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高梁: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

高梁 · 2014-06-26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我国工业技术整体上落后于西方,中小企业过度竞争,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多受制于人,自主技术创新和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在强势外资的竞争面前缺乏明确的应对策略。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以技术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发展战略为导向,统领经济改革和发展政策,综合考虑政府和企业、微观竞争和综合协同、开放性和自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技术政策、市场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之间的配合。

 

  一、我国工业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前30年,我们在一个农业国的基础上,集全国之力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科技体系,以及初步配套的基础设施。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尽管这个工业体系还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国,但这已经是我国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突出优势,是日后经济起飞的物质基础,来之不易。

  1978年后连续30年,我国GDP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其中工业增长是主要贡献因素。1978年-2013年,工业增加值从1600亿元增至21.9万亿元(其中发电量净增16倍),工业规模从1978年的世界第10位升至第1位,占世界工业总量的20%。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尽管我国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改革开放的本意,是要消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激发经济活力,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加快现代化建设。

 

  二、工业领域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指导思想的检讨

 

  1992年以来,在工业领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有如下几方面。

  (1)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股份化改制,下放各项经营管理权,原则上取消亏损企业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直至破产、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政企分开、政府机构不再管企业。撤销工业主管部门(工业部-经贸委-撤销,后恢复工信部),原工业部属重点企业均绝大部分下放地方。(3)科技体制改革。原部属科研院所(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一律转为企业。(4)原则上取消对企业进口装备的限制,作为“入世”的配套政策。(5)扩大开放。对外资实行普遍优惠政策,不断放宽外商投资领域和股权比例。(6)对私营企业的鼓励优惠政策。等等。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回避其中的问题。只有认真总结经验,克服弊病,才能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在工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面,以下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1)理论界盛行对“市场化、自由化”教条的迷信和为改革而改革(市场是服务于发展的手段而非目标)的倾向。不少人固守30年前的老经验,将国企产权改革、反垄断、鼓励非公经济、减少政府干预等诉求绝对化,缺乏工业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对我国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自身状态、前进方向(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目标)若明若暗。

  (2)改革的着眼点,仅限于推进国内的市场化,无视全球化的环境和强势外资的挑战,开放缺乏分寸感和“度”的把握。过于相信“自由贸易”教条、迷信“外资=中国企业”,单方面对外资实行普遍优惠,放任外资扩张渗透。面对跨国公司的系统竞争优势(规模、组织、技术、国际营销等),缺乏应对思路和相应政策。

  (3)经济发展战略长期受“唯GDP、比较优势论”影响。“引进消化吸收-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方针一度淡化,组织重大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政策执行不力。有人将以国企为主体的工业核心部门斥为“错误的赶超战略”的产物,主张任其在国际竞争中自生自灭。另一方面,片面宣扬“融入全球化”、“承接西方产业转移”,各地竞相招商引资、抓GDP,忽视培植自主技术能力和产业体系、忽视自主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主导权部分旁落。

  (4)淡忘“以我为主”的科技-工业现代化战略,过分依赖“市场换技术”,耽于“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买技术成果=获得技术能力”幻觉;弱化政府协调的科技攻关机制,分头引进外资或技术,对西方技术封锁被动应付。自主创新的意志和能力受到压制。

 

  三、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结构的变化

 

  1.国企大规模改制的后果

  1995年-2005年全面推进国企改制,出台鼓励“民进国退”的政策(不断扩大外资准入领域,出台新旧“非公36条”等),致使我国工业实现了充分的市场化和高度开放。

  其间,我国工业结构经历了剧烈变动。约80%国企破产,或通过MBO等方式转为私人企业或三资企业,6000万职工下岗,自有技术队伍损失惨重。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衰落,工业核心部门面临生存威胁。一些人不顾产业结构的危局,一意孤行搞全面私有化、“靓女先嫁”,甚至鼓励“战略投资者”(跨国公司)并购我国重点骨干企业、拆毁综合国力的支柱。2004年-2006年的改革大争论,遏制或减缓了这一势头。

