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毛泽东大传 第七卷 九天揽月 第54章

东方直心 · 2022-01-26 · 来源:投稿
《毛泽东大传》 收藏( 评论() 字体: / /

  54

  “给下面打招呼,不要提万斤口号。

  话说1958年8月4日,毛泽东带着江青和两个女儿李敏、李讷,还有侄子毛远新,到河北省大跃进的典型县保定地区的徐水视察。

  据报载:徐水县的粮食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不少调查团都到徐水调查取经。有的调查小组问农民的粮食产量和家庭收入,老乡们十分有趣地回答:“我们家的粮食不在屋里,在会计的账上。”

  农民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又不敢说真话,也不会说假话,只好说粮食在会计的账上了。

  再说8月4日午后,毛泽东来到徐水县,首先听取了县委书记张国忠的汇报。据当时的报道,这位书记在汇报中强调自己把社员组织起来了,特别是将青壮年组成民兵连,这样战斗力强、组织性强,在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徐水县的口号是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纪律化。全县如同军营一样,青壮年编为民兵,男女分别居住,老人入敬老院,小孩入幼儿园,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

  毛泽东听完汇报,在徐水县领导干部陪同下,来到南梨园乡大寺各庄农业社俱乐部,他看到俱乐部里挂满了各种奖旗,看了几面,问了问每一次得奖的经过,就在长桌旁坐下来,问农业社干部说:

  “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

  农业社主任说:

  “很好,比哪一年都强。”

  “每亩平均多少斤?”

  农业社党支部书记说:754斤。毛泽东惊讶地“啊”了一声,赞叹道:

  “不少啊!”

  他又问到秋作物的预计产量,问了社里,又问全县的。县委书记张国忠告诉他说:

  “今年全县要争取大丰收。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2000斤。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35万亩。

  毛泽东听了,睁大眼睛,看了看屋里的人,奇怪地说:

  “要收那么多粮食呀?你们夏季才拿到九千多万斤粮食,秋季要收11亿斤呀?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能吃空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张国忠说:

  “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

  毛泽东说:

  “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

  县长说:

  “我们拿山药造酒精。”

  毛泽东呵呵笑着,他环顾大家,说:

  “那就得每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

  县长说:

  “我们只是光考虑着怎么多打粮食!”

  习惯开玩笑的毛泽东幽默地说:

  “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其实粮食多了也还是好!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5顿也行嘛!”

  这本是一句幽默话,没想到后来传达下去以后,许多地方还真的发生了敞开肚皮比赛吃饭的笑话。

  毛泽东说罢,要到村子里去看看。他先看了粮食加工厂,看了供销社,看了社里的医院和正在扎针的医生和病人;又看了猪场,看了缝纫工厂;接着来到了幼儿园。幼儿园里有几十个孩子,他们穿着崭新的背心和短裤,都很干净。孩子们鼓掌欢迎毛泽东,嘴里不住地喊着:“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毛泽东摸摸这些可爱的孩子,顺便去看了看他们的宿舍。

  幼儿园隔壁是敬老院,住着由社里统一供养的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们。老人们对毛泽东说:

  “咱们这真是享了福啦!有了毛主席,咱们可享了福啦!”

  毛泽东笑着同老人们告别,尔后来到田间,他看到在地里干活的妇女很多,就说:

  “这妇女劳力解放得很彻底哩。”

  保定地委书记李悦农说:

  “这里的妇女都脱离了炕台、锅台、磨台、碾台这4台。”

  毛泽东说:

  “是啊,人人都吃食堂,社社都办幼儿园,这个县是11万多劳力,抽出了4万多搞水利、打机井、办工业,只有7万多人搞农业嘛。这又解放女劳力,又搞军事化,全县农业社搞了90多个团,200多个营,他们就是这个办法哩!”

  毛泽东来到棉田,察看了棉花的长势,问道:

  “这一亩可以收多少棉花呀?”

