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毛泽东大传 第七卷 九天揽月 第44章

东方直心 · 2022-01-02 · 来源:投稿
《毛泽东大传》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第44章

  社论引了我说扫盲‘用急躁冒进的办法是不对的’这些话,用来作为

  反对急躁冒进的根据。社论表面上既反‘左’也反右,没有重点,实际

  上重点落在‘反冒进’上面。引用我的话来反对我。”

  话说1958年1月5日傍晚,毛泽东乘飞机离开杭州,飞向长沙。

  毛泽东一下飞机,就向迎接他的省委书记们介绍了双轮双铧犁,并建议湖南大量生产双轮双铧犁,推广双轮双铧犁。

  毛泽东把在杭州起草的17个问题向湖南省委书记作了介绍。他还提出:县以上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包括工业、手工业、农业、农村副业、林业、渔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财政金融、劳动工资和人口、科学、文教、卫生14项。其中工业又可细分15项:产量指针、产品质量、新产品试制、新技术、先进定额、节约原材料和寻找代用品、劳动组织、劳动保护和工资福利、成本、生产准备和流动资金、企业的分工和协作、供产销平衡、地质勘探、资源综合利用、设计和施工。

  在农业方面,毛泽东从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里抽出14个要点,要求各省地县委抓住不放。

  在工作方法上,毛泽东提出要掌握时机;计划要有两本账,要推广试验田,抓两头带中间,相互参观学习,开展评比活动,加强检查督促,加强调查研究;领导干部一年要有4个月在下面调查研究,接触工人农民,增加感性知识。领导原则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负责。”

  毛泽东特别强调不断革命。他说:

  “我们的革命是一个接着一个的。从1949年全国范围内夺取政权开始,接着就是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农业合作化、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又是政治战线思想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个革命今年7月可以基本告一段落,但还没有完结。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以便在15年内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要求各级干部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做到红与专、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技术、政治与业务的统一。要求重视知识分子,各部、省、地、县都要培养专家‘秀才’,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

  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看法是非常乐观的,认为是发动“大跃进”的好时机。他说:

  “我们现在看见了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人民群众在生产战线上这样高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国人民为在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内在钢铁及其他主要工业产品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这个口号所鼓舞。一个新的生产高潮已经和正在形成。”

  毛泽东寄希望于湖南省委做促进委员会,不要做促退委员会,要多快好省,不要少慢差费。

  湖南省委详细汇报了干部蹲点办试验田及湘江机械厂(株洲331厂),采取“自建公助”解决职工“房荒”等问题,毛泽东很感兴趣,认为可以推广。

  5日晚上,毛泽东在长沙观看了木偶戏《追鱼记》和花鼓戏。

  1月6日上午10时,毛泽东接见省委、军区主要负责干部后,特意在省委办公楼前同军队、地方科、处级以上干部500多人合影留念。省委书记周小舟和省长程潜陪同。

  此时程潜以湖南省省长兼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对毛泽东说:

  “北京与湘相距甚远,不便兼顾,我想辞去省长一职,让年轻一些的同志担任。”

  毛泽东微笑着说:

  “颂公怎么要提出辞职?是不是以为用了右派而引咎辞职呀?这不要紧嘛,我不是也用了右派吗?以后你可以半年在北京,半年在湖南,夏初秋末在北京住,春冬两季在长沙住。”

  他吸了一口烟,又严肃地说:

  “现在大局安定,领导班子不能随意调换。颂公是中央的人,我们没有把你当巡抚看待,您德高望重,还是您担任省长为宜。”

  程潜听毛泽东如此说,便连连点头,说道:

  “我听主席的安排,尽力而为,尽力而为。”

  1月6日这一天,毛泽东又从长沙飞到了广西南宁,下榻于明园,起草了一个关于召开南宁会议的通知。

  1月6日下午,邓小平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里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的讲话。

  居仁堂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宫殿,坐落在中海和南海的交界处,在丰泽园的北面。相传清末慈禧太后经常在此接见外国使节。中共中央书记处就在这里办公。

  吴冷西列席了这次会议,彭真递给他一个召开南宁会议的通知。吴冷西接过一看,乃是毛泽东亲笔所写的通知,不禁大吃一惊,只见上面写的是:

  “吴冷西、总理、少奇、李富春、薄一波、黄敬、王鹤寿、李先念、陈云、邓小平、彭真、乔木、陈伯达、田家英、欧阳钦、刘仁、张德生、李井泉、潘复生、王任重、杨尚奎、陶铸、周小舟(已到)、史向生、刘建勋、韦国清、毛泽东,共27人,于11日、12日两天到齐,在南宁开10天会,20号完毕(中间休息2天到3天,实际开会7到8天)。谭震林管中央,总司令挂帅,陈毅管国务院。”

  吴冷西怎么也想不到,毛泽东会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前面!他心想:我是《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这次会议可能同报纸和通讯社有关:《人民日报》几天前发表的元旦社论《乘风破浪》,只是经过刘少奇和周恩来审阅定稿,因为毛泽东那时在杭州,所以就没有送他审阅,是不是社论内容有什么重大问题?可是,听邓小平传达的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所谈的17个问题,都没有涉及到报纸和通讯社呀!想到此,他就问胡乔木和杨尚昆:

  “南宁会议通知名单,主席为什么会这样排列?”

  胡乔木和杨尚昆说:

  “不了解开会通知的名单排列有什么特殊意义。”

  吴冷西从胡乔木的神态上,明显地感觉到他似乎也在担心,可能要发生什么事情。

  1月7日下午2点多钟,毛泽东要到邕江里去冬泳。

  此时,运动员梁亚华和他的几个青年伙伴,正在南宁市水上游泳池进行冬季训练,只见教练员急匆匆走来,把梁亚华叫上岸,带到一位负责人面前。那人告诉梁亚华说:

  “有紧急任务,陪一位首长游泳,你马上做好准备!”

