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的本义说起,终结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存在’是各种事物(存在者)的总和,而‘存在’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大自然中并不是仅仅只有‘物质’这一种形式的存在。如果仅仅把‘存在’定义为物质(物质范畴)或者是精神,是不科学也不哲学的(如果哲学的初始定义是爱智慧的话)。
我对‘存在’的定义是:凡是能与其他任何‘存在者’(事物)形成‘阴阳关系(西哲的对立统一关系)’并导致事物进行生、发、孕、化运动的任何‘存在者’(事物),都是‘存在’。人类所能感知到、认知到,与人类目前尚未感知到、认知到的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事物的运动过程或者是结果。而任何一种事物的形成、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最起码都必须是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存在者)组成阴阳关系(西哲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形成事物的运动。(生发孕化:生(产生,新生)、发(发展,成熟)、孕(成熟以后将要孕育、产生新事物的阶段)、化(新的事物孕育成熟,即将发生变化,化生出新的事物))
这个‘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老子(李耳)在道德经中用‘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论述,已经阐述的非常详细、明确了。佛教教义中也有与之相对应的‘自性缘起因果律’,并且,佛教教义中用‘成住败坏’来描述事物变化的整个过程。
而各种事物之所以能够组成阴阳关系,并且能够通过‘互交互感、互动互化’,最后形成新的事物,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必须具有‘体’和‘能’这两个方面。‘体’,指的是这个物质的元素种类、质量、形状。‘能’指的是人们从前定义的所谓的‘属性’。‘属性’这种定义,大概也是出自于西方哲学吧。把‘物质’的‘能’称之为‘属性’,实在是太随意太粗糙了,完全没有反映、表达出来‘能’的本义是是什么,而只是表达出有这么一个事物。‘属性’的‘属’指的是什么?隶属、从属?还是仅仅表达这个事物是属于物质中的一部分?无论这个‘属’指的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不恰当的。第一,物质的‘体’与‘能’,是如一的,不存在谁从属谁、谁隶属谁、谁派生谁的关系。第二,一种物质的‘体’与‘能’,是同生同灭的,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只能说‘体’与‘能’是互相属于、互相拥有、同生同灭、同变同化的‘如一’关系,不能单方面的说‘能’是属于‘体’的。所以,‘属性’这个词汇是非常的不恰当,没能如实的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关系。
物质,必须是有‘体’有‘能’,才得以产生‘用’。有了这个‘用’,事物才能够与其他事物组成阴阳关系,从而形成事物的运动,以便完成事物的生、发、孕、化过程。所以,不能把体与能的关系割裂开来,体与能之间是一体的,是如一的。
西方哲学也正是在对事物的‘体’与‘能’的认知上,未能达到一个全息的、清晰的、正确的认知,所以才导致了所谓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产生。
大自然中所有事物(存在者)的存在形式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按其‘形态’分类。分为‘有形存在’和‘无形存在’两种存在形式。
第二类:按其‘功能’分类。分为‘体存在(体能存在)’和‘用存在’两种存在形式。
第三类:按其‘时间’分类。分为‘已知存在’和‘未知存在’两种存在形式。
第四类:按其‘物我’分类。分为‘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两种存在形式。
第一类中的无形存在指的是无形态、无质量的存在形式。比如声音、能量、磁场、磁波、电流、电波、光线、重量、长度、时间、空间、虚空、关系、思想、意识、精神、能力、因果、灵魂、能(被西方哲学定义为属性)、规律等。基本上绝大多数的无形存在属于‘用存在’和‘能存在’的范畴。
而现在人们常用的‘规律’和老子所说的‘道’,虽然也是一种无形存在,但它与‘用存在’和‘能存在’这些无形存在不同。规律、道,是一种独立的、超然的、绝对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不变的,与佛陀所说的‘自性(不生不灭,佛教禅宗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并无二致。所以,规律、道,是一种‘自性存在’。在人们的日常习惯中,都是使用‘规律’这个词汇,与之相对应的是,佛教教义中的‘自性缘起因果律’,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就是说,佛教教义中的‘自性缘起因果律’和老子的‘道’就是宇宙、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生、发、孕、化的规律。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佛陀所说的‘自性缘起因果律’和老子所说的‘道’都早已有了圆融、圆满、究竟的阐述。两千多年来,在中国有无数的修行者根据佛陀与老子传承下来的理论精髓,都修行到了脱生死、不再入轮回的境界。而西方哲学对于‘规律’的探求,与佛陀和老子相比,却至今也只不过是刚刚摸着门槛的地步,连最最简单的‘缘起’和‘阴阳关系’都还没有整明白。连一个简单至极的‘存在’,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都没能得到一个定论。
之所以说这个自性存在是超然的、绝对的,是因为在宇宙、大自然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更改它,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超越它。人类,也只能去发现它、去探索它、去认知它,在实践中去顺随它。宇宙、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生、发、孕、化,都是它的展现。所以,自性缘起因果律、道、规律这种(自性存在)是超然的、独立的、绝对的。
