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文艺新生

付秀莹:“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李云雷 · 2014-03-24 · 来源:李云雷的博客
收藏( 评论() 字体: / /

  2009年,付秀莹发表了短篇小说《爱情到处流传》,在文学界一鸣惊人,此后短短数年内,她发表了大量中短篇小说,逐渐为文坛及社会公众所熟知,现在付秀莹已成为7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当今的文化与社会语境中,一位文学新人如此迅速地获得文学界的认可,堪称一个奇迹。这也让我们思考,付秀莹的小说为什么会引起各方瞩目?她为文学界提供了什么新的经验,她的小说中有什么新的美学因素?在我看来,付秀莹所提供的恰恰是当今文学界最为缺乏的,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体认,对中国人经验与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对传统中国美学的新探索,也就是说,付秀莹讲述的是中国故事,表达的是中国情感,探求的是中国美学的新形式。她的小说不仅写出了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而且也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密码或“集体无意识”,她能够把握住当代中国人丰富、复杂而微妙的经验与情感,并且以中国式的美学表达出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付秀莹的小说既让人耳目一新,又让人感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原因。

  付秀莹的写作方式看似自然,但如果我们将之放在历史的视野中,便可以看到她的选择并非那么简单。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在对“西方文学”借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以“走向世界”为指向,这对拓展当代中国的精神与艺术空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对西方文学的追逐也伤害了中国文学的主体性,新世纪以来,不少中国作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接续传统中国文学的精神,探索中国美学的新形式,如贾平凹、王安忆、韩少功、王祥夫等作家对《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世情小说、笔记小说传统的继承,便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拓展了一个新的面向,付秀莹的小说也出现在这一转向之中。在她的小说中,我们看到年轻一代的作家开始更加从容地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更加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

  付秀莹的小说多取材于乡村或城市的个人故事,但却并不仅仅关注主人公的个人命运,在她深入细致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故事书写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精神命题,也写出了转型时期复杂的中国经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付秀莹是从个人体验出发,写出了当代的“中国故事”。在我看来,所谓中国故事,是指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经验与情感的故事,在其中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而在文学上,则主要是指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所讲述的故事,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相对于1980年代以来的“个人叙事”、“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中国故事”强调一种新的宏观视野;相对于五四以来,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的“走向世界”,“中国故事”强调一种中国立场,强调在故事中讲述中国人(尤其是现代以来)独特的生活经验与内心情感;相对于“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等经济、社会学的范畴,“中国故事”强调以文学的形式讲述当代中国的现代历程,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但又不同于“中国模式”的理论概括,而更强调在经验与情感上触及当代中国的真实与内心真实。在这个意义上,我不想在“现实与虚构”这一普遍的范畴中看待中国与故事的关系,而将讲述“中国故事”作为一个整体,一种新的文艺与社会思潮,我想这可能会更有意义,也更能启发我们的思考。我们讲述“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我们是在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出中华民族在一个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并想象与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与未来。

  付秀莹的短篇小说《爱情到处流传》,在《红豆》杂志发表后,很快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选载,并被收入不同的小说年选本。这个小说之所以如此受到关注,我认为主要是在两个方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在“短篇小说”这一体裁日渐式微的情形下,这个作品提供了一个短篇小说的近乎完美的样本;与大多短篇小说注重故事性或西方化的倾向不同,这篇小说注重诗意与抒情性,可以说承续了废名、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曽祺以来的现代小说“抒情诗”传统,也是传统中国美学在当代的再现。这篇小说最值得关注的,并非散文化或抒情式的笔调,以及语言的细腻优美,而在于叙述视角的选择,以及这种视角所折射出的的人生态度与审美观。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叙述角度的特色在于:童年视角,回忆视角,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及其相互交织。童年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新、自然而又懵懵懂懂的世界,虽然讲述的是一个残酷的故事,但又在隐约中让人感到了一种美;回忆视角则在时间的长河中冲刷掉了这一事件带来的直接伤害,以沧桑的姿态与悲悯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故事及其当事人,包容并理解了一切;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则回蔽了故事中最为残酷的核心部分,在这个叙述者有限的眼界中,我们甚至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事人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内心感受到了怎样的痛楚,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外部的、片段的、不完整的。这样的叙述角度与剪裁方式,既化解了叙述者的尴尬,同时在艺术上也深得传统中国美学之精髓——温柔蕴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于留白处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 在整个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的叙述姿态,她写下了那些隐秘的疼痛,却通过视角的选择隐去了最为残酷的部分,而在平静的叙述中包容了一切,将那些创伤升华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这样的叙述方式,或许与的人生态度有关,也与她的审美观密切相连。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执著,也可以看到旷达,可以看到含蓄,也可以看到坚韧,——而这既来自传统中国美学的底蕴,也来自现代视野的新发现,最终融汇成一首苍凉而忧伤的“诗”,值得我们反复去欣赏、去品味。

