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毛泽东大传 第十卷 只争朝夕 第5章

东方直心 · 2022-10-20 · 来源:投稿
《毛泽东大传》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第5章

  “不要设国家主席。设国家主席,那是形式。不要因人设事。”

  话说1970年6月间,李讷在江西井冈山中共中央办公厅创办的“五七干校”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她向爸爸汇报了自己的处境和想法。

  此前,在全国各地办起了“五七干校”后,毛泽东为了锻炼年届30岁的小女儿李讷,也让她打起背包,到江西井冈山“五七干校”去参加劳动。其间,毛泽东曾经让谢静宜到干校去了解李讷的情况。他说:

  “小谢,你和李讷交个朋友吧。她现在是在江西进贤中办‘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是我让她去的,我同她说过,不要在解放军报社了,下放到江西进贤‘五七’干校劳动去吧!她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办报啊!她同意我的意见,很高兴地去了。”

  谢静宜,女,河南省商丘县人,出生于1935年,1952年初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入解放军长春793部队(今解放军电子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工作,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党支部组织委员,青年委员兼团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1958年入中央办公厅机要学校进修,1959年任毛泽东的机要员。1968年,她和迟群一起随“工宣队”进驻清华大学,后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清华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任北京市委常委。

  谢静宜带着毛泽东的嘱托,来到“五七干校”,看望并了解了李讷的情况。她作为朋友,临走时随便问了一句:

  “李子,年岁不小了,对婚姻考虑过没有?”

  李讷说:

  “没有。我根本不急,我母亲倒是挺急的,我想听听爸爸的意见。”

  谢静宜回到北京后,把李讷的想法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说:

  “你转告她,她的婚姻由她自己做主,爸爸妈妈不能管。是工人也行,是农民也行,这是第一。第二,是党员也行,不是党员也行,不是党员就不革命?不是党员也是要革命的嘛!第三,比她大也行,比她小也行,只要们两个愿意就可以了,就行了。”“她的婚姻,由她自己决定好了。”

  谢静宜便把毛泽东的话转告给了李讷。那时候,在“五七干校”里,绝大部分的人都比李讷的年龄大得多,所以她的交往范围非常小。后来,李讷和一个与她交往比较多的姓徐的小伙子相爱了。小徐是北戴河管理处的服务员,比李讷小几岁,出身于工人家庭,只有中学学历。毛泽东和江青尊重女儿的意见,完全同意他们的婚事,还送了一套马恩全集及其它礼物,向他们表示祝贺。李讷的堂姐毛远志和堂姐夫、干校党委书记曹全夫为他们操办了简单的婚礼。可是,李讷和小徐婚后由于性格不合,志趣不同,不久就分居了。此时的李讷已经怀有身孕。在两人正式离婚后,小徐被推荐到河北省铁道学院读书,成了一名工农兵大学生。而失败的婚姻对李讷打击很大,一直生活在顺境中的她简直无法承受。于是她就想换一换环境,便在6月间给爸爸写了本章开头所说的那一封信。

  李讷在信中说,她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受教育不大。为什么呢?因为好多人都认识她,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对她总是照顾得多,锻炼不大。她说她愿意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毛泽东看了李讷的信,立刻叫来了谢静宜,他说:

  “你去江西一趟,同李讷谈谈,我没有时间管她,她不要自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主席,就不求进步。李讷在‘五七’干校已经有一年半多了,她说在那里接触的都是干部,锻炼不大,她要求去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同意她的意见。看看到什么地方去,你同她商量一下,帮助她选个点。你带上李讷一块去看看好。选定后,再让她搬去。”

  最后,毛泽东又交代说:

  “你们要向江西人民学习,学习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优良传统,爱护江西人民的一草一木。”

  谢静宜准备动身走时,毛泽东给李讷写了一封亲笔信,先让谢静宜看了,其中有一句话使谢静宜深受感动,终生难忘:“李讷儿,爸爸老了,你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谢静宜看完将信纸装入信封,护士长吴旭君正欲封上,毛泽东摆了一下手说:

  “不,不封,就这样敞着。”

  谢静宜明白,毛泽东这样做既是对自己的信任,也是让他的女儿李讷了解这种信任。果不其然,李讷看完信后,与谢静宜开玩笑地说:

  “你是爸爸派来的钦差大臣啊!”

