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呼声已经很大了,但央行迟迟未动,为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央行担心“降准”会引起市场对货币宽松的预期,或误以为稳健货币政策改变。不过,这是理由吗?难道担心误解就不采用正确的货币手段吗?难道央行不会出面解释而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吗?而且话又说回来了,央行担心谁误解?市场?哪个市场?是不是股票市场?
其实,商业银行对央行的理解最为直接,流动性是不是因“降准”而宽松,它们会非常直接其它对冲工具的合力中得以真切的体会,而稍显迟钝的只有资本市场。所以,央行所谓“担心误解”无非是担心股市误解吧?难道央行不愿意股市上涨吗?我没有肯定的结论,但希望投资者揣摸,更希望央行检讨自己是否存在这样的“畸形心态”。
我认为,中国货币供给需要中性偏宽,但绝不是大规模放水。比偏宽一点更为重要的,央行必须转变货币政策方式,大力扭转金融结构,形成“锁短放长”的良性货币供给格局。李克强总理实际早就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从前是强调“用好存量”,现在更为直接地要求“调整金融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新一届中央政府执政之后,央行“老班底”送给政府“新班子”最大问题就是金融结构扭曲。
金融结构扭曲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金融脱媒加剧,信托、委托等体外循环的贷款规模不断放大;第二,长期“锁短放长”,导致银行存贷期限错配严重,市场短期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而在央行控制货币总量的前提下,导致货币市场利率畸高;第三,货币市场利率畸高引发股市下跌,从而出现一个重大金融结构扭曲:货币市场在“余额宝”等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助推下骤然膨胀,而资本市场大失血。
上述扭曲直指一个重大问题:货币市场越来越热,金融空转越来越火,中间商层层扒皮,最终把大幅推高的利率甩给流动性饥渴的实体经济。这不仅压制了实体经济的成长,而且发生强烈的反作用:实体经济的虚弱,逾期贷款大幅攀升,危险到银行安全,严重放大了中国金融风险。更可悲的是:实体经济的不断虚弱与金融风险加大之间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即实体经济越弱,银行贷款的风险溢价越高(利率越高);利率越高,实体经济成本越高,盈利能力越弱。
我们应当客观地观察一下,上述问题是不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我看是。或许正因如此,中央、李克强总理最近一再强调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所以我认为,当下在金融方向中国政府必须干好三件大事:第一,大力度转变金融结构,通过大幅压低货币市场利率,把资金逼回资本市场;第二,“锁短放长”,保持货币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释放更多长线资金,让资金性质匹配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三,提高股权资本定价,至少让股市正确反映资本价值,并借此加大股权融资,降低中国的资产负债率,化解居高不下的债务风险。
通过观察政策变化,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中央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而已经开始着力解决上述三大问题。只是刚刚开始,措施释放的程度还浅,效果还不明显。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大方向已经确定。
为了完成上述三大任务,央行“降准”是无可选择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降准”所投放的流动性才是长期流动性(长线资金)。但是,“降准”这并不意味大幅度放宽货币,而更多的是转变金融结构的需要。因为,“降准”投放长线资金的同时,央行可以采用短期货币工具予以回收,从而达到保持货币总量稳定,而转变货币结构的目的。
不过,有一点希望央行注意。全中国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股票市场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长远的战略意义,以及对解决当下中国债务问题的战术意义都是无可取代的重要工具。请你们珍惜,而不是无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