  农业社主任脱口而出:

  “100斤皮棉。”

  毛泽东算了算,说:

  “那就是300斤籽棉呀!”

  毛泽东沿途看到丰收的庄稼,就对乡社干部们说:

  “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的活儿,另外半天搞文化,学科学,闹文化娱乐,办大学、中学,你们看好吗?”

  回到徐水县委,他在谈话中还说:

  “这里的干劲不小哩!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斤!”

  后来在8月6日,也就是毛泽东视察后的第3天,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来到徐水,传达中央的新意图。陈正人说:

  “刘少奇同志指示在徐水搞一下试点,搞共产主义,搞工、农、兵、学、商结成一体。”

  他还传达了刘少奇的一些具体指示,如在徐水办两座大工厂,全县可搞一个大联社;并将刘少奇委托他带来的康有为的《大同书》与《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交给徐水县的干部们学习。县委书记张国忠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立即宣布“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此后,徐水的浮夸风便越吹越大了。

  早在4月开始一直到8月,刘少奇曾先后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视察指导工作,他说:

  “我们到共产主义不要多远”,“我看三四十年以后,可以到共产主义”。

  再说8月5日,毛泽东来到河北省安国县视察,听取了地委、县委负责人的汇报。在红星农业社的丰产试验田边,他摸着肥大的高粱叶子,微笑着问:

  “这样的高粱,一亩能打多少粮食?”

  淤村乡党委书记说:五六千斤。毛泽东问:

  “一棵能结几个穗?”

  乡党委书记说:

  “这是‘八大杈’,能结8个穗。”

  毛泽东又指着旁边的矮株高粱问:

  “这是什么品种?”

  乡党委书记说:

  “这是‘小八杈’,试验试验到底哪种收成大。”

  毛泽东问:

  “是否可以让高的矮的杂交?”

  乡党委书记说:

  “我们正在试验。”

  毛泽东笑着说:

  “如果长不高,那就叫矮梁,不能叫高粱。”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来到甘薯试验田边,一个基层干部说一亩甘薯要产20万斤,毛泽东随口说:

  “能产到两万斤就不少了。”

  他还就农业合作社规模以多大为宜征询大家的意见。此时各地正在酝酿办大社,有的已经把几个小社连成了一个大社。关于社的规模问题,很多人认为一个乡办一个社就行了。毛泽东风趣地说:

  “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们这里农业社的发展变化就像《三国演义》的头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8月6日,毛泽东一行人乘车来到了河南省新乡县。

  新乡县七里营是按照中共中央成都会议精神,第一批把小型农业合作社合并为大社的典型。他们将七里营和周围50多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大社,共有9639户人口,定名为“七里营人民公社”。

  这一天,雨过天晴。下午4点22分,毛泽东的车子和其它8辆车子由七里营村东头进了村子,在村子中心的东方红广场停了下来。

  七里营的干部按照上级的要求,在街道上布满了岗哨,群众被派到地里干活,五类分子被专人看管,整个村子里鸦雀无声。毛泽东看到此情此景,有点不高兴,就对陪同的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说:

  “咋不见群众呢?我就这么脱离群众吗?”

  吴芝圃闻言,显得十分尴尬。毛泽东来到公社门口,看了看3天前刚刚挂在大门东边的“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吴芝圃介绍说,他们大社没有用“共产主义公社”作名称,而用“人民公社”作名称。毛泽东闻言,正合己意,随口说道:

  “好么,好么!”

