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凙;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凛呵,其若浴。浊而静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译文】古时善于修行(运用)“道”的人,微妙自然通达于变化,渊深不能辨识。因为修道者内在的深不可识,所以才免强形容修道者的外在形象:警敏和顺啊好象冬天涉水过川;趋避犹然啊好象怕见到四周的邻居;昂首稳健啊好象在做客。散难释险啊好象冰将要融化一样;淳厚朴质啊好象未经雕啄的素材;空旷豁达啊好象深山里的幽谷,阴阳混沌啊好象混浊的水;涌摇暗动啊好象大海里的暗流;飘逸不羁啊好象高山上的风云去来没有止境。谁能在这混浊之状态中持守清静使之自然而徐清?谁能在这“静极”之中徐徐而生“动”?保持这种修道的方法,就不会盈满。正因为不会盈满,所以才能得到道的蔽荫而“不自生”(从而长久)。
【释文·附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微妙:细微变化。玄通:神通、通达至极。这一章节是描述的“为道者”外在的形象,可用老子一句话概括,“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句意:因为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深藏得不可识别,所以免强形容练功者的外在形象。自此以下九句所形容的很象一位高手在演练内家拳法。
“豫兮若冬涉川”。《易·豫卦疏》“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以和順而動,動不違衆,衆皆悅豫也。”豫者安逸隐遁,以和顺为动,动不违众。柔中带刚多好的拳法呀。“若冬涉川”象不象八卦掌法中的“趟泥步”,神形具矣。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和來萬法皆無用,形體應當似水流(武学大家孫祿堂先生的诗)。
“犹兮若畏四邻”。《康熙字典》“犹,獸名。《說文》母猴也。《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这里“犹”就是非常警觉的形象。作为一个内家高手,在练拳时确实能感觉到周围四面八方的动静,趋避犹然,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康熙字典》“俨,《說文》昂頭也。一曰好貌。又恭也。《爾雅·釋詁》儼,敬也。《禮·曲禮》儼若思。”昂:《說文》舉也。昂头当是今天太极拳法中讲的顶劲,马步一扎,谁说不象作客呀。
“涣兮若冰之将释”。《易·正義》“渙者,散釋之名。大德之人,建功立業。散難釋險,故謂之渙。”涣:流散也(说文);化解曰涣。招可散难,式以释险,招式柔缓似冰消融。象不象太极拳法。
“敦兮其若朴”。《康熙字典》“敦,《說文》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詩·豳風》有敦瓜苦。《疏》敦,是瓜繫蔓之貌,言瓜繫於蔓,專專然也。又《五經文字》敦,厚也。《易·臨卦》敦臨吉。《疏》厚也。又《詩·邶風》王事敦我。《釋文》韓詩云:敦,迫也。又《爾雅·釋詁》敦,勉也。《疏》敦者,厚相勉也。”“敦”有上面的“厚”“迫”义,又有“瓜繫蔓之貌,言瓜繫於蔓,專專然也”。象不象形意拳中的五形拳,招式朴实而无华,招招互根环扣,攻防一体,太美啦。
“旷兮其若谷”。《康熙字典》“旷,《說文》明也。《傳》曠,空也。《前漢·賈山傳》曠日十年。《註》師古曰:曠,空也,廢也。”旷,空也。拳之虚实也。空旷得象山谷。象不象太极拳中的招式:倒卷洪(又名倒卷帘)。
“混兮其若浊”。这里是清同光時期陳鑫大师的太極拳經譜的前几句:“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辟動靜,柔之與剛。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見忽藏,健順參半,引進精詳。或收或放,忽弛忽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積力久,質而彌光。盈虛有象,出入無方,神以知來,智以藏往。”是不是“混兮其若浊”啊?是不是开合有常、虚实兼到啊。
“澹兮其若海”。《说文》“澹,水搖也。”涌摇暗动得象大海中的暗流,极能覆舟。太极拳看似绵绵,却能四两拨千斤。
“飂兮若无止”。《康熙字典》“飂(liao),高風貌。《淮南子·覽冥訓》至隂飂飂,至陽赫赫。”内家拳法,拳势阴柔,形尽而意未了。内家拳讲究:“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见真意”。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王弼解释说:“夫晦以理(非常道人注:虽暗晦不可见,自有明晰之条理),物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徐者详慎也。”象不象太极拳外动内静的心法,象不象无极桩功的寂然不动感而随通。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说文》蔽:蔽蔽(叠字),小草也。意思是:小草衍生荫蔽。第四十五章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不新成”或甲乙本的“不成”都是“大成若缺”之象。还有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所以这里的“不新成”或“不成”的意思是:“不自生”。保此道者不欲盈满,满招损,谦受益。能得荫蔽而不新成者,才能长久。这里的“荫蔽”当指“不盈满”的道态对修道人的蔽荫和护佑,从而使修道者如同天地一样“不自生”,“不自生”才能“蔽不新成”,从而避免“物壮则老,不道早已”、偷夺造化、取命于无形的事情发生,以达到长生久视之修道目的。
对于“蔽不新成”还有一种解释方法,也很有意思,摘录如下供鉴赏。《四库全书》苏辙本说:“物未有不弊者也。夫惟不盈,故其弊不待新成而自去。”《康熙字典》“敝与蔽通”,“弊”与“敝”是异体字。究竟应当是哪个“蔽(敝)”字,很难说。数之所得终不可与理违。细思之,这两种解释无非是:同一件事的阴阳面,却说的是一个道理。
由此可见,陈鼓应先生根据易顺鼎之说将“故能蔽不新成”改为“故能蔽而新成”是完全错误的。
写于2008年11月27日定稿于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