  2.目前工业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分布情况

  在煤油气田、电力、石化、冶金、交通运输装备(铁路、造船)、军工等大型战略性或命脉性行业,仍由国有经济占主导或绝对控制地位,民营企业在铁矿已占绝对优势。

  在机械加工、化工、造纸、制药、建材等行业,三种经济成分激烈竞争,民企在部分领域占绝对优势。国企在装备制造业产值中占1/5(电子、仪器仪表仅1/10)。其中为国防和基础工业提供重大装备的“国宝”级企业,近10年获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表1 2000-2012年中国工业各经济成分变动情况

       企业数量(万个) 资产(万亿元)  主营收入(万亿元)

       2000  2012  2000  2012  2000  2012 年   增长率

  全部工业 16.28  34.38 12.62 76.84 8.42 92.93         22.2%

  国有企业 5.35 4.79 8.40 31.21 3.34 24.51            18.1%

  私营企业 2.21 18.93 0.39 15.25 0.48 28.56            40.6%

  外资企业 2.84 5.69 2.57 17.23 2.25 22.19            21.0%

  其他类型企业 5.88 7.97 1.26 13.15 2.35 17.67          18.3%

  国有企业占比 66.6% 40.6% 39.7%               26.4%

  私营企业占比 3.1% 19.8% 5.7%                 30.7%

  外资企业占比 20.4% 22.4% 26.7%                23.9%

  其他类型占比 9.9% 17.2% 27.9%                19.0%

  资料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

  民营企业(私营+各类非国有控股)分布在所有竞争性行业。除少数大中型企业和十几万家科技型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组织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技术研发的眼光和实力,处于拼成本竞争的状态,尚不具备与跨国公司抗衡、充当“创新主体”的实力和机制。很多行业集中度过低,技术档次低,行业协调差。

  三资企业(外资+港澳台控股)。1979年-2012年我国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超过1.28万亿美元,外企在许多行业已位居前几名,反客为主。外企独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工业体系面临被外资侵蚀分割的危险。

  外资企业在中国注册,带来了资金和现成技术,带动了就业。但从权益的归属、资源可动员性与可调控性的角度看,外资企业不能计入综合国力的有效部分。

  外资在纺织服装、轻工类、电器设备占销售额30%左右,一般装备制造业占20%-30%,电子通讯占76%,仪器仪表占46%。轮胎(橡胶)、水泥、玻璃、电梯行业中,前几大企业均为外资;在电机、工程机械、工业锅炉、工业汽轮机、低压电器等行业的重点企业,都有被外资“斩首并购”的情况。

  轻工业开放程度更高。外资在该领域占据主导权的,典型者有制药、日用化学品、一般金属制品、饮料、肉制品、粮油加工等。此外,外资还向农业、种子、物流(流通)、快递、零售(超市)、农产品储运网、城市供水供气、金融及各类服务业(会计、律师、咨询、信息)延伸,这些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关系国计民生。我国经济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3.国有企业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尽管国有经济在总量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但自2000年以来,总体的绩效逐步改善。关于国企和非国企的效益的对比。在竞争性行业(如装备制造业)中,就工业增加值率指标看,各类所有制企业差别很小(都在26%左右)。私营企业的资产利润率远高于国企,但因工资成本差异、各行业资本构成的差异和税率差异等因素,资产利润率只能说明部分问题。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2001年报告指出:工业行业可分为“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两类。典型如:服装厂需要根据市场快速变动及时调整产品样式的能力,而电厂的效益主要来自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可以在适合自身优势的领域发挥作用。我国国企目前主要分布在技术驱动性强、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这是和国企管理体制的特征大体适应的。

  国有企业的贡献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产业的支柱作用。如大型装备制造业具有很高的关联度,一家大企业可带动数十上百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服务商、拉动社会需求和就业。大企业和众多中小企业是共生共存的关系,龙头企业的发达就等于中小企业的兴旺。