  七里营人民公社把一些孤寡老人组织在一起,成立了“幸福院”。毛泽东来到幸福院的时候,几十个老人纷纷从屋里跑出来,看望毛泽东。忽然,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在毛泽东面前,一边给毛泽东磕头,一边喃喃自语:

  “天高皇帝远,我这老婆子能见到毛主席,死了也甘心。”

  毛泽东见状,俯身搀起老人家,又是给她扑打身上的灰尘,又是向老人问好。老太太流着泪说:

  “好,好,一切都好。”

  毛泽东握着她的手说:

  “老人家,不要难过,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以后的日子会更好。”

  老人说:

  “不是难过,能见到毛主席,我太高兴了。”

  毛泽东来到社办面粉厂,电动小钢磨正在磨面,他仔细观察小钢磨的运转,抓起一把麸皮用手指捻了捻,十分满意。来到幼儿园,几十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围拢在他身边,拉着他,向他问好。毛泽东抚摸着孩子们,慈祥地笑着。老师领着孩子们唱起了歌曲,这支歌的名字叫:《毛主席,我们永远热爱您》。毛泽东夸奖着孩子们,还对老师说:

  “谢谢你们!”

  毛泽东头戴草帽,身穿白衬衣,穿过茂密的大豆地,跨进满布瓜蔓的菜田,来到村西种植棉花的“红旗试验田”前,察看棉花的长势。他看着茂密茁壮棉桃成串的果枝,连声称赞棉花长得好,大有希望。他问:

  “一亩田能产多少棉花?”

  七里营的干部说:

  “一亩田可以产100斤皮棉。”

  毛泽东满意地说:

  “全国的棉花都长成这样就好了。”

  他走进棉田里,向正在给棉花打顶的社员们招手问好。他还学着社员的样子,给棉花打顶。

  毛泽东一行回到了村西口。此时七里营的干部早已撤了岗哨,村民们纷纷站在房上、墙头上、道路两边看望毛泽东。毛泽东走到供销社门市部门口,群众立时欢声四起,热烈的掌声、“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他频频向群众招手致意。供销社营业员小吕,将事先准备好的写着“祝毛主席身体健康”的大玻璃匾,恭恭敬敬地献给毛泽东,毛泽东双手接住,转交给身边人员,和小吕亲切握手致谢。他挥手告别群众,慢慢地上了汽车。

  下午6点,毛泽东离开了七里营。在县委招待所里,他和七里营的农民代表进行了座谈。他说:

  “看来‘人民公社’是一个好名字,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人民公社’前面可以加上地名,或者加上群众喜欢的名字。

  他还说:

  “有希望啊!你们河南都像这样就好了。”

  吴芝圃说:

  “有了这样一个社,就会有好多社。”

  毛泽东说:

  “对!有一个这样的社,就会有好多这样的社。”

  吴芝圃还向毛泽东汇报了长葛县有的中学开展了勤工俭学,搞得很好,升学率也很高,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通过劳动实践,还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看看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毛泽东请七里营的农民代表们和他一起吃饭,他向大家介绍他的家人说:

  “这是我的两个女儿,这个是我的侄儿毛远新。”

  他又指着江青说:

  “她是我的爱人。也就是你们说的老婆、婆姨。”

  吃饭时,毛泽东和江青直往客人碗里夹菜,亲如一家。农民代表临走时,毛泽东全家5口人把客人送到门外,江青一再说:

  “再见,再见。”

  是日晚,专列离开新乡,停在郑州车站的叉道上。

  据史向生回忆:“毛泽东参观七里营时,我不在郑州,正在嵖岈山公社召开地、县农村工作部长会议。同去参加会议的有农村工作部正副部长赵定远、崔光华、《河南日报》社长丁希凌、地委书记路宪文、办公室主任赵光同志等。红旗杂志记者李友九等同志已先期到达。嵖岈山……成立了一个很大的联社。……农民以部队班、排、连的组织形式进行劳动。远远望去,农田里一片丰收景象,好不喜人。最为新奇的是,联社自办了公共食堂。为了对农村食堂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亲自去食堂吃饭,还在食堂门外住了一夜,实地考察。红旗杂志社记者李友九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草拟了一个简章,我们参加了研究和修改。简章草稿中提出了:‘吃粮不要钱’的观点。

