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第二编 宏观调控观察 第四章 就业困境观察

王中宇 · 2014-05-11 · 来源:王中宇的博客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第四章就业困境观察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可见此时就业压力此时已经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当局不得不思考转变政策方向了。

由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完成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于2005年6月首次由共青团中央公布。

报告显示:我国青年的失业率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登记求职的人群中,青年占到70%。大部分青年就业无保障,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长,工资低,依靠“青春讨饭吃”。低龄青年和农村青年尤为如此。

就业青年中将近30%的人的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月平均收入在600-1500元之间者占60%,月平均收超过1500元以上者仅10%多一点。

38%的就业青年没有任何劳动合同,还有20%的签订了1年以内的临时合同,36%的签订有1至3年固定期限合同。就业青年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8小时,按每周工作5天计算,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是9.6小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每周工作时间在50小时以上。而15至19岁青年以及农村青年的平均周工作时间均为53个小时平均每天工作10.6小时。

青年劳动力中,大学毕业生长期被视为“精英”群体,然而每年两百余万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50%左右。在武汉劳动力市场举办的外来务工人员招聘会上,进场求职人员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居然占了三分之一左右,与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争夺就业机会。(见中新社记者艾启平 «中国求职市场三分天下大学生与农民工争抢饭碗» 中新社武汉2005年2月27日 中国新闻网)我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人口的3.8%,每年两百余万的高校毕业生,对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不过杯水车薪。连这一点高教育程度的劳力都尝到了“毕业即失业”的味道。

南京市2004年第四季度就业情况分析显示,学历越高可选择的岗位越少:平均每个需求岗位的求职者,大专学历为2.53个,本科学历为2.56个,而硕士以上学历为3.51个。

实事上,失业已经波及到研究生,中新江苏网南京2005年2月27日电:根据劳动部门统计的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四季度南京市有158名硕士以上高学历人员到劳动力市场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曾几何时,“海归”就是“金领”的同义词.2005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关于“海归搜索行动”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1%的“海归”是在归国6个月内才找到工作,一年以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占10.2%。(«海归陡增就业压力加大» 2005年07月11日 搜狐新闻 http://news.sohu.com/s2007/haigui/)。

同年,世界HR实验室对1500个海归样本的统计结果,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不得不暂时待业而成为海待,受访者中已有3个月未找到工作的占30%,另有15%在5个月内都没有找到工作(见《广州日报》,2005年11月3日)。

而到了2006年,欧美同学会组织的关于自费留学人员回国就业调查显示,21%的被调查者花了3~6个月时间才找到工作,甚至有6%的被调查者花了一年以上的时间找工作(见王辉耀«中国海归回国待业现象全解析» 2008-02-18)。以至于许多人无奈地自嘲:“海归”变“海待”了。

所谓“高端”劳动者都这样,“低端”劳动者就可想而知了。当我们的青年无法被社会吸收,当高教育程度者陷入失业,当低教育程度者根本看不到希望,将有什么在前面等待我们的社会?

人们对中国失业统计数据争论不休,官方与学者的数据相差甚大,笔者不想纠缠于此。就业显然已经成为困扰社会的严重问题,让我们来探寻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

4.1 人口:翻一番的GDP与增长10%的劳力

当前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主流观点是人口太多,劳动力供大于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说:“无论采取哪一种可能的生育率假设来测算,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的局面都是无法改变的”。他测算,“1995年的劳动力资源是8.2亿,2000年为8.6亿,2005年将超过9亿,2025年将超过10亿,其后一直到205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以上”。具体到我国城镇,李培林认为,城镇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较前几年更加严重,2000年我国城镇能提供就业机会为700—900万个,而实际的劳动力供给在2000万人左右,劳动力的实际供给过剩高达1100—1300万人。(转引自宋丰景 «国内失业问题研究最新进展» 城市问题总第 123 期 2005 年第 1 期