  梁亚华不敢怠慢,立即将“205号”小汽艇准备妥当,带上伙伴,开往邕江岸边。他们远远看见有几个警卫员模样的年轻人,正在紧张地测试江水的温度。

  20分钟后,几辆轿车来到了江边。毛泽东在省委领导人的陪同下,先后下了车。卫士张木奇向毛泽东报告说:

  “主席,水温17度半,有点凉。”

  毛泽东笑了笑,说:

  “17度半还凉吗?没关系,勇敢些,能游的都去游。”

  他更衣后穿着睡衣登上“205号”汽艇,站立船头,一是为浏览两岸景色,二是要适应一下气温。汽艇迅速驶向江心,不一会儿,到了预定地点,早有梁亚华和几个运动员划着舢板来接。毛泽东和卫士们上了舢板,开始做下水的准备。卫士们穿着泳裤不停地搓着身子,尽管如此,浑身还是起满了鸡皮疙瘩。毛泽东则是先用毛巾沾着江水擦抹前胸和脊背,然后又把双脚浸到水中。岸上的人问:

  “主席,冷不冷?”

  “下决心就不冷。”

  毛泽东说罢,就扶着舢板的边沿下了水。梁亚华几个人也随着跃入水中,护卫在毛泽东周围。毛泽东朝卫士们招呼道:

  “不要怕嘛,越怕越哆嗦。下来一游就没事了。”

  卫士们听他如此说,只得下了水,立时冻得透不过气来。尽管如此,他们个个还都咬着牙坚持着。果然,过了不大一会儿,还真的比较适应了。毛泽东摆动双臂,做了几个轻松自如的动作,朝卫士们看了一眼,脸上泛着孩童般的得意,说道:

  “不过如此!”

  他时而蛙泳,时而侧泳,时而又踩水,游至酣畅处,还拿出了他的独门绝技:面向蓝天,手脚不动,仰卧在水面上长达几分钟。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卫士们的脸色有些发青,有几个实在耐不住了,缩着身子就往岸上跑,手忙脚乱地往身上套衣服。毛泽东的随身医生对着毛泽东喊道:

  “主席,上来吧。”

  “再游10分钟。”

  毛泽东坚持说。10分钟过去了,他已经游了1000多米,到了沙石公社新码头附近,经大家再三劝说,这才上了船,披着衣服,神态自若地坐在船头晒太阳。张木奇活动着身子问毛泽东:

  “冷不冷?”

  毛泽东看了他一眼,说:

  “下决心就不冷,不下决心就是20度也冷。”

  抽了一会儿烟,他转脸问李银桥:

  “带酒了没有?”

  李银桥摇了摇头,说没带。毛泽东平常不大喝酒,就是喝也只是来点葡萄酒。这次出来游泳,李银桥自然想不到要准备点酒。他知道毛泽东也感到冷,于是就拧一条热毛巾替他擦身子,张木奇也马上拧了一条热毛巾来给毛泽东擦身子。毛泽东朝他们笑了笑,没有吭声。

  1月8日凌晨1时,空军雷达部队突然发现国民党的一架飞机正由海上向南宁方向飞来,随毛泽东一同到南宁的空军副司令员何庭一非常紧张。他首先想到的是,难道国民党探知了毛泽东的行踪?知道了南宁会议的安排?事态紧急,不敢怠慢,他立即要秘书用电话紧急联系柳州军用机场,命令那里的空军歼击机立即起飞,无论如何也要拦住敌机,把他干掉。他又要求南宁市全部断电熄灯,全城立即进入空防状态。

  此时,毛泽东正在看书,李银桥和其他卫士急匆匆地进了卧室,简单说明情况,请他速进防空洞。毛泽东把手一挥,说:

  “我不去,要去你们去。”

  李银桥说:

  “我们要对主席的安全负责。”

  毛泽东说:

  “蒋介石请我去重庆,我去了,怎么样呢?我又回来了,他能把我怎么样?现在还不如那时安全吗?你去把蜡烛给我点着。”

  李银桥坚持劝毛泽东去防空洞,他说:

  “主席,还是防备万一,去防空洞吧。”

  毛泽东显然有些不耐烦了,脱口说道:

  “我不去!把蜡烛点着!国民党把炸弹扔到我门口它就不敢响!我什么时候怕过他们?”

  蜡烛点燃了,毛泽东继续看书,他看的是《楚辞》,他是那样聚精会神,津津有味,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似的。

  1月9日,毛泽东带着大口罩漫步在邕江北岸,和路旁一家糖果店主人聊天,询问他的生意和生活情况。

  尔后,毛泽东到了码头上,和准备渡江的群众交谈。他被群众认出后,便摘下口罩,和围过来的群众握手。

  事后,毛泽东对担心他的安全问题的身边身边工作人员说:

  “就是不应怕群众,不要害怕群众嘛!”

  1月10日下午2点多钟,毛泽东再次游邕江。他这次是从凌铁渡口登上“喷水2号”小汽艇,由南宁航运分局船员周桂南驾着“205号”汽艇护卫。

  毛泽东下水后,有10多名随行人员陪游。他们游过了水深流急的母猪湾,到津头渡口上了岸,一行人驱车来到广西军区303医院。

  在医院后门西面的两棵大树下,毛泽东接见了一些医护人员和伤病员们。他看到战士们自觉地排起了整齐的长队,非常高兴地和他们一一握手问候。

  毛泽东对他在邕江两次冬泳颇为得意。后来,他在和老朋友周谷城谈话时这样说:

  “我在南宁时,打算游水。南宁的同志这也怕,那也怕,就是不愿意让我游。其实,凡水皆可游,南宁的水是水,南宁的水也可游。这不是很合乎三段论法吗?当然,在大前提下应该加上下面几个条件:水只有一脚背深的游不得,近沸腾了的游不得,结成冰块了的游不得。”

