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年前,我就对朋友说了这个命题:“谁是股市里最傻的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认为别人比自己傻的人。正是因为觉得别人比自己傻,所以会在自己认为手中的股票已经冲到最高点的时候才准备抛售,会在认为别人手里的股票已经不可能再低的时候大肆收购。其结果就是想甩卖的时候因为别人并不比他笨而卖不出去,能够接手的是多半还会再跌的股票,这样的股民不被套才是奇怪的事情。
本来我提出这个命题是为了说明商业运作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合理价格和合理报偿不应被忽略。因为很多的购买方和受益方往往会存在单向思维的心理,消费者认为卖家的价格越低越好,受益方认为施予方的条件少到没有最好。具体到案例,这次三鹿奶粉事件就折射了市场到畸形消费心理,据有关人士测算,即便不算上正常到生产和运输成本,理论状态下问题奶粉的原料奶也要必须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百分之五十。换句话说,是不掺假不可能做到的价格。在这种畸形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厂家要想不被淘汰,就必然要造假。果然,后续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厂家大低端奶产品都或多或少与三聚氰胺有些牵涉。正应了一句俗话: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
在此,我无意为厂家开脱,可是,我们不能不说市场的其他成员都有一定的责任。毕竟不能要求大多数消费者都是成本测算专家,所以消费者的责任只在于对市场的盲从。最大对责任者却是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术机构。政府有专门对物价局和质量监督局,对这种明显在科学上就无法达到的价格,物价部门应该主动质疑,协调质量监督部门对其进行检查。即便某些厂家的产品是合格的,也是在用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倾销,破坏市场秩序。而维护一个正常的市场秩序正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能。不客气地说,政府职能的缺位在扮演着逼良为盗的角色。三鹿奶粉事件并不孤立,中国资源类产品的廉价出口和外国产品在华的低价倾销,我们很难看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所作为。同时,中国所谓专家,尤其是学院的专家,不唯缺乏必要的学术良心,起码社会良知的缺乏导致他们的所谓学问也沦为了实验室里的烧杯。试问相关食品的教授和专家到哪里去了?如果他们竟然也消费了相关奶制品,只能证明他们的不可救药——他们根本不知道学术本身的意义所在,教育体系和评估机制的悲哀。
再回到股市的问题。这次印花税的调整,虽然是一剂强心针,但并不会股市带来质的变化。从暴涨到6000点到暴跌到1800点的股市,其本质问题并不是印花税的高低,在股市飙升的时候,即便政府把印花税提高也不会丝毫影响股民的热情,毕竟以千分之几计算的印花税相对于以百分之几为计算单位的股票上涨空间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相反在股票账面亏损的情况下,哪怕不收印花税,国有资金再介入,开不出让被套牢股民摆脱亏损困境的价格,他们也是不会卖的。在看到沪深两市一天市值增加七千亿人民币的时候,我只想到了两个问题,一是这笔钱是哪里来的,二是还要多少笔这样的钱股民才能够解套。股民买股票就是为了更高的价格卖出去,如果这更高当价格是建立在所谓的政策上,而不是股票自身的收益上的话,高点买进的就是冤大头。无疑,国有资金没有也不可能全面接管股市,现在仅仅谁一种短期垫付,等到国有资金再度撤出股市的时候,股市凭什么再支撑下去?谁还会为中国的股民在垫付下去?相信在受骗中学会受骗的股民大部分会在解套的一刹那抽身就走,到时候留下一群聪明人当被套的股东。
要解决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就在于让投资者作为股东获得分红,而不是靠对政策市押宝获益。政府应该鼓励的应该是投资而不是投机,需要做的并不是让国有资本掺和到股市里去,而是监管好那些上市公司。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