  在江西省委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李讷到了江西一个农村插队去了。不久,她生病了,谢静宜受毛泽东之托,又去江西去看望她。谢静宜到知青家里一看,只有一个轮流做饭的小姑娘。小姑娘告诉谢静宜说,李讷发着烧,跟老乡一起去砍甘蔗去了。谢静宜去到河边帮她俩挑了一担水。那河水浅且浑,她是用葫芦瓢一勺一勺舀起倒在水桶里的。物质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李讷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除了劳动之外,她还看了许多书。不过,她的身体确实不太好,经常发烧不退,但她自己从未提出回北京的要求。谢静宜回京后,向毛泽东报告李讷的病情。毛泽东说:

  “她没什么大病,在家里也时常发烧的,一遇到考试,她就拼命一阵子,考试完了就发烧,大病一场,没什么要紧的。”

  谢静宜见毛泽东对女儿要求这样严,就说:

  “主席,李讷还是有病的,让她回北京治疗一段时间,再回去吧!”

  毛泽东说:

  “不,人在哪里,就在哪里治病。”

  谢静宜说:

  “江西那里的同志也提出让她回北京治病。”

  毛泽东还是不同意,他说:

  “不让她回来。难道江西人民有了病,都要来北京治疗吗?她在乡下,就在乡下治,乡下治不好,到县里治,县里治不好,到省里治,不要回北京。”

  后来,李讷在北京生了一个男孩子,取名叫李小宇,雇了一个保姆,钱就不够用了。谢静宜说:

  “跟主席要一点吧?”

  李讷没有吭声。谢静宜问身边的人:

  “李讷要点钱,得跟主席提多少合适?”

  那人回答说:

  “至少要8000元。”

  谢静宜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说:

  “给那么多啊?我那个钱是供应农民队伍的。”

  他想了想,又说:

  “那好吧,给她8000吧。现在给她3000,她走的时候,你再给她5000,不要一次都给她。”

  正是:五七干校新事物,不分尊卑一般同。后来戏说“牛棚”者,读此能不面皮红?

  再说1970年7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共产党员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社论,社论中写道:

  “整党建党运动,就是要继续建设和巩固我们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吐故纳新,把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建设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战斗堡垒,把广大党员进一步锻炼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先进分子。”

  7月7日下午,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老挝人民党总书记凯山·丰威汉。他见到来自反美前线的兄弟党领导人非常兴奋,谈笑风生,不知不觉间原定的谈话时间就到了。周恩来抬手看了看表,毛泽东似乎没有看见,依然饶有兴趣地问凯山·丰威汉:

  “我不大懂,万象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凯山·丰威汉回答说:

  “老挝的象很多,过去国王举行庆典,都要有大象,尤其是白象,是最名贵的。”

  “你今天解决了我的一个问题。”毛泽东高兴地说。接着,他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中国有一部古书,名叫《启颜录》,是隋朝时候写的一部讲笑话的书。其中有一则笑话,说中国北朝,信奉佛教。有一次开法会,由一位高僧登坛讲经,讲到中间,一个人站起来问他,释迦牟尼平时出门骑的是什么牲口?高僧回答:释迦牟尼在家是坐在莲台之上,出门时则骑白象。这个提问的人说:不对,你根本没有读懂佛经,释迦牟尼出门骑的是牛而不是象,佛经上说:‘音貌奇特’,‘奇特’不就是说骑牛吗?高僧听了笑也不是,哭也不是,对付不了这个人。”

