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创造价值?还是流通(买卖)创造价值?这是个问题。
这几天和一些同学一起学习《资本论》第二卷。在第一篇第六章中,马克思讲到了商品流通(就是商品买卖)领域的三种费用: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纯粹的流通费用。
其中,运输费用是为了改变商品和旅客地点而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创造使用价值也创造价值。保管费用是为了防止商品变质、遗失而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直接增加使用价值,但是防止使用价值的减少,因而也增加商品的价值。
这里所说的,“增加商品的价值”,一方面是说,这些费用增加了商品中所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方面是说,在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中,这些商品在市场上销售的均衡价格(可以大致理解为平均价格)会因为这些费用而增加。
至于纯粹的流通费用,就是资本家纯粹为了“买”或者“卖”的目的(把钱变成货,或者把货变成钱)而发生的费用,比如推销、采购、广告、交际,乃至行贿腐败,既不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改变使用价值的形态,也不利于使用价值的保存,因而不产生价值。因此而发生的费用,纯粹是因为资本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须要把商品变成“钱”才能消费、才能积累资本才产生的,而在另外一些社会条件下则是完全不必要的。
说到这里,有同学抗议了,流通行业(即商业,又分成批发业和零售业)卖出的商品明明要比买进的商品贵很多嘛!这些商品的价格多出来的部分难道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吗?可见商业工人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既然是生产劳动,就会生产价值。马克思说流通不产生价值,明明是搞错了嘛!
原来马克思又错了!来看看马克思怎么错了。
有同学说,他们逛店,发现买的衣服很贵,而生产工人从中得到的很少,流通差价据说占商品价格的八九成,可见流通领域“创造”了大部分价值。
还有同学说,他们做了实地调查,某件商品,出厂的时候一件10元钱,同样的商品,在某某店就卖100元。
再比如,有一些出口商品,中国的工人和资本家加起来只获得整个国际价值链中很小的一部分。
这里的最后一种情况,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的不平等交换,暂且不论。
在资本主义国内市场上,一般来说,商品价格大致是与商品价值成比例交换的。关于这一点,很多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已经可以从统计上加以证明。
就产业资本家(即从事工农业生产活动的资本家)与商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来说,当一件商品从产业资本家手里转到商业资本家手里的时候,这件商品的价值已经生产出来,因而已经确定了。比如,一件商品在市场上平均可以卖到100块钱,那么,如果产业资本家不把这件商品交给商业资本家,而是自己直接去卖,那么也可以卖到100块钱。
但是,如果产业资本家自己直接去卖,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流通费用。比如这件商品所包含的剩余价值是50元,而产业资本家自己每卖一件商品要花费流通费用(打广告、雇推销员、租用店面)30元,利润只剩下20元。如果把这件生意交给专门从事买卖的商业资本家去做,同样商品的出厂价可能只有80元,比这件商品的价值要低20元,但是产业资本家因此节约了10块钱流通费用,因而多赚了10元。
商业资本家按照80元从产业资本家那里买进这件商品以后,可以再加价20元,卖100元。但是商品的价值(平均价格)这时还是100元,并没有增加。如果100元确实代表这件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假如有些商业资本家想要高于价值出售,比如,按照120元出售,那么就会受到其他商业资本家以及产业资本家直接销售的竞争,把价格压低到接近价值的水平。这样,平均来说,商业资本家的毛收入就是20元。这20元来自于产业资本家所让渡的流通费用,无论商业资本家的利润还是商业工人的工资都来自于这里,而不是来自于商业本身新创造的价值。
按照这样的道理来说,无论商业领域在商品上加价多少,这个“加价”的部分都不是商业领域另外“创造”的,而是生产领域原来就生产出来的。
说到这里,有同学还是在摇头,“我”明明看到流通领域在一件商品上加价几倍、几十倍嘛,这难道不说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绝大部分来自于流通领域吗?
大千世界,万般变化,无奇不有。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活经验。在没有亲身经历和具体调查之前,我们很难确定某位同学的描述是否确切地反映了某种商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完整过程,这件商品的价值在生产、流通各个阶段的分配是个别情况还是普遍情况,有没有代表性?
在做这样的具体调查之前,查阅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资本主义经济中大多数商品的一般情况。
一进一出赚多少?中国的批发零售业
在中国经济中,全国平均来说,商业企业在所销售的工农业产品以及进口商品上的加价有多少?