然而,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不变价格计,2005我国的GDP比1995年增加了1.3839倍。按李培林提供的数字,从1995年到2005年,劳动力资源增长也就10%左右。撇开经济学家们高深的术语,经济无非是人民劳动以获取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看到的现实是,经济增长了十三成以上,却无法为仅增长一成的劳力提供就业机会。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论证:失业率的变化方向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反。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奥肯定律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同。

而我们令世人瞠目的经济增长率,却不能为严格计划生育下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由此,人口数量绝非就业问题的症结,我们必须另寻答案

4.2 结构:荒唐的求知路

   于是,许多人将问题归咎于“结构性失业”。用经济学家的术语说就是:“结构性失业是指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所导致的失业”说白了,就是“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

为什么?先来看一下我们的产业结构变化(图2.17)。产业结构最明显的变化是GDP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而二、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这提示我们,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应下降,而二、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比重应上升。

图2.17: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但与此同时,1996年到2003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并没有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反而下降了,下降的部分由第三产业吸收(见图2.18)。这就是所谓“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

图2.18:三次产业在就业中的比重

观察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GDP比重”,能更清晰地看出症结(见图2.19)。如果各产业均衡地承担就业压力,各自的“就业比重-GDP比重”都应是零。大于零意味着承担了过分的就业压力,而小于零意味着提供的就业机会偏少。

图2.19: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GDP比重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一直承担着过大的就业压力,建国60多年了,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52年的50.50%降到2009年的10.35%,而它超载的就业压力却依然维持在高位,单位农业产值承担的就业压力反而日益加重。与之对应,二、三产业始终未能有效地提供就业机会。这势必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隐形失业,并通过人口流动强化对全社会的就业压力。

我国是一个农民大国。开始改革开放时,60%的劳力以农为业。国家的工业化要求将农民转换为二、三产业就业者。60%的劳力面对的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国民素质的根本改造:从单一的农夫变为成千上万种行业的专业人员。.

实现这种改造最基本措施的是义务教育。日本早就明白这一点,1886年,就规定普及四年义务教育,1905年又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为六年。而我们直到1986年4月,才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而立法后的整个90年代,教育经费集中于大城市,集中于“与国际接轨”的贵族学校。而广大国民所在的农村,“义务教育”成了农民自己的义务,农民被孩子的学费压得喘不过气来,失学、辍学之事不断见诸媒体。传媒只能将广大国民受教育的希望寄托“希望工程”上,而这“希望”靠的是募捐。国民整体素质的现代化事关民族存亡,而我们的教育系统对此麻木不仁,其基本目标事实上定位于培养“精英”。

前述《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求职时,超过60%的失业青年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文化水平低,农村青年的这一比例高达75%。

2005年5月2日,新华社济南报道的一个案例,尖锐地显示出因缺乏教育给青年们造成的荒唐悲剧:

翟瑞平,29岁,初中文化,到济南打工已有五六年,靠打零工勉强生活。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一些粗重体力活,挣钱很少,而且经常完工后讨不到工钱或被工头任意克扣。吃了这么多没文化的苦头,翟瑞平想通过培训机构学习一门技术,但大多学费昂贵,价钱便宜的又往往不正规。一次,翟偶尔看报纸,看到对监狱的正面宣传,再加上平时接触过有前科的民工,听说过在监狱里不愁吃不愁穿,还教给技术,于是,他抢劫了一名女被害人之后马上到公安机关自首,指望借此到监狱里学习技术,赖以谋生。(见«一在济南打工青年抢劫之后忙自首 只为入狱学技术» 2005-05-02 新华网山东频道

翟瑞平学技术的想法源现实生活中的苦楚,他也想过正规的培训,但无力负担,相比之下,到监狱里学技术免费而可行,遂产生了被称为“荒唐”的想法。其实,他不过做了一个极为务实的选择,难度仅在克服“监狱”这个心理障碍。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这绝非不可逾越。

