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高校社科界座谈会发言摘登
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
北京大学教授 梁柱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当下的形势判断和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提出的要求是明确的。但文件真正得以落实,一以贯之地贯彻下去,还任重道远。一是要面对现实,做好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教育系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依然尖锐,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师资队伍,是我们要明确回答的问题。要贯彻好中央的《意见》要求,我们要以对党负责的态度,直面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敢碰问题,做好总结反思。但调查不能千篇一律,要真抓真干,反映真实的问题,做好经验总结。二是要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明确高校党委的工作重点,明确高校党委书记的主要任务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的指导地位。强化政治标准和政治素质,改进考察程序,选好高校党委书记。三是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理论学习。要引导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注重对世情、国情、社情的了解和学习。大力提倡、引导高校教师开展集体政治学习,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四是坚持立德树人。青年大学生向往、渴望真理。我们要对学生高度负责,对教学负责,真正关心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引导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学经典,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传统文化经典,化解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茫然。
要像重视廉政工作一样,重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善于摆事实讲道理,旗帜鲜明地弘扬真理,团结师生,赢得人心。同时,严肃组织、政治纪律,加强管理,应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常态。
强化思想引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北京大学教授 沙健孙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于推进高校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久前,习近平同志对高校党建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认真领会这个批示的精神,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于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文件的自觉性。
教育是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制度、不能不适应一定的社会需要,而孤立存在的。习近平同志的批示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问题的基本观点,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个命题表明:
首先,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服务。
其次,我们的大学不仅要具有一般社会主义大学的共性,而且必须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大学自己的特性。它应当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继承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外国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我们应当借鉴,但必须经过咀嚼、消化,使之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
正因为如此,为了搞好高校的建设,我们必须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个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懂得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高校的学生,是祖国未来各条战线上的生力军,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骨干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高校肩负的重大任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能不能很好地肩负起这个任务,是评判我们的大学办得是不是成功的根本标准。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高校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而做好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高校的学生只有通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认清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自觉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因为如此,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按照习近平同志批示的要求,“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一定要做到坚定不移,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因为这是高校能不能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重大任务的关键。
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
清华大学教授 林泰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对高校做了定位: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这都非常准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真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仰,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就不会重蹈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就有了坚强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整个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国家的未来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意识形态作了系列重要讲话。在学习贯彻《意见》中,大家也都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我认为要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全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
知识分子是社会思潮形成、传播的主要载体。高校知识分子集中,是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论辩、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寒暑表和主要争夺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科学地有说服力回答人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的得失成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我们还要注意,温室中培养不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要在与社会思潮斗争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进行科学的研究,更要把基本理论研究和回答中国改革开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接班人。
我们的思想理论工对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改革开放等错误思潮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斗争。但是可以预料,我们的事业愈前进、愈发展,新情况和新问题就会愈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愈多,上述各种错误思潮还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继续表演自己。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新动向,就是网络在社会思潮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一些人主要靠网络接受信息,不听不看主流媒体,不关注严肃性的理论文章。在思想领域,有理论深度的一些文章主要还是发在纸质媒体上。我们要研究如何把纸质媒体的优势和网络结合起来,引领网络思潮,应对网络炒作。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统领法学教育
浙江大学教授 张文显
贯彻落实《意见》,需要把思想宣传工作面上的要求与具体学科点上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把《意见》中的规定与党中央、国务院其他重要文件的要求,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的论述和指示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学科专业领域理论阵地建设的结合点。就法学教育而言,要做到上述两个结合,当务之急是把实施《意见》与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这个结合点概括地说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统领法学教育。一是大力推进理论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和法治理论体系。从客观上讲,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概括比较薄弱,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法治理论体系、法治话语体系是最近几年才基本形成的。从主观上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觉还需要牢固树立,对西方法治模式和法治理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危害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深化。现在中央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统领法学教育,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二是全面实施对法科学生的“三个核心要义”“五项根本原则”和“四个体系”的教育。对这“三个核心要义”“五个坚持”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在法学师生中间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知识体系、法学理论体系、法治理论体系(法治话语体系)教育、法治实践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是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法学家和法学教师队伍建设。要大力推进法学家和法学教师队伍建设,要旗帜鲜明地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为法学院校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严明的政治纪律。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学意识形态工作,善于以法治方式处理法学意识形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持教育引导和法律约束相结合,对于明显违反宪法法律法规、违反校规校纪的言行,要依法依规处理。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贺耀敏
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解读中国的发展、提炼中国的经验、观察世界的变化,关键是指导思想不能动摇,话语体系不能乱,中国立场不能丢。否则,我们提出的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一句空话。