  8月6日早晨,接到了省委电话,让我连夜赶回郑州,向主席作汇报。我立即骑上骡子,到遂平县搭火车,当夜赶回郑州。到郑州时已是深夜,车站接我的同志将我领到主席的专列上,吴芝圃等省委几位书记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们告诉我,主席等我到半夜,现已被叶子龙等随行人员劝说去睡觉了。……凌晨4点左右,主席醒了,他听说我等在那里,立即穿了睡衣出来。主席见到我,仿佛遇到了老朋友,高兴地说:

  ‘正等着你呢,想听你讲讲嵖岈山的情况。’

  我感到很意外,主席对我的去向似乎很了解。我向主席汇报了嵖岈山的情况,将简章草稿拿给主席看。主席接过简章草稿边看边说:

  ‘这东西好,给我吧。’

  接着,我向主席讲述了公社办食堂的情况,我告诉主席,农民去食堂统一吃饭,既节省时间,又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主席听了很高兴,称赞‘食堂’是新事物。主席在听汇报的过程中不断提问,问得很细,如‘锅灶怎么弄到一起?’‘食堂粮食如何统一存放?’‘社员吃饭时秩序怎样?’‘你在那里有没有吃过饭?’等等,我都一一作了回答。然后我向主席介绍了嵖岈山公社的规模和生产组织情况,主席听到农民劳动已经军事化,按班、排、连编制从事生产,又听到一个公社有5万人口时,感慨地说:

  ‘大的多了,公的多了。’‘这在古代,就是一个诸侯国了。’

  但主席又谈道,比之古代诸侯国,公社是又大又公,多了公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主席又问起群众有纠纷公社如何调解。我告诉主席,由公社民政部门调解处理。主席说:

  ‘哦,这带政权性质,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治组织,实际上是基层政权,这叫政社合一。’主席说,‘大集体,小自由,不要统得太死。’

  我又向主席汇报了嵖岈山公社的组织结构。当主席听到公社采取工、农、商、学、兵结合,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分配时,饶有兴趣地扳着指头说:

  ‘工、农、商、学、兵,那么工业、商业、学校都包括了,是五位一体啊。两个招牌换成一个招牌,是政社合一。’

  谈到公社的名称,主席说:

  ‘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

  毛主席和我的谈话于8月7日黎明结束。”

  再说8月6日晚9时,正在许昌地委办公室开会的专署公安处副处长辛建,突然接到省公安厅打来的电话,只听电话里说:

  “有紧急任务,你和刘肃欣赶快到火车站去!”

  辛建不敢怠慢,立即叫上刘肃欣科长,骑着自行车赶到车站。省公安厅的朱干副处长告诉他俩说:

  “这次是毛主席来我们这里视察,我们要共同搞好保卫工作。”

  8月7日黎明时分,一列绿色专列徐徐开进许昌车站,恭候在车站的许昌地委副书记马金铭、专员王延太被通知上车。马金铭、王延太上车后,专列继续前行。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把马金铭、王延太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说:

  “地方同志工作辛劳,我来你们这里看看农村形势。”

  马金铭说:

  “我们的工作搞得不太好,可到襄城县双庙乡郝庄村、三里沟乡的后梁庄、十里铺的小张庄看看,这几处是一条线,近百里,沿途都是庄稼。这些地方,也就代表了许昌地区的农业生产形势。”

  毛泽东说:

  “很好,明天我们一同去参观。”

  专列驶入城西10公里的长店路段,缓缓停下了。

  8月7日7点31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和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副书记杨蔚屏陪同下,乘吉普车来到了襄城县双庙乡的郝庄村。毛泽东在村东头公路上下了车,向一大片烟叶地走去。

  在这一带负责保卫工作的辛建和刘熙民,看见身材高大魁伟的毛泽东,头戴草帽,身穿白衬衣和灰色半旧军裤,健步向他们走来,急忙迎上前去。毛泽东和他们一一握手。辛建紧紧地握着毛泽东的手,激动得把原先想好的问候之词全忘了,只是说:

  “毛主席好,毛主席好……”

  刘熙民也是这样,他握着毛泽东的手,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毛泽东见他俩这样紧张,就问刘熙民叫什么名字?刘熙民说:

  “我叫刘熙民。”

  毛泽东又问:

  “哪个民?”