  且说1月11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有部分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和部分省、市、自治区负责人、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性质的“南宁会议”。

  在他通知的27人中,陈云、邓小平、潘复生3人因故没有到会。周恩来则是在中途到会的。

  毛泽东的住处,离广西自治区政府交际处大楼不远。这栋建筑是经常接待越南胡志明的别墅式的高大平房。南宁会议就是在这间大平房的客厅里举行的。

  南宁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和预算问题,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高潮的形势下,如何改进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的问题。会议印发了22个参考文件,其中有3件是作为多快好省的对立面——反冒进的材料供与会者批判的,它们是:周恩来在195611月八届二中全会上关于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的节录,李先念在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关于1956年预算报告中的有关反冒进部分,1956620日《人民日报》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摘要。

  毛泽东在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中的摘要材料上加了这样的批语:

  “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庸俗的辩证法。文章好像既反‘左’又反右,但实际上并没有反右,而是专门反‘左’,而且尖锐针对我的。”

  这3个文件一发,会议的气氛就紧张起来了。

  吴冷西见毛泽东如此批评《人民日报》社论,马上找到胡乔木,问毛泽东批评的《人民日报》社论是怎么回事?胡乔木说他也不清楚。两人商量后,当晚打电话回北京,要《人民日报》编辑部把1956年6月20日社论的全部过程稿,送到南宁,还要写一个关于社论起草与修改、定稿过程的简单说明。第二天,吴冷西收到《人民日报》编辑部送来的材料,他和胡乔木一起查看了社论的整个起草过程。原来,这篇社论最初是由《人民日报》编辑部起草的,中宣部在讨论时,陆定一认为不能用。他请示了刘少奇,刘少奇要他根据政治局会议精神组织中宣部起草。后来,中宣部的初稿由王宗一起草,中宣部讨论修改后,由陆定一送刘少奇和周恩来审阅。刘少奇和周恩来分别作了一些修改,还提出了一些意见。陆定一又做了一些修改,再送刘少奇。刘少奇在个别地方修改后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未改一字,只在最后定稿的清样上圈了他的名字,批上了3个字:“不看了。”

  1月11日晚,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发表了讲话,着重讲反对分散主义和关于反冒进两个问题。关于反对分散主义,毛泽东说:

  “国务院向全国人大的报告,我有两年没看了。章伯钧说国务院只给成品,不让参加设计,我很同情。不过他是搞资产阶级政治设计院,我们是无产阶级政治设计院。只给成品,不给原料,不行。你们平时就不跟我们通气,不拿一点半成品、原材料来,一定要等到你们把什么都搞好了,才拿给我们,这实际上对我们是一种封锁。财经部门不向政治局通情报,没有共同语言。农业纲要四十条,最初是8条,后来是17条,同地方的同志多次交谈议论,最后才形成四十条。这回先到杭州,同华东同志谈了十几条;在这里又谈了二十多条。”

  他还说:

  “中央只揽了一个革命,一个农业,其他实权在国务院。有人反对党政不分,想把大权揽过去,让党委搞点小权,最好的好意也是想将一半大权揽过来,这样就没有集中了。”“集中,只能集中于党委、政治局、书记处、常委,只能有一个核心。”“为了反对分散主义,我编了一个口诀:‘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

  毛泽东批评分散主义是针对国务院的。参加会议的王任重在日记中写道:“晚上和先念、富春、一波同志谈了主席的讲话,对于这样尖锐地批评分散主义感到一些突然。”

  接着,毛泽东又批评反冒进。他说:

  “我们是搞‘虚业’的,你们是搞‘实业’的,‘实业’和‘虚业’应当结合起来。搞‘实业’的,要搞点政治;搞‘虚业’的,要研究点‘实业’。”“管‘实业’的人当了大官、中官、小官,自以为早已红了,钻到里面出不来。1956年冒进,1957年反冒进,1958年又冒进。看是冒进好,还是反冒进好?

  他举了治淮河的例子。说治淮河,解放以后七八年花了12亿人民币,只搞了12亿土方。安徽今年已经搞了八亿土方,再搞八亿土方,不过花几千万元。

  毛泽东用带有警告的口气说:

  “不要提反冒进这个名词,这是政治问题。首先没有把指头认清楚,10个指头,只有一个长了疮,多用了一些人(工人、学生),多花了一些钱,这些东西要反。当时不提反冒进,就不会搞成一股风。吹掉了3条,一为多快好省,二为四十条纲要,三为‘促进委员会’。这是属于政治,不属于业务。一个指头有毛病,整一下就好了。”“没有搞清楚6亿人口的问题,成绩是主要的,还是错误是主要的?是保护热情,鼓励干劲,乘风破浪,还是泼冷水泄气?”“破破烂烂的一个中国,蒋委员长20年只搞了4万吨钢,理应失败。”

  1月12日清晨,毛泽东在翻看新到的全国各地报纸后,挑了几份送给广西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刘建勋、书记处书记韦国清,并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

  刘建勋、韦国清二同志:

  送上几份报纸,各有特点,是比较编得好的,较为引人看,内容也不错,供你们参考。

  省报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同《广西日报》的编辑们一道,包括版面、新闻、社论、理论、文艺等项,钻进去,想了又想,分析又分析,同各省报纸比较又比较,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找出一条道路来的。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任务,你们自己、宣传部长、秘书长、报社总编辑,要共同研究。第一书记挂帅,动手修改一些最重要的社论,是必要的。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请你们想一想这个问题,以为如何?

