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机关和事业单位继续享受了30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云淡水暖
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消息从小道、传闻变为官方正式的话语之后,立马引发众多热议,有表示“势在必行”的,有表示“三思而行”的,有表示“不接受”的,说白了,声音这么大,是因为动了一大批能够发出声音的人群的奶酪。因为事业单位中包含的知识分子众,媒体说,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而这些单位的一个显著特点引用一句老话就是,“知识分子成堆”,而且,与企业中被资本家、高管压得可怜巴巴的技术人员相比,教科文卫、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这些地方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话语平台上不少人是大有发言权的。
草民无意间想起一个事业单位来,国家审计暑2005年审计报告曾经披露:截至2005年底,发展改革委所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全额财政补助社团)用结余资金和下属单位上缴款共计220.99万元为12名职工(注:均为研究会高层)购买了某保险公司“员工福利团体退休金保险分红型A”商业保险。上述做法,不符合财政部、监察部《关于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用公款为干部职工购买商业保险的险种“限于本规定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意外伤害险,以及与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相关的险种”的规定。审计报告出来之后,据说这笔钱退了回来
而这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显然应该算是“事业单位”,“改革”这个词,在这地方历来也是极为正面的,而且这种地方喊“改革”是声音最响亮的。其负责人也很了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岂但是知识分子,简直是大知识分子、高级知识分子。
现在看来,当初如果用200万买商业保险不被审计出来的话,这些人一方面享受着与公务员相若的退休预期,一方面还可以锦上添花再来一份高额商业保险,当然,“研究会”里的普通员工肯定没份。当然,此次改革的试点,不包括北京,此种事业单位的职工还可以观望一阵儿。
但是,“试点”地方的主流话语平台有点坐不住了,《南方都市报》刊载了一位唐钧先生的文章“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须三思而行谋定而动”, 质问道“难道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教师、医生……剥夺了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金吗?反过来,教师、医生……的养老金被降低后,会不会又产生对其他群体的怨怼?总之,此项改革牵连甚广,望有关部门三思而行,谋定而动。”,其中有哀怨、威胁、建议,绕来绕去一句话“缓行”。想来也是,本来是把“改革”作为大旗竖在自己门口,巴不得一夜之间与“普世价值”接轨的“南方”,现在改到自己头上了,就开始苦劝“三思而行,谋定而动”了。注意,这位唐钧先生是“中国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当属被改革之列。
还有一位冠以“新华社高级记者”的倪小林先生说:“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应当考虑时机”,认为目前“在人们普遍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利益已经受到波及的时候,这样简单定的标准更不合适。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因时因地推进,需要循序渐进推进,而且还应该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一句话,要“慢慢来”,能拖多久就拖多久。而这位高级记者也当属被改革之列。所以,当改革之火烧到自己脚背上的时候,什么“时不我待”、“动摇不得”就来不急讲了。
然而,引起这种反感的声音的背后是什么元素在惹祸呢,据说是“计划经济”,《长江日报》有篇文章“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为何遭质疑”说“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过程中,公务员的养老和医疗一直由计划经济的管理思维主导,采取由财政一手包办的退休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而不是由政府和个人分别负担的积累与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经济参考报》报道中说:“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基本上针对的是企业职工,而没有涉及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现行的退休制度是197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实施了近30年的退休制度,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但是,所谓“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退休制度改革,不是早已在原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身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么?草民记得,“砸三铁”即砸掉企业职工的“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是从90年代 初开始的,当然,后来证明,普通职工、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的“铁工资、铁饭碗”确实是砸碎了,然而,企业高管的“铁交椅”摇身一变成了“金交椅”,连国有、集体企业都成他们家的了。
然后,1993年,在砸掉“三铁”(其实是“二铁”)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企业职工的退休养老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那么,现在企业职工的退休养老状况如何呢,一个方面是当年被“推向市场”的40、50人员,既找不到工作,还要缴纳统筹金,否者,老无所养;另外一个方面是已经“幸运退休”的企业员工的低水平收入,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人数达到两亿一千八百九十万人,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每月1080元。就是说,许多达不到人均线的退休职工,每月不过几百元。相反,机关公务员和企业单位人员的日子就滋润得多,按央视《新闻会客厅》中专家的估算,如果一个事业单位人员干满35年,退休前工资5千元,退休金可以拿到4千元。
这就会给人们一个强烈的印象,养老金制度改革,对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的企业员工(不包括脑满肠肥的改制受益者),被推入“市场经济”的养老模式,置于“先进”的、“接轨”的“社会化”养老体系之下。而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却在30年改革进程中,一直沐浴在“落后”的、“僵化”的、不“接轨”的计划经济养老模式的雨露之下。
据说,其实当初也是准备并轨改革来着,1992年,原人事部曾下发《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在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省开始局部试点,试点的结果是,“市场经济”走开,“计划经济”保持。
奇怪的是,有些人躺在计划经济的福利模式上,享受着种种好处,又在高喊“市场经济万能”,不走就是“死路一条”,“计划经济”贫穷僵化….结果,把别人、大多数人“市场”了,自己却还在享受着“计划”,30年来一直不变。
这回的“试点”,看来又是改多数、留少数,因为“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公务员的“计划经济”饭,还得吃上一阵子。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