风韵各殊的十碟八碗的汉满全席,谁个能被人人惦记,念念不忘?所以,富连成的教育模式,与北大的教育模式一样,也都是不可漠视的。当然,其独特之处,也是和北大的人文地理一样,能够享誉全国,尽管二者之中一更强于品德一更强于专业。那都是百姓的楷模,学子们的典型啊!那都是我们国家民族千秋万代所需要的珍宝、栋梁啊!
【不成熟的刍议】
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十分着重于培养人的品格和专业?不是有这么两句诗么:“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当我头一次听说“英语等非专业课占去三分之二时间”,心里就咯噔一下:咱们的教师爷们,想干啥呢?有一个不无经验的同志讲的好:“戏曲曾经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完整的技术手段,因此训练的时间和强度缺一不可,就如同培养一个世界冠军一样。‘富连成’坐科对应今天应该是中专层面的教学,相比过去,今天的孩子读非专业课程要占去三分之二的时间,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完成‘富连成’当时训练学员所做的事,基功的积累显然是不够的。”这个问题,恐怕存在不止于戏曲一个领域吧?固然,外语学好了,可以四面来风兼收并蓄,为更高更深更广的前景开路打基础,走遍天下,无可限量,能够和任何人试比高。然而,我们每一个劳动者都需要成为“世界的公民”吗?梅兰芳的英语学的怎么样?不是也一样地被外国人授予博士的称号么!
也许我太偏执了,或者太无知了,但是,我们精英云集的的教育界,是否也需要“独立思考”一番呢?
如果我说的不对,那么就当我没说好了。大人不记小人过啊。。。。。。
(2015/05/08)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