理性的选择导致“荒唐的想法”,这表明选择者处境之“荒唐”:正路不通、监狱可行。而这“荒唐”处境的根源何在?或许,我们可以取消监狱对囚犯的技术培训,这样监狱之路也不通了。然而,监狱对囚犯进行技术培训,目的在于给予一技之长,以便出狱后能维持生计,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断掉此路,避免了小的“荒唐”,必将造成更大的“荒唐”。

其实,真正“荒唐”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号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度,一个29岁的农村青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此“荒唐”一也;该青年想学技术,却无正路可走,此“荒唐”二也;监狱不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不得不担负技术教育的功能,此“荒唐”三也;由此引出第四个,也是最大的“荒唐”:罪犯的受教育权高于守法公民。

其实,监狱进行技术培训的费用还是来自财政,这让人想起不知哪位哲人的名言:“不办学校,就得办监狱”。翟瑞平不过通过犯罪来“考取”监狱这所学校罢了。由此可见,教育系统荒唐的战略性定位,是所谓“结构性失业”的症结之一。

然而,仔细分析所谓的“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会发现,这两者不是对等的。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4年)》,2003年,城镇劳动力供应总数为2896.3万人,而城镇劳动力配置总数为1595.5万人。供应超出需求81.5%。

2005年,湖北省人事厅主办春季首场大型人才招聘会,四百家用人单位提供了约七千八百个岗位。开幕当天即涌入超过一万名求职者,沈阳人才市场一次招聘会提供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而求职者多达数万。

这绝不是“结构性失业”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还要另找原因。

4.3 投资:为何拉不动就业?

投资,是经济学家们研究就业的重要视角。2005年,笔者在百度上敲入“投资 就业”,搜出了“相关网页约489,000篇”。诸如:“美国风险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国家投资拉动旅游就业”、“启动民间投资解决就业难题”、“外国投资拉升法国就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未来投资应以充分就业为目标”、“国债投资创造就业岗位500万”、“115亿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等等。

谁都知道,就业岗位需要资本,投资会创造就业岗位。那我们的投资如何?从1991年到2003年,按不变价格计,全社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433%。而同期所谓“经济活动人口”仅增长15.1%。可见就业困境的根子不在总体投资不足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投资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性。图2.20对比了全社会固定资产与就业人员的增长率,由于两者相差太大,为在同一图中显示,将就业人员增长率乘了10。图中1990年的就业增长率付阙,原因是这一年的就业数据显著高于前一年,算出的增长率远超出前后各年之值,在统计年鉴上又找不到解释。只能猜测,从1990年起,就业数据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前后数据不可比。

图2.20:就业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

图2.20中,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1990年以前,就业增长率的变动与投资增长率的变动大致同步,用经济学家的术语说,两者明显正相关,相关性达0.758,这与一般经济理论相符。而1990年以后,两条曲线各走各的,相关系数为-0.393,甚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投资增长率上升带来就业增长率下降。整个这段时期,就业增长率远低于前期,最高为1.3%,而前期最低为1.83%。

数据提示我们:关注1990年以后的经济运行。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1979年前,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只有国有企业的数据,此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类型分划几经调整。据此,整理出前后口径一致的分划,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如图2.21:

图2.21:各类经济占固定资产投资的份额

其中,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服务于底层国民就业,两者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演化见图2.22:

图2.22: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数据显示,自1980年到1988年,两者所占比重从30.54%上升到36.47%,在哪个时期,社会就业压力明显缓解。然而此后,两者的比例开始下降,到2004年竟出现了急跌,到2009年两者之和仅7.74%。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分额也明显下降,到2008年竟降至28.18%。同时如第一编第一章1.3节图1.7所示,国有企业就业强度/资产存量强度明显下滑。这一过程伴随着3500万国企职工下岗和国企高管的MBO浪潮,利润极大化成了国企要素配置的核心原则。