  毛泽东 1958年1月12日上午7时

  1月12日上午,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发表第2次讲话,他一开头就说:

  “8年来我们为这样一个工作方法而奋斗。”

  他所说的工作方法是指多快好省。接着,他继续批评反冒进,说道:

  “在杭州会议上,我当着恩来发了一通牢骚。195512月,我写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序言,对全国发生了很大影响,是个人崇拜崇拜偶像’?不管什么原因,全国各地的报纸、大小刊物都登了,发生了很大影响这样,我就成了‘冒进的罪魁祸首’。”后来又心血来潮,找了34个部长谈话,谈了十大关系,就头脑发涨了,冒进了,我就不敢接近部长了。”“财经工作有很大成绩,10个指头只有1个不好,讲过一万次不灵。工作方法希望改良一下子。这一次,千里迢迢请同志们来一趟,是总理建议的。本来我不想多谈,有点灰心丧志。”

  毛泽东接着说:

  “反冒进使6亿人民泄了气,是方针性错误,是政治问题。6亿人民一泄了气不得了,这一点被右派抓住了,来了一个全面反‘冒进’。右派一攻,把我们一些同志抛到距离右派只有50米远了,慌起来了。什么‘今不如昔’,‘冒进的损失比保守的损失大’。”

  谈到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毛泽东说:

  “这里一篇反‘冒进’的社论,既要反右倾保守,又要反急躁冒进,好像‘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实际重点是反‘冒进’的。社论针对谁?是针对我的序言提出批评。又引用了我在序言中讲的一段话我的文章重点不在此,而在反右倾保守,要引就应引用全文。文章把我撇开,又要利用我。廖鲁言向我反映,40条被吹掉了,似乎并不可惜。对此可惜的人有多少?叹一口气的人有多少?一下吹掉了3个东西。反‘冒进’的人为党为国,忧虑无穷,脱离了大多数部长和省委书记,脱离了6亿人民。”

  毛泽东讲了宋玉写《登徒子好色赋》的故事,又说:

  “他们用的都是一个方法,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我们打了20多年仗,打仗必须发动群众。土改也是要发动群众,历来反对恩赐观点。社会主义发动群众应当更充分些。大鸣大放,发动群众。为搞水利,不发动群众不行。冒进是全国人民热潮冲起来的,是好事。搞工业,搞农业,难道比打仗还厉害些?我就不相信,搞经济就那么复杂,那么多学问?”“一个时期搞得快一点,多一点,调整一下是可以的,但不要提出‘反冒进’的口号。‘反冒进’挫伤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农民的积极性,是错误的方针,是反对多快好省的方针的。”“最怕的是6亿人民没有劲,抬不起头来。”

  毛泽东再次批评了分散主义,他说:

  “我对付分散主义的办法是消极抵抗,还要小会批评,当着众人批评。事先要通一点情报,总是说没有搞好,实际上是封锁。开会前10分钟把文件拿出来,要人家通过,不考虑别人的心理状态。”“我不是攻击所有的人,是攻击部长以上的干部,攻击下倾盆大雨的人。

  这时候,周恩来因为工作关系,留在北京,没有参加会议,没有直接听到毛泽东上面的那些讲话。

  1月12日晚,毛泽东在给江青的信中写道:

  “我今晚我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

  1月13日,周恩来乘飞机来到南宁。

  是日晚,毛泽东同刘少奇、周恩来谈话,直到深夜。

  1月14日,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表第3次讲话,主要内容是工作方法问题,共有24条,比杭州会议的17条更为系统化。毛泽东批评反冒进和国务院的工作仍然很尖锐。这次,他用平衡与不平衡的哲学观点来批评反冒进,他说:

  “我们的工作计划,又平衡又不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净讲平衡,不打破平衡是不行的。反冒进就是讲平衡,却不知道反冒进伤了许多人的心,兴修水利、办社、扫盲、除四害都没劲了。”“要注意9个指头与1个指头的区别,一定要抓住主流,抓错了就不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做法,历史上吃过大亏。教条主义这样搞过,因小失大。”

  从1月15日开始,各省市党委第一书记和国务院分管经济工作的负责人在会上作1958年工作安排的汇报,毛泽东每天都出席会议,并不断插话,有时还讲得很长。

  1月15日这一天,毛泽东在听取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汇报时插话说:

  “真理在湖北,为什么不在别处?他们10年计划能6年完成,农业如此,工业为何做不到?问题是过去没有抓。”

  他还表扬了柯庆施1957年12月25日在上海市党代表会上的报告,他说:

  “这个报告把中央许多同志比下去了,中央工作的同志不用脑筋,不下去跑跑,光在那里罗列事实。”

  毛泽东说:

  “大家都要学习柯老。”

  他说:

  “上海对内部矛盾问题的讲法有所发展,他们搞了两个月。浙江对此也有创造。各省理论怎样?没有理论,领导困难。”

  毛泽东在谈到“什么时候都要鼓干劲、力争上游”时,提到了《人民日报》。他说:

  “《人民日报》今年的元旦社论写得好,因为它的主要精神是鼓起干劲,力争上游,乘风破浪,这也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问题。”

  这天晚上,毛泽东找胡乔木和吴冷西到他的住处谈话。他一开始就问:

  “今年的元旦社论是谁写的?”

  胡乔木说:

  “是《人民日报》的同志写的。”

  吴冷西说:

  “这篇社论经乔木同志作了较多的修改,并经少奇同志和周总理定稿。”

  胡乔木说:

  “当时主席不在北京,少奇同志说定稿时已打电话报告了主席。”

  毛泽东说:

  “社论写得好,题目用《乘风破浪》也很醒目。南北朝宋人宗悫就说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我们现在是要乘东风压倒西风,15年赶上英国。你们办报的不但要会写文章,而且要选好题目,吸引人看你的文章。新闻也得有醒目的标题。”

  毛泽东又重提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不宣传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他说:

  “《人民日报》能结合形势写出这样好的元旦社论,为什么去年就成了死人办报?”

