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与阶级价值
——普遍性与特殊性
康新贵
摘要:普世价值与阶级价值观,是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普世价值属于人类价值观念的普遍性,是共性;阶级、民族、地域的价值观念属于人类价值观念的特殊性,是个性。二者都不能被否定,否定普世价值,等于否定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否定人类天性的共同性;否定阶级价值观,等于否定社会上存在不同的阶级、否定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的特殊性。文明、先进的普世价值是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应当予以承认和学习。
关键词:普世价值 阶级价值 普遍性 特殊性
一、普世价值与阶级价值是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普世价值,是指人类共同认同的一些价值观念的集合。如自由、民主、平等、富裕、爱、真、善、美、诚信等等,是现代人类所共同追求或拥有的价值观念,尽管不同的人对此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可能有所不同。
王占阳 教授把普世价值分为三类:一个是基于人的天性的应然的普世价值,一个是基于对于应然的普世价值的认识的观念的普世价值,一个是在一定的后天条件下获得实现的实然的普世价值。他举例说:因为人人都要自由,所以自由首先就是一个应然的普世价值。人们认识到这种应然的普世价值后,就会形成人人都应获得自由的普世价值观。如果这种普世价值观逐步被全人类所接受,它就又会在"普遍公认"的意义上进一步地成为普世价值观,而不再只是少数人、少数民族的普世价值观。但要求自由并不等于就获得了自由,所以自由要成为实然的普世价值就还需要人们的努力和奋斗。①
人类有没有普世价值?从哲学上说,是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从特殊事物中概括出来的,因此,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总是包含着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所谓个性中有共性,没有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不存在的。
普世价值与其他价值观,如民族的、地域(政治)的、阶级的等价值观念的关系,是人类的价值观念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为什么会存在普世价值观念?因为世界上的人都是人,都属于人类。既然是同类就必然存在相同的东西。例如基于人的天性,人都是向往自由、平等的,不喜欢被奴役没有自由,如果他“愿意”当奴隶不要自由,那是一种在外部环境压迫下扭曲了的人性,不是出自于人性本能的价值观念。在奴隶社会里,奴隶可能没有思考较多的自由平等问题,那是因为奴隶制度的残酷,使奴隶失去了对自由平等的思考和追求。
基于人的天性,人类应当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如自由、民主、平等、富裕、爱、真、善、美、诚信等等,这些价值观念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东西,是人类的共性。但社会生活是现实而千差万别的,人类可利用和拥有的资源(包括政治权力、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总是稀缺和有限的,人和人在争夺这些有限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群体。强势集团占有了更多的稀缺资源并因此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依此优势地位把自己的利益用社会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运用国家权力的强制性进行维护,他们变的更容易获得稀缺资源,弱势群体则始终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以及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是因为人类对应然的普世价值——本该如此的价值观念的不断追求的结果,并使其成为实然——现实的价值观念。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普世价值存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基于人的天性的应然的普世价值,演变为“普遍公认”的价值观念,再发展成为已被实现的实然的价值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扩张和实践的过程。基于人的天性的应然的普世价值,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是一种理想状态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些理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一些理想可能永远无法实现,基于这个人性的天然,人类就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对价值的追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即在政治、经济、文化处于某种具体存在的状况下,对这种应然的普世价值,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或者说具有不同社会地位或具有不同价值追求目标的人具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换句话说,在社会分层的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因其自身的需求的不同,对社会的期望也就不同,这属于阶级的特殊性,由于这种特殊性,导致了价值观念的特殊性。如此,基于人的天性的应然的价值观念在演变为“普遍公认”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当然,一些自身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也可能因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的不同,他们的价值观念也有可能不同于自身所处的社会集团而与社会底层的价值观念更为接近。
二、普世价值与阶级价值同时存在
普世价值属于人类价值观念的普遍性,是共性;阶级、民族、地域的价值观念属于人类价值观念的特殊性,是个性。否定人类的共同性,等于自绝于人类;否定特殊性,则意味着否定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群体的个性。在阶级社会里,一些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阶级属性,一些价值观念的阶级性则不突出,更多的表现为共性。例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海之壮阔、泰山之雄壮、峨眉山之清秀以及“燕瘦环肥”等等大约与阶级价值观无关。再如诚信,也是现代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单位,在行为中都应当讲诚信,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未必更加讲诚信,在这个价值观念上,人类的共性更为突出。而孔夫子所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不同阶级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但在具体的不同的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出现了阶级的特殊性。例如对民主的具体实践态度,民主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东西,尤其是作为应然的价值观念。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阶级的特殊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现阶段还没有实现完全平等、公正的民主。一般的说,强势集团总是利用他们所具有的优势的社会地位,充分的享受本阶级的民主和向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的集团争取民主,对于社会底层的民主则视为可轻可重,可有可无,具体要看底层的民主是否对本阶级有利或对本阶级的损害程度有多大,一旦底层民主将严重危害他们的既得利益,则他们的民主就仅限于本阶级内部以及和其他强势集团之间,底层的民主就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压制。如此,对他们不民主则意味着没有天理,要强烈反对;对社会底层是否要民主,则另当别论,要具体区别对待。如此,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民主”,在阶级社会里,就或多或少的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尤其在阶级关系较为紧张的社会里,更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欧、北欧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主的范围和程度在不断的扩张,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阶层基本认同的价值观念,这种认同属于共性,也是值得发展中国家需要学习的。再如平等、自由、公正等等,由于社会资源总是稀缺而有限的,不可能实现“平等”的分配,这些价值观念就成为既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东西,也难免存在阶级的特殊性,我们不应当过分的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尤其是作为应然的价值观念——本当如此的价值观念,应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
