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隐喻的悲情始终是永恒的理想
看到许多关于《子弹在飞》的影评,没能压抑住内心的躁动,认真地看了一遍,看完后更压抑不住内心的感动,对主角最后的悲情久久难以释怀。
回到曾经的历史背景中去,我们不难发觉剧中各种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的隐喻。无论是掌握权力和财富的“黄四郎”,无论有志在建立“公平”社会的故事主人公“张牧之”,无论还是唯利是图的“老汤”,还是宁愿以生命追求道德清洁的“老六”,无论是投机造反的“武举人”,还是跟随“革命”却难以永远跟随、希望“轻松”的“麻匪”们,都能在历史的背景里和现实的生活中找到真实的身影。
姜文的比喻是恰当的,权力和金钱的控制力是巨大的,与有权有钱人多势大的黄四郎相比,“麻匪”的力量自始至终都显得非常单薄。巨大的铁门,坚固的碉楼,凶狠的打手,这一切从来都构成对被统治阶级的巨大压迫,这压迫,有实际的行为,也有心理上的影响。但既为“匪”对此则无惧,只信“大哥”的义和智。而事实也说明这种权势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结构,铁门、碉楼、打手都只是这种结构的表现,色厉内茬的背后掩盖的是它本身的孱弱,当铁门被子弹破坏结构后,就如同一张纸般的脆弱而不堪一击,假黄四郎被砍头后民众表现出来的无畏,也说明老百姓怕的并不是黄四郎这一个人,而是震慑于这种结构的权势。而影片最后那场冒险的起义让人想起武昌起义前的黄花岗起义,以不到百人的队伍,去攻击两广总督衙门,以卵击石的行为最后导致的是庞大的清王朝最终倒台,而历史有多少时代的大幕就是由这些看似毫不对称的诀绝行为所开启。
如果说只有少数的几个人能读懂革命的话,我觉得,姜文已经接近革命的本质,革命不是穷王败寇的结果表现,也不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个人功业,更不是轮流坐庄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论功行赏,真正的革命是推翻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组织结构,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形态。但人的劣根性如果得不到约束,就会产生投机取机、希望不劳而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正当利益冲动,所以革命的需求是绝对的、动态的,革命就是要“让子弹飞”。但真正的革命者是孤独的,正如张麻子那样,他革命的目的不要权也不要钱,那句对黄四郎说的“没有你,对我很重要”才是真正革命者永恒的追求。但这样的理想无疑是悲情的,没有人能理解,哪怕是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革命成功后论功行赏、封妻荫子才是他们当然的希望所在。他们要“轻松”,所以他们离开了“大哥”,坐着“马拉的火车”去了“浦东”。
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各种要素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因素能超过社会组织结构对社会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而在构建社会组织结构中的先驱几乎都是悲情人物,但只有努力去尝试,哪怕是悲剧性的失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这种悲情,是革命者的宿命,更是使命,但只有这些人,才是真正伟大的人!
这当中,就包括最伟大的毛泽东。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