  他对着胡乔木说:

  “我当时很生你的气。我先一天批评你,第二天批评总编辑邓拓和副总编辑。当时在气头上,说话有些过重,很不温文尔雅。因为不这样就不能使你们大吃一惊,3天睡不着觉。去年456月,实际上是我当《人民日报》的总编辑。你也上夜班,看大样,累得不行。后来我想,这也不是办法,才找个人给你做助手。找不到别人,就派吴冷西去。”

  毛泽东又转对吴冷西说:

  “当时我对你说过,如果在《人民日报》呆不下去,就回到我这里当秘书。看来派你到《人民日报》去没有错。现在大家对《人民日报》反映比较好,认为有进步。评论、新闻都比较活泼。但是还要努力,不要翘尾巴,还是要夹着尾巴做人。”

  吴冷西说:

  “现在《人民日报》采取各编辑部包干写评论的办法。”

  毛泽东说:

  “《人民日报》的评论要大家来写,各编辑部在他们分工的范围内包干的办法是好的。但包干也要有个统帅,你这个总编辑就是统帅。你的任务是组织大家写,自己也写。有一些重要的评论你要亲自主持写,像我们前年起草《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那两篇编辑部文章那样,是我亲自主持写的。”

  说到这里,毛泽东提起他在12日写给刘建勋、韦国清的那一封谈要办好省报问题的信。他说:

  “我之所以写这封信,是鉴于《人民日报》的经验教训,不仅中央报纸,而且省级报纸,也要认真办好,关键是党委要抓紧。

  你们采取包干的办法写社论,可以避免一个人独揽一切,既有分散,又有独揽,这也是一种生产关系,一种工作方法。总编辑同各编辑部主任的关系应该这样,有统有分。各编辑部和各版可以展开竞赛,半年或一年评比一次,看谁搞得好。

  写评论要结合形势,结合当时的政治气候。要看得准,抓得快,抓得紧,转得快。要像今年元旦社论这样,不要像去年234月那样,对我在最高国务会议的讲话毫无反应,闻风不动。评论要写得中国化,有中国气派,不要欧化,不要洋八股,不要刻板,要生动活泼。形式要多样化,有编者按语,有短评、时评,有专论、社论,有评论员文章,有观察家文章,编辑部文章,等等。评论是说理的,但不排斥抒情,最好是理情并茂。”

  毛泽东说罢,问吴冷西:

  “最近有没有到地方上走走?”

  吴冷西说:

  “我到《人民日报》后一直忙于内部工作,还没有到地方上调查研究。”

  毛泽东严肃地说: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头头,一定要经常到地方上去,呼吸新鲜空气,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搞好同省委的关系。你2月份就下去,到两广和福建跑一跑,既当记者,又做地方工作,你不要老呆在北京。北京官气重,只能做加工厂,没有原料,原料来自下面。你的位置应该活动一下,经常到各地跑跑。2月份下去一个月或两个月都可以,八大二次会议时再回来。《人民日报》是中央一个部门,有任务经常联系地方,还有任务经常转载地方报纸上的好东西。这对地方报纸是鼓励,也使地方上的同志非看《人民日报》不可,而且还可以把一个地方上的好东西向全国推荐。你们前些日子介绍上海梅林食品厂和浙江桐庐县的经验就很好。上海、广东和浙江省委的3个报告,要《人民日报》考虑转载。这3个报告也不是都写得很好,报纸可以摘要发表。”

  吴冷西报告说:

  “《人民日报》准备有计划地在第5版发表一些思想评论。”

  毛泽东说:

  “《人民日报》是中央机关报,不能简单地报道各项具体工作、具体业务,它的主要任务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影响全国。我赞成你们写思想评论,而且要当作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做,认真做好。比方说,红与专的关系是一个重大问题,你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议论,要号召全国各地、中央各部门、党政军民学都来注意红与专的问题。”

  他又询问了《人民日报》的内部情况,吴冷西汇报了报社内干部的基本状况。毛泽东说:

  “要学会用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用他的长处,帮助他克服短处。你不要搞一言堂,要让不同的意见能充分发表。古人就提倡‘兼听’,共产党人应该更能‘兼听’。‘兼听则明’,听到各方面的反映,就能够从中吸取各方面的营养,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胡乔木插话说:

  “我在去年初没有抓紧宣传主席讲话,主席批评我浅、软、少,是对的。”

  他趁机汇报了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那篇社论起草的整个过程,并说他那时正在起草“八大”政治报告,无暇顾及此事。毛泽东说:

  “这不关你的事。那篇社论写好后曾经送给我看。我在清样上写了‘不看了’几个字。骂我的东西我为什么要看。”

  这次谈话已经进行了近2个小时,毛泽东毫无倦意,他说他还要准备明天的讲话,胡乔木和吴冷西就起身告辞了。

  1月16日上午,南宁会议听取柯庆施的汇报。毛泽东在插话中先从柯庆施1957年12月25日在上海市一届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讲起。他说:

  “这一篇文章把我们都压下去了。”

  本传前面已经说过,柯庆施的报告题目是《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此文后来曾经毛泽东亲笔修改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毛泽东接着说:

  “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有100万无产阶级,又是资产阶级最集中的地方,资产阶级首先在上海产生,历史最久,阶级斗争最尖锐,这样的地方才能产生这样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北京不是没有也,是不多也。”

  他转向周恩来问道:

  “恩来同志,你是总理,你看,这篇文章你写得出来写不出来?”

