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早已经不是预期,我在9月16日的《通胀已成事实,货币还在贬值》时评中谈过了。10月的全国物价指数达到4.4%,涨幅再创25个月来的新高,难道不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事实,还“预期”什么?“预期”是指没有发生的事情,仅从简单的字面也可以理解。
国家发改委官员近日纷纷出面回应正在开始显现的高通胀问题。其基本要点,一是全年CPI控制在3%的目标难以实现了,二是宣布一些应对物价过快上涨的措施。围绕在发改委周边的专家,因为也拿不出什么正经的意见和建议,就只能大谈“5%的CPI水平也没什么可怕的”。中国人死都不怕,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这话毛主席60多年前就说过,还用专家说什么怕不怕的。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10日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说,虽然蔬菜等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最近上涨较快,但是,国家重要物资储备充分,有防止通货膨胀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他特别谈到国家稻米、小麦储备充足,远远高于世界储备正常水平。据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9日介绍,食用油库存也较为充足,“库存差不多每人有10斤”。今年的大豆获得丰收,进口也比较多,食用油供应没有问题。
我完全相信国家粮食、食用油等重要物资储备充足。而且,我们到市场上去看,除了部分地区柴油供应出现短缺外,几乎所有商品都供应充足。即使商品房,供应也较为充足。买不起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扩大内需,推销产品,国家还对节能家电、环保汽车、建材下乡等实行补贴。这一轮的物价上涨,与以往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物价上涨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国家重要物资储备充分、市场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居然出现逐月攀升,越涨越高,大有“开弓没有回头箭”之势。如果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仅仅依靠发展生产、增加市场供应和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补贴恐怕难以完全奏效。
这一轮通胀的主因是各国“放水”,而且不是一般性地“放水”,“适度宽松”已经演变为“货币超发”。美国二次量化宽松6000亿美元,相当于4万亿人民币。这些钱是明年6月底以前按月进入市场的,每月几百个亿美元,已经引起世界众多国家高度关注和广泛批评,并在股市、黄金及大宗商品市场引发冲击波。美元因为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所以才会引发世界性恐慌。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目前中国货币已经超发,直接加剧了通胀压力。报道的计算方法是以M2(广义货币余额)减去GDP(国内生产总值)。由上述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超发货币接近43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11月9日澄清说,这种计算方法不科学,公众不应该被某些言论误导。第二天,也就是11月10日,新华社北京电称:“尽管10月份信贷货币数据尚未公布,但截至目前,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已达到70万亿元,成为全球货币量第一大国。广义货币存量和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00%,创世界纪录。”按理说,央行副行长的话和新华社消息我们都应当相信。但央行副行长的发言有语言逻辑和文字学方面的明显缺憾,“澄清”的结果是“澄”而“不清”。为了证明这一点,我转述语文泰斗叶圣陶老人的话。我二十多年前访问他时,老人家告诉我,尽量少用或不用“别具一格”这个词。你要说谁“别具一格”,就要说明这“一格”如何“别具”,就要说明其他“格”是什么样子。我从此基本上放弃使用“别具一格”。马副行长要说别人的计算方法不科学,必须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的计算方法。否则,他的话就没有说服力。科学不科学,不能用权力、地位、身份来证明,只能用事实。你说不科学,我们就相信不科学,那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了?新华社记者报道比较科学,因为给出了70万亿元广义货币存量和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00%这样的数据事实。那么,在这个数据事实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研究“我国超发货币接近43亿元”的报道是否“计算方法不科学”。当然,最好还是央行来研究并告诉公众。公众毕竟是“外行”,“不科学”是“外行”的天然特征,没有什么值得多所指责的。相反,倒是相对多的“内行”尽说一些“不科学”的话,很是值得警惕。
有专家、学者称当前通胀是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交织在一起,我则以为这一轮通胀是“货币超发型通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货币超发。不牵住货币超发的牛鼻子,今天抓蒜,明天抓姜,后天抓鸡蛋,抓了一手鸡毛蒜皮,物价该涨还是涨,抓不出所以然。(苏文洋)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