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中国主流经济学批判(20)
市场经济只能姓社不能姓资
吴敬琏说:“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点,是自由的,自主的交换,如果上面始终有行政力量的控制,如果强势政府强化到主导资源配置的程度,那就不叫市场经济,而叫权贵资本主义了。”(吴敬琏:《再论权贵资本主义》,中国企业家网,2010-10-20,来源《南方周末》。吴敬琏2008年8月30日参加“市场化三十年论坛”时提出:“正是这些曲折和辩论,使愈来愈多的人明确地认识到,要建立的新的经济体制就是在现代国家中普遍流行的市场经济”。吴敬琏认为,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逐渐明确起来”的过程,就是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现代国家中普遍流行的市场经济”的过程,而“在现代国家中普遍流行的市场经济” 是什么呢?当然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在于用市场取代计划来进行经济资源的配置,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如何分配等微观经济问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到了这个程度,终于结束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吴敬琏认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有效运转,必须有其他制度的支撑。对于一个所谓“非人格化交换”占主要地位的现代市场经济来说,没有合乎宪政原则的法律和独立公正的司法,合同的执行是得不到保障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的参与人为了保障自己财产的安全,就只有去“结交官府”,“搞掂”官员。于是,就出现了寻租的新动力。所以“政治改革必须加快。宪政、民主、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上层建筑保证”。在这里,吴敬琏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总结及对中国出现他所谓的“坏的市场经济”即“权力寻租经济”、“权贵市场经济”的归因分析,得出了中国市场化改革就是在经济、政治各个领域一步一步与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并轨、改革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结论。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有的只是“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如何分配等微观经济问题”。这就是吴敬琏对改革3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交换是充分自由而不是完全自由
吴敬琏说:“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点,是自由的,自主的交换,如果上面始终有行政力量的控制,如果强势政府强化到主导资源配置的程度,那就不叫市场经济,而叫权贵资本主义了。”(吴敬琏:《再论权贵资本主义》,中国企业家网,2010-10-20,来源《南方周末》。
吴敬琏在这里把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点定位于“自由的,自主的交换”,把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政府宏观调控等同于权贵资本主义,是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平等交换。要平等交换,就必须打破垄断,限制投机,杜绝各种欺行霸市、假冒伪劣产品,建立健全法制,并通过产业导向避免无效生产与恶性竞争。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充分自由交换而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政府主义的完全自由交换。完全自由:无政府主义,只要效率不要公平,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充分自由:以平等为核心、平等制约下的自由。完全竞争:弱肉强食、不择手段、不按游戏规则出牌。充分竞争:法律、诚信制约下的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自由、完全竞争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充分自由、充分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平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也是充分自由、充分竞争的核心。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以平等为核心、效率与公平相一致是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因此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是向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过渡,而是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过渡。此次源于西方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西方国家采取的应急措施说明:资本主义与传统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二者都在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过渡,但传统社会主义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过渡有先天的优势:充分的而不是完全的自由、充分的而不是完全的竞争需要强有力政府的强力建构、控制与推行。微观的改革开放是宏观转型的基础,宏观的转型是微观的改革开放的主导。通过改革开放实现转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充分自由的市场经济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吴敬琏否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定位为向不完善的完全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定位为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现代国家中普遍流行的市场经济”的过程,是把改革开放定位于开历史的倒车。
社会主义市场结构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统一
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商品经济,把市场经济看成只是微观经济,是吴敬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根源。吴敬琏:“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在于用市场取代计划来进行经济资源的配置,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如何分配等微观经济问题”。就吴敬琏把市场经济看成只是“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如何分配等微观经济问题”来看,号称“吴市场”的吴敬琏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市场经济。从市场经济形态来看,市场不同于商场,市场经济不同于商品经济。商场是平面的、微观的,市场是立体的、宏观微观统一的。市场经济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制度调节是核心,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根本的因素。因此市场经济的微观层面离不开宏观层面的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自觉地用宏观经济制约微观经济、因而能做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统一的市场经济。从社会经济形态来看,人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工业、信息业、知识业,并由此形成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形成三大经济社会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分为工业市场经济与知识市场经济两大阶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工业市场经济三大阶段的共同本质,是通过资源配置来生产的经济形态。只有知识市场经济,才是通过资源再生来生产的经济形态,才是再生经济。因此,知识市场经济也称为再生经济。通过资源配置来生产的经济形态是平面的,通过资源再生来生产的经济形态是立体的。再生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规律,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个交换是一个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是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产生、实现、转化的过程,是知识主导其他生产要素、知识产业主导其他社会产业的知识运营的过程,而政府宏观调控本身就是知识运营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知识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已经宏观化,政府不在市场外部而在市场内部,“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如何分配等问题” 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微观经济问题,而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相统一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政府经济职能与服务职能可以统一