  第二,国有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国企仅占经济总量的20%,上缴税金占全部税金的38%。就企业上交税费占全部盈利(企业利润+各种税费)的比重看,国企为60%以上,私营和外资企业在30%-35%之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每100元主营业务收入所交纳税金、附加和增值税,国企为8元,私企为3.2元,外企为2.3元”(2011)。这导致国企利润率明显低于非国企。

  第三,国企职工的工资收入普遍高于其他所有制普通职工的工资(平均大约是其他类型工人的2倍)。所谓“国企职工收入高造成贫富差距”的说法是牵强的,非公企业高管薪金与工人工资之间的巨大差距,是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国企工资水平较高,实际上是平衡一次分配格局的积极因素。

  第四,骨干国有企业对提升综合国力发挥了中坚作用。过去10年,国内成长起一批特大型企业,到2012年中国大陆有70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其中66家是国有企业。国企在自主创新、进口替代、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保障了国内的巨大需求。铁路系统将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相结合,使我国铁路装备制造和铁路运输能力跨上了新台阶。国有骨干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如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70万千瓦水电机组、特高压交流/直流输变电系统、第三代核电设施国产化、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大型施工机械、港口起重机械,以及多种高端机床、工业控制系统……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带动了整体工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在一系列敏感领域冲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第五,关于“国企垄断”问题。属于自然垄断范畴的铁路、电力网、电信网、城市供排水系统,以及油气体勘探开采等事关全社会福利和国家战略的领域,由国家增强控制力和影响力是必要的。为避免因垄断造成的价格、腐败等问题,需要加强政府监管。这一类行业的运行效率更多来自技术和管理,且更强调社会责任。如果委托私人企业运营,则效率和社会责任的效果不一定理想,反而提高政府监管难度和运营成本(如英国铁路网私有化的教训)。

  事实证明,在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市场化的环境下,国企通过自身的改革逐渐适应了市场竞争。国有企业不仅没有“拖经济发展后腿”,而且对国家的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以及兼顾收入分配的公平方面,都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发挥了特有的优势。曾经流行的“国企冰棍论”,只反映了特殊时期的情况。

 

  四、当前我国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工业总的特点是大而不强。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技术后进国、品牌和知识产权小国。2007年我国工业平均增加值率是26.45%,同期美国为44.85%、英国为33.04%、日本为33.94%、德国为28.51%。这大体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和综合竞争力的水平。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产业集中度低、过度竞争,企业协作协同机制弱;技术研发、国际营销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内资大企业作为凝聚行业的骨干。外资对很多行业虎视眈眈。

  国内工业结构,偏重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工业产值中,原材料约占一半,在制成品中消费品占一半。这反映了偏重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宏观需求状态。另一方面,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多数高端产品没有供给能力、受制于外国(或外资)。

  (2)出口加工业被压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我国工业产值的1/4用于出口(工业品占总出口额的90%多),出口总值的58%(电子通讯的90%)由外资完成,出口的50%是贴牌组装加工(三来一补)。出口加工业除用电用水之外,和国内工业的关联性很小。

  出口工业品主要是纺织、轻工、电子通讯,机电产品以及部分原材料。2000年以来,出口额中装备类产品的比重迅速上升到50%,但高端设备和零部件占进口的比重也达到50%左右。

  沿海出口加工业已“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跨国公司掌控全球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研发设计、高端加工、营销(订单、运输、金融保险)、客户服务(如工业装置、民机运行的远程监控维护),即“微笑曲线”,中国厂商处于底部简单加工环节。贴牌产品出厂售价仅占总价值链的10%强。由于30多年“招商引资、借船出海”、“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心理,致使本国企业品牌建设、跨国营销的能力没有形成,反养成甘当世界“车间”的心态。