由此空出的份额主要由“其他”经济体占有,它们包括: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其他等主体,这些经济体无疑均以资本利润极大化为首要目标。

   对照投资构成的演化,我们来观察就业构成的演化。同样,就业构成的经济类型分划亦经过调整。据此,整理出前后口径一致的分划,其在全社会就业占的份额如图2.23:

图2.23:就业构成演化

(说明:«中国统计年鉴»中,就业人员的所有制统计分为城乡两大类,其中城镇就业细分为: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经济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外商投资、港澳台商、个体、股份制经济单位、城镇其他经济单位;乡村细分为: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但这三项之和小于乡村就业合计,笔者将其差额称为“乡村非企业”,绘图时单列出国有、集体、“乡村非企业”;将城、乡个体统归为“个体”,另将外商投资、港澳台商归为“外资及港澳台资”,其余统归并为“其他”)

中国就业最大的份额是乡村非企业就业,1985年占到60.33%,到2009年虽然显著下降,仍有33.19%,为第二大就业类型。

另一个份额下降的类型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到2009年分别降至8.23%和0.79%,几乎是微不足道。

而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个体企业和“其他”企业则份额扩张,尤其是其他企业,包含股份合作、联营经济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经济单位、城乡私营企业、城镇其他经济单位等,这些企业均以利润极大化为首要目标,视劳动者为生产“要素”,力图以最低的代价获得,以最高的效率使用。这些企业在就业份额中扩张最快,2009年“其他”企业占就业分额的47.17%,位居第一。

对比图2.21和图2.23,发现国有企业占固定资产存量的分额即使经大幅萎缩后,在2009年仍占到32.65%,而它提供的就业机会仅为8.23%。

1992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工业统计年报1988》的数据,笔者曾用Cob-Douglas生产函数比较过全国工业与乡镇企业的要素配置效率,结果如下:

                         全国工业             乡镇企业

净产值增长率%                11.29                16.95

资本增加的贡献%          12.80                 1.05

劳力增加的贡献%           3.79                14.09

生产率增加的贡献%        -5.30                 1.81

资本贡献的比重%         113.34                 6.20

劳力贡献的比重%          33.59                83.14

生产率贡献的比重%       -46.92                10.65

净产值/固定资产原值          0.406                 1.383

职工人数/万元固定资产        1.366                 7.457

当时,“乡镇企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微乎其微,“全国工业”基本上就是国有企业(那时叫“全民所有”企业)

分析表明国有工业的增长主要靠增加投资,而乡镇企业的增长主要靠吸收农村剩余劳力。国有工业的生产率呈下降趋势,对增长的贡献是负的,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资本增加的作用。反之,在人们像印象中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乡镇企业,其生产率却有所提高。乡镇企业的资本产出率远高于国有工业。

值得注意的是,万元固定资产装备的职工人数,乡镇企业为7.5个,而国有企业为1.4个,乡镇企业是国有企业的5.5倍。

显然,当时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既不是投资不足,也不是负担过重,而是管理不善。然而,90年代前期,从管理下手的改革遇到工业官僚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抵制,于是转向“承包”、“优化组合”、“减员增效”、“MBO”,让工业官僚放手拿广大职工开刀,把大批劳动者推向社会。

图2.21和图2.23告诉我们,随着国有企业份额的萎缩,以利润极大化为其首要目标的“其它”企业大幅度膨胀。德隆、科林格尔等许多案例告诉人们,这个随“国退民进”而爆发的集团是怎样聚敛社会财富的,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头工作之一是:帮助他们剥离、安抚“下岗职工”。

由此,我们找到了就业问题的症结之二:少数人对资本的垄断,使其他多数社会成员缺乏创造就业机会的资本。

4.4 需求:支付能力在那里?