  周恩来说:

  “我写不出来。”

  毛泽东说:

  “你不是反冒进吗?我是反反冒进的。”

  他又转向大家说:

  “周恩来的报告(指周恩来1957年6月26日在一届全国人大4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笔者注),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问题是如何说成绩与缺点。省委书记要研究理论,培养秀才,要研究文法、考据、词章,一人每年搞个把篇文章,事情就好办了。苏联文件不重视理论,没有理论兴趣,不讲哲学,文法也不对,光说些事务上的事情。领导干部也要研究文法,什么叫介词、连接词;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都是连接词。研究词章之学,这是文法。不讲这些东西,于革命事业不利。要学理论,读点书,还要学习一点外文。没有理论,凭什么做领导工作?领导干部要自己动手,集体创作,开动脑筋,不搞出点理论不行。”

  “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省委,任何一个军委,特别是报纸,一定要学理论,做理论工作。各个部门、党委和报纸的主要负责人,要经常挤出时间来学习理论,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这次我特意指定吴冷西来参加会议,因为他是党中央机关报的总编辑,他应该了解全面的情况。报纸是新闻纸,对许多事情的反应要快,但勉强求快就会出错。现在《人民日报》反应中央的意见比较快,比较好,但还要进步。有些重大问题自己没有把握,就应多加斟酌,不可草率从事。不仅报纸的重要文章要多加斟酌,中央各部门、各地方党委给中央的文件,应该像中央前年写《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那两篇文章那样认真讨论,认真修改。如果不这样认真,那么你这个部长,你这个省委书记,早晚有一天要垮台。

  现在大家都说很忙,为党为国,夜以继日。但是,只搞些数字,不搞理论,不搞辞章学,不搞考据学,不搞逻辑学,写出来的东西就是一大堆数字、材料,没有把心思放在理论方面,这种情况很不好。《人民日报》总编辑更要重视理论,不要被日常流水一般的新闻报道淹没了。”

  “要破暮气,讲朝气。暮气,就是官气,我们都相当地有一些。世界大发明家,往往不是大知识分子,都是青年。王弼22岁死,颜回活了32岁,‘后生可畏’。周瑜二十几岁、李世民十几岁当‘总司令’。现在我们这一班人,容易压制新生力量。要讲革命朝气,保持旺盛的斗志。”

  毛泽东在1月16日的讲话提纲中说,学《楚辞》,要先学《离骚》。后来,他批示将《离骚》印发给与会者们。

  正是:一生惟恐知音少,高山流水谁与闻?耳提面命人不倦,和者盖寡是阳春。

  1月17日将近午时,毛泽东的情绪仍然处于亢奋之中。两年前横渡长江后,他在《水调歌头》中描绘的那个宏伟蓝图,也就是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设想,还能够实现吗?

  此前,薄一波曾反映说,关于此项水利工程,还有一些人表示反对;而且在水电、水利两个部门之间,也有许多矛盾难以协调。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把争论的双方即长江水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水利专家林一山和主管水电建设的李锐找来,让他们当面鼓对面锣,各抒己见,说个清楚。于是,毛泽东决定,派飞机去北京、武汉接李锐、林一山来南宁,开一个专题会议。

  1月17日下午,南宁会议听取李先念汇报。毛泽东插话又一次批评反冒进。他拿着《人民日报》那篇反冒进的社论,念一段,批驳一段。他说:

  “《人民日报》的社论是620日发表的,距离李先念同志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上的报告只有5天。那个报告是反冒进的,社论发挥了‘反冒进’的思想。

  他接着念了社论中的一段话:

  “急躁情绪成为当前的严重问题,因为它不但存在于下面的干部中间,而且首先存在于上面的各系统的领导干部中间,下面的急躁冒进有很多是上面逼出来的。全国农业纲要40条一出来,各系统都不愿别人说自己右倾保守,都争先恐后地用过高的标准向下布置工作,条条下达,而且都要求很急。各部门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很快做出成绩。中央几十个部,每个部一条,层层下达,甚至层层加重,下面便受不了。现在中央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纠正这种不分轻重缓急、不顾具体情况的急躁情绪。”

  他念完了这段话,说道:

  “这是说,中央已经下决心反冒进了。

  说罢,他继续念社论中的另一段话:

  “现在,中央已经采取措施纠正这种情况了,各部门、各地方工作中的冒进倾向,有些已经纠正了,有些还没有纠正,或者纠正的不彻底,但作为一种思想倾向不是一下子所能彻底克服的,需要我们今后经常注意。”

  他读完了这一段,又边评边读边议论: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还要继续‘反冒进’。急躁冒进究竟从何而来?《人民日报》的社论说:‘在反对保守主义之后,特别是中央提出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和发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后,在许多同志头脑中就产生了一种片面性(急躁冒进)。’这一段话是尖锐针对我的。

  这篇社论说的是既反右又反‘左’。你不能说它一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好像有一点。社论说:‘右倾保守思想对我们的事业是有害的,急躁冒进思想对我们的事业也是有害的,所以两种倾向都要加以反对。今后我们当然还要继续注意批判和克服右倾保守思想的各种表现,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受阻碍地向前发展。’你说这些话不对?这是对的啊!但是,这是庸俗的马克思主义。你看,这篇社论下面接着就说:‘但是在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时候,我们也不应当忽略或放松了对急躁冒进倾向的反对。只有既反对了右倾保守思想,又反对了急躁冒进思想,我们才能正确地前进。’这篇社论的落脚点是落在反对急躁冒进,反‘左’而不是反右上面。社论的把文章做在了‘但是’后面。

  社论引用了我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序言中的一些话。看来的用意一来不要冒犯我,二来是借刀杀人。但引用时又砍头去尾,只要中间一段,不引用全文,因为,一引用全文就否定的观点了。我写的序言全文的主要锋芒是对着右倾保守的。社论引了我说扫盲‘用急躁冒进的办法是不对的’这些话,用来作为反对急躁冒进的根据。社论表面上既反‘左’也反右,没有重点,实际上重点落在‘反冒进’上面。引用我的话来反对我。”