  讲完故事,他忍不住自己先笑了起来。在座的其他中央领导人和凯山·丰威汉等外宾也都跟着大笑起来。

  其实,在座的人们对毛泽东说的这个笑话未必都能听得明白。速记员吕辉祥就把他说的“音貌奇特”一词误听成为“音麻奇踏”。翻译也没有听明白,更不懂是什么意思,于是就请求周恩来、康生帮忙。周恩来和康生交换了一下眼神,没有说话。林彪、黄永胜则低着头,大概也是没有听懂。翻译在求援无望的情况下只好口中念念有词,应付了几句。吕辉祥很佩服翻译的应变能力。会见结束后,他问翻译员当时是怎么翻译的?翻译说,我也不知道,就应付过去了。这下可难坏了吕辉祥,弄不懂“音麻奇踏”的意思,就无法整理好会谈记录。他查了《辞海》、《辞源》,也没有找到这个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心想:“这怎么能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呢?”一直折腾到半夜他才忽然想起来,到北京大学向知名学者请教一下,也许能找到答案。果不其然,北大一位老教授在查找资料后,给出了答案。他说:《启颜录》是隋朝人侯白写的一本笑话集,原书已散失,今存敦煌卷子与后人辑本多种,收集笑话百余则。据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说,《太平广记》引用甚多。你所说的“音麻奇踏”实为“音貌奇特”。“奇特”二字可以理解为骑牛。‘特’字有两说,一说是指公牛或母牛;《玉篇》有云:特,牡牛也。一说是泛指牛。樊绰的《蛮书》云,有一家生了一犬,初如小特。所以“奇特”即“骑牛”之意也。而佛经上所说的“音貌奇特”,本意是指释迦牟尼长相风度奇特,可是提问的人却偏偏说释迦牟尼是骑牛,这不是很好笑的吗?吕辉祥闻言,恍然大悟,连声道谢。他更加由衷敬佩毛泽东那博大精深的学识!

  7月上旬,中国和坦桑尼亚、赞比亚3国代表在北京举行有关坦赞铁路问题的第4次会谈。赞比亚代表团长提出,他们要用机车真空制动停车装置。

  此前,中国和坦桑尼亚都已经用上了新的制动方法。赞比亚提出这个要求,主要是怕自己的国家将来会有不测之祸,所以他们坚持要用真空制动装置。有的中国人不理解,就说:

  “他们和坦桑尼亚的关系不是很好吗?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亲如姐妹的国家,根本用不着担心发生什么事情嘛。我看他们有些神经过敏。”

  周恩来轻轻地摇摇头,说:

  “‘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不错,两国关系现在是极为友好的,是亲如姐妹的,可是,即使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妹、亲兄弟,尚有不和之时,何况是两个国家。”

  赞比亚提出的这个技术问题,一时难住了许多专家。周恩来说:

  “你们把这个课题交给群众,讲明这是毛主席亲自批准援建的坦赞铁路遇到的难题,请他们帮助解决。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解决的。”

  果然,二七机车车辆厂的攻关小组,没过几天就拿下了这个难题:他们设计的这个装置,在坦桑尼亚境内用空气制动,到了赞比亚境内,只要把阀门一关,就可以改用真空制动。问题圆满解决了,坦桑尼亚、赞比亚两国代表团成员非常高兴,他们强烈要求,要见一见毛泽东。

  7月11日17时35分,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中、坦、赞3国代表。他在大会堂门口一眼就认出了赞比亚财政部长穆登达,像老朋友那样打招呼说:

  “我们又见面了。”

  穆登达异常激动,他说:

  “非常荣幸看到阁下,感谢阁下还记得我。”

  毛泽东握着穆登达的手,对周恩来说:

  “恩来,你看他还是那么年轻。”

  穆登达转达了尼雷尔和卡翁达对毛泽东的问候。毛泽东表示谢意,他又风趣地说:

  “我们这些人,帝国主义都是不高兴的,无论是你们的两位总统也好,还是我们这些人也好,都不大中他们的意。那有什么办法呢?你们来北京没有通知英国、美国吧?”

  两个团长听毛泽东这么说,还真的认了真,就回答说:

  “没有通知他们。”

  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毛泽东舒心地吸了一口烟,两手搭在座椅把上,神采飞扬,他说:

  “他们过去不肯修这条路,现在又很想修了,他们的早晚市价是不相同的。”

  毛泽东看着人们频频点头,接着说:

  “中国的确是被帝国主义一些大国看不起的,技术落后,穷得很。所以,我们现在都是一些穷朋友。互相帮助嘛。其实,这条铁路算什么数啊?统共才一亿英镑。”

  他转身问周恩来:

  “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吧?”