  “人民的民。”

  毛泽东开玩笑说:

  “你是康熙的臣民啊。”

  他又问了辛建的姓名,笑着说:

  “啊,你是辛辛苦苦地干社会主义呀,干革命就得有这种不怕辛苦的精神。”

  毛泽东顺着烟叶地垄沟察看烟叶的长势,露水浸湿了他的衣衫,鞋上也沾满了泥土。看完烟叶,他又来到2队齐胸高的谷子地里,采了几个沉甸甸的谷穗,掂在手里。记者要给他拍照,他说:

  “还是照大田里的大谷穗吧,让北京的同志看看。”

  毛泽东又来到正在田间吃早饭的社员们中间,亲切地问:

  “能吃饱饭吗?”

  一个社员说:

  “俺这是高级社,吃穿都不愁。”

  毛泽东问:

  “有休息时间吗?”

  社员们说:

  “争上游吃点苦有啥。”

  毛泽东一行来到三里沟后梁庄村东的地里,正在割草和捉烟虫的大人小孩们认出了毛泽东,活也不干了,都围上来看毛泽东。毛泽东看着这些赤脚赤背老实憨厚的农民群众,微笑着向他们招手致意。他朝着北面边走边看,农民们还是围着他看。他看到地里长着的云南品种的烟,每棵都有一人多高,70多片叶子,高兴地说:

  “很好!你们这里一派丰收景象,我还从未见到过这样高大的烟叶子,干得好。”

  他走到一个高岗上,举目环视,只见一片接一片的烟叶地,一望无际,听说是连绵数十里,就情不自禁地说:

  “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

  他向村支书张富贵询问了谷子、玉米、红薯、烟叶的管理方法,鼓励他们说:

  “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啊!”

  毛泽东一行驱车来到襄县城北小张庄,在村边下了车,走到地头树林下与农民搭话。毛泽东又钻入数十度高温的炕烟房内,观看了农民们炕烟的操作过程。57岁的烟叶技术员梁运祥正在堆砌炕烟的火龙,毛泽东问:

  “烟叶不炕,太阳晒行吗?”

  梁运祥说:

  “日晒的烟叶色差,叶薄,质劣,无味。”

  上午11点40分,毛泽东乘吉普回到了襄城,县委领导要请毛泽东一行到县委就餐,毛泽东说:

  “谢谢,不给地方添麻烦啦。”

  毛泽东一行返回时经过三里沟村,群众送来了一些大西瓜,毛泽东拒绝了。

  下午1时许,毛泽东一行回到许昌县长店的专列上,许昌地委唯一的女副书记刘毓敏和组织部长康国蕴给毛泽东送来了3尺长的豆角和硕大的烟叶子,毛泽东说:

  “很好。”

  8月8日下午,毛泽东前往河南省商丘地区视察。

  这一天,烈日炎炎,热浪灼人。商丘火车站由西而来一列专列,早已在车站等候的商丘党政军负责人,马上迎上前去。只见车厢里走下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他同商丘地委书记任秀铎、商丘县委书记刘学勤说了几句话,3人便上了专列。

  毛泽东在专列上要先见见东道主们,这是他在视察旅途中,常有的惯例。任秀铎、刘学勤随着史向生来到会客室,远远看见毛泽东身穿一件白衬衣,一条灰色长裤,脚蹬一双深色皮鞋,站在那里等候。史向生向毛泽东介绍说,地委第一书记王培育因病住院,任秀铎是地委第二书记。毛泽东“噢”一声,问道:

  “任秀铎?你是信任的任,山清水秀的秀,金字旁的铎?”

