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摇身以“政治家”面目出现,就不会挨骂了吗
[ 半二十八画生 ] 于2007-09-02 11:38:52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前不久,《南方人物周刊》悲鸣,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是总在挨骂的经济学家,“在过去的25年里,张维迎似乎一直走在“总在挨骂”的不归路”, “当越来越多的民众发现自己并未更多分享经济改革的好处时,拿为经济改革出谋划策的经济学家们开骂出气,自然成了民众不满情绪的宣泄”, 呼唤“对张维迎另外一种更积极的解读”。
于是,更加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似乎学乖了、变精了、汲取教训了,摇身一变,俨然一副“政治家”的面孔、一副民族代言人的架势、一副对党发号施令的口气,在《中国改革》杂志上声色俱厉地开腔了:中国发展新阶段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
吴经济学家满脸对“回到‘左’的路线重拾‘阶级斗争为纲’”的不屑,但是一开口就是路线问题,上纲上线,罗列出“第三次改革大争论” “传统路线的支持者”的主要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吴经济学家采用文革中司空见惯的手法,悄悄地把“彻底为江青等‘四人帮’平反昭雪”、“甚至‘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这样莫须有的观点强加到“传统路线的支持者”头上。
接着吴经济学家拿出民族代言人的口吻说:“对我们的民族意味着什么?很有必要给予明确的回答。对于他们引为口实的社会问题到底是由改革造成的,还是由于改革受到种种阻碍因而不到位或不彻底造成的,也需要正面讲清楚”。但是,往下一看,除了大而不当地认定“几次‘左’倾思想回潮”,栽赃式地指责“传统路线的支持者仍然利用一些人的民粹主义情绪蒙蔽‘弱势群体’,挑拨他们与中等阶层之间的关系,煽动‘反精英’和‘仇智’”;关公战秦琼式地大骂“平均主义”,“正面讲清楚”又在哪里呢?
吴经济学家似乎还是个魔术师,大变活人般把“传统路线的支持者” 变为“改革的反对派”,但是他不向人们作任何交待,像不耍一点花招的魔术师,大概顶多算三流演员。同时使出巫师咒人鬼魂附体的招术,恐吓人们说,“他们大肆为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倒行逆施翻案,甚至断言‘文化大革命是一次历史性的人民革命’,‘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吴经济学家居然自命不凡到下达“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自己的党员和干部进行党的路线教育所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
最后,吴经济学家完全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我以为,目前应当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认真总结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特别是1986~1988年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和2002年十六大对于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改革执政方式的探索,争取在充分吸收前人智慧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制定出政治改革的总体规划实施蓝图;第二,在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革:(1)解决长期存在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实现党政分开;(2)在有法可依、司法独立和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建立法治的基本框架;(3)实现党内民主的制度化;(4)逐步扩大公民的民主参与;(5)进行传媒改革,使言论自由和言论责任都得到保证”。
人们要问,到底是党中央没有制定“积极而稳妥的方针,稳步地向前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改革的总体规划实施蓝图”,还是吴经济学家视而不见?党中央一再强调和表明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吴经济学家却说“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在1986~1988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虽然这一试验没有进行下去”,人们更是不得不问吴经济学家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了?
“司法独立”是谁的主张?吴经济学家是不是说漏嘴了?!
除了文革式的戴帽子、打棍子、泼脏水,人们在吴经济学家的大作里还能找到什么真理吗?
不知道是历史的误会,还是吴经济学家误会了历史,网络上再一次“各种批评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或者,经济学家也好,“政治家”也罢;张维迎也罢,吴敬琏也好,谁散发出“漠视民意的傲慢的精英气质”,“不惜与民众发生正面冲突”,谁就走不出“总在挨骂”的不归路”。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