三、非常态与常态下价值观念形成的不同机制。
非常态,指非常规状况,一般是指一些特殊的、紧急状态,这种状态持续存在的时间较短。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地震后的灾区在一段时间内就处于非常态。地震发生后,不仅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立即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一些外国政府、组织、个人也纷纷伸出了友爱之手。这是人类天性向善的使然,不分种族、不分政治派别和意识形态、不分阶级社会地位,它是人道主义的友爱、善良、同情并帮助受难者的天性的具体表现,在救援中,表现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而阶级的特殊性在这种非常态下的表现若有若无。但这种非常态下的价值观念,不可能长久的持续存在下去,随着非常态的结束,一切恢复常规状态,非常态下的价值观念也就被常态下的价值观念所取代。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非常态下的阶级意识被弱化?其中原因之一是在紧急状态下,人们来不及进行阶级识别以及形成阶级的特殊意识,一旦有充足的时间,人们就有可能进行区别不同的社会地位。例如泰坦尼克号事件。
1912年4月15日 清晨,泰坦尼克号客轮在其首航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途中沉没。这艘巨轮大约在三个小时内才完全沉没。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够。人们后来非常重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很多人遇难,但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妇女和儿童确实更有可能幸免于泰坦尼克号沉没之灾,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话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然而,社会学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这个案例中事情并不完全如此。轮船的头等舱主要由有钱人住着,二等舱乘客大部分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以及更低等)主要是由去美国的贫穷移民乘坐。如果泰坦尼克号上乘客生还率按照性别和社会阶级计算比较的话,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与此相应的是,二等舱中乘客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头等舱中的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要稍高一点。因此在泰坦尼克号上实践的社会规范也许这样表述可能更准确一些:“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②
泰坦尼克号事件当然属于非常态事件,但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人们一旦有时间去辨别人的社会地位并且这种辨别对社会地位高的人有用的时候,阶级意识、阶级价值观念的特殊性就顽强的突现出来。“优先救助妇女儿童”,在不同阶级内部均适用,这是价值观念的普遍性;在不同的阶级之间,就不一定适用,“头等舱中的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要稍高一点”的结果表明了阶级特殊性的存在。
广州于2006年年底先后禁止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在市内道路上行驶,这是一个常态下的事件。其理由是拥挤的道路不能容纳如此多的车辆,需要减少道路上的车辆。为什么不是同等的减少小轿车和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而是单独禁止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就单个的车辆体积而言,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明显的小于小轿车,减少小轿车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更为有利。但实际做法只能是单独禁止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行驶,因为一般的说,拥有小轿车的人比拥有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的人的社会地位高,当资源稀缺而有限的时候,制度的制定只能向地位高的人群倾斜,因为他们及其同盟对制度制定的影响力大,制定的制度当然有利于他们自己。
四、文明、先进的普世价值是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
当今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多元化。多元化社会要求各阶层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这就要求各阶层必须对一些基本原则、基本价值观念达成基本共识,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社会获得平稳发展的机会。这是形成共同价值观念的社会基础。这种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将必然推动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诸如在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方面,世界各国普遍都承认公民的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属于普遍性。这些价值观念既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承认,也被写进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中。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比社会主义国家做的差。如游行示威,当美国攻打伊拉克、侵犯越南时,美国国内的反战游行是公开进行的,而如果类似的行为出现在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行为。对于这种在西方国家实然的价值观念,应当被世界认可而成为普世价值。再如西方国家的普选制度,只有经过普选的政府才是合法的,而经过普选产生的政府一般也被各阶层所认可,这是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
总而言之,普世价值和阶级价值、地域价值、民族价值的关系是人类价值观念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二者都不能被否定,否定普世价值,等于否定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否定人类天性的共同性;否定阶级价值观,等于否定社会上存在不同的阶级、否定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的特殊性。对于一个勇于进取和开放的社会,对于文明、先进的普世价值,应当予以承认和学习,使自己不至于长期的落后于整个世界。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占阳 《社会主义价值就是普世价值》 在创建中国新文化(北京)论坛第七次会议上的部分发言 2008年8月;
2、曹啸 《城市居民的社会分层与生活品位的关系探讨》 社会学概论 2008年5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