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四郎与民国范儿
2011-02-18 18:34:05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化界开始缅怀起民国来,民国范儿也成了一种审美趣味,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生坐标。如此说来,《让子弹飞》是否也能算是民国范儿的电影呢?毕竟,故事发生在民国,人物的装束也非常有民国范儿。姜文为什么要把故事设定在民国呢?
或许我们先要问一下:黄四郎是什么样的人?他是地主老财,独霸一方(鹅城),任何官员都不是他的对手,要么被驯化,要么被消灭。但黄四郎又不是传统的地方恶势力,他穿着考究的西装,说着流利的英文,知道美国在哪里(他甚至谈到输往美国的华工)。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西化很厉害的“香蕉人”。
但电影情节告诉我们,不论黄四郎英语说得多么流利,对西方是了解多么深入,他的行为方式还完全是传统的——残忍,权术,不论不论他对(作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革命摹本的)辛亥革命如何了解——辛亥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革命——革命所追求的自由民主等现代西方理念完全没有进入他的“问题域”。
我们要进一步问下去:黄四郎是西化的必然结果还是西化失败的产物?黄四郎也知道西方先进思想,也了解现代中国革命,可为什么还本性难移呢?难道他是中封建余毒太深?所以不光是他,鲁迅笔下所有的“民国人物”不都如此吗?这难道是启蒙的失败?
或者说所谓的启蒙话语本身就是一种丑闻?那些缅怀民国范儿的人都会说,民国色彩斑斓,各种西方思想都一股脑儿的涌入,人与人之间彼此辩论问难,似乎每个知识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建国方略。这无疑有文艺复兴,百家争鸣的意味。但鲁迅却说,这是个“无声的中国”。
明明是百花齐放,众声喧哗,可鲁迅他老人家为什么如此counter-intuitive地说,此处无声呢?原来鲁迅的意思是,其实也不是无声,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声音都是恶声,必破之而后快。那些张口西方理念闭口西方价值的人,很可能是些伪士,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人,就像黄四郎那样——虽然也可能对西方熟稔非常,但却并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落后的更加落后,野蛮的更加野蛮。其结果无非是让战争的形式从“弹弓变为百万吨级炸弹”,想想民国时的军阀混战就知道了。哪个军阀不是在意识形式层面宣扬自由民主共和等一系列进步理念,可现实情况呢?不过是喧哗而已,你方唱罢我登场。
思想文化界不也一样吗?今天一个主义,明天一个教条,与真实的生活之间全都是隔靴搔痒,让原本就无处安放的生活更加动乱不堪。
无声的中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