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除了秦、隋比较短促以外,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转折,这大概也是一个客观规律,是矛盾演变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个历史过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比较长的一个王朝,前后历时289年,它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应该说唐朝的统治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李世民在位的时间只有23年。从在位的时间讲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时间很长,前后长达43年,开元一共29年,天宝一共14年,开元时期是唐代最强盛的时期,天宝十四载发生了安史之乱,唐代自此由盛转衰。如果从唐玄宗个人的年龄计算,他是32岁即皇位,到开元二十九年,他已61岁,而天宝前后共14年,那时他是从61岁到75岁这个年龄段,他已倦于政事,整天考虑寻欢作乐,过他的晚年生活。即使身为帝王,也是年岁不饶人啊。他在政治上也由励精图治进入昏庸衰退阶段。帝王晚年会转到寻欢作乐、享受生活的阶段,杨贵妃成了唐玄宗晚年生活的主宰。开元时期,主持朝政的是姚崇、宋璟这些贤相,从而开创了开元盛世。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迷恋于宫廷生活,掌握朝政的则是李林甫、杨国忠这类贪官污吏,朝堂的政事自然转向衰败。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信,最后却酿成了安史之乱。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自盛而衰的发展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每个朝代转折点各有不同,如唐代的转折点集中在唐玄宗李隆基一个人身上。这在文学上也会有所反映,一般在盛世的时候,文学上更倾向于浪漫主义。开元盛世出现了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作家。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不宁,自然会出现如杜甫到白居易这样偏向于现实主义的作家和作品。李白和杜甫都是唐玄宗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李白代表浪漫主义,杜甫则代表现实主义。李白比杜甫大14岁,两人生活的经历不一样。后人对这两种不同倾向的文学作品各有所好,有的喜欢浪漫主义,有的则喜欢现实主义作品。实际上二者都反映了各自所处的时代环境。从文学史的角度讲,二者都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实在李白的作品中,也有反映现实主义的内容。现实主义作家杜甫的作品中,也能找到一些富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品,它们是一体的,不要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只是总的倾向略有不同,这是时代发展在不同作家身上的反映,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盛世需要浪漫主义,衰世自然会有现实主义的需要。从文学发展而言,我主张两者兼容。李白与杜甫都产生在唐玄宗的时代,是一个盛衰转折的时代,李白在前,杜甫在后,都是那个时代的需要,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在《唐诗三百首》中就有收录,其中之一《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开头两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生动反映了其浪漫主义特点。另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样如此,若“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但李白的作品中也有许多是贴近生活的,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完全是生活的反映。又如《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同样来自生活,虽然有一些夸张,但能让人接受。此外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诗并非都是豪放的,也有忧虑的地方,如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可见他并非春风得意,也有不少苦闷烦愁在心头。一个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随着生活的变化亦会发生变化。李白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之人,不管在顺境还是逆境,他都有一种傲视一切的心态。故他能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诗句,这是他内心真实感情的反映。这才是他为人最可宝贵的地方,做人要有骨气,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巍然屹立的根本所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