  付秀莹的《旧院》之所以能打动我们,并不在于写出了独属于她个人的经验,而在于在对个人独特经验的描述中,她有意或者无意地,写出了我们共同的经验,写出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独特的经验与情感,而这包括不同的层面:首先,小说写的是一个大家庭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对于注重传统伦理的中国人来说,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凝聚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恰当地把握住某种“度”,或者如何真切地理解人们之间的关系,非置身其中难以理解,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这部小说的好处,便在于幽婉细致地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以及人们微妙的关系之间,向我们揭示了其中的隐约曲折之处;其次,小说中写到了“重男轻女”在民间社会中的深远影响,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观念,“重男轻女”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男孩、女孩的看法,也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婚姻、恋爱等各个方面,小说中“姥姥”的焦虑主要便是由此而来,而这也影响到了她对“我父母”,五姨和“我舅”等不同人的态度,小说让我们具体而微地看到了这一观念如何深入了人们的“无意识”,如何影响了这个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次,小说写到了这个家庭的“盛世”及其消逝,让我们感受到了世事变迁的沧桑,以及叙述者的惆怅无奈。感叹时光流变与世事沧桑,并通过一个家庭的盛衰来表现,可以说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一个传统,从《红楼梦》到《呼兰河传》都是如此,而《旧院》则是这一美学的当代继承者。不仅在这一方面,小说中含蓄蕴藉的表达方法、散点式的结构、散文的笔法以及诗意化的呈现方式,都从传统中国美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小说是充分现代化的,这不仅是指其题材的现代性,而且在形式上,它也剔除了传统叙事文学中的程式化因素,因而更加自由,更加洒脱,在这一点上它更接近《呼兰河传》的神韵(虽然二者在色调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呼兰河传》更加忧郁,而《旧院》则更为明朗),即它是最为中国的,也是最为现代的,——这一点,或许可以给当代中国小说的发展以启示。

  付秀莹的写作,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学传统,她所表达的是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普通情感,这样的写作是一条开阔正大的道路,它不像“先锋文学”那样深刻、极端,在很多“先锋文学”中,我们无法看到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另一方面,付秀莹的作品也不同于“寻根文学”那样冷僻、刻意,很多“寻根文学”刻意寻找不同于西方的经验与情感,从而自我“东方化”,走入了生硬怪癖的道路。付秀莹的作品所表达的只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细节,他们情感与心灵的隐蔽幽深之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活理想,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而这些,又都是以中国式美学所表现出来的,含蓄蕴藉,给人留下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这不仅在《爱情到处流传》、《旧院》等描述乡村与童年的作品中体现了出来,在《花好月圆》、《曼啊曼》等描述都市生活的作品也表现了出来。她的小说,可以说在探索着中国美学的新元素。

  另一方面,付秀莹的作品又是充分现代化的,她所表达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而不是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她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在现代世界的生活与心灵状态,以及其内在的变化、矛盾与冲突,她的表达方式也是现代化的,在她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古典小说中的程式化因素,也看不到儒释道思想的刻意说教,她所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在《六月半》中,我们既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幽微心思,也看到了现实中打工生活所带来的苦难,在《千亿个夜晚》中,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置身于都市情感纠葛中的青年女性的心路挣扎。正是在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描绘中,付秀莹将传统的美学元素重新组合,并探索着传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故事”是一个创造,并不是有一个凝固的中国在那里等着你写,或者有一个固定的中国故事在那里等着你讲。在付秀莹的《秘密》中,我们看到的是青年打工者良子偷窥城市女人的“秘密”,以及他横死的命运,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打工者与城市女性之间,横亘着难以跨越的距离,只能以“偷窥”的方式建立联系,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她的《琴瑟》、《幸福的闪电》中,我们看到的是寄居于城市里的打工者夫妇在过着卑微而幸福的生活,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他们不敢企及城市的生活方式,但又只能在城市里生活,他们只能想象城市里人的生活,而无法真正进入城市生活,而在这一过程之中,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在《蓝色百合》中,付秀莹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对一个陌生人的奇怪情感。小说的主人公水青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和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安宁妥帖,但是她内心中并不平静。在上班的路上,她时常会碰到一个陌生男子,开始她并没有在意,时间久了,她开始留心这个“高高的个子,有些清瘦,捧着一张报纸,边走边看”的人,这个陌生人在她意识中越来越重要,像一个谜一样,她渴望能够了解他,走进他的世界,但这并非有意识的“越轨”,而只是出于一种好奇,“两个陌生的人,从不同的方向来,到不同的方向去,于千万人之间,在时空的某个奇妙的交叉点,遇合,然后,擦肩而过。这是多么让人着迷的事情”,她开始幻想,并试图接近这个陌生人,但是这个男子却很少再出现了,在一个下雨天,她终于看到了那把“花格子雨伞”,追踪他来到了街心花园,却发现“伞下,是一个少年,清瘦,忧郁,目光迷茫”。小说中主人公对陌生人的兴趣,可以说是对庸常生活的一种反抗,是对诗意的一种追寻,而结尾处的“少年”意象,可以让我们看到主人公所追寻的并非外在的遇合,而是内心深处爱与美的最初印象,正如小说中的“蓝色百合”一样,这样的花与这样的情感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只存在于人的内心。小说对都市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有着细腻的刻画,并展示了一种反抗平庸的诗意方式。

  “新的中国故事”既是历史的创造与展开,也有赖于作家创造性的感知、体验与表达。在当前这个大时代,能否讲述或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如何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变化,如何理解中国内部的变化,可以说对当代中国作家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在价值观念与美学风格方面也是这样,我们讲述的中国故事,既要是“现代”的,又要是“中国”的,我们可以继承传统中国的某些价值观念与美学风格,但也要融入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熔铸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美学。在付秀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探索着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她始终关注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内心,试图将其中丰富、复杂、微妙之处呈现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她汲取了传统中国美学的元素,并予以现代化的改造,从而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体与美感。在她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学传统在当代的复兴,也看到了新一代中国作家的精神面貌与艺术追求。我们可以说,新一代中国作家正在以更加从容自信的态度面对世界,他们讲述的新的中国故事,不仅将凝聚中国人共同的经验与情感,也将向世界展示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6.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9.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10.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9. 朝鲜领导落泪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