在现在的统计中,商业一般叫做“批发和零售业”。根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表15-1,2015年,全国批发业的商品购进额是36.95万亿元,这代表了全国的批发业企业在这一年为了“进货”所花的全部的钱。当年,全国批发业的商品销售额是40.13万亿元,这代表了全国的批发业企业这一年在账面上通过出售商品所收到的全部的钱。
不过,全国批发业企业这一年的销售所得有一小部分是来自于清空往年的存货。2015年,全国批发业年底商品库存额2.54万亿元,2014年,全国批发业年底商品库存额2.61万亿元。2015年和2014年相比,库存减少了约700亿元。
将库存减少的700亿元加到商品购进额上,全国批发业2015年所销售商品的全部进价约37万亿元。商品销售额与商品总进价相比,增加了约3.1万亿元,这代表了这一年批发业在所销售商品上的全部加价。
2015年,全国零售业商品购进额9.85万亿元,商品销售额11.43万亿元,商品库存减少约800亿元。据此可以计算,这一年,零售业在所销售商品上的全部加价为1.5万亿元。
批发业和零售业的加价总额相加,2015年,全国商业领域的加价总额是4.6万亿元,这4.6万亿元就是这一年商业领域利润、工资、税收等的全部来源。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假设零售业购进的商品有一半采购自批发业,另外一半采购自厂家、农户等直接生产者,那么,2015年,全国批发业和零售业从生产部门采购的商品总购进额就是: 36.95 + 9.85 * 0.5 = 41.875万亿元。再加上批发业、零售业库存减少总和1500亿元,可得这一年全国商业部门所销售的来自生产部门的商品总进价是42.025万亿元。
用4.6万亿元除以42万亿元,可得全国商业领域在2015年的平均加价率是10.95%,约为11%。可见,全国平均来看,商业领域加价只是商品总价格的一小部分。
另根据表15-2和表15-4,2015年,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2.2万亿元,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1.1万亿元,两者相加3.3万亿元。据表1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6.6万亿元。全部商业企业的总利润大约是全部工业企业总利润的一半。
需要指出的是,商业企业的利润只有一部分是来自于销售国内工业产品,其余还来自于销售农产品和进口商品。
所以,从利润来看,产业资本家还是获得了商品所产生利润的绝大部分。(这里仅限于讨论马克思所说的“企业主利润”,暂不涉及剩余价值的其他形式,如利息、税金等)
一进一出赚多少?美国的批发零售业
下面再来看一看号称服务业发达的美国批发和零售业。(这里是专门讨论商业的情况,而商业仅是所谓“服务业”或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部门,第三产业中也有一些部门是属于生产性的,这里暂不详述)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http://www.bea.gov),2015年,美国农业部门总产值约4500亿美元,采矿业总产值约4500亿美元,制造业总产值5.8万亿美元;以上各项合计6.7万亿美元。(注意:这里说的是总产值,不是作为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基础的“增加值”)这些,可以代表美国在这一年所生产的全部货物总值(不含建筑业产值)。
此外,美国在2015年从国外进口的货物总值为2.3万亿美元,出口的货物总值为1.5万亿美元,两者相抵,净进口约8000亿美元。将净进口与美国国内生产的货物总值相加,可以粗估,美国2015年国内商业所销售的所有货物的进价总额约为7.5万亿美元。
2015年,美国批发业总产值1.6万亿美元、零售业总产值1.6万亿美元。两者相加,美国这一年商业部门的总产值是3.2万亿美元。所谓商业部门的总产值包括了商业部门的利润、工资、税收和各种营业费用。假设商业部门的加价与总产值相当,那么,与总进价相比,美国商业部门的平均加价率就是:3.2万亿美元 / 7.5万亿美元 = 43%!
可见,账面上来看,美国商业部门的加价率巨大!相当于中国商业部门平均加价率的四倍。(不过,也还没达到某些局部经验所显示的几倍、几十倍的地步)
不过,这里要注意,这7.5万亿美元的商品进货中,有大约三分之一(2.3万亿美元)来自于进口。作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主要核心国家,美国在与其他国家的商品贸易中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交换。平均来说,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可以用一单位的本国劳动来交换5单位的外国劳动。通俗些说,同样的商品,如果美国不是从外国进口,而是在本国生产,雇佣美国工人而不是外国工人,那么这些商品将比从外国进口要贵大约5倍。
所以,美国从外国进口的2.3万亿美元商品,实际上代表的价值,如果用美元表示,可以高达11.5万亿美元。这11.5万亿美元,与美国国内生产又在国内销售的货物(5.2万亿美元)相加,可得16.7万亿美元。相对于16.7万亿美元,美国商业部门的总加价(3.2万亿美元)相当于实际总进价的19%;还是相当于中国商业平均加价率的近两倍,不过,不像上面的43%那样恐怖了。
小结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纯粹为了商品买卖而产生的费用,是从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中的扣除,这些费用本身不产生价值。这个原理,与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如何分配无关。无论剩余价值怎样分配,都不影响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而不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不过,即使按照某些同学“创新”的流通产生价值的“理论”,所谓绝大部分剩余价值来自流通的说法也是经不起事实推敲的。
根据现有的资产阶级官方统计数据,中国商业领域的平均加价率约为11%,商业资本家的总利润显著少于产业资本家的总利润。美国商业领域的平均加价率高达43%,但是在对国际间不平等交换做调整以后,实际的平均加价率不到20%。
可见,现代资本主义虽然“与时俱进”,骨子里还是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资本论》虽然难啃,啃一啃,还是很有营养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