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道德经·第四十章》中的两句话,今人不解其中之意,妄在“反”上下功夫。这句已在《释老正义》中解释的很清楚了,本文想从更深的层面解释一下。此两句话本意是:正反互应即是道动,细弱易简是道用以变化的途径。
先举一个物理中的力学例子。把一个物体放在一个倾斜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能竖直落下。从力学分析看,物体是否能下滑或静止不动,决定于在斜面方向上,沿斜面向下的重力的分力能否克服物体与斜面之间向上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来自斜面向上的支撑分力)。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静止的原因来斜面的摩擦力;如果物体是沿斜面下滑的,那么就说明来自地球的重力向下的分力克服了摩擦力的结果。也就是说:不管斜面上的物体是下滑运动还是静止的,其力都是来自与它相关的对方。所以它的动静皆来自与它相对应的反面。请问:这是不是“反者道之动”?是不是“反者道之柄”?其实在电学上也是这样,电流总是从电位高的一端流向电位低的一端,高下相反,因低而动。老子曰:“高下相盈”。在物理学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们可以说:“给我们道柄,我们可以让地球反转”。
我们再看看数学上的例子。“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条件,“两条直线平行”是结果。这前因后果,这是不是正反前后之互应啊?微积分中的“中值定理”是不是也是这样,只不过是单值对应与多值对应的区别吧。再如导数,亦如此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反互应即是道动。宇宙之中本无数,却有数之算。
再如化学中的化学反应,物质的化学反应不在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本身,而在于是否能达到化学反应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不是“道柄”?这样的例子很多。
再如在机械传动中,齿轮的传动,分为主动轮和被动轮(也叫从动轮),被动轮的动力是不是主动轮给的?回答是肯定的。更有意思的是主被动轮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
再如:齐纨鲁缟种桑灭国。春秋战国时齐桓公欲以称霸,但鲁国梁国发展迅速,对霸主齐国构成威胁。齐桓公问计管仲,管仲知道齐王的心思,说:“鲁梁的老百姓擅长织丝。请您和贵族们带头穿缟(是一种细白的生绢,生产地主要集中在鲁国曲阜,“鲁缟”之名由此而来)做的衣物,号召齐国内的有钱人都去穿着缟衣。而且要限制国内不准生产缟。鲁国百姓见钱眼开,鲁庄公贪图赋税,必然放任百姓织缟放弃农事,种粮食的就会越来越少”。齐桓公依计行事。管仲还加了把火,向鲁梁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缟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黃金;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黃金。”一时间,鲁、梁两国财政收入大涨,仅此一项税收就能满足国库开支。两国国君心里暗喜,纷纷鼓励百姓产缟,放任百姓织缟不再种粮食。13个月后,管仲派人到鲁梁国考察。发现鲁梁国制缟业繁荣。大批大批的车辆在不断运输出口到齐国的缟。管仲说:“可以收网了!”齐桓公大喜,忙问怎么做。管仲说:“我们贵族改穿纨,全国不得穿缟,封闭商道海关,严禁与鲁梁国通商!”齐桓公答应照办。10个月后管仲派人调查,鲁、梁两国农业已衰败,织缟又卖不掉,赋税绝收,两国老百姓陷入失业后的贫困中。两国君只好令百姓返农。但为时已晚,粮食不是在几个月内就能恢复生产的,饥饿的百姓把种子也吃掉了。一时间,鲁、梁谷价暴涨,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走私),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24个月后,鲁、梁国的百姓纷纷逃荒往齐国,十室六空。民间产业也被齐国商人垄断。3年后,鲁、梁两国成为齐国的军事附庸和经济殖民地,被迫屈服于了齐国。后来管仲还用同样的办法,高价采购楚国的生鹿、代国的狐皮、衡山的械器,制服了楚国、代国,吞并了衡山。管仲在齐作相却能调动鲁、梁两国织缟,这是什么道理呢?“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柄”啊。百姓饥饿,返农为时已晚。这不是“弱者道之用”吗?生产一件产品与生产一千件同样的产品工艺所需的时间是一样的,皆始于跬步而至千里。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道理都与太极图里的阴阳鱼之间的关系相同。真正的太极图(伏羲太极图),不管你从哪个径向上去看,黑与白的面积都是相等的,故老子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第二十章)。阴阳何异?阴者阳之翕也,阳者一阳之积累也。
道的变化是从一阴一阳开始的,也是从一阴一阳结束的。故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今人不解其意,把“圣人终不为大”解释成: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大。错得太远了。这句的本意是:圣人终身不作大事。而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点一点从小处着眼从易处开始去做事,积小成大,累少而成多,由弱成强。这就是“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很可惜呀,讲《道德经》的先生们,沿袭古人的误解至今而不知,反说道人没有真正的理解经典,呜呼。说什么“你只要认识,你才足”,这是多么唯心主义呀。应该说:“你只要认识,你才知道不足”才对。多年前我的一个兄弟(在政府部门工作)去农村考察,回来后对我说:“你不知道农民有多苦。村长把一只病死的鸡做成菜招待我们,家里的小孩都不舍得让吃。吃一碗鸡蛋面都是值得炫耀的事。”试想一下,他连道口烧鸡的名字都没听说过,他能想到要吃道口烧鸡吗?当他看到或听到道口烧鸡时,他才会感觉到自己没吃过,吃的欲望才能让他感到自己有“没吃过”的不足。不然老子怎么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呢(第四十七章,句意是:他走出去的越远见识越多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道的很少「与不知道的相比」)。若按传统的解释对科研何益之有?若按此文的解释,也许会给科研工带来很多的启发。
写于都2014年6月23日星期一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