创造就业机会需要资本,还需要“有效需求”,即你生产的东西要有人买。那“有效需求”来自何方?来自社会成员的收入。在第一编第一章1.1节,我们详细观察了社会购买力。从多个角度的指出:不迟于90年代初,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即开始了相对萎缩,同时在1.4节进一步指出:此间逐利资金高速膨胀,造成产能远超过内需的迅速扩张(见图1.9、图1.10)。供需双方一增一减,平衡被打破,社会生产能力远超出有效需求。这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本编在前一章,更深入分析了“刺激内需”的政策为何无效。

由此我们看到,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是以降低劳动者的收益份额为代价的。必须注意的是,在此同时,以前不花钱或花钱较少的住房、教育、医疗领域,在这二十多年内先后“改革”,都变成需要劳动者大笔支付的事项。更为严峻的是,这三个领域的供应都控制在行政垄断与大资本结合的集团手中,这个集团有极为强烈的聚敛冲动,普通百姓对他们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百姓只能捏紧钱包,“有效需求”也就成了稀缺资源。

当然,“有效需求”还有另外的来源:资本利得或公款消费。我们看到,这二十多年的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是资本家和官僚。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一片“内需不足”声中,昂贵的高档奢侈品出人意料的畅销,为何公款消费如火如荼。

来自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约占全球销售额的12%,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新财富》通过对9家奢侈品品牌及品牌代理商的采访与调研发现,这些奢侈品品牌近两三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率都保持在80%以上,远远高于他们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10%左右的增长率。因此预计,中国将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最大买家。(《全球奢侈品齐赴“中国盛宴”》新财富总第46 期 2005年2月

世纪之交有本书轰动一时:《谁动了我的奶酪?》老板们热衷于把它送给即将失去职位的员工。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回答到底是谁动了奶酪?而是教导员工不停地奔忙,去寻找新的奶酪,还暗示人们只要去找,就能找到更大更香的奶酪。

然而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奶酪正是被送书的先生们偷走了。在这场奶酪争夺战中,第一获益者是资本,第二获益者是财政,而劳动者是彻底的输家。在这样的游戏格局下,劳动者无论如何奔忙,其结果都是注定的。

不过,这场游戏中的赢家也无法真正高兴。历史反复告诉我们没有不散的“盛宴”。奢侈性消费昌盛历来是王朝末期的信号,因为奢侈性消费品毕竟只涉及很小的一个生产领域,富豪们毕竟不能靠赚自己的钱实现“可持续发展”。况且,当多数社会成员被置于看不到希望的境地时,会发生些什么,史有明鉴。

4.5 反思:直面症结

就业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对产品的有效需求、资本和能力。我们看到,造成目前就业危机的症结恰恰在这三个基本方面:

首先,国民生产的分配失衡,作为社会成员多数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下降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以致社会有效需求相对于供给能力明显萎缩;

其次,资本的高度集中,少数社会成员集中了多数社会资本,在那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多数社会成员缺乏创业所必须的资本;

第三,在中国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过渡的历史阶段,社会教育系统最重要的任务是将数亿农夫培养成现代社会的公民,而我们的教育系统一直忽视这个事关民族存亡的根本任务,以致众多国民在工商文明中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

将就业困境解释为劳力市场信息不畅,显然尚未触及皮毛。将就业困境解释为人口过多,显然是在掩盖问题。将就业困境解释为资源不足,同样难于自圆其说,资源不足首先制约生产,然后连带制约就业,而我们GDP的增长速度比劳动力增长速度高一个数量级。至于理论家们深奥的“机器替代劳力”学说,不过是为资本拥有者辩护的理论,机器是人生产的,让人被机器逼进死胡同,这样的理论家不是思想懒汉,就是别有用心。

现在我们看到,正是利润极大化造成了内需不足,而内需不足导致了雇佣需求下降,这才是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而我们的主流经济学界,回避客观的逻辑、不顾明显的事实,玩弄生僻无聊的术语,意在为某个强势集团辩护,心中哪有国民的绝大多数?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3.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4.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10.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