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体育界把“武术”与“武打”,即“散打”混为一谈,其结果,不仅是斩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脉,而且由此走上了“追随洋人屁股”之路。事情发展至此,真令国人悲哀,亦令民间有识之士扼腕叹息。
其实,“武术”并非就是“武打”。其基本的道理就是它们的哲学和思想不同,并由此而引发了文化上的分野。
“武术”的哲学思想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理论为支撑的。这个哲学理论的本质要求,是在“柔弱的一方”转化为“刚强”,和在“刚强的一方”转化为“柔弱”的时候,这时“柔弱的一方”就做到了以“刚强”战胜“柔弱”,从而也就实现了“柔弱胜刚强”。其间,“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对“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和“正奇”,以及“攻防”、“进退”等等的正确把握。同时,“转化”是要看准“时机”的。这个时机就是有利于打的最好时机。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打的“对象”、“方式”、“方法”、“技巧”,形成了打的原则和法则,从而使打具有了理性。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方才有了“智谋”的打法。这正如盘破门诀曰:快打慢,巧打快,计打巧。就正是如此。
然而,“武打”呢?“武打”所赖以的思想很简单、单纯,这就是“刚强胜柔弱”。它表现在打法上,就讲“打力”、“打猛”、“打勇”。这个“刚强胜柔弱”不啻是一个“公理”、“常识”,它根本就说不上有丁点“哲学理论”。
历史的看,“武打”相伴人类出现而生,而“武术”则出现于中国先秦,启于老子,见于老子“道学”及其《道德经》。“武术”是对“武打”的扬弃和批判的结果。从而使武打从蒙昧走向了理智、从低级走向了高级、从野蛮走向了文明。对此,笔者著文《论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等等已经阐明,这里就不多说了。
因此,以“柔弱胜刚强”为基础的“武术”与以“刚强胜柔弱”为基础的“武打”,其文化分野,表现如下:
第一、文化品质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它表现为文化上的独特性、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它为老子所独创,为中国所独有,从而表现出了中国独特的武学文化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得中国武术走出了一条“重力更重艺”的路子。这条路子突现出了“以艺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以权服人”的特质。也正是这条路子,克服了中国黄种人“个子小、力量弱、体能差”的先天不足,而能够自立于世界武学之林,并且实际的起到了“保种”、“保族”的作用。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它表现为文化上的一般性、普遍性。即它为不分国藉、人种、男女、老幼,甚至3岁娃娃的武学共识,从而表现出了大众化的、普遍性的武学文化品质。
第二、文化品位的低级和高级。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它以“理论”和“理性”为支撑,打的是“谋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现为“高级”。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它只讲“以力大取胜”、“以勇、猛取胜”,不讲“法则”和“方法”,更不讲“谋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现为“低级”。
第三、文化本质的文明和野蛮。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它旨在“直来横打”、“借力打力”,旨在“打桩”和“打机”,旨在打“阴阳及其变化”,旨在打“智慧”,从而表现出了文化本质的“文明”。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它以“肉身”为“沙包”,旨在“打力”、“打猛”、“打勇”,旨在“直线进退”、“直来直打”、“以力打力”,完全在拼“体力”、“耐力”,和“体能”,从而表现出了文化本质的“野蛮”。
因此,“武术”与“武打”的文化分野,它召示中国体育界不能再干良莠不分的蠢事了。笔者这里再强调一句:中国正在走向国际的今天,如果什么东西都可以从西方“拿来”的话,那么唯独不能“拿来”的就是西方的武打。因为它会使中国武学文化倒退回到远古蛮荒的时期,而丧失中国人仅有的一点自信。如此一来,高喊“中国伟大文化复兴”还有何意义?
载于《搏击》杂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