吴敬琏认为“如果强势政府强化到主导资源配置的程度,那就不叫市场经济,而叫权贵资本主义”,是把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与腐败划等号,把强化政府经济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对立起来。实际上,强化政府经济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对称的,以政府行为法制化为中介,强化政府经济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可以统一。
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不强化政府经济职能不行。政府是市场的内在环节,政府经济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组成部分。要使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建立并使之健康发展,必须强化而不是弱化政府的经济职能。但政府经济职能不是政府部门赚钱职能;如果只讲强化政府经济职能,确实很容易使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把政策制订、政策推行作为实现自身部门利益最大化、本部门官员灰色收入最大化的工具,用部门利益侵害老百姓利益,损害中国人民的发展权,甚至危及中国人的生存底线。片面强调强化政府经济职能必然导致执政腐败、司法腐败,而执政腐败与司法腐败必然导致衙富民穷、官富民穷与官民对立,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所以在强化政府经济职能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而能把政府经济职能与政府服务职能统一起来的只有法制——完善的法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把政府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政府经济职能才能成为政府服务职能的组成部分,使强化政府经济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二者得到统一。以政府行为法制化为中介,强化政府经济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是对立的,而是对称的。而吴敬琏为了避免权贵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因噎废食,彻底否认政府经济职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根据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是立体的,立体的市场经济是平面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立体的市场经济决定了政府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环节,决定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是外在的两张皮,而是内在的统一——真正的社会主义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只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当西方的市场经济自我完善,就成了社会主义;当社会主义吸收了西方市场经济的成果,就成了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对称的。市场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场所,而且是资源再生的平台;要使效率最大化,不仅仅是使资源优化配置,而且是使资源优化再生;要使资源通过优化配置达到优化再生,不仅仅是靠平面的二维的市场,而是靠主体动态的五维的市场,不仅仅是靠二维市场的均衡,而是靠立体市场的对称。立体市场的对称,就是政府与民间、法制与自由、宏观与微观的对称。这些对称,不是所谓一半是社会主义一半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社会主义本来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来就是社会主义。要理解与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既不是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是靠西方经济学,而是靠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吴敬琏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有的只是“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如何分配等微观经济问题”的结论是基于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偏见与理论前提,在传统公有制经济与西方自由经济的两极对立中思维,把商品经济的平面思维移植到市场经济中来,违背了市场经济的立体化、整体化原则,从而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吴敬琏:在讨论中,政界、经济界和学术界人士大致提出了四种体制目标模式:(1)后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改良的苏联模式”),主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给予国有企业更大自主权。这种办法在1970年代末首先在四川省进行试验,叫做“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迅即在全国铺开。不过这种改革并未取得成功,很快就由于引起了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和经济秩序混乱而在1987年停止。(2)“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东欧模式”)。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在保持国有经济的统治地位和计划经济的总体框架下,力图在微观(企业)层面引进一些市场因素。我国一些学者在1980年代初期写过不少文章介绍这种模式。但是,随着1980年代中后期匈牙利等国的经济改革陷入困境,这种模式的影响力也逐渐消失。(3)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东亚模式”)。“二战”结束以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采用威权主义政治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带有重商主义色彩的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模式对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欧美模式”)。许多理论界人士接受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树立起来的观点,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包括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内的公共物品,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会妨碍市场的有效运作并且滋生腐败。而东亚模式中政府对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只是在市场还没有充分发育时期的一种阶段性的替代办法。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以欧美类型的成熟市场经济,即自由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在1980年代中期,在模式(1)和模式(2)的影响逐渐消退的同时,模式(3)和模式(4)占了上风。大体说来,在后两种模式中,东亚模式往往为官员们所钟爱,而欧美模式则为具有现代经济学知识的学者所向往。例如,邓小平本人就十分欣赏“四小龙”,特别是新加坡的许多做法。流行的经济学启蒙读物,则以古典经济学为基准。不过,虽然这两种模式在政府的作用问题上存在原则性的差别,但在当时命令经济还占有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分歧并不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即使以自由市场经济作为改革最终目标的人们,也往往认为在落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刺中,强有力的政府往往利大于弊。从1984年以后的中国党政领导机关的文献可以看到,在对改革目标作理论论述时,大体上采用模式(4)的语言;而在规定具体措施时,则有更多模式(3)的内容。这样,在具有改革思想的官员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1984年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一种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改革思路,这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吴敬琏:《论中国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2010-01-26 10:08 深圳新闻网 )按照吴敬琏上述对“政界、经济界和学术界人士”对体制目标模式的探索和辩论的总结,由于(1)(2)两种在社会主义框架内的市场经济模式都已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只能是(3)(4)两种,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虽然这种模式贴上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标签,但其形式是欧美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模式,内容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由于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并不在吴敬琏的体制目标模式选择范围中,所以吴敬琏通过对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导致权贵资本主义的论证,他最终把我国的体制目标模式定位为(4)种,即欧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正是这些曲折和辩论,使愈来愈多的人明确地认识到,要建立的新的经济体制就是在现代国家中普遍流行的市场经济”(吴敬琏“市场化三十年论坛”,2008年8月30日)。