  坦桑尼亚代表团团长贾马勒说:

  “现在没有任何问题了。”

  毛泽东说:

  “靠不住,问题总会有的。”

  贾马勒却坚持说:

  “但问题解决了以后就不再是问题了。”

  周恩来出面打圆场说:

  “新的问题又会出现。”

  毛泽东问周恩来:

  “这条铁路准备修几年啊?”

  周恩来答道:

  “计划6年,希望能够缩短。问题是他们的劳动力需要逐步学习技术。”

  毛泽东对坦赞关于制动问题的争论非常关心,他问争论的是什么技术问题。周恩来说:

  “就是火车停车时,是用真空制动还是用空气制动。空气制动是比较先进的,但是,赞比亚还是用的真空制动。”

  毛泽东笑着说:

  “这些我不知道,一窍不通。还是我们总理比较通。”

  周恩来赶紧指着坦、赞朋友说:

  “我也不通,是跟他们学的。这个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

  毛泽东幽默地说:

  “有些中国人的话不能听。还是找外行比较好,比如我们的总理,他就是外行,他好讲话。”

  毛泽东又问道:

  “听说成昆铁路拍了个电影,放给他们看了没有?”

  李先念回答说:

  “看过了。”

  毛泽东说:

  “要快也可以快,要慢也可以慢。”

  他转向非洲朋友说:

  “这条铁路如果修起来,会带动你们国家许多工业。一定要修起来。”

  周恩来说:

  “他们地上、地下的资源都很丰富,有许多有色金属。”

  毛泽东对穆登达说:

  “我看了简图上赞比亚的都城卢萨卡,靠近南罗德西亚。”

  穆登达回答说:

  “比较近,距离边界大约300英里,给我们造成许多问题。”

  毛泽东数了数参加接见的共有12个人,就笑着问周恩来:

  “你会见的时候是多少人?”

  周恩来笑着说:

  “也是12人。”

  毛泽东开玩笑说:

  “那我们就平等了!”

  逗得周恩来和在场的人再次笑起来。

  7月中旬,叶群一伙面对毛泽东不设国家主席的坚决态度,心急火燎。叶群和吴法宪谈话说:

  “如果不设国家主席,林彪同志怎么办?往哪里摆?林彪同志的意见,还是要坚持设国家主席,你们应在宪法工作小组会议上提议写上这一章。”

  于是,吴法宪按照叶群的吩咐,在修改宪法起草会议上,再次提出要设国家主席问题。

  周恩来马上给汪东兴打去电话说,在中央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开会期间,又有一些人提出了设国家主席的意见。要他把这个情况向毛泽东汇报一下。毛泽东听了汪东兴的汇报,要他打电话告诉周恩来说:

  “不要设国家主席。设国家主席,那是形式。不要因人设事。”

  这是毛泽东第5次提出不设国家主席。

  7月20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动员群众,广泛讨论对宪法的修改,提出意见;并讨论和通过四届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名单。

  7月21日,《红旗》杂志刊出“无产阶级教育革命专辑”。专辑上发表了一篇署名为“驻清华大学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文章:《为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这篇文章实际上是由张春桥、姚文元主持撰写的。文章中提出了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的6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实行工人阶级的领导。”“工人阶级必须在斗争中牢牢掌握教育革命的领导权。”工人阶级要掌握领导权,必须批判资产阶级,“因此,革命大批判是创办社会主义大学的战略任务,是教育革命的一门主课。”

  第二,建立一支教师队伍。“对原有教师坚持边改造、边使用,建立工农兵教员、革命技术人员和原有教师三结合的教师队伍。”“工农兵教员是教师队伍中最有生气的革命力量。

  第三,实行“开门办学,厂校挂钩,校办工厂,厂带专业,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体制,把大学办到社会上去”,“使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走《五七指示》指引的道路”。