  “我并不反对对某些搞过了头的东西加以纠正,但反对把1个指头的东西当作10个指头的东西来反。对过急过多的东西加以调整是必要的,但在全国范围内把急躁冒进当作主要倾向来反对就错了,这实际上是反对多快好省的方针。《人民日报》的社论反冒进,使用的是战国时代楚国一位文学家宋玉攻击登徒子大夫的手法,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登徒子大夫在楚襄王面前说:宋玉此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词,又性好色’,希望楚襄王不要让宋玉出入后宫。有一天楚襄王对宋玉说:登徒子大夫说你怎么样怎么样。宋玉回答说:‘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词,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楚襄王问:‘你说自己不好色,有什么理由呢?’宋玉回答说:‘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至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束如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宋玉说这样一个绝代佳丽勾引他3年,他都没有上当,可见他并非好色之徒。接着,宋玉攻击登徒子说:‘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yan)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意思是说登徒子的老婆头发蓬蓬松松,额头前突,耳朵也有毛病,不用张嘴就牙齿外漏,走路不成样子而且驼背,身上长疥疮还有痔疮。宋玉问楚襄王:登徒子的老婆丑陋得无以复加,登徒子却那么喜欢她,同她生了5个孩子。请大王仔细想想,究竟是谁好色呢?宋玉终于打赢了官司。他采取的方法就是攻其一点,尽量扩大,不及其余的方法。整个故事见宋玉写的《登徒子好色赋》。昭明太子把这篇东西收入《文选》,从此,登徒子成了好色之徒的代名词,至今不得翻身。”

  散会后,毛泽东指示把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印发(18日)给与会者。

  据薄一波回忆说:“当时,大家心里在纳闷,这到底是批评谁?少奇同志说,主席的批评是针对管经济工作的几个人的。1月17日晚上,毛主席约富春、先念同志和我谈话,明确讲到批评主要是对陈云同志的。”

  1月18日中午,林一山和李锐被专机接到南宁。

  这天晚饭后,毛泽东在离明园不远的一间会议室里,主持召开专门研究三峡问题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陈伯达、胡乔木、吴冷西、田家英;还有各大区和中南各省的负责人及中央各部主要负责人。

  林一山、李锐像应试的考生一样,都坐在毛泽东面前长条桌的对面。毛泽东要林一山、李锐二人先发表意见,他问林一山:

  “你要讲多长时间?”

  林一山说:

  “要2个小时。”

  他又问李锐:

  “你要讲多少时间?”

  李锐说要半个小时。之后,林一山、李锐两人之间免不了要推让一番,于是,林一山就先发言了。

  搞三峡工程是林一山朝思暮想的宏大志愿,他在来南宁之前,就在文件箱里满满地装上了有关三峡的勘察资料。林一山又是一个博学的人,他侃侃而谈,先从汉朝的贾让治水说起,历数长江的洪水灾害,又讲到长江流域也有旱灾;讲到水力发电是工业的主要资源,以及为了15年赶上英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要求与电力增长要求之间的比例;讲到国内航运事业的落后以及以三峡枢纽为主体的长江流域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他又讲了三峡工程投资的可行性及三峡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能性,讲的时间超过了两小时。

  李锐在发言中则是首先对黄河与长江两者不同的洪水、泥沙最大与最小流量之差做了比较,说明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好河。他说三峡工程只能控制长江流域50%的面积,而对湖南4水及赣江、汉江则无能为力,对宜昌以下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涝灾,更是望洋兴叹。他又说,堤防是中国自古以来也是世界各国行之有效的最好的防洪措施,既不可贬低它的作用,也不可放松它的作用。防洪标准只能随着国力的增长逐渐提高,长江防洪最重要的措施,在于加固堤防和分蓄洪水,想以一个三峡工程一下子解决百年、千年一遇洪水,是不现实的。他还说,修建三峡工程需要移民100多万人,是个极其严重极为困难的问题。国家应利用水力资源极其优越的条件,尽力开发水力,电力工业长远方针应该是“水主火辅”的道路。

  李锐把随身带来的全国水电开发示意图,摊在桌子上让大家看。他说,国家财力的许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左右三峡工程修建时间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电力而不是防洪,像三峡这样大的工程,要在几十年后才可能有此需要。另外,还有地质情况及工程技术等很复杂的问题,不容有任何忽视。三峡工程同国防与世界形势,也有不容忽视的关系。

  争论双方的理由陈述完了,该毛泽东表态了。因为李锐的最后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他就点点头说:

  “三峡这样的工程当然会吸引敌人的注意,绝不能遭到破坏。那可是下游几千万人民生命安全问题。今天讲了还不算数,你们两人各写一篇文章,不怕长,3天交卷。第3天晚上,我们再来开三峡的会。”

  1月19日,毛泽东在一份关于王实味、丁玲写的《野百合花》、《三八节有感》的报告材料上写了一个按语,他写道: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许多人想读这一批‘奇文’。我们把这些东西搜集起来全部重读一遍,果然有些奇处。奇就奇在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

  原来,丁玲在1955年被作家协会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在1957年又被定为“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打成右派,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送往北大荒农场劳动。后来,丁玲在毛泽东逝世后曾经回忆起这些往事,她非常冷静地写道:

  “我的案子,当然是文艺界的一些人捏造出来的,汇报上去的。但是,不经上边,也就是毛主席的‘御笔’,他们打不倒我。”“毛泽东统帅革命大军,创业维艰,需要知识分子,也需要作家。他看出这群人的弱点、缺点,从个人角度,可能他并不喜欢这些人,但革命需要人,需要大批知识分子,需要有才华的人。他从革命的需要出发,和这些人交朋友,帮助这些人靠近无产阶级,把原有的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立场,自觉地转变过来。”

  再说1月19日晚,毛泽东单独与周恩来谈了一次话。尔后召开全体会议,周恩来和刘少奇都在会上发言,对反冒进承担了责任。周恩来说:

  “主席是从战略上看问题的,而我往往从战术上看问题。”

  刘少奇说:

