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在《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之“学正曹月川先生端”中,列举出曹端的《语录》,也就是他的思想学术,我们摘其主要如次:
1,事事都从心上做工夫,是入孔门底大路(黄宗羲:看此语,便见先生之学)。
2,学者须要置身在法度之中,一毫不可放肆,故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黄宗羲:先生为学严密如此)。
3,非礼勿视,则心自静(黄宗羲:静字看得精极)。
4,人能于天命顺而不咈,受而不拒,便是处生死富贵之要(黄宗羲:见得透彻)。
5,道无形体可见,而圣人一身,浑然此道,故无形体之道,皆圣人身上形见出来(黄宗羲:人皆有之,第日用不知,不自作主宰耳,非道无人也)。
6,六经、四书,圣人之糟粕也,始当靠之以寻道,终当弃之以寻真(黄宗羲:道真我所固有者,先生此言,欲毋专泥书册耳)。
7,人心本自虚灵知觉,但事物才触,即动而应物,无踪迹可寻捉处。
8,太极之为理而非气。理,语不能显,默不能隐,固非图之可形,说之可状,只心会之何如耳。
9,周子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则阴阳之生,由乎太极之动静。而朱子之解极明备矣,其曰,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又观(朱子)《语录》,却谓“太极不自会动静,乘阴阳之动静而动静耳。”遂谓“理之乘气,犹人之乘马,马之一出一入,而人亦与之一出一入。”……若然,则人为死人,而不足以为万物之灵,理为死理,而不足以为万物之原。理何足尚,而人何足贵哉?今使活人骑马,则其出入行止疾徐,一由乎人驭之如何耳,活理亦然。
从上面九条可见曹端的继承与创见。在曹端之前而最近(二百年),标榜“心学”而最著者,是陆九渊,他的“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与朱子的“太极只是一个‘理’字”,“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相对立。
“心学”往上查源头,则在孔孟:
“我欲仁,仁斯至矣”。“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不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比较孔孟“心学”与陆九渊“心学”,当中再参考朱子“理学”,则朱子离孔孟近,因为他的“理学”也是落实到君臣父子这些“仁,礼”上来的。陆子却是反叛,他虽用孔孟“心学”,却换掉了根本。孔孟“心学”以至朱子“理学”,一方面是形而上的,可以说是“哲学”,更重要的在于它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它在人间落实在“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成为“治天下”的政治理论,不可责疑、不可动摇。
曹端上承孔孟朱子的一面,比如,“入孔门”、“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非礼勿视”、“顺天命,受而不拒”、“道皆圣人身上形见出来”、“太极为理”之类;这方面可以说毫无新意,正可注解他日常行事的那种“真道学”的僵硬。
但曹端也有上承陆子,对“心学”的别解,比如,“事事都从心上做工夫”、“寻真”、“人心本自虚灵”、“心会”、“今使活人骑马,则其出入行止疾徐,一由乎人驭之如何耳,活理亦然”,这些别解,可以说是下开王阳明以至韩贞的一路了。而黄宗羲所作按语,也有这样的两面,一方面是上承孔孟、不反孔孟,另一方面是采用了王阳明以来的“心学”思想成果,比如,“人皆有之,第日用不知,不自作主宰耳,非道无人也”、“道真我所固有者”。这样的两面俱有的特点,可以说,直贯王阳明、王艮以至韩贞,寓反叛于继承之中,寄我心于孔孟之内,是思想的发展,也是政治人文环境的所限。
附:一则书讯
作品简介
《苏中风云录》27万字,写的是抗战时期一支国民党军队“鲁苏皖游击总部”在江苏中部地区兴起和消亡的历史,以及这支军队的首领李明扬与李长江个人命运的演化。本书风格雄浑,笔力文史兼具,对李明扬的政治智慧、李长江的草莽本色,刻画生动而又含蓄不尽,对当时苏中抗战的政治军事形势,作出了深度透视和鸟瞰式的勾勒。文学欣赏者,历史研究者,文艺创,都将从中有所收获。
:沙黑
目录
序--------------------------------------------王干
第一章 一方地盘,有一座古城叫泰州
第二章 纷纭局面,有一种势力叫中间
第三章 翻脸一战,十三个团十路进攻
第四章 助陈抑韩,酝酿二对一的态势
第五章 波峰浪谷,堂堂之阵败于骄狂
第六章 易帜分道,不仅是智慧的痛苦
购书联系:[email protected] 价25元(包邮)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