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7月21日晚上11点钟,在仲夏里略显有些闷热的夜幕里,随着一声长鸣的汽笛声,彼得格勒海滨火车站开出了最后一列客车。
在这辆客车上,有一名不起眼的乘客,身着布衣,带着草帽,一副农民打扮。他在距离芬兰边界不远处的拉兹里夫下了车。
那一天晚上的拉兹里夫湖畔树影婆娑,湖面上波光粼粼。这个农民打扮的人住进了湖边的一座草棚里,草棚前面是两个树墩,此后的时间里,他在这里废寝忘食,奋笔疾书。
他叫列宁。几个月之后的11月7日晚上9点多,在他的一声令下,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冬宫开出了第一炮。从此,人类文明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无数人为之鼓舞、迷茫、开拓,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
这声炮响,距离今天已经整整一个世纪。
巨变
这场被后人称作十月革命的行动深刻改变了世界,它提供了另外一种全新发展模式的思路,推动了不同模式之间的竞争。直到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留存着那场革命留下的烙印。
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福利社会。
所谓福利社会,说白了就是通过税收等杠杆,从富人身上刮下来一些财富,再通过社会的二次分配,把这些财富转给那些不那么富裕的人。
谈到福利社会,大家可能都会想到欧美国家、发达社会。毫无疑问,这些国家现在的福利搞得不错。但你当然不会认为欧美国家是在搞社会主义,但能让穷人和中下层百姓得到利益,这也绝不是靠资本主义能做到的。说到底,靠所谓富人的良心或者法律制度建立不起来这样的福利社会。
十月革命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政权就是苏联的前身。正是由于这个全新的创举,苏共不仅将落后的农业国俄国一举打造成现代化的世界强国,包括尊重劳动者、加强社会保障、壮大中产阶级在内的治理理念也对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下的工人群体和底层民众颇有吸引力。
遗产
随着苏联模式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面临的意识形态压力骤增。1933年,美苏复交谈判中,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多次向美方承诺:遵守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互相保证不支持旨在反对对方政治制度的一切活动。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苏联承诺不对美国搞和平演变。
这在现在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西方的压力却是真实的。在这种压力下,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都慢慢在本国搞起福利社会,和苏联模式PK。最典型的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受“十月革命”影响在美国社会流传的一些革命理念,终于体现在了新政当中,比如劳资关系出现了新的突破,确立了工会和集体谈判的合法地位等等。
20世纪早期欧洲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到这个时候,为了在意识形态竞争当中不输苏联,欧美国家纷纷在资本主义里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社会主义成分”,实际上如今很多人谈到发达社会的福利制度时都很羡慕,殊不知你们羡慕的其实是人家体制中的社会主义成分。
英国左派史学大师霍布斯鲍姆在其力作《极端年代》中对所谓“历史共产主义”作了这样的评价:第一,苏联红军打败了希特勒德国从而拯救了西方民主。第二,共产主义阵营的存在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实行内部改造,从而大大延长了其寿命。他写道,作为20世纪的历史讽刺之一,“以推翻世界资本主义为目标的‘十月革命’最深远的结果是它在战时和战后都挽救了其敌人”。
双方的竞争一直持续到苏联走向衰落直至解体,西方国家欢呼意识形态的胜利,与之相伴而来的则是社会内部的利益转让也放缓了脚步,贫富差距再次拉大。
当这样的状况发展到今天,欧美社会民粹盛行,也有人开始怀念社会主义。比如今年6月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再给社会主义一次机会》。
争议
冷战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因为与苏联密不可分的关系,世界舆论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和评价尤其复杂,有着大量现实政治的烙印。
而俄罗斯本身或许是对十月革命历史作用争议最大的一方。出现这种争论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的国殇,除了镇压对象,他们的家人也遭到惩罚,令不少俄罗斯人的情感受到伤害。
俄罗斯官方的态度一直比较低调,总统普京对此多有回避。
在上个月的瓦尔代论坛上,俄罗斯总统普京罕见地“复杂”评价了十月革命。他说:“我们看到它所造成的结果是复杂的,我们必须承认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正面成果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冬宫亮灯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
分析普遍认为,官方的考虑主要是淡化斗争,弥合分歧,还有观点认为,普京支持率如此之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平复俄罗斯伤痛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俄罗斯官方纪念十月革命时,将“革命”一词revolution的打头字母R写得很小,而把第二个字母E写得很大,这样远远看去就好像“进化”evolution。这表明俄罗斯民众也希望用国家的慢慢进化来取代激烈的革命。
回望
尽管今天客观看十月革命仍不那么容易,但一些大的事实性线索不容回避。
十月革命发生在当年次发达的欧洲国家,却成为全人类历史的一道分水岭,引导了遍及世界的一系列变化,说明它一定捉准了人类社会当时的普遍困惑,契合了历史的运势。是时代的力量把它推上了引领世界潮流的大舞台。
如今再回过头看,苏联当时的困难并非根本性的,完全可以通过改革走出一时困境,但最后出现的实际是内部的放弃,政治上患得患失和党的领导弱化导致了社会主义苏联断崖式的崩溃。
社会主义思想本来就不是诞生在俄国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思想财富,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理想消失。在苏联画上句号20多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十月革命精神生生不息的重大新里程碑。
在如何评价十月革命的问题上,西方舆论机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并造成了失衡。然而历史会比西方舆论站得更高,也将更公正、权威。迄今对十月革命的负评里主观性价值判断比较多,对它的好评里则客观性事实判断更多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主观的东西会不断磨损,甚至像雾霾一样被一阵风吹走,最后留下来的往往都是事实的干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