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关于“您在报告里讲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还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举措,那么您觉得今年最应该从哪些领域突破?”时,他结合自己曾经的经历批判了人民公社制度。
李克强的原话是:
“回想起30多年前,我在农村当村干部,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呢?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
这个言论值得商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全国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暂时地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那是因为——
第一,由毛泽东于70年代初决策向欧洲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设备陆续投产,基本满足了当时中国农业对化肥的需要,从而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第二,袁隆平杂交水稻实验成功,并大面积推广,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产量。这两项举措才是当时温饱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的根本原因,它与分田单干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它极大地加剧了中国农村的危机,导致了“三农问题”,且使之成为全国一切问题的“重中之重”。
关于分田单干只是加重却根本没有解决全国农村最起码的温饱问题,这里只举一个例子。人们大概都还记得,去年(2012年)初,习近平到河北省阜平县农村去视察。当时,许多媒体都刊登了这样一副照片:一位约70岁的面庞清瘦、面目黎黑的当地农民,坐在自家老旧的炕头上,其旁边的小炕桌上放着一个残破的小笸箩,里面装着10几个不大的黑面馒头。照片的文字解释说,那十几个不大的黑面馒头就是那位老者一个星期的全部食品。当时,许多人看了那副照片和文字说明,都不禁为之心酸。
请问:那位老者他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么?而处于那样状况的人,在今日之中国绝非他一个,而是数以千万计的。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边远地区、山区,更是如此。这就充分说明,在今日的中国,温饱问题仍然远远没有得到基本解决。
至于“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的这种对于分田单干的歌颂,则是根本经不起批驳的。对于分田单干式的生产方式,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地总结道:“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请问:毛主席这里总结的是不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呢?
再者,从现实上说,如果分田单干真的是那样地灵验,那么,上述阜平县的那位老年农民,以及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农民为什么至今生活仍然如此贫苦呢?
从根本上说,人民公社是一个伟大的制度创新。当时的人们,将他称为“共产主义金桥”,说“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就是因为人民公社制度具有适合生产力从低到高发展的能力——从毛主席称之为的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到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最后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他都能适合。具体地说,当社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时,以生产队(有的地方称为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当生产力不断发展,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即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时,就实行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如此类推,直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由质变到量变,由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的漫长的渐进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时的人们才将其称为“共产主义金桥”。诚然,人民公社制度在其产生的初期,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经过多年制度调整和完善,到《人民公社六十条》出台,他就基本完善了,符合农村的基本情况了。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也都接受和适应了他。如果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其制度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他更加会成为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和进步的最佳制度。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