加快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是我国牢牢掌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的关键所在,是巩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重要抓手,是团结全体人民、凝心聚力的重要工程,说到底就是“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做好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工作,第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目的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指导思想不能是其他的东西,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第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探索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中国问题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世界问题就是要从世界的实际出发,只有学风正,才能取得好的成果;第三是要坚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善于从实践中汲取和升华理论元素,丰富理论成果;第四是要坚持贴近人民丰富多彩的理论品质,理论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接受,理论一旦被大家所接受,就会转化成为巨大的创造性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是170多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更是当今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我们应该牢牢守护教育的神圣性
复旦大学教授 林尚立
当今,世界各国均把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核心能力。人类越发展,知识对社会的决定作用越强,育人的体系也就越健全。国家是否能够站立、仰头、大步流星向前,取决于国家教育体系是否有能力培育出心灵健全、发展全面、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这崇高使命最终的落实者,不是学校,而是老师。每一个老师所承担的工作都是对人成长、对民族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责任。因此,古今中外,判定一个老师是否合格的最起码的标准就看其是否尊重和守护教育的神圣性。
教育的神圣性,应该体现为教育必须为天地立心,为民族育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即塑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开启心智,放飞理想,从而使文化得以传承,血脉得以延续。高校课堂教育中出现的价值传道错位、言论底线丧失、心绪情感失控的状况,不仅直接危害受教育者,更为重要的是动摇国家之脊梁,民族之根本。
教育的神圣性,应该体现为对受教育者的尊重。这种尊重与负责的根本体现,就是老师应该给学生以真善美,给学生以科学与智慧,给学生以理想和抱负,而不是将学生变为自己的思想的附庸、变成自己心绪发泄的对象。
教育的神圣性,应该体现为对科学与真理的尊重。拥有真学问是大学教育工最基本的素质,而真学问的根本在于尊重科学、尊重真理、尊重事实。任何一个真正的大学老师,必须将学问的追求与人格的修炼融为一体,道德文章,为人师表,缺一不可。任何对科学与真理的随意性,必然带来对世间与人生的随意性。
在知识能够全球化、网络化共享的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心灵与素质的塑造。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和思想教育水平,全面燃起大学老师对教育神圣性的珍视与守护,既是对国家与民族负责,也是对教师与学生负责;既是对育人事业的尊重,也是对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尊重。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南开大学教授 逄锦聚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2004年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是参与工程的主力军。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扭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放松。人才关系民族兴衰国家富强。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判断高校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该是是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教材和课堂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学术的载体和舞台,教师应该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自觉地用好教材和讲台,传播社会文明,增加社会正能量,而决不可另搞一套,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传播违法的、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害的言论和价值观。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进一步建设好、开设好思政课。思政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将思政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中央的重要决策。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应该通过扎实的工作,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抓好落实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师是关键。教师要自觉对人民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负责,要努力做到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在过去十几年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具有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熟悉中国实际情况,思想好作风正的教师,形成了一支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要十分关心爱护这支队伍,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使他们在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过程中,在高校的思想宣传工作和教育教学中发挥骨干作用。同时要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培养更多的年轻教师,培养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
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秦宣
《意见》强调,要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就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作了具体部署,为下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指明了方向。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根本前提。
第一,要在加强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防止出现马克思主义被肢解后的“碎片化”趋向。第二,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尤其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态的比较研究,即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形态的比较研究。要通过马克思主义近170年发展历程的研究,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揭示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历史作用。第三,要加强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的研究,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比较鉴别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四,要加强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在当前,尤其应该加强我们党在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研究,弄清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弄清楚这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哪些方面坚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武汉大学教授 沈壮海
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意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核心价值观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大国强国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只有同时具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强国,这种精神力量,归根结底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在于它是精神凝聚的主心骨——没有明确而强劲确立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世界就没有主旋律,就有陷入价值失序、精神涣散的危险;在于它是发展前行的导航星——昭示发展的方向、引领前行的进路,也激发着人们奋斗的渴望与热情。核心价值观的这种力量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有精辟概括:“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用好实践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也需要用好理论的力量。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无时不在,软实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软实力竞争的核心是文化的竞争,实质是价值观的较量。在激烈展开的软实力竞争中,不少国家竭力抢占价值观的高势位、鼓吹自己价值观的普世意义;不少文化体系着力于话语权之争,意图掌控价值观领域相应核心概念、范畴的定义权;不少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理论学说纷纷假以学术的面目行销全球。在这一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基于扎实的理论建设,把各种形貌的价值观“辨清”,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讲透”。“辨清”各种形貌的价值观,重点是准确把握西方热衷于推销的有关学说与价值观的理论实质、来龙去脉、表现形态,辨清其赖以生成的现实条件、社会生态及其实践命运、理论局限,不雾里看花,不一味盲从,不简单移植。“讲透”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不仅要讲透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对于中国人精神独立性的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凝魂聚气实现复兴的意义、对于个体发展与百姓福祉的意义,而且要立足于当今时代价值观的制高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历史进程与当下发展的独特性,讲透我们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特质、民族特性、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及其先进性;善于用中国的思想智慧、中国的话语体系阐述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善于在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国际对话中展现、传播好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义理与意义。以理论的彻底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有力学理支撑,是理论工的神圣使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