吴敬琏在这里是把不完全归纳当做完全归纳,把或然性推理当做必然性推理,把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的或然性结论当作完全归纳得出的必然性结论。上述(1)(2)两种并未穷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选项,更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模式,因而其失败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失败;正好像斯大林计划体制的社会主义失败不等于社会主义本身已经失败一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不是历史的选择,而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斯大林计划体制之所以成为建国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因为把社会主义模式看成是选择的结果,而斯大林计划体制的社会主义又是当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唯一选项。同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也不是对世界上现有市场经济各种模式的选择,而是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看成是世界上现有市场经济各种模式的优化选择,那么中国将重演当时选择斯大林模式的错误。
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对称经济学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与增长方式的设计本来就不应该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而是理论与实践的对称过程,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证明理论的过程。
首先是理论指导实践。改革开放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指的是社会主义具体模式,不是社会主义本身。“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中国人民摸索了一百多年才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不需要再摸索,而是我们理论探索的公理、实践摸索的前提。当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以某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是宗教而不是科学;其实践结果,是宗教狂热而不是社会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不但传统的公有制理论,而且传统的商品、货币、资本、劳动价值、经济增长方式等理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逻辑推演和实践发展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进程,必然要求我们不但要走进《资本论》,更要走出《资本论》;要使社会主义的规范性和实证性得以统一,社会主义理论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得以统一,就必须首先规范“社会主义”这个概念。规范的“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公平社会化、主体社会化(个性、创造性、团队精神、自由自觉地劳动)、资本社会化(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富裕社会化(反对两极分化)、保障社会化(法制社会)。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科学化、人道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必须以真正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
其次是实践证明理论。人类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民主与法制、效率与公平的对称性、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性;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完整的理论框架。
在科学社会主义看来,民主与法制,是改革的马车向前推进的两个对称的轮子。只有民主,才能为法制打下人的素质基础;只有法制,才能为人的主体性提高提供正确的行为导向。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是对称的,民主与人的主体性是对称的,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与法制健全程度是对称的。在对称经济学看来,民主与法制同步建设是对称的,民主与法制有先有后也是对称的。民主与法制哪个先哪个后,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这也是对称的。“休克疗法”失误在于把政治与经济的对称理解为政治与经济的平行,所以成了真正的“休克”。对称不等于平行,先增长后发展、先经济发展后社会发展、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并不违背对称发展的要求。
在科学社会主义看来,效率与公平是对称的,效率与公平的对称,是改革的马车向前推进的另两个对称的轮子。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也没有公平,二者是内在一致的。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的传统社会主义只讲公平不讲效率,自由资本主义和迄今为止的改革开放只讲效率不讲公平,那么作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作为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则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无效率的公平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无公平的效率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得以统一的核心、纽带与标准。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不是摸索、辩论出来的,也不是选择出来的,而是理论和实践碰撞出来的。吴敬琏先生擅长对不同国家的经济模式进行优劣比较,然后通过排除法逐步得出该放弃什么选择什么的结论。问题是比较的前提是要有进行比较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模式进行比较的正确方法是什么?是对称方法,即时间、空间、层次相对称的方法。根据对称方法,空间上并列的不同经济模式,体现了时间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对称方法对不同经济模式的比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改革开放不但是传统经济学范式的转换,而且是传统经济模式的转轨和全球经济的重新洗牌。根据对称方法对不同经济模式的比较,你将会看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市场经济学,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完善的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兼容的不是公有制,而是单一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不兼容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专制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单一公有制的基础上。真正的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单个人的思想理论基础上。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社会合力的结果。其中,自由自觉的劳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者的扬弃、综合、升华,相容与超越来实现。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不但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向市场经济转型,而且资本主义社会也要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所以现在所谓的制度转型实际上只是制度融合,而真正的转型是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市场社会主义是计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扬弃,这种制度转型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两大制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了两大体制的优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市场经济,只能是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对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面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更高级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本质与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本质与本质特征
