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举行的第九届北京论坛(2012)教育分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几位专家联合发布了《首都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调查报告》。报告指出,20%的大一新生会在学业和融入大学生活方面遇到挑战,并且“211工程”高校等知名院校的学生中来自高收入家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院校。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杨钋告诉记者,她们的调查在北京的70多所高校展开。被调查学生中家庭收入最高的20%家庭被定义为高收入家庭。调查发现,“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中高收入家庭子女的学生要多于普通院校以及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等。而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有70%左右的生源来自农村家庭。根据国家的资助政策,所有学校都是20%左右的比例为贫困生,“从这点看,好的高校能获得更多的贫困生资助资金。”
不过该课题组的老师也表示,这种看起来的教育不公并非是高校的选择,而是社会现象。因为不同收入家庭从小获得的教育资源不同,所以在最为公正的高考面前,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表现更有优势。事实上,在去年,“寒门学子上名校难”的现象已经受到社会的关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也提出“中国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凝固化以及职业世袭制”的现象,并认为“这是造成我国城乡差别的原因。”
调查还发现,大一学生中20%的学生在学业以及适应大学生活中遇到了挑战,“对于中学时高压下学习转向大学时自主学习的不适应或许是遇到学业挑战的原因。”课题组专家表示,工科院校的学生还有课程压力太大的因素。
此外,在调查中专家们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高水平大学学生的出勤率反而不及相对水平较差的院校。课题组解释,这是因为高水平大学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强,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课堂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更喜欢讨论多的课堂环境,“这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挑战。”
中国从家长到学生都有斩不断的名校情结,恨不得让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一路名校直到名牌大学。家长不惜花巨资给孩子择校,说起来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择校的原因似乎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各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管理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家长都觉得,“再穷不能穷教育”“再亏不能亏孩子”,智力投资成为当下父母的首要选择。
11月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北京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新格局•新挑战•新思维•新机遇”,涵盖经济、教育、城市、企业家等方面的8个分论坛,共邀请了300多名海内外知名学者和嘉宾与会,会议为期3天。
据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介绍,本届论坛希望汇聚全球学者的共同智慧,探讨并寻求如何应对世界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的风险,为各国的改革发展、为社会的和谐进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30多位国外教育专家和80余所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以“教育质量、公平与效率”为主题,共同探讨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3100万。专家建议我国应该加大对中等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机会分配均等化,同时对教师薪酬体系进行改革。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