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之五:为什么取经非得要唐僧
《西游记》最不可理喻的地方就是:明明孙悟空十分钟就能办成的事,却要让唐僧苦撑苦熬、担惊受怕地走上十四年。结果,取来的经,送到大唐,唐僧却连一个字都没念,就扔在唐太宗那里不管它了。真是荒谬之极啊!古往今来的名著之中,没有哪一部会不近情理到如此地步!吴老先生,你以为读者都是“没头脑和不高兴”吗?
当然,吴承恩给出了他的理由,但读者并不买账,一直在质疑这个“大毛病”。
然而,事实上,这个“大毛病”正是《西游记》最大的手笔,是《西游记》最核心的发现和创造,就是我们在上一篇说到的“吴氏心法”、“吴氏心理学”的产物。
作为《西游记》的,吴承恩显然预估到了读者可能会有的质疑。因此,早在第一回里就明白告知了他的创作手法,提醒读者要跳出表象,把握实质。他是这样表白的: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中间的四句话就说明了创作手法。而最重要的是“内观”、“外合”两句。“内观”就是对心理的观察;“外合”则是把观察的结果外显,并结合一定的形象来表现。而之所以要采用这样的写法,就在于心理世界过于抽象而没有实相,一般人不了解;而用具体的形象加以表现,则大家都能明明白白地知道了。用唐太宗的话来说,就是:“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西游记》第100回《大唐圣教序》——历史上确有这篇文章。)
那么,吴承恩又是怎么具体来做的呢?在《西游记》第100回的结尾部分,再次有诗为证:
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
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
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
经传天下恩光阔,五圣高居不二门。
五圣,就是唐、孙、猪、沙、龙马五位取经团成员。这五个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五行式的关系呢?“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明确说明五行在《西游记》中是虚论,其实是不得已的借用(最后还是要让它“还寂”,还归静默)。毕竟,吴承恩并没有为他的“心法”创造一套自己的术语,只能勉强利用五行的部分说法,以提醒读者从虚构的形象中跳出来(“百怪虚名总莫论”),去认识其心理真相。
那么,真相就是:五圣是1+4的关系——“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一体真如”就是那个要“修”的“身”,就是唐僧,“四相”就是这身中的四种心理功能,赋予它们四个具体形象,就成了孙、猪、沙、龙马。“1+4”,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并以唐僧来象征。早在《西游记》诞生的时候,就曾有一篇序言,介绍了的这个设置思路:
“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八戒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西游记序》)
这个介绍也由于术语的贫乏和勉强借用,表述得有些含混不清,但明确指出了1+4这个设计模式的存在,并且也同样没有局限于五行体系中。因此,我们在解读《西游记》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把握,厘清这个“4”的具体内涵。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