  (3)多数行业缺自主核心技术。我国工业的低水平规模扩张已近极限,不少人错误地以为“中国已进入后工业时代”。实际上我们远未走出工业化追赶阶段。我国工业增长主要是平面式的规模扩张,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差、自主技术欠缺。关键核心技术依存度超50%(2002年为87%),先进技术和装备反复引进、被动追赶,消化不力。工业界估计,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的总体差距,约为10年-15年。

  纺织业与国外的差距依然巨大。我国纤维加工量占国际贸易的30%,但高端纤维和高级面料基本靠进口,纺、织、染、整各工序设备大部分靠进口。大量出口坯布染整后再进口,每米倒贴0.4美元以上。该行业早已市场化(国企不足10%,民企50%),政府基本不管,但至今没有自己的品牌,看不到技术创新,只有残酷的杀价竞争。显然,市场化经济显然不是“企业家”成长的充分条件。

  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产品仍然受制于人。中低档产能(浅层次加工)过剩,大部分核心技术(整机设计和系统集成、材料、控制、高端元器件、基础零部件等)属于“瓶颈”,掌握在外资(外国)手中。高端、关键设备大部分靠进口,国内能解决的装备也大量进口。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度不到60%。

  高铁的发展世界瞩目,但轴承、轴、轮毂、刹车系统等重要部件靠进口。汽车作为支柱产业,轿车年产1000多万辆,合资外国品牌占80%的整车市场和60%的零部件市场(汽车电子、发动机等高端零部件占90%)。工程机械业在过去10年里高速增长,中资占一半以上,但多数是中低档产品,进口零部件费用占出口额的40%。机床生产仍然落后。高档机床国产占有率不足5%,中档以上机床的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伺服机构、刀具量具等)的自配率不足20%。整机成本的40%用于进口零部件。机械零部件的质量有待提高。国产齿轮、轴承的寿命仅为国外的1/4、液压件不过关,主要原因是材料技术不过关。国内钢产量7亿吨,但每年仍需进口4000-7000万吨高级钢材。

  相当部分高端设备国内不能生产;工业自动控制装置硬件(如传感器)和基础软件以及航空发动机,船舶的导航仪器仪表……基本靠进口。电子高技术加工设备被西方卡脖子。

  大型成套设备(石化、冶金)的系统集成与工程技术能力薄弱,缺乏总承包企业。重大建设项目基本依赖外国工程承包公司(工程整体设计、工艺技术),国内装备制造厂只能以合作生产方式分包少量单体装置,还是打工的角色。

  高技术领域得到的附加值很低。2012年我国生产了11.8亿部手机、3.5亿部计算机、1.1亿台彩电,其高端芯片的80%、液晶面板的70%靠进口,进口额仅次于进口原油(1800亿美元)的费用。国内50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销售总额,仅为美国高通一家的50%、电子百强利润的总和相当于苹果的41.4%。国家对高技术行业的支持,只是给补贴、引资或引进技术,对组织核心技术的攻关难见成果。

  (4)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使我国民收入大量外流。我们须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用于向外国厂商支付专利费;DVD、电视、优盘、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摩托车等均被外企敲诈专利费。进口一箱英特尔芯片的价值等于一列车钢材。我国工业销售利润率仅5%、联想利润率仅1.4%,而英特尔不景气时利润率也高达30%。我国轻纺产品充斥全球,和各发展中国家低水平竞争,贸易条件逐渐恶化。

  技术创新能力滞后,不能不检讨产业技术政策的问题。

  一是为“入世”而放弃“限制进口、引进消化国产化”政策,大幅度降低高端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在获得低技术产品出口利益的同时损害了国内高端制造业。

  二是不顾国情和一刀切的科技体制改革,将原各工业部属数百家科研院所全部改为企业。原部属院所固然有“大锅饭”弊病,落后于西方,但毕竟是各行业应用技术研发骨干。把他们“推向市场”赚小钱,导致基础科研荒废、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功能消亡。

