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否“科学”?
今日读报,见《文摘报》一文《孔子和庄子文化阻碍科学发展吗?》,勾起笔者多年很想说的话。
该文是因清 华大学 教授 宫鹏 先生发表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的文章《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引起的。宫文认为孔子思想和庄子的思想著作有损科技发展。此一观点得到一些科学工的赞同,也有许多学者并不认同。笔者也以为, 宫鹏 先生的观点比较牵强,但要经过更深入的探讨,才能明白孔庄思想到底在中国科技史上产生了多大的正作用或反作用。这可能要做很大的文章,也未必能说服人。
近两三百年来,我国在科技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先进国家,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历来有学者从我国传统的思想(人文的、哲学的、社会学的等方面)寻找原因,结果儒家思想背负了极大的罪名。现在又把庄子拉上了。学界通常把老庄并列, 宫 先生单揪出庄子来,可见极具哲学思想的老子是不必担此罪名的了。但是笔者认为,争论双方是否被一个似是而非的词语弄糊涂了。
本文要说的就是“科学”这个词本身现在是否“科学”?
国产“科学”一词,最早见于【宋】陈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科学”是指关于科举制度的学问,与我们现在理解的“科学”相距甚远。我们现在“科学”(广义)的意义几近于“无上的绝对真理”。
“科学”成为近代汉语文的沉重之词,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学者翻译西方名著渐成风气,但落后于日本,恰因日本用汉字,中国的译著多借用了日本的成式,“科学”便是一例。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此后“科学”一词在日本学界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成为范式。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可见西方这个“科学”一词并不包打天下。
清代末期,多有学者将我国古代“格致”一词用于对西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称谓。戊戍变法前后,严复、康有为等学者借鉴日本成式,在介绍西方著述时,将science翻译为“科学”,这一词便在中国开始广为流传。
我们看《辞海》(1979年版)对这个词条的解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一门科学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284页)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两者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
按《辞海》这个词条的理解,“真理”是“科学”探求的目标,而不是科学本身。在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科学”的含义逐渐升级,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时,达到顶峰,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理解(广义)的“科学”是无上的绝对真理。凡是“科学”的,就必然是绝对正确的,凡是“科学”的,就是无须质疑的。于是一些人打着“科学”的幌子唬人、行骗很是大行其道了。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恩格斯关于“科学”的一些见解:
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数学才能发展。因此也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某个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而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也发展了起来。不久,航海和战争也都需要它。——它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这样,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在整个古代,本来意义的科学研究只限于三个部门,而作为精确的和有系统的研究则是在后古典时期才开始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阿基米德等)。在几乎还没有在头脑中分离开来的物理学和化学(初步的理论,还没有化学元素的观念)中,在植物学、动物学、人体和动物解剖学中,直到那时还只是搜索事实和尽可能有系统地整理这些事实。生理学只要超出最显而易见的事情(例如,消化和排泄)便是纯粹的猜测:在甚至血液循环都还不知道的时候,也不能不是如此。——在这一时期末,化学以炼金术的原始形式出现了。
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第一,从十字军远征以来,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产生了很多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以及物理学上的(眼镜)新事实,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第二,虽然意大利由于自己从古代继承下来的文明,还继续居于领导地位,但是整个西欧和中欧,包括波兰在内,这时候都在相互联系中发展起来了。第三,地理上的发现——纯粹为了营利,因而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而作出的——又在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人体的)方面,展示了无数的直到那时还得不到的材料。第四,印刷机出现了。(编者脚注:在页边上写着:“以前人们夸说的只是生产应归功于科学的那些事;但科学应归功于生产的事却多得无限。”)
恩格斯这里所说的“科学”当然是狭义的,也就是本义的,但就此本义,我们也该明白“科学”与生产的关系。
因此,我们今天应当将“科学”这个词,回归本义。
百度百科的定义比较“科学”,其定义项下解释: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尼采认为人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像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和罗蒂,可能会同意他的这种看法。他也认为,落入科学主义窠臼是愚蠢的,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最终解决所有人类问题,或者发现隐藏在我们感觉经验到的日常世界背后的某些真实世界的隐藏真理。但是,他完全支持把科学视为一种现象学的、实用的,因此不太野心勃勃的活动的观点。当然,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定义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随意引用会出错。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我们再回到本文前面提到的争议,把我们当今中国“科学”的不够发达归罪于孔子,还扯上庄子,是否“落入科学主义窠臼的愚蠢”?今天我们已经把“科学”这个名词搞得很不“科学”了。“科学”这个词从古汉语来说是科举的学问,现代只是分科别类的学问而已。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