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攘攘的“两会”终于胜利闭幕了,热烈祝贺。
不看“两会”我也知道,教育及教育公平问题肯定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之所以热议还不是说明教育确实出了大问题,教育公平确实已经不存在!
还是厉以宁委员有真知灼见,他说:“要缩小收入差别,一定要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机会不平等,就业就不平等,工资收入就不平等,会造成下一代生活条件的不平等。”
真是听厉委员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谁说“肉食者鄙”?这话说的多靠谱!社会财富分配为什么不均?贫富两极分化为什么那么严重?都是他妈的教育不公惹的祸(我知道这并不是厉委员要表达的本意)!
教育不公平罪莫大焉。
先不探究教育不公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忙追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育不公平,还是先来看看教育主管部门前一阵子、这一阵子以及将来N阵子在闹腾什么。
在闹腾什么?全社会不都在声讨教育主管部分不作为,占着茅坑不拉屎吗?不都在声讨教育不公、教育机会不平等吗?好,顺天意、从民欲,姑作为一番为大家均之。发红头文件,划分施教区,一律就近入学,严禁择校(领导及富豪子女不在此列)。此招一出,效果立竿见影,近年纷纷从偏远农村涌入小城的求学“移民”陆续打道回府。公平了吧!没有择校了吧!但是优秀教师资源城乡还严重不均衡呢,怎么办?再发红头文件,动用行政手段在区域内推动教师的流动,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流动。确实好手段!城区那些正直、敢讲真话、不畏强权、不惧淫威的老师幸运的被“优秀”,成了践行“教育公平”的先锋队、排头兵。校座大人更是借此大牛特牛,牛气冲天,动辄挥舞“流动你”的大棒“训导”身无一技之长、手无缚鸡之力的部属们。下面失声了,局面稳定了,学校也和谐了。
是不是禁止了择校、流动了教师这教育就公平了、教育机会就平等了?未必!
去看看被红头文件从小城“遣返”的求学“移民”们的就近入学状况吧。众所周知的原因,近十几年来,农村小学被上边砍了又砍,减了再减,七八个甚至十几个成建制村庄仅仅拥有一所完小,许多村庄连初小都不存在。六七岁的孩子个头尚不如自行车高就得“骑”上自行车到四五里路以外的学堂去读书,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不说,就算风和日丽四季长春,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就不是问题吗?另外一方面,农村孩子的父母为生计问题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一去就是大半年,孩子谁来管,靠孩子的爷爷、奶奶能管得住吗,能管得好吗?孩子缺少了父母的有效管理和监督,距离学校又那么远,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上不到三年两载就多数成了“问题生”“双差生”。小学这样子,中学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初中,基本上十万人口的大镇一所学校,孩子上学跑上二十里路三十里路的不在少数,十一二岁的孩子就得住校,挤食堂,睡集体宿舍的大通铺。我就不明白了,让农村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就近”上学与城区有爸爸妈妈早晚关照在家门口就近上学的孩子相比有什么公平可言!
其实,我是并不主张农村孩子来城区“留学”的,因为我知道农村孩子到城区“留学”绝对不是他们的福气。从个人成长上来说,这些孩子年龄幼小,自制力差,城区不良诱惑多,没有父母管着,很容易学坏;从生活上来说,为了减轻生活压力,他们都是在爷爷或奶奶的看护下在学校附近租简易狭窄低矮民房居住,吃饭穿衣也都因陋就简,仅仅温饱而已,营养问题免谈,不利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发育;从心理健康来说,在同学眼里他们是农村学生,在左邻右舍眼里,他们是农村娃娃,就是在老师眼里他们也属另类,关注、看重之类是八辈子也不可能轮到他们头上的。在这样处处满布“歧视”的环境里长大,他们的心灵不自卑、压抑、偏狭才怪!还有为数不少的父母将七八岁的孩子送入公寓万事大吉。我许多次看到住公寓的小孩子们每天由生活老师接送上学,一个个蓬头垢面、脖子黢黑,可怜巴巴的样子让人看了鼻子会不自禁发酸……
就是这样的求学也被以“择校”的名义禁止,是因为它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不要认为农村人银子已经多的花不了把孩子送到城里来凑热闹,更不要认为农村人吃饱撑的闲着没事干非得挤到城里来硬分城里优质教育的一杯羹。他们是无奈,纯属无奈,因为他们不是不想孩子就近入学,现实情况是他们就近没学校。
现在回到厉以宁委员的“高见”上来。在此,我很想请教一下厉委员:家门口有学校和离家十几里没学校算不算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千万不要拿城市和乡村有差别、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特色中国国情等做说辞。请明明白白的回答,是平等还是不平等?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给出回答,那么划片招生、就近上学、流动教师还有什么意义?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还有没有存在的客观基础?
不能不想起我上小学、初中的时代。那时村村有完小、有戴帽初中,各乡镇都有高中,教师调动正常有序。尽管那时农村经济大大落后于城区,农村师资更不能和城区同日而语(农村小学、初中有大量的民办教师),但高考升学率并不比城区差多少,人才也没比城区少出来多少,“择校”这个词儿更是连听说都没听说过。
所以,窃以为,学校布点的不公平才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为什么农村就不给建学校?现在对教育不公问题,政府喊的汹汹专家学者也跟着起哄,但真正该解决的问题恰恰给忽略了。这就好比一边抱怨母鸡乱哄哄的挤在一起下蛋却又不垒足够的鸡窝,反而下命令必得就近下蛋,不许“择窝”,你说是母鸡可笑还是命令混蛋?
好在教育不公问题政府已经在喊而且近年喊的挺响,不过喊得响亮并不代表干得漂亮。据我多年观察,越是政府喊得响的越说明问题的严重也越是做的稀松,比如提高教师待遇问题,法律、条例都写得很分明教师工资原则上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但是喊了多少年了,高过公务员了吗?恐怕还低了不少吧。再比如提高农民工待遇问题,这几年是不是也喊的山响?农民工待遇提高了多少,地位提高了多少?不开胸验肺连公道都讨不回来,这是哪门子的待遇提高?再比如三农问题,各级政府、各届政府哪个不喊,哪个喊的不响?结果呢,一场干旱露原形了吧,喊了几多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个豆腐渣工程都没上去,这还不说,几十年前的水利设施都人为地破坏殆尽,农业生产遭到了空前的灾难,你说那些管事的,从国库里领出了专项银子却只是喊口号喝号子,最终祸了国殃了民,那红顶子该不该拿下?
我不敢想下去了。但是,又不能不做杞人之忧,如果哪一天,哪个超有想象力的公务员大人撑得三天没睡着觉,有感于农村缺师少校的现实,鼓捣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送学校下乡”活动来最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会有那一天吗?
当“送学校下乡”成为现实,各位读者朋友,你接着写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