  “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必要条件是:政策环境、企业规模、可用资金、企业战略、技术队伍与持续的科研积累。一些重要共性技术(如模拟仿真设计、先进材料、基础软件、流程加工工艺等),必须由多种学科队伍合作、长期研究,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积累才能见成果。西方巨型跨国公司居行业垄断地位,有实力搞基础-应用科研。我国企业除少数例外,一般不具备如此实力。由权威机构组织行业级的共性技术研发推广,是工业自主技术进步必需的机制。院所改制后失去持续技术积累条件,在外资强势竞争下,只能被迫合资或被动引进。

  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只占13%(大中型企业3/4没有研发活动),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1.5%(发达国家大企业5%、高科技企业10%)。国家发明专利,大部分由国外机构注册。

 

  五、自主推进产业升级是发展战略转型的核心

 

  中共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要)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从依靠引资引进、平面扩张,到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是发展战略思想的根本转变,涉及各方面政策的调整(外经、市场、产业、科教)。这必然引发不同观念的冲突和利益集团(主要是国外资本及其国内代理人)的抵制。西方指责我国搞“经济民族主义”、支持“国企垄断搞不公平竞争”等,迫使我国放弃自主创新、方便外资在华进一步扩张渗透。

  在指导思想层面,我们期望取得一些基本的共识。

  第一,独立自主的工业现代化,是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2020年GDP翻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战略目标,核心任务是在保持工业自主发展的前提下,自主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工业发展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附加值的提高,是提高人均收入的根本。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三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都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恶化、人民币升值、工资上涨,持续20年的“吃比较优势饭、靠出口和基建房地产拉动”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产业升级任务紧迫。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按照中央的精神,从根本上转变沿袭许久的片面的“放权让利”、“世界工厂”这类体制和发展思维。

  第二,为贯彻这一关系长远和全局的战略转变,有必要对当前的一些流行意见加以澄清。

  有人把贫富分化、大众消费水平低归罪为“国企垄断”,提出“扩大内需首先要破除国企垄断”,这明显是指鹿为马,混淆视听。

  用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保系统”刺激消费的主张,首先要考量其可行性。当前我国的社保体系特点是各地方财政自行负担、城乡分开。我国还有7亿人在农村,东西部经济水平差异大,建立全国统一社保体系首先涉及中央-地方和各地方利益的协调、提高财政汲取能力、克服地方-城乡壁垒等复杂问题。即使实现全国社保统一,也要量力而行。勉强拔高社保水平,将耗尽国家的发展后劲。欧洲高福利的前车之鉴不远。

  有人多次提议“变卖国企资产充实社保基金”。这是分光吃尽全民积累的家底和加速私有化“一石二鸟”的“对策”。这将导致损毁国力根基,实际上最符合西方遏制中国的战略利益。缓解贫富差距的正途,是对高收入和大额财产征收累进税,提高财政在GDP的份额,提高二次分配水平,这在西方也是天经地义。

  有人强调加快城镇化以维持投资水平、拉动三产、保持经济增速。但城镇化的基础是工业及其派生的商贸运输等实业的发展(美国GDP中三产比重大,是因为他们的三产包括大量技术专利收费、占据国际高技术生产服务市场)。仅靠零售餐饮之类低档三产无法吸纳非农就业。另外,城镇建设的前提是实业支持的地方财政,超前发展则呆坏账无法消化。就目前地方债务和银行资产结构看,城镇化不宜再强调。

  关于产业组织结构,很多人强调要支持“小微企业”以扩大就业,背后的潜台词是丢下大型国企、重点扶持私人小企业。但工业的特点就是大中小企业共生,大企业能够带动几十上百家配套企业。国际巨头在中国以大企业为主要竞争对手,骨干大企业一旦垮台,众多小企业也站不住。中国的众多私人小企业在技术积累、队伍、信誉方面均不足,指望他们挑起中国工业的“大梁”是不可能的,还是要以既有的本国工业体系为依托,以大带小。