作为主客体相互对称、理论与实践相互碰撞的结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的对称本质的逻辑与历史的展开,是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共同的本质、共同的本质特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区别开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是平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就是以平等为核心价值与机制的要素与结构:政府与民间、法制与自由、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效率与公平的对称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平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规律:价值规律。2.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共有制;完善的劳动力产权制度。3.健全的民主与法制;4.政府宏观调控成为市场必要的组成部分;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6.以财富GDP、社会GDP、绿色GDP作为发展的指标。效率与公平的对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本质特征就构成了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模式,就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中,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是外在的两张皮,而是内在的统一——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只能是社会主义。西方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二者的互补关系,是用社会主义去整合市场经济,用市场经济去完善社会主义。这与其说是意识形态的功能,还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效率与公平对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是全盘照搬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的西方市场经济的模式,又不是回到只讲公平不讲效率的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是西方市场经济和传统社会主义的“扬弃”和综合。制度高于技术,中国只有在经济体制方面后来居上,率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建设比现有西方更完善、更彻底的市场经济,才有可能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并后来居上。
根据改革的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对称性,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好象通向罗马的道路有千万条,而罗马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同一的模式,不可能有不同的模式。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模式、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研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建立一般的经济学。这里研究的方法、结论、模式都是一般、特殊、个别的统一,多样性、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理论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是对称经济学与价值经济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是价格经济学与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是共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经济主体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主体是劳动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主体是投机者。核心机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动力机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力机制是合作机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动力机制是竞争机制。核心价值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是平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是效率。发展条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是充分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是完全自由。发展途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途径是工程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途径是产业化。发展目标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经济规模最大化与两极分化。发展阶段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善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发展模式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主客体对称、五度空间与复杂系统论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线性非对称、纯客体均衡论的;发展趋向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向是国进民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向是国退民进;市场结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统一、民间自由与政府调控的统一、政府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立、政府属于市场外部性、宏观经济归结于微观经济;政治体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是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下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独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是多党轮流执政下的三权分立;发展过程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伴随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把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逐渐明确起来”的过程看成是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是符合历史的逻辑,但往后再到“现代国家中普遍流行的市场经济”的过程则是走了邪路。成熟的市场经济只能姓社不能姓资;从市场经济的本质与发展趋向、发展规律来看,市场经济只能姓社不能姓资。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由资本运营转为知识运营;发展模式将实现从生存创业到生态创业的转型、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型、从规模到超速的转型、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型、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从价格到价值的转型。中国市场化改革是经济体制转型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转型的历史契合。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发展模式的转轨将给生产力带来裂变级数的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经典模式。中国市场化改革总体上不是吴老先生说的向谁看齐与谁并轨,而是走自己的路。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