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思想才算不上思想偏激?
今年5月以后,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其中对于“思想偏激”学生进行会商,引起了不少北大学生的争议。
什么是思想偏激?每个人必然都有不同的标准,北大也有自己的标准。北京大学学工部副部长査晶就表示,关注一些思想偏激的学生,主要是因为一些学生经常夸大学校工作一些细微漏洞,“比如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原来北大的“思想偏激”指的就是只要对学校工作有所不满抱怨几句就够得上“偏激”的标准了。那在这样一个物价飞涨的时代,对物价上涨不满的民众抱怨个几句是不是也算是思想偏激了,那岂不是全中国都在“偏激”,没几个正常人了?
好,我们不去苛责北大所谓“思想偏激”的标准,回归正题,“思想偏激”就该被会商、被约谈、被干预吗?众所周知,人之思想自由是天生的,不可撼动的,它是指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简单来说,我怎么想、怎么思考是我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得干涉我的思想。而北大的这种会商制度显然是越界了,是对人思想自由的一种干涉,而从所谓的标准也不难看出,“思想偏激”就是学校不喜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常常包含着独立判断与创新精神。
其实北大在近年来也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儿了。2007年11月,北京大学校方拆除了“三角地”,这个存在了几十年的大众发表见解,表达观点的民主阵地自此消失;2009年国庆前夕,北大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禁止学生私自打出诸如1984年“小平你好”那样的横幅……越来越多的“规矩”,越来越多的“循规蹈矩”让北大早就失去了本应一直秉承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包括北大在内的所有中国的大学,现在没有一个配得上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著称的。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五四运动”,无论是蔡元培先生治下的北大还是困难时期大后方的西南联大,它秉承的自由、独立、不拘一格……都在一次次的运动中被击落的粉碎,就算在上世纪80年代时曾有过短暂的复兴,但是在市场化的大潮下,一切都屈从于权力、利益,大学也越来越习惯于自我阉割。
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独立之思想,健全之人格”,一个开放的大学是成就一个开放的社会的最重要的基石。可惜,现在的中国大学已经习惯于用利益去衡量、用世俗去判断,以权力和金钱为信仰才使得中国大学堕落到今天的这种地步,过多的权力介入早已使大学失去了独立之人格。“思想偏激”只是开始,没有独立思想的大洋国也许才是终点。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