  第三,需要明确和统一的经济发展战略。

  后进国家的工业化赶超必须克服两大基本障碍:(1)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差距,即模仿学习-形成能力-产业化的节奏,必须不低于发达国家;(2)市场障碍,即在发达国家已经占有市场优势的情况下,自己能够拿出更具竞争力(性价比)的产品赢得市场。前者涉及经济的综合效率和国家动员力,后者涉及国家对民族工业-市场环境的支持政策。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综合考虑:政府-企业(及企业本身)之间、微观竞争-综合协同之间、开放性-自主性之间的关系,产业优先顺序,科技政策、价格与市场政策,乃至组织技术研发、企业规模、资源动员等微观政策。

  当代后发展国家,凡是成功实现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其基本经验都包括:自主型技术立国的指导思想、市场经济加政府指导、“官产学研用”协作的创新体制、强力支持创新-进口替代和适度产业保护政策。产业政策、市场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应该是一个互相配合的体系。

  我们有必要系统考虑工业化战略,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1)推进产业升级、发展战略转型,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历史过程。这不仅是培养几个“高技术战略产业”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升工业各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抓住各种可能的机会。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尚在进行时,产业结构呈多层次状态,各地发展不平衡。工业升级的政策不可能全国步调一致。关键是要从指导思想的调整开始,启动工作重点的调整。

  (2)围绕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这一战略目标,建立相应的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的体制机制。从科研(基础-应用-产品开发)-产业化(产业政策)-占领市场(市场鼓励/保护政策)全过程着眼,撤除各环节之间的隔离障碍,从体制和政策上调动各领域、各层次的能力和优势,综合发挥政策和市场作用,形成协同效应。要审视并调整现有政策中不符合这一战略目标的部分。

  (3)改革开放要为国家的工业化战略目标服务。根据国家工业现代化目标,重新考虑企业体制和政企关系的安排。国有企业改革要谨防私有化。国企产权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要重视发挥骨干国企的战略作用。目前占经济总量20%的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成分的主导力量。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势竞争,我们的国有企业是贯彻国家意志、抵御西方冲击侵蚀的中流砥柱。国企所坚守的命脉产业(国计民生)和战略产业(军工-高端装备-国家安全)是国家独立主权的根基,是未来科技-产业升级的根据地。对国内外某些机构不负责的“私有化”建议,要坚决顶回去。

  现国企系统负责人中普遍存在的责任感缺失、短期行为、官场钻营、腐败等问题,需要通过强化治理监督、强化组织纪律和教育逐步改善,但不应该以此为由忽视国企存在的战略意义。国资委对所属企业的管理和考核目标,也应转向国企承担的战略任务上来。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不等于“无条件减少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形式,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没有统一的尺度。任何国家都不遗余力地支持本国战略性产业(如美国对军工企业、跨国电子通讯企业的大力资助并赋予间谍任务)。后进追赶型国家如果照搬西方教条、放弃产业政策和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和保护,等于自废武功。对20年来工业改革进行实事求是地总结,我们的很多失误,恰恰是在市场化潮流中,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干预不够有力或干预方向和手段有误。

  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不宜提“开放倒逼改革”,开放要有底线和“度”。开放的根本宗旨是吸收国外资源为我所用、增强自身能力(而不是“融入”西方体系),开放的底线是确保民族工业的独立自主性。在全球化环境下,后进国家的追赶型战略,必须制定合理适度的产业,借鉴西欧社会民主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尤其是福利国家建设方面积累的一些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经验教训,但是应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消化、吸收,防止脱离中国国情简单移植。民主社会主义强调将其对基本价值的理解作为衡量政治现实的标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双重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坚持以权利与义务为核心原则的社会公正。“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成熟程度对社会公正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但市场公正并不意味着社会公正,市场公正转化为社会公正,取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成熟程度。当然,社会公正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基础的社会互助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民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性的否定,也是一种超越和扬弃。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