  “《人民日报》反冒进的社论,基本方针上是错误的,经过我发表的,我负主要责任。对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有所动摇,没有感到是方针问题。有这个错误感到沉重,对主席的意图体会不深,感到很难过。沉重又高兴,看到群众高潮高兴了。解放以来,我们党领导革命领导建设,右倾是我们的主要危险。”

  这次会议开到次日凌晨1时结束。

  1月20日,南宁会议听取分管计划、财政和经济的3位副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和薄一波的工作汇报。毛泽东在插话中继续提出一些严厉批评,他还说:

  “要采取使中央和地方的意见相结合的开会方法。北京是一种空气,地方又是一种空气,要使这两种文章,中央的和地方的相配合。”

  1月21日,毛泽东在会议上作总结讲话。事前他写好了提纲,主要谈工作方法,杭州会议的17条在这里已成了42条,这就是工作方法六十条的前身。

  毛泽东在讲话中借用了《离骚》的词句,说明文件写作中的“概念”和“判断”的问题。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哲学短文。

  他在会上提出辞去共和国主席的问题,要求在今年9月以前,用征求各级干部意见的方式讨论,然后在工厂、合作社、学校、机关,凡是有群众的地方,讨论,求得多数人同意。

  1月21日晚上,毛泽东主持的关于三峡工程的会议继续进行,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此时,林一山、李锐的文章,早已印发给各位与会者。林一山的文章洋洋洒洒2万多字,题目是:《关于长江流域规划的初步意见》。内容是:1、长江概况。2、综合开发长江水利资源的迫切性和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作用。3、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为主体的流域规划。4、有关兴建三峡枢纽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而李锐的文章则只有3000字,题目为《大力发展水电以保证电力工业十五年赶上英国和修建三峡水电站的问题》。他在文章中除了论述电力工业赶上英国的4个问题外,着重对三峡工程提出了6点看法:1、控制三峡工程修建时间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投资问题。3、105万人的搬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4、三峡与国防的关系。5、三峡的技术问题。6、关于“围堰发电”问题。

  这次会议的结果,正像李锐在1992年发表的《关于三峡问题的“御前”争论——忆毛泽东亲自主持的1958年南宁会议》一文中洋洋得意地描写的那样:“大概有点像围棋什么名人战、天元战的结局一样,胜负已分,只待主持者宣布结果,会议不到半个小时就散了。”

  毛泽东最后做了总结,他说:

  “中央并没有要修建的决定。对三峡我还是有兴趣的,如果今后15年能够建成,那是赶上美国的问题。还有原子弹问题,太集中了也不好,还得有别的电站。水力用之不竭,应当多搞水电,加快发展水电。‘水主火辅’嘛,没有水力的地方,当然要搞火电。”

  李富春、薄一波插话都赞成只要有条件,应当尽量多发展水电,现在赶不上,第3个五年计划总可以做到水主火辅。毛泽东指着李锐说:

  “我们要有这样的秀才,大家都要注意培养秀才。”

  他又转向李锐说:

  “你当我的秘书,我需要你这样的秀才。”

  李锐忙说:

  “我当不了,水电业务忙得很。”

  毛泽东说:

  “你是兼职嘛。”

  散会后,周小舟对李锐说:

  “你中了状元了!”

  1月22日,是南宁会议的最后一天。

  这天下午,毛泽东要去南宁人民公园接见4万名各族群众。说来也是天不凑巧,接见活动安排在下午4点开始,可是还不到2点钟,天上就下起雨来。南方雨水勤雨量多,一下起来就淅淅沥沥没完没了。毛泽东望望屋外,让卫士把刘建勋、韦国清叫来,对他们说:

  “这雨老是不停,别让群众淋坏了,我们还是早点去吧。”

  安排4万多人的聚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公园里早就披上了盛装,接受检阅的4万名群众,也早已按照指定位置排好了队伍,此时尽管风吹雨淋,他们依然是翘首以待,期盼着毛泽东的出现。

  下午2点多,毛泽东冒雨提前来到公园,4万名群众顿时沸腾了,他们欢呼着,跳跃着,一遍又一遍地高呼: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穿着风衣,脸上滴着水珠,接过青年们敬献的鲜花,迎着人群走去,不住地向群众挥手致意。

  接见很快就结束了,毛泽东对刘建勋、韦国清说:

  “天还在下雨,别让群众淋着了,快叫他们先回去吧!”

  欲知毛泽东在南宁会议后有何重要活动,请看下一章叙述。

  东方翁曰:关于毛泽东在南宁会议期间就三峡工程所做的结论,李锐后来曾经评价说:“由此可见,在当时那样紧张地批判‘反冒进’的形势下,三峡这样具体问题争论的结局,同这种形势完全不协调,可见只要言之成理,毛泽东那时还是很听得进反面意见的,尤其是小人物的反面意见。”应该说,李锐并不了解毛泽东的全部历史,他也不可能知道毛泽东一贯是喜欢兼听的。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从进入湖南一师的时候开始,后来一直到暮年,到逝世前,都喜欢同别人讨论问题,甚至是争论问题,谁说得对就照谁的办。李锐可能还不清楚,在三峡工程这个问题上,他之所以能够“取胜”,并不是他的理由有多么充分,而仅仅是在于他那个“国防问题”的一点提示,使毛泽东开始顾虑导弹和原子弹的破坏问题了。毛泽东在第一次论证会上就说了:“那可是下游几千万人民生命安全问题。”那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对付导弹、原子弹的防御能力。否则的话,论证会的结果就不会如李锐所愿了。

  [咨询微信号:qunfeiyang2014,  13937776295]

相关文章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朱旄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3.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4. 朝鲜领导落泪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与奴才的下场
  8. 历史的“魔镜”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0.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胡锡进爆出了一个“惊天秘密”?问是谁™造就的胡锡进这类的“共产党员”,真是可耻!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5. 颜宁女士当选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10.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10亿巨贪不死,谁死?
  9.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难忘的伟人 永恒的颂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北国的黯然曙光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