  任秀铎回答说:

  “是的,毛主席。”

  史向生又介绍了刘学勤。毛泽东与他们一一握手,坐下后,随手从口袋里掏出几支烟,递给任秀铎、刘学勤、史向生,自己也点上一支,轻轻地吸了一口,问道:

  “商丘是原归德府,古代在这里建过都。还有些什么古物?”

  刘学勤回答说:

  “还有文雅台、三陵台、阏伯台、八关斋、壮悔堂。”

  毛泽东又问:

  “今年夏季收成如何?”

  任秀铎说:

  “夏粮丰收。”

  毛泽东问刘学勤:

  “你们县主要农作物有那些?”

  刘学勤说:

  “全县150万亩耕地,110万亩种小麦,占总耕面积60%以上。大秋有高粱、谷子、玉米、棉花,晚秋有大豆、红薯、夏玉米。”

  毛泽东历来不满足听部下的汇报,总喜欢到实地考察一番。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我要下车去附近看看。”

  刘学勤连忙介绍说:

  “附近道口乡黄楼村有一个中华农业社。”

  毛泽东说:

  “好,那就去中华农业社看看吧。”

  一行人换乘轿车行至包河,毛泽东问坐在身边的刘学勤:

  “这是什么河?”

  刘学勤回答说:

  “这是包河,传说是宋代包拯运粮时挖的河。”

  毛泽东问起刘学勤的简历,刘学勤说他在日军占领家乡永城时,被迫失学。毛泽东微笑着说:

  “日军侵入中国,占领永城,把你的读书时间也占领了。你现在还有时间学习吗?读的什么书?”

  刘学勤说:

  “现在工作很紧张,读书不多。”

  毛泽东说:

  “要挤些时间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他在这一年已经先后把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读了3遍。后来,也就是他同刘学勤说这话3个月后,在第1次郑州会议上,他正式向全党提出了要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再说轿车驶入一望无际的田野,毛泽东问刘学勤:

  “农民喜欢吃小米吗?”

  刘学勤说,喜欢。毛泽东又说:

  “我们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垮了蒋介石,农作物改革不要把谷子给改掉了。”

  说话间,车队驶入道口乡大院,商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苏学诗上前把车门打开,请毛泽东进屋休息。毛泽东同道口乡乡长唐崇举握手后,走进办公室,见墙上挂有几面锦旗,其中有一面是1957年7月湖北省洪湖县文教参观团赠送的,上面写着:“你们是向文化技术革命进军的一面红旗,向你们学习”,他指着锦旗上的字,问道:

  “懂不懂这上面写的意思?什么叫文化技术革命?”

  刘学勤说:

  “学习文化知识,搞技术革命。”

  毛泽东听罢,没有吱声,深深地吸了几口烟。这是他思考问题的习惯。稍事休息之后,毛泽东一行向黄楼村走去。刘学勤问道:

  “主席是先看食堂,还是先看农业?”

  毛泽东说:

  “先看农业。”

  下午4点,毛泽东来到了黄楼村的试验田旁边,在一道门前停了下来,仔细地看着门上的一行字,只见写的是:“道口乡中华一社七一试验站”。他问刘学勤:

  “这是什么门?”

  刘学勤说:

  “这是跃进门。是欢迎中央军委检查团时搭的,一共搭了4个,一是表示欢迎的意思,再者是表明黄楼村人一个跃进接着一个跃进,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毛泽东来到打井工地,问正在打井的小伙子:

  “这井能打多深?多长时间能打好?”

  苏学诗说:

  “这口井打15丈深,要打25天。”

  站在一旁的乡长唐崇举插话说:

  “这个小伙子是才学习打井的。”

  毛泽东对这位充满活力的18岁年轻人颇有好感,握着他的手满意地说:

  “很好!”

  他来到一块红薯试验田,问道:

  “这是谁搞的试验田?”