第二类中的‘体用存在’包括‘本原存在’,亦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本原之道’。本原之道就是‘体能存在’,万事万物的生、发、孕、化过程都是‘用存在’对自性存在的展现。人,也是一种‘体能存在’。所不同的是,‘人’这种高级动物与其他的低级动物,在体能存在之上还存在着一个人们通常所说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肉体生命中的‘自性存在’。做为一个人,其探求宇宙人生奥秘的认知过程、实践过程等,都是一种‘用存在’,是对自性存在的展现。磁石、磁铁是‘体存在’,磁力是‘用存在’。 诸如:太阳与日光,煤炭与电流,杯子与杯子内的空间等,都是一种‘体存在’和‘用存在’范畴内的关系。
第三类中所说的‘已知存在’大家都知道是指目前人类已经认知到的事物。诸如人类已经认知并予以实践的天文地理和各种科学手段和科学知识。已知存在也包括过去时的‘存在’,诸如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华盛顿、马克思、毛泽东等伟人,以及他们的思想等精神财富。以及冰川时代、石器时代、奴隶社会等。对于‘未知存在’,有的西方哲学家认为人类没有感知到的存在为‘非存在’,其实,人类的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正是在于对诸多诸多‘未知存在’的探索、认知和实践。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逐渐的发展、成熟起来的吗。当今人类已经认知、掌握并且付与实践的东西,在一千年前、两千年前不都是未知的吗?比如: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泰勒斯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就曾经认为只有‘水’才是世界的本原。在其后的赫拉克里特认为‘火’才是世界的本原,以及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一直到了200多年后的恩培多克勒才建立了‘水、火、土、气’四根说。这不就是一步步的探索、认知未知存在’的过程吗?所以,相对地说:对‘于人类而言的未知存在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同时,未知存在也包括‘未来存在’。未来存在有两大范畴:
一、自然界中的未来存在。比如,人类目前正在设想的在以后的某个年代,人类是否可以迁移到地球之外的某个星球上去。这个星球上的各种环境,对于目前的人类来说,就是一种自然界中的未来存在。
二、人类根据目前对自然界的认知,去设计人类未来的理想需要。比如,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东西方文明史上都有很多智者贤者勾画过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形态,最著名的当属马克思、恩格斯等。再比如,科学家们设计的某种产品。当科学家们在设计制造卫星、飞船的时候,卫星和飞船,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未来存在。还有,人们给自己树立未来的理想,于是人们就往这个方向取努力,以期达到自己希望的目标:医生、科学家、教师、技师等。
所以,可以说,人类、人们在任何时候做出的任何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未来存在。未来存在,正是人类生命价值的所在。
第四类中的‘主观存在’如果更确切的说应该被称之为‘主观能力’,或者说:‘主观存在’的实质是‘主观能力’。‘主观能力’包括: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因为人先天就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一个人的初始阶段是实践本能),所以,人们才能够可以去探索、认知人自身和自身以外的客观世界。而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世界认知的增加和深入,又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新的意识和思想,这些思想和意识,反过来又增加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先天的认知能力与实践本能和后天通过探索和认知而增加的思想意识,共同形成了一个人的主观能力。这个主观能力随着后来的探索和认知会持续的得到加强和提升。
第四类中的客观存在,指的是人类之外的所有存在。也有人认为,自身主观存在之外的其他人的主观存在,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认识是不对的,那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观存在的差异,并不能将之视为客观存在。也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主观能力(体力、智力)、主观认知、主观诉求等不同,才导致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种种差异与矛盾,才逐渐在人类历史中演化出来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宗教矛盾等。
主观和客观,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一组阴阳关系。无论你是追求人生的物欲享受,还是追求宇宙、人生的终极奥义,都离不开主观与客观的互交互化。主观与客观也不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派生谁的问题。前面就说过,凡是可以形成阴阳关系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互根互生同生同灭的。
‘存在’这个词汇是出现在西方哲学之前还是出现在西方哲学之后呢?‘存在’这个词汇在未被西方哲学禁锢在哲学象牙塔之前的本义是什么?如果‘存在’这个词汇的本义与西方哲学强加给它的定义不相一致的话,那么西方哲学又有什么理由和权利随意扭曲‘存在’的本义呢?西方哲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创建一个更加直接更加能够表达清楚哲学上‘本原’意义的词汇。哪怕是在前面冠以‘本原’这个词汇,重新组创一个‘本原存在’词汇,或者是‘元存在’等,也不至于造成两千五百多年的西方哲学史在‘存在’内涵定义上的混乱,也不至于干扰了人们正常的思维和正常的表达。现在,是到了该归还‘存在’本有的自由的时候了。