  第四,“坚持把政治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

  第五,彻底改革教材。大破买办洋奴哲学、爬行主义,打破旧的教材体系,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以工农兵的需要为出发点,三大革命为源泉,编写无产阶级新教材。

  第六,实行新的教学方法。结合生产、科研任务中的典型工程、典型产品、典型工艺、技术革新等进行教学。打破过去把基础课与专业课截然分开的界限,突出重点,急用先学,边干边学。改变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方法。

  7月22日,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去了南方。

  此前的一天,毛泽东专列上的服务员张玉凤正在打扫着专列车厢,列车长和副书记来到她跟前,问她工作什么时候能完成,要她去中南海一趟。

  上午11点,张玉凤来到中南海。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和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接待了张玉凤,问她是否愿意到毛泽东身边当服务员,毫无思想准备的张玉凤便一口答应下来。

  张玉凤,1944年出生于东北牡丹江,14岁辍学到铁路局工作;1960年调至北京铁道专运处,在外国元首及国家领导人外出的专列上当服务员。1968年,她与在铁道部工作的刘爱民结婚,那年她24岁,不久,生下了一个女儿。

  7月27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两报一刊”为纪念“八一”建军节起草的社论稿。陈伯达和张春桥就草稿上的一处提法产生了分歧。陈伯达提出将原稿中“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句中的“毛主席和”这4个字去掉。张春桥表示反对,坚持不改。周恩来见双方争执不下,就说:

  “这件事要请示主席。”

  7月28日,周恩来将讨论社论稿的事情报告给毛泽东,其中写道:“要请示主席。”

  7月29日,周恩来、黄永胜到上海陪同毛泽东会见外宾。会见结束后,周恩来又向毛泽东汇报了27日在讨论社论稿时发生的争论情况。毛泽东听后,看了黄永胜一眼,故作轻松说道:

  “这一类的应景文章,既然政治局已经讨论过了,我就不看了。至于提法问题,这无关紧要。”

  说罢,就让汪东兴代替他把社论稿中的“毛主席和”那4个字圈去

  黄永胜见毛泽东如此轻松地处理了陈伯达和张春桥的不同意见,就起身告辞,直接回了北京。

  7月30日,周恩来在给康生、江青、黄永胜、张春桥等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写了一封信,转告了毛泽东对社论稿的处理意见。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在社论中去掉了这4个字,就变成了只有林彪可以“直接指挥”人民解放军了。这不是一般的提法问题,而是一件大事。这一点毛泽东不是不知道,只是因为他对这类重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而且当时又是当着林彪的亲信黄永胜的面,所以故意不点破罢了。事后,毛泽东对汪东兴这样说:

  “争论当中的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缔造者不能指挥,能行吗?缔造者也不光是我,还有许多人嘛!”

  1970年8月7日,中国政府和以西哈努克亲王为首的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经过协商,双方签订了一个中国向柬埔寨无偿提供军事援助的协定。

  8月11日,毛泽东在杭州汪庄会见了南也门人民共和国总统委员会主席萨勒姆·鲁巴伊·阿里及其率领的南也门人民共和国代表团一行。他称鲁巴伊主席是来自阿拉伯海地区的南也门反帝战友。他对鲁巴伊说:

  “我们站在你们这边,你们也站在我们这边。亚非拉凡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我们都支持。中国这个国家,帝国主义控制了100多年。可能帝国主义控制你们要少几年吧?你们有希望,跟整个阿拉伯世界有希望一样,跟全世界人民有希望一样。谁想到像南也门像亚丁这样的地方,能把英国人赶走呢我们还没有把英国人从香港赶走呢,你们先走了一步。

  8月12日,毛泽东在杭州汪庄会见了苏丹民主共和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少将及其率领的苏丹民主共和国友好代表团一行。

  8月13日,毛泽东在杭州接见了刚果(布)留学生代表团一行。这是他最后一次在杭州接见外宾。

  8月13日下午,康生主持召开中央修改宪法工作小组会议,讨论宪法草案稿。草案稿序言部分有一段话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张春桥说:

  “已经有了理论基础一句,后一句可以不写了。宪法里写上毛主席是天才、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样的话,使人感觉到很不严肃,总给人一种讽刺的意味。法律嘛,是规定整个国家和政党的行为规范的大典,写对领袖的评价不好,也不符合毛主席一贯的思想。”

  康生也说:

  “宪法里不要再提什么天才、全面、创造性地’这些词了。法律用修饰语不严肃,给人一种歌功颂德的意思。”

  吴法宪不知道去掉那几个副词是毛泽东的意思,也不知道后一句话是毛泽东在会见罗马尼亚的波德纳拉希时针对赫鲁晓夫说的,他一听张春桥、康生这样说,以为这下可抓住了他们的把柄,立刻就火了,于是就情绪激动地说:

  “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是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和《<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肯定了的。这样说不是要否定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和《<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吗?要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贬低毛泽东思想。”

  会议休息时,吴法宪打电话向黄永胜通报了上述情况。

  会议结束后,陈伯达邀请吴法宪到他家里进一步磋商,最后决定,由黄永胜向正在北戴河的叶群做汇报。

  8月13日晚,叶群在电话里告诉黄永胜说:

  “林副主席听了很高兴,夸吴胖子‘放炮’放得好!”

  叶群还要求黄永胜和陈伯达准备有关“天才”和“四个伟大”方面的语录,以便在政治局会议上继续同张春桥斗争。

  叶群又给陈伯达打电话说:

  “现在我们抓住了炮弹,是他们反对毛主席,我们就是攻得厉害些也不过是策略问题,而他们是政治错误。你要做好从理论上驳倒他们的准备。”

  据陈伯达后来在回忆中说:“这就使我下定决心,要和张春桥、康生决一雌雄了。当然后来我才知道,张春桥反天才并不是他个人的发明,而是受江青直接指使的。江青把反对天才的说法的底子告诉了张春桥,就是让他来否定和纠正林彪的所谓错误,以此来树立张春桥的威信。实际上是想把张春桥在未来的中央全会上选进政治局常委和党的副主席。”

  8月14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顺利地通过了宪法修改草案。

  这完全出乎林彪等人的意料,在这种情况下,林彪暗中叮嘱黄永胜、吴法宪等人说:“要多小心,这件事没有完,到庐山会有大的斗争。”

  此后,陈伯达、黄永胜按照林彪、叶群的吩咐,搞出了一个“三大助手”论。黄永胜、李作鹏散布说:

  恩格斯、斯大林、林彪分别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助手,在这“三大助手”中,“林彪同志是最好的助手”,“最光辉的助手”。

  李作鹏也在海军首次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吹棒林彪是“最伟大的天才的军事家,也是伟大的天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邱会作在一次专家会议上强调说:

  “林副主席的指示是普遍真理。”

  吴法宪则更加没边没沿地称赞林彪说:

  “林彪同志比恩格斯、斯大林高得多。”“没有林彪副主席,就没有我们的军队,就没有我们的国家。”

  8月18日下午2时,毛泽东在汪东兴和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随同下,乘专列从杭州出发去江西庐山,主持召开九届二中全会。

  欲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召开情况如何,请看下一章内容。

  东方翁曰:本传前边已经交代了林彪及其亲信的一些不正常活动,本章中有关内容更加清晰地验证了他们的政治目的,就是要为改朝换代做准备。林家班的人马都在蠢蠢欲动,真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了。目前社会上不是有一些人要为林彪翻案吗?那就请好好地看一看上述资料和下一章的内容吧!对于林立果的“联合舰队”及《“571工程”纪要》的出现,还有“913”林彪叛逃事件的发生,你们怎么解释呢?难道那一切都是偶然出现的现象吗?

  [咨询微信号:qunfeiyang2014, 13937776295]

相关文章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朱旄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3.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4. 朝鲜领导落泪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与奴才的下场
  8. 历史的“魔镜”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0.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胡锡进爆出了一个“惊天秘密”?问是谁™造就的胡锡进这类的“共产党员”,真是可耻!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颜宁女士当选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10.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10亿巨贪不死,谁死?
  9.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难忘的伟人 永恒的颂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北国的黯然曙光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