  乡党委书记徐家林说:

  “这是社干部的试验田,2亩麦茬红薯,翻地2尺深,每亩种5000棵,计划亩产13000斤。”

  地委副书记王林为了证实将来丰产,走进田里,扒出来一个红薯,一看个头却不大。史向生感到不满意,自己也上去扒出一个,也不大。王林又找到了一棵看上去挺壮实的红薯,准备再扒一个。毛泽东平静地说:

  “红薯长势很好,不要再扒了。”

  说着转身走向另一块红薯地。徐家林介绍说:

  “这是我搞的。施肥30万斤,计划亩产13000多斤。”

  毛泽东已经开始怀疑了,他说:

  “亩产13000多斤?秋后我再来看!

  他走到稻田旁边,问道:

  “稻田里为什么没有水?”

  徐家林立即回答:

  “刚断水一晌,现在要拔草呢。”

  毛泽东说:

  “不要放水拔草,可以用脚把草踩下去做肥料。”

  他问起1亩水稻有多少墩苗?亩产多少斤?徐家林说:

  “1亩3万墩苗,计划亩产1500斤。”

  毛泽东听后不再说话,只是看地头上插着的牌子,上面写的是施肥数字,预计的产量。他又看了社里搞的人造尿池,问问它的结构和人造尿的制作方法及肥料效能,就朝着停放轿车的商单公路走去。

  此时,已经是下午5点了,黄楼村的群众早已将车队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见毛泽东来了,一边喊着“毛主席万岁”,一边往前挤,都想与毛泽东握握手。

  汽车已经启动了,小伙子杨邦福拼命地挤了上来,推开已经伸出手的曹效兰,把手伸进车窗里握住了毛泽东的手。车子开走了,曹效兰就埋怨杨邦福,杨邦福却只顾一个劲儿地喊:

  “我和毛主席握手啦!我和毛主席握手啦!”

  毛泽东在车里听着后边的一片欢闹声,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问刘学勤:

  “你相信他那亩产13000多斤的试验田吗?”

  刘学勤老老实实地说:

  “我不相信。”

  毛泽东说:

  “脑子太热,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合实际嘛。过去亩产多少斤?”

  刘学勤说:

  “也不过2000斤上下。”

  毛泽东说:

  “过去2000斤,今年真能搞四五千斤,就翻了番,就很好了。给下面打招呼,不要提万斤口号。”

  毛泽东觉得刘学勤是一个老实人,后来他在1959年2月第2次郑州会议期间,还没有忘记刘学勤,专门请刘学勤到郑州去谈试验田的结果。

  毛泽东走后,商丘领导人于当天晚上就召开了地、县、乡3级党委会议,传达了毛泽东不要提万斤口号的谈话精神。3级党委会一结束,各级党委又分别召开了干部大会。

  后来,商丘人民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商丘视察工作,在道口乡黄楼村修建了纪念馆,还将道口乡改名为双八镇,将黄楼村改名为双八村。

  欲知毛泽东此后到何处视察?请看下一章。

  东方翁曰:本章末毛泽东和刘学勤的一段对话,很值得注意。关于亩产13000多斤的红薯试验田,他说:“脑子太热,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合实际嘛。“过去2000斤,今年真能搞四五千斤,就翻了番,就很好了。给下面打招呼,不要提万斤口号。”这是毛泽东在大跃进初期就开始反对浮夸风的一个重要例证!

  [咨询微信号:qunfeiyang2014, 13937776295]

相关文章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朱旄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3.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4. 朝鲜领导落泪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与奴才的下场
  8. 历史的“魔镜”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0.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胡锡进爆出了一个“惊天秘密”?问是谁™造就的胡锡进这类的“共产党员”,真是可耻!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5. 颜宁女士当选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10.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10亿巨贪不死,谁死?
  9.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难忘的伟人 永恒的颂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北国的黯然曙光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