‘存在’就像是一个天真活泼灵性十足的孩子,自从两千六百多年前被塞诺芬尼和巴门尼德拉进哲学殿堂以后,就开始被桎梏了其天真活泼的一面。
塞诺芬尼的主要哲学思想认为:‘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背后,应该有一个不生不灭、唯一的、不动的、对万事万物的变化有着决定性作用的东西。这个东西具体是什么,塞诺芬尼还不能完全说清,于是他将它称之为‘神’。神是唯一的、不动的、主宰一切的’。他的学生巴门尼德在继承了他的这个观点之后,依靠抽象形象,将塞诺芬尼所说的这个‘神’,从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范畴‘存在’。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一,连续不可分;存在是不动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不能被思想。他认为,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这一段摘自百度《巴门尼德》)
我们且看看自塞诺芬尼和巴门尼德之后两千五百多年中,‘存在’到底遭遇了什么吧。
继巴门尼德之后的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世间千差万别的事物各有自己的本原,这无限多的本原就是各种事物的最小微粒,即种子。数量无限多,体积无限小,性质不变但彼此各异。心灵(努斯)成为安排宇宙秩序的“第一推动力”,导致目的论的出现。西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精神和物质区分开,能动性和独立性被归到精神一边,物质被视为被动的东西。
麦里梭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41年作为巴门尼德的学生,麦里梭对老师的存在论进行逻辑证明。但他对老师的观点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尤其把“存在”的空间特性从有限(有定形)改变为无限(无定性),只有无限的事物才不受其他事物的限制,否则就会成为二和多了。其次,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体积的观点。麦里梭的思想的另一特色是否认虚空的存在,并以此为前提证明存在的不动性。因为虚空就是无,而无就是不存在。既然没有虚空,存在就不能运动,因为一切都是充实的,没有可供它移动的空间。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贝克莱认为,物质就是‘虚无’。贝克莱深知物质概念是一切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的基石,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攻击唯物主义的物质不说,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图达到他取消物质的目的,宣称物质就是“虚无”。他说:关于“物质”或“有形实体”的学说,是“怀疑主义”的主要支柱。另外,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
就不一一列举了,即使是到了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存在也一直被颠来倒去的争夺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试图用‘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哲学思想是正确的。看看自从‘存在’被塞诺芬尼和巴门尼德拉入哲学殿堂以后的种种遭遇:从巴门尼德到康德、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等对‘存在’的解读和定义,就可以知道,西方哲学家们对‘存在’ 的本义理性内涵和逻辑认知是多么的随意,有多么的混乱。
总之,在两千五百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中,从塞诺芬尼和巴门尼德拉到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众多的西方哲学家们就楞没整明白‘存在’到底是谁家的孩子。西方哲学看起来起点很高,一起步就从世界本原说起。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世界本原和规律这些方面,西方哲学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的思辨和争论,仍未能得出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结论。
中国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西方哲学所定义的‘存在’,之所以在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被颠来倒去的,不能有一个固定的、正确的结论性定义,正是因为名与相不符,而名相不相符,其中的逻辑关系自然也就不存在。所以,西方哲学家们的‘存在论’,是不能、也无法自圆其说的。
本原是什么?本原就是‘体能存在’和‘自性存在’的三位一体。针对‘物质’而言,物质本身就是体能存在的如一。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能’的物质,同样,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能’。体与能的关系是同生同灭、同变同化的,是无法把体与能割裂开来的,体与能互相之间也不存在什么隶属关系和派生关系。针对‘人’而言,肉体与精神也是体能存在的如一。同样,也不能把肉体与精神割裂开来,肉体与精神之间也不存在谁隶属谁,谁派生谁的关系。在人的肉体与精神之上,也有一个自性存在。人的灵魂,就是人的自性存在的‘用’。就如同宇宙、大自然中生、发、孕、化万事万物本原的‘道(规律)’是本原自性存在的‘用’。这就是东方文明老祖宗们所说的‘天人对应’和‘天人合一’以及‘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
所以,无论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都只不过是伪命题。
至此,西方哲学争论、思辨了两千多年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可以终结了吧。
宋亚强
2012年元月14号2:55
2012年元月30号1:05初稿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